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不容忽视的全球污染(人与环境知识丛书)
12488300000007

第7章 浑浊的水域(3)

(2)挪威的石油泄漏事故

挪威的近海事故是1992年装有14万吨铁矿砂的Arisan号散货船触礁,泄漏燃油150吨。

挪威的应变方针是:石油回收基本上采用器材回收,化学方法作为辅助手段。指挥机构是1972年成立的污染控制局。

在暴风雨的情况下,首先使用直升机卸去残留在船上的520吨燃油,然后用掠行艇承担海上回收作业,最后进行海岸线油污的回收工作。

海鸟的羽毛可防水,但具有亲油性,一旦沾满油污,其结构会被破坏,导致海鸟失去飞行能力。2008年,芬兰研究人员开发出一套能对沾满油污的海鸟进行快速清理的系统,可大大提高被石油污染的海鸟的存活率。

该系统由检查室、清洗室和干燥室三部分组成。首先,操作员在检查室里对被污染的海鸟进行分类,根据被污染的程度排列处理次序。然后,操作员对沾满油污的海鸟逐一进行清洗和干燥。该系统每天能清理150只被污染的海鸟。这套系统便于运输和组装,能在石油泄漏事故现场对海鸟进行及时快速处理。

三、奥运的帆船没来,浒苔先来了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作为帆船项目举办城市的青岛正在为迎接世界各国运动员和观众做着紧张的准备。湛蓝的海水与蓝天白云相呼应,显示着这个滨海城市的魅力。但是谁也没想到,6月下旬,大面积“绿色”海洋植物——浒苔猝不及防地袭击了青岛广阔的蓝色海面。奥帆赛警戒水域面积共49.48平方千米,有浒苔面积为15.86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32.04%。

大面积的浒苔对奥帆赛赛前训练和景观造成的不利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浒苔到来之际,已经有几十个国家的运动员驻扎青岛进行赛前训练,大面积的浒苔已经影响到运动员的正常训练。

面对如此严重的形势,青岛市除了派出上千艘渔船在远海进行阻拦、在近海设置阻拦网外,紧急动员,号召全市人民打捞浒苔。政府许多部门的办公室只留一人处理工作,其他人员全部投入到打捞浒苔的工作。企业、部队和许多市民也自觉投入到此项工作中。

海岸上的浒苔

海水污染并营养化,导致了浒苔泛滥,浒苔能够吸收海水里的营养物质,把超标的微小物质变成绿色的植物形态,起到了净化海水的作用,泛滥的浒苔就是大海的抗议。

事后,一位参加清除浒苔工作的志愿者曾在网上发表如下思考:“(此次浒苔事件)最主要的原因还应归结到化肥的超量使用上。我们都知道氮肥的使用率仅为30%左右,而磷肥的利用率只有15%左右。其余全部随着降水、灌溉流入地下水、河流、湖泊,最后入海,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山东一家中俄合资的肥料厂,每年在山东一个县的销售量是5000吨,而一个县销售的肥料品种有近百家之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字……今天是绿藻的肆虐繁殖,明天又会发生什么呢?”

美国和瑞典海洋学家的一项共同研究表明,在过去50年里,由于海水富营养化而导致海洋生物无法生存的“死海”面积正明显扩大,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海洋中“死海”区域的数量正以每10年增加近一倍的速度增加。目前,墨西哥湾、波罗的海、瑞典和丹麦间的卡特加特海峡和黑海等海域均出现了“死海”,最大的“死海”位于美国密西西比河入海口水域,面积约2.2万平方千米。而全球已有400多个近海海域出现这种“死海”,其总面积约为24.6万平方千米。

海洋是人类最大的公有领域,它以浩渺和深邃不断净化着自身。然而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赤潮无疑在向人类警示:如果人类无止境地向大海排污弃浊,向它的广袤挑衅,最终失去的将是大海的壮丽,得到的是生命的毁灭。

★绿色追问——水的营养富化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流水体中,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这种现象称为富营养化。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因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中则叫做“赤潮”。

赤潮

引起赤潮的浮游生物约有100多种,主要有夜光虫、裸甲藻、铠角虫、鼎型虫、角毛硅藻、根管藻、盒型藻、小定鞭金藻、束毛藻等。其中甲藻类是最常见的赤潮生物。在海洋中一旦发生赤潮,会给海洋环境乃至人们生活形成严重的危害。高度密集的赤潮生物,可能堵塞鱼、贝类的呼吸器官,造成鱼、贝类窒息死亡。有些赤潮生物能分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体,毒害和杀死海洋中的动植物。赤潮生物的残骸在海水中氧化分解,消耗了海水中的溶解氧,从而造成缺氧环境,威胁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当人们食用了积聚赤潮毒素的海产品,例如蛤类,会造成食物中毒,严重的会死亡。

对于赤潮的起因,从现在人们的研究成果看,认为赤潮与海洋污染有密切的关系。携带各种有机物和无机营养盐的城市生活污染和工业废水大量排放入海,导致海区富营养化,是引发赤潮的基本原因。目前,赤潮一旦发生,要清除是十分困难的。而防范赤潮的最好办法是切实控制沿海工业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入,特别是要控制氮、磷和其他有机物的排放量,以避免海区的富营养化,以预防赤潮的发生。其次要合理开发海水养殖业。在某些沿海地区,片面追求高产、高效益,增加养殖密度,实行多投饵、多产出的不合理养殖方式,使养殖水体中剩余饵料大大增加。饵料中含有的大量营养物质在水中溶解,以养殖废水的形式排入海水中。另外,养殖鱼、虾、贝类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溶解性营养物质,如氨、尿素等,也以养殖废水的形式排入周围水体,易造成赤潮爆发。

科学家经过研究还发现,全球变暖趋势也加速了水的营养富化的扩张。全球变暖造成一些地区降雨模式异常,不仅影响了海水水体交换,同时也使土壤中更多的化肥流入大海。对于营养富化的水域治理一般要经过数年时间,且只有约4%的被治理海域会收到效果,但效果也十分有限。因此,避免排污仍是减少“死海”的根本途径。最彻底的办法还是控制污染源,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产业结构方式。

与消灭这些藻类相比,恢复遭到破坏的周边生态将显得更为困难。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作,因此加强环境预警,将赤潮爆发消灭在发生之前,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养成环保的生活习惯,就可以将赤潮的发生几率减少40%。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不使用含磷洗衣粉,不将洗衣机排水接入阳台排水系统,不将剩饭剩菜、食物油污冲入下水道,而要作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不要小看了这些细微的地方,它们对减少水体营养富化、减少赤潮(水华)的爆发意义重大。

案例一:1947年,美国佛罗里达州阿勃卡湖首次发生蓝藻水华。1967年,佛罗里达州政府成立技术委员会评估阿勃卡湖的生态恢复问题,并形成治理方案,但由于经费问题(2000万美元)搁浅。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阿勃卡湖附近的柑橘加工厂和污水处理厂先后停止排污入湖;1985年到1987年间,佛罗里达州通过了阿勃卡湖法案和地表水改善的管理法案,开始湖泊整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