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回归生活: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及评析
12488900000004

第4章 小班(1)

银川市第二幼儿园贺晶晶

活动来源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小班幼儿喜欢摆弄一些物品,如玩具、橡皮泥等。看到幼儿对此很感兴趣,我就设计了此活动。目的是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引导幼儿以愉快的情绪参与探索活动,并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感知一些会变形的物体,能大胆用语言表达,对物体的变形产生好奇和兴趣。活动重点以愉快的情绪动手去改变物体的外形。

活动难点能大胆用语言表达操作过程与结果。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以愉快的情绪参与活动。

2.对物体的变形产生好奇和兴趣。

3.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感知一些会变形的物体,能大胆用语言表述。活动准备教具:变形金刚玩具。学具:每人一份橡皮泥、纸、保险丝、线绳。活动过程一、教师演示变形金刚玩具的玩法,让幼儿看看是怎样变形的“小朋友,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好玩的玩具,你们看看是什么?”(汽车)“对,小朋友现在看到是一辆汽车。老师要变个魔术,请小朋友看看我把这辆汽车变成什么了?”(机器人)“我把汽车变成了一个机器人,这个玩具真好玩,还可以变形!”

二、探索活动

1.请幼儿观察筐中的物品,说一说是什么?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很多可以变的东西,请小朋友先来看看它们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看完后请举手告诉老师。”

“有直直的线、圆形的橡皮泥、方形的纸、直直的保险丝,保险丝两头是尖的,小朋友在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别扎到自己和别人。”(教师与幼儿边讨论边展示操作材料)“小朋友这么聪明,那小手也一定很能干,我现在想请小朋友来当魔术师,用你们小筐里的东西来变魔术,先想一想,再用你们的小手变一变。”

2.请幼儿操作,教师进行指导。教师引导幼儿用变一变材料,说一说变成了什么,是怎么变的。

3.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这些物体的变化。

活动延伸“我们小魔术师可以变好多东西,请你们做动作变成小动物。”如,边听音乐用动作表示小白兔、小猫、小鸡等。

活动反思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玩得很尽兴,平时他们只知道这个东西怎么玩,通过本节活动幼儿了解到,这些东西在玩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让幼儿随意去摆弄,给了幼儿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让幼儿自①本活动有录像。

己去创造,孩子们变出了很多东西,有的用橡皮泥和铁丝变出了吊车,有的用橡皮泥和线绳变出了犁等。让幼儿体验探索,从而喜欢探索。

活动评析本次活动能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在玩中感受物体的可变性,充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教师不是让幼儿按照成人的想法去做,而是尽量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及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体现了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教师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科学探究过程,让孩子在探究过程中积累初步的科学经验,为培养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点评:宁夏幼儿师范学校李琴)

石家庄市玉田第一幼儿园王国英

活动来源在一次玩沙时,有几个小朋友将小石子装到瓶子里,边摇晃边唱歌,旁边许多小朋友纷纷效仿。看到他们自我陶醉的样子,我想,何不组织一次关于声音的活动,利用幼儿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孩子们在探索中发现奥秘、体验快乐、增长知识,于是就有了活动”好听的声音“。

活动目标1.能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2.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3.简单为乐曲伴奏。

活动准备1.宝宝生活中的声音,”花狸虎“音乐磁带。2.每人一只塑料小瓶,小盆10个,薏米(也可以用豆子代替)若干,海绵若干。

活动过程一、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师:请小朋友听声音。(以宝宝早晨的生活背景)鸡鸣---笑声---盥洗---汽车---问候(老师好)。

逐一提问:“这是什么声音?这些声音让你想到了什么?”(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幼儿通过仔细听,说出公鸡的叫声,想到该起床了;小朋友的笑声,想到他们一定很快乐;听到水声,想到是洗脸或是冲马桶的声音;听到马路上的汽车声音,想到开车要注意安全等;听到问候“老师好”的声音,想到小朋友已经来到幼儿园了。

二、让小瓶子发出声音

1.让空瓶子发出声音师:现在宝宝们已经来到了幼儿园,老师要和宝宝一起玩啦。这里有一个瓶子,你能让它发出声音吗?幼儿每人取一个小瓶子,探索用各种办法发出声音(有的幼儿像敲鼓一样敲,有的幼儿将瓶子放在地上滚,有的幼儿往空中扔,有的互相敲打等)。师:请小朋友到老师跟前,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让瓶子发出声音的?”幼儿将自己的做法用语言表述出来。

2.用瓶子装薏米让它发出声音师:空瓶子能发出声音,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薏米,薏米和瓶子在一块能发出声音吗?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呢?幼儿自由操作,大部分幼儿直接将薏米放到瓶子里,个别幼儿拿薏米往瓶子上直接敲。

师:谁的瓶子和薏米发出声音了,让我也来听一听(将幼儿聚到老师身边),请你们说说自己怎么做就能让瓶子和薏米发出好听的声音的。

师:我们的瓶子都发出了好听的声音,让我们用它为音乐伴奏怎么样?幼儿积极响应。

3.(放音乐录音)引导幼儿跟着音乐摇瓶子为乐曲伴奏师:进行小结,指导幼儿感受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重也不同;同时装的薏米多少也影响瓶子发出的声响(装一个薏米声音怎么样,装多一点薏米声音怎么样,装满了又会怎样),边说边用实例演示。

4.猜一猜,老师装了多少薏米?教师将放有薏米的瓶子在身后晃动,让幼儿判断装薏米的大概数量。三、海绵和小瓶子能发出声音吗?师:出示海绵,请幼儿用手摸一摸,是什么感觉?引导幼儿说出海绵是软软的。师:海绵和小瓶子能发出声音吗?请小朋友自己动手试一试。幼儿每人再取一个空瓶子,将海绵放到瓶子里进行尝试。

师:请小朋友说一说,瓶子里装上硬硬的薏米和装上软软的海绵,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幼儿通过亲身实践,简单总结出,薏米放到瓶子里发出的声音大,海绵放到瓶子里发出的声音小,几乎都听不到了。

四、教师总结在幼儿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小结,让幼儿了解软的东西放到瓶子里发出的声音非常小,而硬硬的东西放到瓶子里发出的声音很大,感受事物的对比性。

活动延伸师:今天小朋友通过玩薏米和海绵,知道了许多关于声音的奥秘,你们想不想自己选择喜欢的东西,放到小瓶子里,听一听,能不能发出好听的声音,让我们到外面找一找试一试吧!

活动反思在这次活动中,我从幼儿的生活背景入手,让幼儿听辨不同的声音,从而引发对声音的兴趣。接下来,我让幼儿在游戏中,自己动手做响筒,既锻炼了幼儿的动手操作,又了解了声音的轻重,让幼儿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声音的轻重与装薏米多少的关系;由于薏米的质地很硬,放到瓶子里声音很响,很悦耳,幼儿用自制的响筒为音乐伴奏,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通过再次用瓶子装海绵,进行摇晃,辨别声音的大小﹑轻重,感知事物的相对性,整个活动,我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听一听,做一做,将科学探索和音乐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突出以幼儿为主体,努力把握“玩中学”的度,注重多观察、少干预,让他们在游戏、体验、操作中获取新知,充分表现自己,达到本次活动的目标。

不足之处是幼儿在为音乐伴奏的时候,兴趣很高,对用力大小、感受声音的轻重方面没能更好地进行对比,如果着重让幼儿感受一下,效果会更好。

活动评析本活动最大的特色是能够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探索,得出结论。这正是适应小班幼儿不善于集中注意力“听讲”的特征的教学方法。

从活动的产生来说,这是一个较为典型的生成课,从幼儿的兴趣出发,由幼儿的反应,教师产生临时的想法后,精心做了相关的准备而最终形成的。活动的目标主要涵盖了能力、情感两个方面的内容,活动的导入以幼儿熟悉的生活为背景,让幼儿进行猜想,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能够成功地引起幼儿兴趣。

在“让空瓶子发出声音”的环节当中,幼儿以生活经验为前提,充分发挥想象力,并验证自己的想法,以实现本活动的第一个目标。之后,教师统一要求幼儿用薏米装进瓶子中,发出“响亮”、“清脆”的声音,此时,教师如适当强调“响亮”、“清脆”这两个词,可以让幼儿在具体情境中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这样会使活动的效果不仅仅处在“培养兴趣”的水平。

“引导幼儿跟着音乐摇瓶子为乐曲伴奏”,是幼儿情绪最高的环节,如果幼儿的乐感比较好,会配合得比较谐和,听起来整个音乐会更有魅力。对于不善于倾听的幼儿,也可能会乱晃瓶子,发出不协调的声音,所以教师在活动前可以强调:当幼儿随音乐晃动瓶子时,要随着节律晃动,还可找能力强的幼儿做示范,以免由于幼儿过于激动,使活动陷于混乱状态。

(点评:石家庄幼儿师范学校李艳丽)

天津市河西区第一幼儿园梁静

活动来源幼儿很喜欢玩滑梯和滚轮胎、滚大球的游戏,从幼儿的游戏中,我们发现了,其实这些游戏蕴含了滚动和滑动的科学现象,这样的取材非常贴近幼儿的生活。我们觉得,既是孩子身边的,又是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就是好的科学活动内容。能让幼儿感受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而本次的活动正是体现了这一重要的原则。

同时本次的活动还重视了科学的探究过程,尤其是从小班的幼儿就开始进行科学的猜想验证与记录,利用贴标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猜想,然后在玩的过程中进行验证,初步尝试去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幼儿尊重事实科学态度,为幼儿树立良好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奠定了基础,活动的整体充分体现了科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活动名称小班科学活动---滚动与滑动

活动目标

1.能区分出物体在斜面滚动和滑动的状态。

2.对物体的滚动和滑动感兴趣,积极参与活动。

3.在活动中,大胆进行猜想并验证,培养幼儿尊重点幼儿能够大胆地猜想和验证,通过操作进行滑动与滚动的区分。

难点尝试用标记记录自己的猜想。

重事实的态度。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1.在生活中,幼儿进行了滑滑梯、滚轮胎等游戏。

2.对斜面有一定的了解,知道放在光滑斜面上的物体可以下来。

材料准备

1.分类箱:滑动宝宝的家和滚动宝宝的家。

2.斜面:幼儿尝试操作的玩具宝宝。

3.标记:每位幼儿使用的姓名标记。

科学原理外形平滑的物体可以滑动,滚动的物体有一个圆形的面接触斜面,有平滑的底,又有圆形的面,它可以滑动和滚动(让幼儿知道,玩具宝宝有一个圆圆的身体就可以滚动,一个光滑的底面就可以滑动,有的玩具宝宝既可以滚动,又可以滑动)。

步骤策略

一、演示滑动与滚动状态(看看)

1.以游戏的情景引出滚动与滑动。

2.运用生动的动作和语言帮助幼儿进行滚动与滑动的区分。

二、猜想与验证的过程(猜猜、试试)

1.集体猜想并进行验证针对一个物体进行集体的猜想、记录和验证。让幼儿初步学会用标记记录自己的猜想的方法

2.个人猜想并进行验证注意观察幼儿的猜想与记录是否一致;猜想与验证是否一致;提醒并鼓励幼儿大胆地进行尝试,尊重事实。

三、经验提升的过程(用用)

1.引导幼儿观察滑动物体与滚动物体的特征。

1.滚动宝宝的身体是什么样子?滑动宝宝的身体是什

2.引发有的物体既能够滑动也能够滚动的问题,让幼么样子。

四、结束活动:引发生活中的滚动与滑动的现象四、结束活动:我们在滑滑梯的时候一定要学习滑动宝宝稳稳地滑下来活动评析幼儿科学活动内容应取材于幼儿的生活。幼儿平时都有玩球、玩滑梯的经验。因此滚动与滑动现象非常贴近幼儿生活。梁老师的活动设计凸显了科学活动的过程,应是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过程这一特点。活动中引导幼儿进行猜想、验证并记录。在小班进行猜想、验证并用贴标记的方法,记录猜想、验证的结果。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幼儿通过猜想-记录-验证-记录,丰富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对幼儿获得的经验加以归纳、提升。方案的不足之处在于活动引导不够详细。

(点评: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高淑云)

贵阳市第十一幼儿园赵玉华

活动来源玩具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物品之一,他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玩具。孩子们在玩玩具的时候,我发现色彩鲜艳的塑料图形玩具蕴含着数学教育的价值,因为它不仅可以让孩子们认识形状、颜色,进行分类、排序、比较多少等,还可以让孩子们学习手口一致点数,说出总数。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扣扣乐》。

活动目标1.能排除形状、颜色的干扰将具有共同特征的物体看成一个整体。2.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数量的物体并说出总数。

3.能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各种塑料玩具(颜色有红色、蓝色、黄色,形状有三角形、长方形、圆形);泡沫垫子(垫在桌子上,以降低玩具碰到桌子发出的声音)。

活动过程一、手指游戏导入,复习5以内的点数师:一个手指点点,两个手指剪剪,三个手指弯弯,四个手指叉叉,五个手指开花。提问:小朋友你们左边的这只手一共有几个手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