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从故事中学会团结友爱(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
12490000000008

第8章 关爱部属顾全大局(2)

曹操的重要谋士荀彧,祖代都起自“布衣”,曹操把他从一个小小的县令破格提拔到中央当尚书令,参与军政大事。郭嘉、温宠原来也都是那里的小吏,后来被曹操提到重要领导岗位上。他们在曹操的统一事业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曹操不仅重用出身低微的人,就是过去与他抱敌对态度的人,只要改了,也能一样录用。如“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写得一手好文章,并一度投靠袁绍,袁绍讨伐曹操的檄文就是他写的。檄文中用“赘阉遣丑”等恶语辱骂曹操,还把曹操的祖父和父亲骂了一通。后来曹操打败袁绍,平定河北,陈琳落在曹操手中。陈琳惶恐不安,急忙请罪,以为曹操一定会把他处死。可曹操不但没治他的罪,还安慰他说:“过去的事就算了,只要你为我献计献策就行了。”并任命陈琳做了司空军谋祭酒,把他留在身边掌管文书。后来曹操发表的重要文告,很多都是陈琳起草的。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时,在缴获的文件档案中,发现很多自己军中和许昌中央政府中的人写给袁绍的私人书信。有人提议要严加追查惩办。曹操却说:“那时袁绍势力强,我自己的地位都难保,何况部下呢?”下令把这些信件全部烧掉。那些过去与袁绍有私交的官员深为感动,消除了顾虑,后来都积极为曹操的事业效力。

对豪强、军阀,曹操也不是一概排斥。如原属董卓系统的军阀张绰,指挥作战的才能非常出众。他与曹操多次交战,在一次战争中还杀死了曹操的大儿子曹昂,可谓深仇大恨。最后因作战失败,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曹操的部下所俘。他自知性命难保,可曹操不记私仇,仍然让他指挥军队。后来在官渡大战中立了大功,曹操把他和其他有功人员一样对待,封为列侯。

曹操用人不徇私情,即使是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由于他注重、爱惜、团结人才,使许多有才能的人士纷纷前来投奔。因此,曹操身边出现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

曹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对于取得战争胜利,统一国家,安定人民生活,起了重大作用。

刘秀与王霸的君臣之谊

恶人相远离,善者近相知。

——王梵志

东汉光武帝刘秀,字文叔,先后推翻王莽、刘玄后称帝。刘秀是一位名垂青史的圣明君主。在他的周围有许多忠心耿耿的臣子辅佐他,王霸就是其中的一位,曾经几次出生入死地帮助刘秀兴复汉室,从此可见他们之间的情深义重。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称帝,压榨盘剥,搜刮民脂民膏,搞得民不聊生,饥寒交迫。各地都纷纷举旗造反。公元22年,汉朝宗室刘秀在宛县起兵响应绿林起义军。

当刘秀率领起义军路过颍阳时,当地人王霸召集了一些朋友毅然地投奔入伍。刘秀热情地接纳了他们。随后转战各地。刘秀足智多谋,英雄了得,屡战屡胜。王霸随军参战,英勇杀敌,立下了战功。不久,王霸因父亲老弱多病,便辞别刘秀回家侍奉父亲。临别时,刘秀送与王霸许多金银,并嘱咐他安心在家侍奉老爹。刘秀送王霸一段路程,两人洒泪而别。

后来,刘秀带领大军赴洛阳,中途路过颍阳,便亲自去看望王霸。王霸深受感动,并请求父亲让他跟随刘秀离家出征。他父亲说:“既然刘将军如此仁义重情,如此器重你,你就应知恩图报,你就去吧,参与国家大事,好好地辅佐刘将军,不要半途而废!”

那时,刘秀还不是最高统帅,被起义军拥为更始皇帝的刘玄,对足智多谋、能征善战的刘秀十分猜疑。刘秀为了躲过杀身之祸,保存实力,便请求刘玄让他到河北去招抚各州郡义军,刘玄答应了。于是王霸随刘秀而去。

风云变幻,前途险恶。那时,更始皇帝的权力还没布及到河北。刘秀此去,凶吉未卜,成败难测。并且长途跋涉,人困马乏,十分劳苦疲惫。但这些都没有动摇王霸的意志,他依然忠心耿耿地保护刘秀。而有不少的随从人员,却担心刘秀成不了大事,而且受不了艰苦,纷纷在半路上离开刘秀,不告而别。

走掉的人越来越多,人马逐渐稀少。渡过黄河以后,刘秀环顾四周,见身边只剩下王霸和少数几个亲兵,寥寥几人而已。刘秀良久地凝望着涛涛不息的黄河水,凝望着连绵不断的远山,思绪万千,万分感慨。过了许久才转过身来,拍着王霸的肩头,深沉地说:“从颍川出来跟随我的人,只剩你一个了,真是疾风知劲草啊!”云天寥廓,秋风萧瑟,刘秀随口吟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王霸忙说:“将军,您还有希望,我们不能气馁,只要将军坚持下去,兴复汉室指日可待!”在王霸的劝说激励下,刘秀信心大增,便催马加鞭向前赶去。

刘秀到达蓟县,还没有站稳脚跟。一天,听说盘踞在邯郸的王郎派兵捉拿他,军兵已到了附近。刘秀连夜仓促南逃,一路上,王霸尽心竭力地卫护,帮助刘秀脱离了险境。后来,王霸又亲自带领军士讨平了王郎。

经过几年征战拼搏,刘秀做了皇帝,成了东汉的开国君主。但他仍然不忘王霸的忠心和才智,更加信任他了。公元33年,王霸被任命为上谷太守。王霸也始终不忘刘秀对他的友爱之情和知遇之恩,倍加努力,孜孜不倦,恪尽职守。王霸亲自同士兵们垒土堆石,治隘口,筑亭障。并且冲锋陷阵,身经百战,为巩固和保卫东汉王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冯异爱护兵士

君子上交不诌,下交不渎。

——《周易》

冯异(?-34)颍川父城(今河南平顶山市)人,字公孙,是东汉时的一位大将,为人好学,熟读《左氏春秋》《孙子兵法》等书。他作为将军,待人和气,礼让谦虚,关心体悯士兵,与三军将士建立了深厚的战斗友情。

当时,刘秀还未称帝,各地群雄割据。冯异跟着刘秀东征西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从不以功自傲,对将士们十分和气。在路上与别人相逢,总是命自己的乘车让道,这深得大家的敬仰。每次打仗后,论功行赏,冯异常常把功劳归于别人,特别注意奖掖那些作战勇敢的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卒。每次激烈的战斗后,他便喜欢坐在大树下,或者看书,或是写字,将士们从心里喜欢他,都亲昵地称他为“大树将军”。

有一次,刘秀带着部队来到饶阳无萎亭。那时气候寒冷,加上长途行军,众人饥疲交迫,有些支撑不住了。冯异看到这种情景,十分痛惜士卒,便派人烧了一大锅豆粥,端送给大家。士卒一看到热气腾腾的豆粥,大家的眼睛立时亮了,不少人还欢快地喊叫起来:“又热又香的豆粥,快来喝啊!”士卒们争先恐后地喝着,一碗又一碗,直喝得头上冒了汗,饥寒顿时消除了。

还有一次,部队来到南宫县,适遇一场瓢泼大雨,兵士们被浇得像个落汤鸡,冻得瑟瑟发抖。冯异又想方设法找来了木柴,立刻升了一堆熊熊的大火,兵士们高兴地围拢来,烤身子,烤衣服,寒冷为之一扫而光。

冯异这样关心兵士、爱护兵士,兵士们都喜欢他;打起仗来,冯异令行禁止,都听他的指挥,军队战斗力很强,连连打胜仗。

刘秀也很喜欢他,认为像冯异这样能够紧密团结自己周围兵士的将军,是很难得的。在占领洛阳登了帝位后,便派冯异平定关中,长期坐镇长安,百姓都称他为“咸阳王”,有人向光武帝奏了一本,说他的坏话。冯异听到此事很惶恐,给皇帝写奏书申辩说:“过去境况十分艰难时,我做事尚且不敢有半点差错;现在天下太平,又赐了爵位,我如何要做不轨之事?”光武帝刘秀看了看奏章,给冯异回了一封诏书说:“我你义则君臣,恩如父子,从无嫌疑,何必惧怕!”

公元30年,冯异自长安入朝。光武帝指着冯异对公卿们说:“他是我起兵时的主簿,为我披荆棘,定关中,为人谦和,善交战友,体悯将士,人们呢称之为‘大树将军’!”散朝后,光武帝不能忘怀当年冯异在艰难时刻煮粥举火的深情厚谊,便赏给冯异珍宝、衣服、钱帛,又写了一道诏书:“仓促无萎亭豆粥,滹沱河麦饭,这厚意好久还未报答哩!”

孙权关怀属下

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

——(宋)欧阳修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县)人,三国时吴国创始人。

公元200年,年仅18岁的孙权继承父业,步入了政治生涯。当时,政治形势十分严峻,吴国面临着被强敌曹操兼并的危险。孙权勇敢果断,在“赤壁之战”中一举以弱胜强,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他对吴的统治持续了52年之久。

孙权的成功,与他重视人才,关怀属下是分不开的。他对属下无微不至的关怀,是历代帝王中少见的。

吴将吕蒙,在“赤壁之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后又因计破关羽,收复荆州,受到嘉奖。正在孙权准备封吕蒙为孱陵(今湖北省公安县南)侯时,吕蒙得了重病。孙权得知后,立即派人把他接回来,安置在自己的馆舍,精心地对他进行护理,千方百计地给他治疗。医生给吕蒙针灸时,孙权常守候在他的身旁,看样子比吕蒙还难受。随着吕蒙病情的恶化,孙权探视的次数也多了起来。孙权想常看到吕蒙的脸色,又怕劳累他,便叫人在吕蒙病室的墙壁上凿了个洞。这样他便可以随时观察到吕蒙病情的变化,而不致惊扰他。孙权看到吕蒙能吃点东西了,便高兴地和大臣们又说又笑;看到吕蒙脸色不济,就长吁短叹,夜不能眠。

吕蒙的病曾一度好转,孙权高兴异常,并为此颁发了赦免令。大家见孙权如此关怀属下,都十分感动,纷纷前来向孙权祝贺,比过节还热闹。

不幸的是吕蒙久治无效,终于死去。孙权悲痛万分,厚葬了吕蒙,并安置了300户人家,为他守陵。

周瑜团结部下

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雁门集》

周瑜,字公瑾,是三国时期一位文武兼备的青年将军。

在《三国演义》等文艺作品中,周瑜被描写成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人。但这是文艺作品中的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是个风流儒雅、气度宏大、很能团结人的将领。

赤壁之战前,周瑜被任命为前部大都督,总领东吴的兵马,老将程普因在周瑜部下,心里很不服气,程普认为自己资格老,功劳大。而周瑜还是个青年,不把周瑜放在眼里。

程普经常借故不出席周瑜主持的军事会议,还不断地给周瑜出难题。面对程普的轻慢,周瑜从不计较,对程普依然很尊敬,经常征求他的意见,并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程普见周瑜确实把部队指挥得井井有条,是个难得的将才,心里很佩服,又被周瑜的诚恳态度和宽广胸襟所感动,亲自向周瑜赔礼道歉,二人成了好朋友。他们共同努力,打赢了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后来程普感慨地说:“和周公瑾相交,就像喝美酒一样啊!不知不觉之中就醉了。”

李世民与臣下肝胆相照

大丈夫处世处,当交四海英雄。

——《三国志·蜀书·刘巴传》

李世民即唐太宗,今陕西省武功县人。隋朝末年随父李渊起兵。隋亡,李渊称帝,为唐高宗,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任尚书令。玄武门之变后即位为皇帝。他当皇帝以后,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言纳谏,励精图治。

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洗马官,经常出谋划策,多次劝李建成杀死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以太子的身份处理政务,把魏征招来骂道:“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众人无不为魏征捏着一把汗。魏征却神色自若地说:“先太子若听我的话,必无今日之祸!”他豁出性命,准备被杀头。不料,李世民反而赞扬他的才华和敢于直言,任命他为詹事主簿和谏议大夫。从此,魏征跟随在李世民身边,专门掌管侍从规谏事务。

李世民唯才是举,精于用人。他即位后,大力整顿朝纲,决心治理出一个太平盛世。但是,新朝伊始,百业待兴,朝廷内外,事务繁重,需要人才的地方太多了。早在他当秦王时,就靠心腹大臣房玄龄等人招来许多治国人才。这时,他更认识到选拔人才对治国安邦的极端重要性。他选拔人才不计较出身和经历。在唐初的大臣中,有不少人出身于不入流的小官吏,如张玄素、孙优伽等。贞观五年,李世民为了使朝廷中的官吏能进献治国大计,从中发现人才,曾发动中央文武百官对政事各抒己见。中郎将常何在书中一下子提出20多条建议。李世民看奏章写的如此有水平,甚为惊讶,同时又觉得有些奇怪,因为太宗早知常何出身于武夫,平时不学无术,没有多少学问,想知道个究竟,便询问常何。常何直截了当地说:“这不是我写的,是我的客人马周写的。”李世民立即召见马周,把这个穷困潦倒的书生一步步提上来。

李世民用人心正不疑,君臣肝胆相照。他经常用历史上的一些君主因用人多疑,枉杀忠臣,导致君臣关系紧张,直至亡国的事实告诫自己。眼前隋炀帝的教训,是他的一个很好的反面教员。李世民深知猜忌多疑的危害。他认为,对于一个人才来说,要么不用,用则不疑,既用又疑,则必不能尽其才。“玄武门之变”前,为李建成出谋划策的骨干分子都是李世民的死敌,但事变之后,李世民都把他们收为自己的部下,化敌为友,还重用了魏征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