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细微的声音(中国当代西部文学文库)
12469900000013

第13章 路边的风景

这条路大约有一百里之遥。出固原西门向西,车行十余里便进入一条峡谷,名叠叠沟。此沟是六盘山向北延伸过来的一支余脉中的一个裂口,长约三十里,山大沟深,林木丛生,是这条沙石路上一个让人担忧又令人耳目一新的去处。进入沟内,人们便不知不觉警醒起来,原因是这里不但路险,而且傍路的山峰一片苍翠,漫山遍野的草木一下子就将人的目光吸引了去,而这时车速也如老牛爬坡一般减缓了下来。路险坡陡,风景如画,这是叠叠沟留给我的最初印象。翻过红庄梁,下一面色泽老红的斜坡之后,车就离开了叠叠沟。这时候道路稍显平坦,而景色一下子就还原到了黄土高原的本色。除开阴湿的红庄以外,这条路上的坡地从来都没有什么好庄稼,山如馒头,土地瘠薄,只有在村庄深处才能见到一些树木的绿色。道路虽然平缓,但班车仍不能加速,原因是这里不但多弯道,而且每走一段都有人上车下车,而上车下车的人根本无固定地点,往往是一到家门口才喊司机停车。司机正在减速,下车的却已显得不耐烦,边往车门上移边发出威胁:“叫你停车你不停,你现在把我拉过趟了咋办,你得给我退钱。”司机哭笑不得,忙赔笑解释道:“车又不是牛,不是你喊一声停下它就停下,那还得有个过程哩嘛。”下车的想想,觉得也是,于是就绷着脸极不甘心地慢慢下去了。在这段路上,除开一些随叫随停的地方不说,光有名有姓的站口就有数十个:马场、红庄、张易、黄堡、马其沟、马莲、张堡塬……接下去就到了将台和兴隆。

车到将台以后,人似乎就松了一口气,因为这里不但路已油过,而且景致也稍显柔和,感觉不再那么荒凉。远远地,一些高杨大柳就送给人一丝凉爽,而一些参差的屋宇无疑显示了这里的小康和现代意识。这里有淀粉厂、罐头厂,还有一座闻名全国的中国工农红军会师纪念碑。拐过将台以后,车就进入了宽阔的西静公路。山还是山,树还是树,但这里的山和树都有着人们意想中的田园味道,感觉始终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平和与宁静。车身闪过之处,往往见绿树林舍之中隐隐现出一角小楼,那一定是本地小有名气的加工厂或什么公司了。田畴如画,远村含烟,在这条路上,这条被人们称为葫芦河流域的川道区一直是我在旅途中的一个心灵站口。

车行不足二十里,就到了兴隆镇所在地。正如许多媒体所报道的那样,这里充满了回族风情和浓浓的商业气息。中央电视台曾在《中华民族》栏目中以《婆娘一条街》为题报道过此事。的确,这里的妇女泼辣、勤劳,在发家致富的路上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气概。由于商家云集,又加之本地人南来北往,一些在城里流行的东西很快就会传到这里,如穿着打扮,门饰建筑,以及文化娱乐等等。每当夜幕降临,街道两边数百家灯火齐放,置身其中,使人晃若身在都市,而那些沿街铺开的餐厅与商店则一阵一阵传出卡拉OK的演唱声。正在行走,忽然间就有西部牛仔般的本地青年骑着如马的摩托擦身而过,其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与其他地方相比,这里显然少了一样东西:酒鬼。由于没有酒鬼,这街面上时时处处都显得很有秩序,一过午夜就真正地进入了万籁俱寂的状态,直到清晨,你才会听见远处传来的一下一下有规律的梆子声,在微凉的风中,在店铺紧闭的小街,这种梆声像一种远古的音乐一样带给人宁静与安详,不久就有朗朗如歌的诵经声自清真寺内传出。在这条路上,兴隆镇像一颗有颜色的珠子一样镶嵌在它的终端,永远都闪耀着熠熠之光。

因为家居两地的原因,从一九九四年冬天开始,我一直往来于固原和西吉兴隆之间。由于地僻人稀,车站每天只发一趟班车,回家那天,我便不得不早早地到站台去候车。即便如此,有时仍不免错过了乘车或当一路“站客”。后来有两辆私人“面包”加入其中,这种现象才得以缓解,加之附近张易近几年骤然增多的一些小客车,这条路现在基本上也算是车水马龙了。

屈指算来,我在这条路上已奔波了三个多年头,目前仍在奔波。也是在这条路上,我慢慢地学会了认识我所生活的这片土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民。可以说,这条路边的每处村落,每一座集镇都有着诉说不尽的风情与故事,而这里的百姓则无疑是普天下最坚韧也最有耐心的百姓。

我的感觉是,看看路边的风景,其实也是对生活的另一种认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