书城励志从故事中学会明辨是非(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
12490200000001

第1章 不为利动清正廉洁(1)

固守情操不为利动的子罕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

在古代,有一个宋国人得到一块宝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因为我已经把它给琢玉的人看了,那人认为它是一块难得一见的珍宝,所以我才敢冒昧地把它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作为宝,你把玉石作为宝;如果你把它给我,我们两人就都丢失了宝贝,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宝物,不是很好吗?”献玉的人跪拜于地,告诉子罕说:“小人带着玉璧,不能安全地走过乡里,把玉石送给您,我就能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杀身之祸。”

于是,子罕把这块玉石放在自己的乡里,请一位玉工替他雕琢成宝玉,卖出去后,把钱交给献玉的人,让他变得富有后才让他返回家乡。

不惧饮贪泉水的吴隐之

自律不严,何以服众?

——元·张养浩

吴隐之,字处默,祖籍濮阳鄄城,是吴质六世孙。吴隐之还有一个胞兄吴坦之。吴隐之家境贫寒,其父母早逝,兄弟俩相依为命。

吴隐之年轻的时候,博览群书,以孝著称于世。相传,他和哥哥吴坦之为去世的父母哭丧时,其悲声惨切,不但令行人为之流泪,而且出现了双鹤哀鸣、群雁不飞的情景。

后来,吴隐之兄弟因孝名远扬,被朝廷征召做了官。吴隐之兄弟间感情真挚,东晋大司马桓温专权时,袁真对其不满,起兵反叛,最后失败了。吴坦之因支持袁真受牵连而被桓温逮捕,即将被除死。吴隐之听说后,急忙赶去面见大司马桓温,情愿替兄赴死。桓温被感化了,从而赦免了吴坦之,吴隐之也因此受到大司马桓温的赏识。吴隐之官职屡次升迁,后来出任为晋陵郡(今江苏镇江)太守。在太守任上,他勤于政事,为官清廉,生活简朴。平时穿布衣,出门不坐车子,他的妻子虽贵为太守夫人,也是亲自纺纱织布,就连到集市上买的劈柴都自己背回家。相传吴隐之的女儿出嫁时,他的朋友谢玄不知道他家拮据,派有名的厨师前去帮忙操办婚事。厨师到他家后发现他家几乎穷得一无所有,家人正牵着一条狗准备去卖钱,换取嫁女的费用。后来吴隐之升为秘书监,生活依然清苦,所得俸禄大都接济了贫穷的亲戚朋友,冬天到了甚至连棉被都没有,像普通老百姓一样贫苦。

位于五岭之南的广州地区,盛产象牙、珍珠和名贵药材。历任广州刺史大都贪污受贿,搜刮百姓,使得民怨沸腾,简文帝司马昱为改变此弊端,决定委任清官吴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吴隐之赴广州上任途中,在距广州20里的地方,有一个名叫石门的小镇,那里有一股涌泉叫石门水。据说,外地人一旦饮了这里的泉水,便会起贪心,干出伤天害理的勾当,人们都称它为贪泉。历任广州刺史东窗事发后,都以误饮贪泉为借口为自己开脱罪责。吴隐之到达此地后,他认为官吏贪不贪,关键在于心术正不正。他掬水而饮。饮过贪泉水,还做了一首诗以表明心志,诗中写道:“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到任后,严格要求自己,生活非常简朴。起初,人们认为刺史不过是在装模作样罢了。可是一年过去了,吴隐之仍一如既往,时常以贪泉的事来警诫自己。一天,随从送来一包剔骨的鲜鱼,他立刻警觉起来,拒绝接收这份礼物,并严厉警告说:“一定要以身作则,不吃请,不受贿。如再发生此类的事,必定要严加惩罚。”在吴隐之的感召下,广州地区风气为之一变,官吏奉公守法,百姓安居乐业,民风也淳朴了。

吴隐之饮贪泉而不贪的行为,不但受到东晋皇帝的嘉奖,也备受后人称赞。唐代名臣魏征编修《晋书》时,为清官吴隐之写下了“晋代良能,此焉为最”的评语。如今广州越秀博物馆内,仍竖有一块刻着“贪泉”两个大字的石碑,这是广州老百姓为纪念清官吴隐之的趣闻佳话而立的。

“一钱太守”刘宠

非俭无以养廉,廉以养德。

——《元史·乌古孙泽传》

刘宠,东汉东莱(今山东掖县)牟平县人。刘宠在任会稽郡(今浙江绍兴市)太守时,轻徭薄赋,废除不合理的法令制度,禁止官吏欺压百姓,郡内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朝廷调他为将作大匠(主管工程建设的官员)。在他离任时,百姓们依依不舍。山阴县若耶山谷五六位鬓发斑白的老人各带了一百文钱,想送给他,可刘宠不肯收。老人们流着泪对刘宠说:“我们是山谷小民。前任郡守屡屡扰民,夜晚也不放过,有时狗竟然整夜叫吠不止,民不得安。可自从您上任以来,夜晚狗都不叫吠了,官吏也不抓捕老百姓了。现在我们听说您要离任了,故奉送这点儿小钱,聊表心意。”刘宠说:“我的政绩远远不及几位老者说的那样好,倒是辛苦父老了!”老人们一定要他收下,盛情难却,刘宠只好收下几位老人各一文钱。他出了山阴县界,就把钱投到了江里。后人将该江改名为“钱清江”(在今绍兴市境内),还建了“一钱亭”、“一钱太守庙”。从此,“一钱太守”的美称便流传开来。

刘宠入京后,历任宗正大鸿胪、司空、将作大匠、司徒太尉等职。有一次,他出京到外地去,路经亭舍想进去休息一下,官亭舍的小官拒而不纳,说:“我们这里特意整顿洒扫一番,专门等待刘宠大人到来。你有什么资格来住呢?”刘宠听了,一言不发,悄然离去。当时人们听到这件事,都称颂他是一位忠厚的长者。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刘宠被免职返回乡里。后病卒于家中。清初,监察御史杨维乔在刘宠墓前题诗:“居官莫道一钱轻,尽是苍生血作成。向使特来抛海底,莒波赢得有清名。”刘宠清廉俭朴的美德,载在《后汉书·循史传》,被奉为楷模。

杨震拒金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明·王守仁

东汉荆州刺史杨震要改任莱州太守了。他是悄悄离任的,若要告之下属,张扬出去,地方士绅、长老定要锣鼓喧天地领着四乡百姓送行,定要献上个“廉明清正”之类的牌匾,定要送上荆州的特产,甚至定要以盘缠之名送上银两。可他厌恶这一切。为官的以民为本,为百姓办的好事再多,也是为官的本分,如若接受了这名这物,不就成了以官为本的贪官了吗?

他和老仆只雇了一辆两轮的篷车,装上他的书箱衣物,坐上主仆二人还空了很大的地方。记得来荆州赴任时,也是这些东西,离任时未添物品很让他欣慰。他曾对老仆说过,如果离开荆州时,车中东西多了,他就不是一个清官。“你看,我的东西多了吗?”他问老仆。“似乎还少了些。”“那我是以清白之身离开荆州的了。”车上传出主仆二人爽朗的笑声。

杨震本想简装赶路,不再惊扰任何人,可车到昌邑县住进驿馆后,县令王密就到了。“先生到了昌邑,学生不知,未能远迎,罪过,罪过。”王密大汗淋淋地进屋便向杨震施礼。“可你还是知道了。”杨震冷冷地回答。他很不喜欢官场应酬的恶习,更不希望看到王密也学会这些东西。“是驿长禀报我的。”王密看出杨震的不快,“先生是我的恩师,到了我的辖地,我怎能不来拜见呢?”杨震在荆州刺史任上时,见王密是个人才,便举荐他做了昌邑县令。可杨震发现,当年那个英姿勃发的少年才子,如今也变得暮气沉沉了。

掌灯时分,王密又来驿馆拜会杨震,神色诡谲地在屋门外张望片刻后,关上了屋门。杨震警觉地正欲责问王密,王密已从携带的布袋中取出10两黄金悄悄地放到桌上。杨震愀然作色。“这是干什么?”他喝问。“学生的一点心意。”王密在杨震嗔怒的目光下有些慌乱了。“你不知我为官的信条吗?”“学生早知,可现在无人知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是无人知晓?”杨震强压着怒火,他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声音都变得颤抖了。王密被唬得不敢再说半句。“王密啊,”杨震慨叹道,“我当年举荐你,是知你是个贤能之士;可如今,我不知你,你也更不知我了。”王密听罢,羞愧难当,收起桌上的黄金退出了屋。杨震在其身后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要改之啊!”

第二天,晨曦微露,杨震便上路了。他看看车上的物品,还是那样多,唇间露出了一丝微笑。

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便以“慎独”作为修身的准则。“慎独”,就是在一人独处的情况下依然严格自律,不做任何违背道义的事情。“杨震拒金”的故事便是对“慎独”最好的诠释。

清正廉洁拒收贿赂的卢怀慎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卢怀慎,滑州人,武则天时任监察御史,后历任侍御史、御史大夫,玄宗开元元年为宰相。

卢怀慎自知才能不如另一宰相姚崇,因此凡事避让,在任期间的政绩只在于荐贤举能,任宰相三年后病故。一生为官廉洁,家无储蓄,门无遮帘,饮食无肉,妻儿饥寒,生活得很贫穷,是唐代比较清廉的一位宰相。玄宗嘉其美政,为其写有赞词:“专城之重,分陕之雄,亦既利物,内存匪躬,斯为国宝,不坠家风。”

卢怀慎为官清正廉洁,不搜刮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他当官以后,尽管身份高贵,妻子和儿女却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他对待亲戚朋友却非常大方。

他在东都(洛阳)担当负责选拔官吏的重要公务,可是随身的行李只是一只布口袋。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了很长时间。宋璟和卢从愿经常去探望他。卢怀慎躺在一张薄薄的破竹席上,门上连个门帘也没有,遇到刮风下雨,只好用席子遮挡。卢怀慎平素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待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当官治理国家,皇帝寻求人才和治理国家的策略很急迫。但是统治的时间长了,皇帝身边的大臣就会有所懈怠,这时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曾经写了一个报告,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皇帝看了报告,对他更加惋惜。

安葬卢怀慎的时候,因为他平时没有积蓄,所以只好叫一个老仆人做了一锅粥给帮助办理丧事的人吃。玄宗皇帝到城南打猎,来到一片破旧的房舍之间,有一户人家简陋的院子里,似乎正在举行什么仪式,便派人骑马去询问,那人回来报告说:“那里在举行卢怀慎死亡两周年的祭礼,正在吃斋饭。”玄宗于是赏赐细绢帛,并因此停止了打猎。

另外人们传说:卢怀慎去世时,他的夫人崔氏不让女儿哭喊,对他说:“你们的父亲没死,我知道。你父亲清正廉洁,不争名利,谦虚退让,各地赠送的东西,他一点也不肯接受。他与张说同时当宰相,如今张说收受的钱物堆积如山,人还活着,而奢侈和勤俭的报应怎么会是虚假的呢?”到了夜间,卢怀慎又活了,左右的人将夫人的话告诉了他,卢怀慎说:“道理不一样,阴间冥司有30座火炉,日夜用烧烤的酷刑来惩罚发不义横财的人,而没有一座是为我准备的,我在阴间的罪过已经免除了。”说完又死了。

洁身自好五朝廉吏的王翱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王翱是明朝成祖至景帝的廉吏,在他70岁时,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一干就是15年,直到去世。他身居官场几十年,尽管位高权重,但他始终保持公正、廉洁的品质。

王翱身居“铨衡重地”,却能用贤治国,深知官贤与否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他深知一事得人则一事理、一邑得人则一邑安的道理,所以他对选拔官吏极为慎重。在封建官场上请托之风很是盛行,吏部更是钻营的重点对象。但王翱却以“用贤报国为己任”,决不拿手中的权力做交易。对权势者的嘱托,他都“毅然拒之,辞色俱厉”。为了防止别人登门拜谒,他在公务之外的时间常宿于官署,很少回家。所以在他任职期间,“门无私谒,权势请托不敢行”。

王翱的清廉不仅表现在忠于职守上,还表现在治家有法上。他身居朝堂,手握重权,但对自己要求却很严,经常穿破旧衣服。一次,明英宗召见王翱后,王翱转身走时,英宗见其衣服破损,又将他叫回问其中原因,王翱只好说是当天偶尔穿了这件衣服,刚才接到召命没有来得及换衣。对于钱财王翱更是“淡然无欲”,他曾与某监军太监共事,两人关系很好,后他改任两广总督,临行前,太监以四颗西洋明珠相赠,王翱坚决不收。太监哭着说:“这些明珠不是受贿所得,而是先皇将郑和所购得的西洋明珠赐给身边侍臣,我得了八颗,现将其中一半相赠作为纪念。”王翱只好收下,但却把这四颗西洋明珠缝在袄中。后来王翱奉命还朝掌吏部,此时这个太监已死,王翱找到其两位侄子,了解到他们生活困难后,即将从未动过的袄拆开拿出明珠转赠他们。

王翱对家人要求也很严格。他的一个孙子因恩荫而入太学。一年秋试,这位才华平庸的孙子也想一试科场,企图金榜题名。于是他拿着从有关部门弄到的试卷告诉了王翱,王翱坚决反对,说:“如果你确有才华,我当然不阻止你一试身手;如果让你一个平庸之辈中选,势必埋没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可你却强所不能,仅仅为了博取功名。”说完就撕了考卷扔进了火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