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比尔·盖茨的故事
12467400000007

第7章 哈佛生活(1)

与其做一株绿洲的小草,还不如做一棵秃丘中的橡树,因为小草毫无个性,而橡树昂首天穹。

——比尔·盖茨

(一)

虽然第一笔生意获得了成功,但玛丽和老盖茨却并不开心,他们甚至有些担心计算机对比尔·盖茨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他们一直希望孩子能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因为这样才能考取理想的大学,拥有令人艳羡的人生。

而长期沉迷于一件并不确定的事物无疑是十分危险的,很有可能会阻碍孩子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小盖茨还非常不善于社交,他们并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被看成是偏执狂,从而被社会抛弃。

父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商量着找一个恰当的时机跟孩子进行一次长谈,让他开阔视野,脚踏实地的把握人生的每一次机会,树立远大的理想,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一台毫无感觉的机器。

仿佛是有心灵感应一样,盖茨也开始意识到了这一点。虽然获得了更多的上机时间,也有了一笔不小的收入,但他却发现自己离同学们越来越远。他不能很好地融入到集体之间,甚至他讲出的笑话也让大家觉得太小儿科了。他就像一个刚刚入学的新生一样,对学校的变化几乎一无所知。同学们只把他当成爱计算的怪人。这种隔膜让盖茨分外难受,他只得回到计算机房继续演算。

他将这种苦恼说给父亲听,老盖茨借着这次事件和儿子进行了一次长谈,他希望儿子考虑转变一下生活模式。比尔·盖茨聪明且懂事,他明白父母的担心,而且他自己也觉得应该结束这种极不正常的生活方式。因此,他顺从地开始尝试做一名好学生。

不久,盖茨便又拾起了课外阅读的乐趣,开始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包括自然科学、艺术概论、人物传记等。凭着惊人的记忆力,他将书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句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并且暗暗发誓,一年之内不再碰触计算机。他试图用超出常人的理性努力改变自己那些让人不可理解的特点。然而,命运仍然鬼使神差地使比尔·盖茨转了一个小弯,最后又绕回到计算机上。

1971年6月,湖滨中学与圣尼古拉女子学校合并,学校的人数一下子增至400多人。教室、课程和老师都需要重新安排,而手动筛选无疑是耗时耗力的事,学校便计划编制一个课程表来解决这一问题。

公认的计算机天才比尔·盖茨自然成了学校的首要人选。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决心“改邪归正”的盖茨拒绝了学校的这一重托。他告诉学校,自己想仔细地考虑一下是否继续同计算机打交道,程序编制是否会成为他的终生事业。

学校尊重了比尔·盖茨的决定,并将这项任务交给了一位新来的数学老师。而不幸的是,这位新老师没几天就死于空难。无奈之下,学校又重新找到盖茨,同时希望他的朋友肯特·伊文斯也能加入进来。

比尔·盖茨再次拒绝了这个任务,而肯特·伊文斯则答应下来,他想慢慢地劝盖茨也加入。在与比尔?盖茨进行一番交谈之后,肯特·伊文斯便兴高采烈地去参加自己所热衷的登山探险之旅了。但遗憾的是,从那之后他再也没有回来——他在探险中不幸丧生了。

比尔·盖茨痛失密友,伤心不已。痛心之余,他突然觉得人生短暂,要把握时机,做自己最想做的事。于是,他接下了朋友未完成的任务,又找到了已经高中毕业的好友保罗·艾伦。此时保罗已经成为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学生,刚好修完学期课程,有大量的空闲时间。盖茨希望合两人之力来完成这个千回百转的任务。

紧张的工作让盖茨从痛苦中逐渐解脱出来。他和保罗经过几个月的奋战,新程序终于大功告成。在一切都完成停当之时,比尔·盖茨戏谑地做了一点儿无伤大雅的小修改,他偷偷地加了一些指令,使自己成为班上唯一一位周围坐满了漂亮女孩的男生。

这套课程安排程序十分合理,它使高年级的学生每个星期二的下午都没有课。许多学生因此而高兴地穿上T恤衫,背上印着“周二俱乐部”,以表达他们的欢喜之情。

比尔·盖茨在这件事上很快就又看到了商机。他给周围其他学校写信,竭力推销自己的课程安排程序,并打算按学生数收费。当然,这个计划最终并没有得到实施,因为另一件事情发生了。

(二)

1972年夏天,17岁的比尔·盖茨与19岁的保罗·艾伦创办了他们的第一个公司——交通数据公司。其实比尔·盖茨并没有想过要创建一家公司。多年以后在讲述这段往事时,他是这样说的:

“我小时候选择的一个梦想是计算机,我想把它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当时我选择这个梦想并不是说要挣多少钱,建立一家多么伟大的公司,我只是梦想能有这么一个非常出色的工具而已。”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梦想,支撑着比尔·盖茨和保罗进行了最初的创业。尽管他们的第一家公司以失败告终,但这段经历对两个年轻人来说却十分珍贵。它让他们看清了自己的未来的方向,为开创日后令世人瞩目的微软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事情的起因极其偶然。一直以来,保罗都有购买《大众电子》杂志的习惯。一天,他偶然看到杂志上登载的一则广告,大意是一家名为英特尔软件公司(Intel Corporation)的新公司推出了一种称为8008的微处理器芯片。这种软件能应用于任何新型的计算机,就像一个灵巧的终端一样,能够让高端的计算机产品走进寻常人家。

这件事的震动效应对保罗来说绝不是一点半点,他立刻跑去找比尔·盖茨。

“比尔,英特尔公司推出了一种微处理芯片。”保罗迫不及待地向盖茨介绍说。

比尔·盖茨听完保罗的介绍后,也来了兴致。于是二人决定试着用它制造出一种低级的计算机来。

“您好,请问是英特尔公司吗?我们想购买你们的8008型微处理芯片。”保罗抓起电话打了过去。

“好吧!它的价钱是395美元,我们马上就派人送过去。”对方回答说。

两个人凑了凑自己的零花钱,却不够395美元。保罗忽然想起,自己在英特尔公司有认识的朋友,他应该能更便宜地买下来。于是,他怀揣着360美元谈成了这笔交易。

不久后,比尔·盖茨和保罗便摆弄出一台机器。但拿它做什么呢?两个年轻人还没有想好。

直到有一次,两人在路上闲逛,比尔·盖茨发现一根横穿马路的管子。他好奇地问保罗:

“这是干什么用的?”

“这是市政当局统计汽车流量用的。这根管子和一个小金属盒子相连,还配有一个可供打孔的纸带。每次汽车通过橡皮管的时候,机器就会将车次的记录打在纸带上,和我们的计算机相似,都是用0和l这两个数字来进行的。这些数字可以反映出时间、流量。”保罗详细地解释说。

保罗的解释立刻就让两个人有了主意。交通数据的整理显然是相当耗费人力物力的事,而市政当局常常会雇佣一些私人公司将原始数据整理成有用的材料报告,然后再根据报告,确定最佳的交通管理方案。

这是一个绝佳的发现,让盖茨和保罗找到了商机。因为这些私人公司往往要价很高,而且拖延时间,市政当局经常为此恼火不已。现在,他们可以接下这个生意,并长期做下去。

但他们毕竟还是两个不满20岁的孩子。为了要让自己的东西更有说服力,他们就成立了这家交通数据公司。

这是假期里的活动,比尔·盖茨宣称并不会影响学业,老盖茨和玛丽觉得这也是个锻炼孩子的好机会。因此,他们答应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尽量给孩子们提供帮助。

说干就干。两个小伙子很快就利用手头这台机器将交通材料汇编成册,在父母熟人的介绍下,以更低廉的价格出售给市政当局。这项业务为他们赢得了2万美元的报酬。

事情如果进展的顺利的话,盖茨和保罗可能会一直经营下去,但挫折很快就来了。两个小家伙准备扩展业务,便跑到其他的州去游说。因为没有熟人的引荐,这两个乳臭未干的孩子遭到了大部分人的拒绝。在他们想寻找对策时,美国联邦政府又决定向各州及其市县政府免费提供交通数据分析服务。这样一来,交通数据公司就彻底没生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