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居飞向宇宙(神秘的太空世界丛书)
12489500000001

第1章 古往今来梦飞天(1)

古往今来,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全人类的梦想。在中国古代流传着“嫦娥奔月”的传说,在西方有关于飞毯的种种奇谈,人类用他们富有激情和超凡的想象力,描绘着那瑰丽绚烂的飞天梦。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第一次飞向宇宙空间,实现了全人类数千年的飞天梦想;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成为月球的第一位访客,震惊了全世界;2003年10月15日,中国宇航员杨利伟飞向太空,实现了炎黄子孙的飞天梦。

是梦就有成真也有破灭的时候,1986年1月28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1分多钟后突然起火爆炸,机毁人亡,成为航天史上的一个噩梦。

然而噩梦不会阻止人类向宇宙空间进军的步伐,相反,为了获得更丰富的生活资源,开辟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人类不仅在宇宙中建造了空间站,并且开始筹建月球基地,还有移民火星甚至别的星球的梦想。

中国古人的飞天梦

有关古人对宇宙和太空的认识,自古就充满了神秘色彩。当古人们目睹美丽的蓝天,面对奇异的星空时,他们创作出了许多极富想象力的神话与传说。这些神话与传说,不仅丰富了人类的社会文化生活,同时也孕育了后来的航空航天科学及实践。

我们知道,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所创造的神话传说极为丰富,并且生动感人。它们有的是口头流传,有的记录在典籍中,有的反映在文学艺术作品中。

在我国,关于飞天的神话传说主要有:

《山海经》中的“人鸟一体”

在根据民间传说编著的《山海经》书中,有不少“人鸟一体”的怪异插图,如羽民国(羽民国在东南方,国民长着一颗像鸟一样长长的头,身上长满了羽毛)、人面鹗等。这些带有浓厚神秘色彩的怪异图,表达了古人想借飞鸟来实现飞行的愿望。

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书中一幅名为“敦湖”的插图。据推测,它可能是古人通过对人、兽、鸟三者的比较认识到:人的头脑比飞禽走兽发达;而野兽的力气比人、鸟都大;飞行离不开翅膀,因而创造出人面、兽身、鸟翼三合一的敦湖图。

飞行器的基本要素:控制、动力和翼。人面代表高等智慧,相当于飞行器操纵、控制系统;兽身表示力大无穷,相当于飞行器的发动机;鸟翼象征展翅高飞,相当于飞行器的翼。可以说,“敦湖”是古人向往飞行,对人、兽、鸟三者的“部件”重新进行组合的最佳方案。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是在我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故事之一。它说的是后羿从西天王母娘娘那里求得“不死之药”,想着夫妻分吃,如此可以长生不老。谁知后羿的妻子嫦娥竟然偷着一人吃了,结果她不由自主地飞上天空,一直升到月宫里。

这不仅是航空神话,而且也是航天神话。这说明古代的中国人,不仅有航空的理想,甚至还有登上月球、征服宇宙的愿望。

屈原的飞龙车

我国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在《离骚》中便曾想象自己驾着由飞龙拉着的车,在天上飞行。朵朵云彩就像一面面旗帜,在他车旁迎风飘扬;而凤凰一边唱着歌,一边随他在空中飞翔。他飞过巍峨的昆仑山,飞过一望无际的流沙河,最后到达天边的西海。

飞天壁画

我国甘肃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其职能是侍奉佛陀和天帝释,因能歌善舞,周身还散发着香气,所以又叫香音神或飞天伎乐。按佛经的描述,飞天的形象似人非人,头上长角,并不美。但经过艺术家之手,却成了形貌俊美的天男天女。这些生动活泼、千姿百态的飞天,身披天衣,环绕彩带,飞腾之状犹如游龙翔凤,彩云飘扬。这是人们向往飞行的又一种表现形式。

汤王的回赠

传说,成汤时期,西方有个奇肱国。奇肱国的人都是独臂,但心灵手巧,会猎取飞禽,还会制造飞车。人乘坐飞车可以快速飞到很远的地方去。

有一次刮西风,把奇肱国的人和飞车刮到了汤的国都豫州。汤王把独臂人和飞车的到来视为不祥之兆,于是把飞车给毁了。过后,汤王觉得失礼,遂令工匠复制奇肱飞车。过了10年,有一次刮东风,又把奇肱国人和飞车刮了回去。

“嫦娥1”号

“嫦娥1”号是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大部分组成,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

“嫦娥1”号月球探测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嫦娥1”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嫦娥1”号经过8次变轨后,于11月7日正式进入工作轨道。11月18日卫星转为对月定向姿态,11月20日开始传回探测数据。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嫦娥1”号卫星在控制下成功撞击月球,为我国月球探测的一期工程,画上了圆满句号。

载人飞行的魔毯

有关飞毯的最早的故事出现在所罗门王的时代。所罗门王是大卫和拔示巴的儿子,所罗门王被认为是传统以色列最为伟大的国王。根据《旧约》国王篇,他既是一位富有经验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残暴凶猛的武士。他打退了埃及的敌人并一直从那里打到了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作为一个非常少见的聪明、正直的国王,他很喜欢美丽的东西,他写下了动人的诗篇,还建造了叹为观止的宫殿与寺庙。

所罗门王的功勋是如此辉煌以至于在他死后,很多犹太作家和伊斯兰作家都相信他是一个非常杰出的魔法师。在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宣称所罗门可以“说鸟的语言”,能够指挥天使和魔鬼,而且他“拥有所有的好品质”。后来,阿拉伯作家更进一步给予了这名以色列国王“魔力之王”的称号,说他可以控制风,骑在一条神奇的飞毯上到达世界上的任何地方。

显然,所罗门神奇的飞毯后来成为很多阿拉伯民间故事中提到的飞毯的灵感来源。例如在《天方夜谭》“阿赫默德王子和神仙帕瑞般多”的故事中,就有飞毯出现。一位名叫哈桑的年轻王子不小心被一条神奇的毯子绊倒,这块毯子能够把主人带到世界上任何他想去的地方。有了这块飞毯,当哈桑得知远隔百里的、自己心爱的公主马上就要死了的时候,借助这块飞毯,哈桑马上把一个神奇的苹果送到了公主的身边,挽救了她的生命。

神奇的飞毯

也许是因为直到19世纪,欧洲和北美人才开始使用地毯的缘故,在西方的神话和民间故事中飞毯从来没有扮演过重要角色(实际上,很多西方人错误地把飞毯与阿拉丁的故事结合起来。在阿拉丁的故事中其实根本没有出现飞毯)。与飞翔的毯子不同,西方魔法师和英雄人物通常需要借助外力,一个飘浮着的东西才能飞起来,比如带翅膀的拖鞋或盘旋在空中的手提箱以及巨大的玻璃电梯等。在一个很著名的美国儿童故事中,能飞的东西竟然是沙发!当然,除此以外还有飞天扫帚。例如哈利·波特非常喜欢的“光轮2000”,它可以在魁地奇比赛中绕着任何飘浮的飞球转圈。但是飞天扫帚多数都只能乘坐一个人。如果哈利也有所罗门王手下的军队的话(或者在与秋·张约会的时候),他也许只能去借韦斯莱先生的那部飞行汽车的钥匙了。

人类最早的飞行器——风筝

说起风筝,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可谓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世界上一致公认,中国是风筝的故乡。

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风筝风筝又称纸鸢(yuān),也有人称鹞(yào)子。相传,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可是他“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后来,墨子的学生公输班(也称鲁班),用竹木为材制成了会飞的“木鹊”。人们就仿照他的技法,用各种颜色的纸或者绢代替木头,做成“纸鸢”来放飞。五代时期的李邺(yè),曾在官中以线放纸鸢为游戏,又别出心裁地在鸢的头部安装竹笛,风入竹哨,发出像古筝一样的响声,因此得名“风筝”。

风筝不单是一种玩具,它还有很多的用途呢!古代的人们曾经在军事上利用风筝传送战争情报,作为信号鼓舞士气,还用它载过人。在历史上把风筝与军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书写传奇的是汉朝著名的大将军韩信。

据说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10万大军把项羽围困在垓下,此时项羽的40万大军已经所剩无几。为了瓦解项羽的军心,韩信用竹木和丝绸赶制了一只大风筝,上面绑有竹笛,让一个身轻的人坐在风筝上,乘着夜风悄悄来到楚营上空,配合汉军唱起了凄凉宛转的楚歌。楚国的8000子弟兵听到歌声后,思乡心切,士气低落,因此不战而溃。项羽也在乌江畔自刎而死,汉军最终赢得了胜利。这就是著名的“四面楚歌”的典故。

我国风筝的发明,对后来的世界科学技术和航空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用风筝挂上一只铁钥匙,在雷电交加时,把风筝送上天,引来雷电,从而证明了雷电也是一种放电现象,避雷针也由此发明。1899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制作了一个双身的风筝,用来观察它在空中的翻滚动作和如何借助空气的浮力由下旋转向上升,从而发明了机翼,并在此基础上于1903年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用内燃机作动力的飞机。后来人们将风筝广泛用于航空、天文、气象、电视卫星转播、无线电发报等领域,就连英国建筑师架悬桥时也曾借助了风筝的力量。因此,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中国古代的火箭

古代火箭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火药衍生出的最重要的火器,与现代火箭基础原理基本相同,当然现代火箭的技术要复杂得多得多,不可同日而语。

提起火箭,值得我们自豪的是,世界上最早的火箭就是由我们中国人发明的。当然,那时的火箭和我们现在所说的火箭是不同的。那时的火箭是在普通的箭上安上火药,使它飞行的距离更远。

火箭这个名字也是我们的祖先起的,火箭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那时的人们利用火箭作为战争的武器。而到了唐朝和宋朝,对火箭的构想则已经有了文字的记载。

据《宋史》等史书记载,公元970年,北宋军官冯继和岳义方曾经向宋太祖赵匡胤呈献火箭的图纸。

后来,随着战争的发展,大量以火药为基础的武器开始在战争舞台上崭露头角。堪称古代武器大全的《武备志》上就记载了几十种以火箭作为动力的武器,其中“火龙出水”可以说是二级火箭的雏形,而“飞空砂筒”则可以说是反推火箭的雏形。

古人不仅成功地将火箭用于古代战争中,而且他们还创造性地将火箭与千百年来一直存在于人类心中的“飞天”之梦联系起来,于是就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飞向太空的勇敢者。

在我国14世纪末的明朝,有一个叫万户的人,他就是一位大胆而天才的尝试者。他制作了一个特殊的大椅子,在椅子周围绑上了47枚火箭,然后叫人把他绑在椅子上,手里拿着两个大风筝,像大鸟的两个翅膀,再叫人点燃火箭,希望像鸟儿一样飞向太空。其结果可想而知,这位勇士没有能够飞上太空,而且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万户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他是敢于向太空挑战的第一人,人们并没有忘记他。为了纪念他的聪明智慧和勇敢的精神,20世纪60年代,国际天文联合会把月球表面东方海附近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山”。寻找打开天门的“金钥匙”

向往宇宙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和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等美丽神话,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种愿望。但面对紧闭的“天门”,人们却一直苦于找不到“金钥匙”。

17世纪以后,伽利略—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学等科学理论和技术实践蓬勃发展,使更多的人了解到,是地球的强大引力把人类束缚在地球上。而速度则是战胜引力的法宝,只有获得宇宙速度,才能摆脱地球引力的禁锢。

在欧洲,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从中国传入的火箭技术得到了发展。19世纪初,英国炮兵军官康格利夫研制的火箭武器,射程达2700米。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欧洲,一批科学家开始着力研究宇宙航行问题。

更有一批科幻小说家捷足先登,他们以丰富的想象力,把人们带进了茫茫太空。这些科学家和科幻作家似乎被一个共同的灯塔所指引,殊途同归地逐渐把目光对准了具有反作用推进、能自主飞行的火箭。俄国人齐奥尔科夫斯基在1903年发表的论文中,首先从理论上证明,多级火箭可以使物体达到逃离地球的速度,又由于火箭能在真空中工作,因此火箭可以作为宇宙航行的运载工具。他还指出,由于黑色火药性能差,巨大的火箭应该用液氢、液氧作推进剂。因当时还不可能生产液氢,他就设计了使用液氧和煤油的发动机。

循着这条思路,一批欧美科学家潜心致力于火箭研究,他们还进一步集合起来,成立宇宙航行协会、火箭学会之类的组织,大力推动火箭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