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从故事中学会团结友爱(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
12490000000001

第1章 体恤爱民仁心仁德(1)

商汤网开三面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

夏朝末年的国王夏桀,荒淫残暴,整日吃喝玩乐,恣意搜刮老百姓的钱财,又连年征战,并用残酷的刑罚镇压人民的反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都希望夏桀早一天死去。

谁能带领人民来推翻夏桀的统治呢?商汤勇敢地担起了这重任。

商族是居住在我国北方的一支古老的民族,汤是商族始祖的第14代孙。目睹夏桀日益失去民心,商族的势力又一天天地强大,汤便决心从北方南下,推翻夏王朝,救人民于水火。

商汤是一位仁慈善良、爱惜百姓的首领。他深知,要推翻夏桀的政权,不能单靠武力,首先要争取民心,使天下的百姓都乐意归附,天下的有才能者都能辅佐他。

一天,汤到郊外出游,看见一个人从四面架起网,然后,便向天祷告说:“愿来自天下四方的飞鸟,都落入我的网中!”

这时,正在天空自由自在飞行的小鸟们,不知不觉进入捕鸟人的网中,左冲右突,怎么也冲不出去,不时发出“啾,啾……”的哀婉啼叫。

汤看到这种情景,心里很有感触,便上前对捕鸟的人说:“喂!你这样捕鸟,是会把天下的飞鸟都捕尽的。”汤命令手下的人撤去三面网,只留下一面网,然后向上天祷告说:“想从左面飞去的鸟,就从左面飞走吧!想从右面飞去的鸟,就从右面飞走吧!那些乱飞的鸟,只好进入我的网中了。”

商汤网开三面的故事,很快便在夏桀统治下的各国传开了,人们都说:“汤的德行太高尚,连对禽兽都有一副仁慈的心肠,更何况对于百姓!”

从此,各诸侯国的人都企盼商汤能够早日成为自己的君王。

不久,商汤起兵征讨夏桀,锋芒直指葛国。葛国是汤的邻国,国君很放荡,甚至不祭祀祖先。汤知道后派人责问葛国国君:“你为什么不祭祀祖先?”

葛国国君葛伯回答说:“没有祭祀用的牛羊啊。”

汤便派人送去牛羊,可葛伯却把牛羊宰杀吃肉,还是不祭祀先祖。汤又派人问道:“你为什么还不祭祀?”

葛伯说:“没有祭祀用的粟米。”汤又派民众前往葛国为葛伯种田,还向老人和小孩赠送食物。这时,葛伯率人乘机抢夺酒食粟米,谁不给就把谁杀掉。有一个孩子得到赠给的米肉,也被杀死。

商汤出兵讨伐葛伯,在当时影响很大,各诸侯国的人都说:“商汤讨伐葛伯,不是为了有一天能够富有天下,而是为百姓报仇。”

商汤讨伐葛伯得到了各国人民的拥护,这为他推翻夏桀的正义战争开创了十分有利的形势。商汤从起兵伐葛到最终推翻夏桀王朝,先后共进行11次征战。当商汤率兵从东面征伐夏桀的时候,夏桀西面属国的人民就有怨言;从南面征伐夏桀的时候,北面的人民也有怨言。他们都说:“汤为什么不先来讨伐我国的昏君,把我们排在后面?”各诸侯国人民盼望商汤的到来,就像久旱盼甘霖。

商汤的军队纪律严明,凡是商汤讨伐夏桀的军队所经过的地方,赶集的人照旧进入市场,锄草的农夫依然在田间耕作,丝毫不受惊扰。商汤讨伐暴君,慰问百姓,犹如旱季降雨,天下百姓无比喜悦。

商汤捕鸟网开三面的故事,体现出他对当时人民所遭受的苦难非常同情。他向葛国的老人和小孩赠送酒肉粟米,因为无辜的儿童被杀害而讨伐葛国,这使他赢得了民心。因此,他的军队所向无敌,终于推翻了夏桀的残暴统治,建立了商王朝。

周武王团结民心兴周灭商

上下同欲者胜

——孙武

武王,名姬发,文王次子。因文王长子伯邑考被商纣王残杀,所以,文王病死了,由他继位。

姬发继位后,继续任用姜子牙为国相,以兄弟周公旦召公奭为助手,进一步整顿内政,团结各种势力和人士,不断增强军力,为兴兵伐纣做好准备。

继位第二年,周武王姬发在孟津(今河南省孟县南)大会诸侯,检阅伐纣的军容和士气。到会的有800多个小国诸侯,军旗招展,战车成阵,刀枪闪光,威武雄壮。在周武王讨纣灭商的旗号下,各国诸侯军同仇敌忾,众志一心,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战演习,增长了武王出军获胜的信心。

2年后的春天,周武王亲自率领战车300辆,虎贲(勇士)3000人,甲士45000人,联合各小国的兵力向东进军,出潼关、渡孟津,在黄河北岸驻扎,战旗蔽日,鼓角震天,声势浩大。

为了增强兵力,周武王还在孟津会合庸、蜀、羌、苗、微、卢、彭、濮8个西南部族,联军并阵,相互呼应,共同战斗。大军进至距商都朝歌70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又举行了威震四方的誓师大会。刀枪林立,军容肃然。周武王登上誓坛,宣读名叫《泰誓》的誓词。他两眼炯炯,声如洪钟,对全军将士说道:“商纣王昏庸残暴,专横狠毒,虽然有亿万奴隶,但全国上下离心离德,思想不统一,信念不一致,步调不协调;我有治国能臣10人,思想统一,信念一致,为伐纣灭商千军万马英勇向前!”他望着如林如云的战车和士兵,又慷慨激昂地勉励将士:“大家要团结一心,为同一目标战斗,一定会取得胜利,一定会建立功勋,并让天下永享太平!”士兵们听了激荡人心的誓词,备受鼓舞,斗志大振。周军与商军大战于商都郊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

当时商军主力远在东南战场,一时征调不过来。纣王便把大批奴隶和从东南夷捉来的俘虏武装起来,开往前线。在激烈的战斗中,商军奴隶兵都不愿为纣王卖命,纷纷在阵前掉转戈头,发动起义,配合周军攻入商都朝歌。纣王见商军被杀得遗尸遍野、血流成河,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便怀着绝望和凄惶独自登上鹿台,用大量的玉璧围堆在身边,然后点火自焚,商朝灭亡了。

姬发灭商后几天,登上小山俯瞰商的都城朝歌,只见朝歌建筑雄伟,高屋建瓴,气势十分浩大。武王两眼凝视远方,心中不禁想到:如此强盛的商朝,延续了数百年之久,只因为失去了民心。朝野离心离德,顷刻之间就被灭亡。赢得民心,同心同德是太重要了。

为了巩固周朝,稳定局势,团结国内各种力量,周武王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亲属和功臣。为了安抚商朝的残余势力,姬发又将纣王子武庚封为殷侯,留在殷都。

殷商旧王朝与民众离心离德,终于败亡;姬发新王朝与民众同心同德,夺得胜利。两相对照,说明国家民族内部团结、一心一德,非常重要。

鸣琴治单父的宓子贱

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

——(宋)陆佃

宓(mì)子贱,名不齐,春秋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弟子。宓子贱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他跟孔子当学生时,学习刻苦,又很善于思考问题,深为孔子所赏识。年纪不大就颇有名气。

不久,国君任命他去做单父宰。宓子贱接受了鲁君的任命。上任前,他访贤问能,多方求教政之道。他首先求教于孔子。孔子对他说:“当了官以后,不要随便迎合人和拒绝人,也不要随便责怪人和许诺人。轻易许诺就会丧失节操;一概拒绝,就会疏远众人,结果必然闭目塞听,好像处在高山深渊之中,仰望看不见山顶,想知道深渊又不能测量。”宓子贱点头称是,一一记在心里。

宓子贱又来到河边,找到一个叫阳昼的渔翁,恭恭敬敬地说:“我要到单父上任,今天特地向您告别,您有什么话要说给我吗?”

阳昼沉思了一会儿,说道:“我是个穷打鱼的,哪里知道为官政的道理。不过,我有两点钓鱼的体验,说给你听听吧。”

宓子贱连忙说:“好,好,有什么体验,你快说说吧!”阳昼笑笑说:“河中有各种各样的鱼,凡是见到钓饵就咬、争相吞食的,准是那令人讨厌的阳鲛,这种鱼肉味淡;凡是见到钓饵,像似看见了,又似没看见,不争不抢,想吃又不贪吃的,多是鲂鱼,这种鱼肉厚味美,令人喜爱。”

宓子贱听了,恍然大悟,连声称妙。

一天,宓子贱前往单父,走马上任。离单父城还有几十里路远,忽见前方尘土飞扬,车盖如云。原来是单父的一些官吏大户、绅士名流闻讯争相出城迎接,想与新守宰拉近乎。宓子贱看见这帮人跑这么远来迎接他,忽然想起渔翁的告诫。于是,连声催促车夫,说:“快把车赶过去,快把车赶过去,不必多搭理这帮人,阳昼说的‘阳鲛’来了。”

宓子贱任单父宰后,虽为单父的最高官吏,重任在肩,但他整天若无其事,悠然自得。他很爱弹琴,在城南筑了个琴台,经常在上面与人一起鸣琴唱和,单父照样将单父治理得很出色。人们称赞他能“身不下堂,鸣琴而治”。其实,宓子贱采用的是高明的办法。

有一次,齐国军队攻打鲁国,要经过单父。当时小麦正待收割。眼看齐军就要来到,各家收各家的麦子已来不及了。

有人向宓子贱建议,放城里的人出去,不管谁家的麦子,谁收割了归谁所有。这样就能很快收完麦子,不让敌军得到一点军粮。

下属管理一连向宓子贱请示了三次,他都坚决不答应。没过两天,齐军来了,抢割了单父很多麦子。鲁国大夫季孙听到这件事很恼火,派人谴责宓子贱,说:“老百姓辛辛苦苦种的麦子,你拦着不让放任收割,反倒留给齐军,这岂不太令人痛心吗?如果敌军突然而来,你事先不知道,还可以原谅。可是,人们三次向你建议,你都不答应,难道这是为国家着想吗?”

宓子贱听了季孙的责备,笑了笑,意味深长地说:“依我之见,今年的麦子被齐军割了,明年还可以再种。如果一来贼寇,就让那些不种田的人任意收割别人的庄稼,岂不助长了人们盼望贼寇的心理?”

“再说,一季小麦咱们收了,鲁国也不见得富多少;丢了这些麦子,也弱不了哪去。如果这次鼓励老百姓不劳而获,去抢别人的劳动果实,那给人们心理上造成的坏影响,就不是三年五年能消除的了。”

听了宓子贱的话,季孙明白了自己只看到几斤麦子,宓子贱却考虑的是社会道德风范这件大事,觉得还是宓子贱见识深,想得远,自愧不如。

孔子听说他的学生在单父“鸣琴而治”,很高兴,便询问宓子贱:“你用什么方法治理单父的?”

宓子贱回答:“学生像对待父亲一样尊敬百姓长辈,像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百姓的子女,抚恤孤儿,爱护百姓,和百姓同欢乐,共忧患。”

孔子听了,沉思片刻,说:“好,不过这是小节,要治理好一个地方还很不够。”

宓子贱又说:“学生团结了一批人,我就像对待父辈、兄长、知心朋友一样对待他们。”孔子点点头,说:“可以教给他们仁义道德,这些人一定会拥护你。不过,这是中节,还不足以治理好一个地方。”

宓子贱又说:“这里有五个比我贤能的人,我把他们当做争相吞食的,准是那令人讨厌的阳鲛,这种鱼肉味淡;凡是见到钓饵,像似看见了,又似没看见,不争不抢,想吃又不贪吃的,多是鲂鱼,这种鱼肉厚味美,令人喜爱。”

孔子听了,恍然大悟,连声称妙。

宓子贱做单父宰时,实行仁政,任用贤能,提倡爱民,为政三年,单父大治。史书上称单父被他治理得风淳、俗美、物阜、年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史记》中说:“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

后人对宓子贱一直很赞赏,在单父城东南隅当年宓子贱鸣琴的地方,专门建筑一个琴台,以寄托景仰之情。

宓子贼在总结实现“鸣琴而治”的经验时,贯穿着一个精神:以仁爱之心待人,团结人。

有些人做了行政长官以后,不体恤百姓,视自己是太上皇,称百姓为“子民”,把属下视为粗使杂役,大耍喝奴使婢的威风,没有气度任用比自己能干的人,百般打击排斥有能力的人才,在这种官员的治理下,百姓一定怨声载道,属下跟他离心离德,绝对不会出现“鸣琴而治”的太平景象。

文翁兴学

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

这是发生在汉朝时期的故事。天刚刚亮,蜀郡地区(今成都)的人民便如潮水般地涌到郡府门前的一座新房子前,怀着惊奇的心情来观看本郡的一大奇观。

不一会儿,蜀郡郡守文翁走了出来,人们蜂拥而上。郡守大声向人们宣布:“这所新房子就是咱们蜀郡第一所学校。”

学校!什么叫学校啊?蜀郡的人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以为是一个新的官府机构呢!

原来,蜀郡这个地方在汉朝时还没有开化,一直处于蒙昧状态,百姓生活十分艰难,他们根本不知道学校是什么?有什么用?

文翁刚任蜀郡太守,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有一次有两个人打架,打得头破血流,文翁处理这件事情时问他们:“人和人之间要讲求仁义,互相谦让一些,你们为什么光打架呢?”

可是那两个人都不解地问:“什么叫仁义?我们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

又有一次,有父子俩吵架,一直闹到文翁那里,文翁训斥那位年轻人说:“做儿子的要讲求孝悌,难道你不懂吗?”

“什么叫孝悌呀?”年轻人迷惑不解。

文翁通过一系列的事情觉得有必要教育开化这个地区的人民。

于是,他召集随从商量这件事,他说:“我看这里的人们还没有开化,应该教育训导他们。”“我们也知道这一问题,可是历任郡守都不管,我们何必操心呢?”

文翁叹息说:“这只能是为官者的失误。如果一直不教育他们,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开化呢?作为百姓的父母官,我有义务这样做。”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开化这些人呢?”随从们问道。

“我想在这儿开一所学校。”

“可是到哪里找老师呢?”

“我们先选一批聪明好学的人到皇都学习,学成后回来,就可以教育百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