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伟大的绿色革命(趣味科学馆丛书)
12466000000001

第1章 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1)

工业革命之后,社会生产力急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但是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由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原本干净的空气被它们排放出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污染了,直接导致了地球温室效应的发生和酸雨的危害;由于滥砍滥伐,大片的森林从地球上消失了,直接导致了土壤沙化和生态失衡,大量的动植物从此灭绝了;由于世界人口的迅速膨胀,人类加速了向自然索取的进程,使得这一切问题都被纳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系统之中。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人类的健康。每年都有许多人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各种问题而丧命,每年都有许多人因生态破坏而感染各种疾病……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已经向全人类敲响了警钟。

迅速膨胀的世界人口

大约在公历纪元开始时,世界人口约有2亿~4亿。到1650年时,才达到5亿左右。1600余年间才增加了不到1倍。此后,增长速度加快。180年后即1830年,达到10亿。100年后即1930年,达到20亿。又过了45年即1975年,达到40亿。也就是说,人口每翻一番的所需年数,由1600年,180年、100年、45年逐次减少。而从1975年至1987年,人口又由40亿增至50亿。有人估测,按大约40余年翻一番算,到公元2021年世界可达88亿,2062年时达176亿,2103年时达352亿……。再过700年后,人口将超过千万亿。那时,人均占地仅0.3平方米,人类连种粮吃的耕地都没有了,还如何维持生命!

最新的实际情况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球上每2秒钟就增加5个人,每24小时增加22万人,每10天增加220万人。这样的增长速度,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忧虑。

如果说世界人口增长得很快,那么中国的人口增长得更快!公元2年时我国汉朝有人口5959万。公元1300年元朝时是5844万。公元1578年明朝时达到6200万。这1000多年间的人口数均不过6000万左右。由于战争和饥荒,中间有几次人口数的大跌落,至明末清初,一度跌至大约2000万。

中国人口增长图

从清代开始,人口迅速增长。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人口达2.97亿,比康熙初年猛增10倍多。乾隆皇帝看到人口上报表,不禁忧虑叹息:“食之者众,朕甚忧之。”至1840年鸦片战争时,人口达4.1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人口已达5.4亿多。至1989年4月,超过了11亿。就是说,不到40年,就翻了一番多,这比大约同期世界人口45年翻一番的速度还快。据最新人口统计数据,目前我国人口已超过13亿。

人口增长速度如此之快,地球能容纳多少人呢?生态学家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们计算出,地球植物的总产量,按能量计每年为660×1015千卡(1卡=4.184焦耳)。人类如维持正常的生存,每人每日需消耗能量2400千卡,1年就是8×105千卡。如要维持40亿人口的生存,每年共需能量42×1014千卡,约相当于植物总产量的0.5%。这样,岂不是说全部植物产量可养活40亿×100/0.5=8000亿人吗?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第一,植物总产量并不是全用来养活人的,各种动物都要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第二,许多植物和动物人类都不能食用。据估算,人类大约只能享用植物总量的1%,即是说,地球只能养活80亿人。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可以扩大利用植物总量的比例,这是可能的。但毕竟会有一定的限度,盲目乐观的设想往往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不幸。

地球上的人口增长如此迅速,不少人担心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发生人口爆炸。这种担忧有必要吗?生物学家们发现,各种动物和人类在不受任何限制时都是按前面所说的指数(又称“几何级数”)增长的。而当增长到了某个固定值时,就不再按指数增长了,并且常常会发生“崩溃”现象,即突然大幅度下跌。如美国阿拉斯加沿岸有个小岛,1944年运入29只驯鹿。由于岛上食物丰盛,又无天敌,所以到1963年就猛增到6000只。然而由于过度放牧的结果,使草原在几年内突然荒芜枯竭,水草和驯鹿大批死亡,1966年竟仅存42只驯鹿了。

像这种动物界常有的“崩溃”现象,一些人口学家认为人类社会也很可能发生。某国人口调查局回执了一个“人口崩溃”曲线图,表明在公元2050年左右会发生“人口崩溃”。原因是“严重饥荒、极度污染、社会动乱,传染病和慢性病引起的高死亡率,保卫和攫取资源的战争,极低的出生率和其他因素”。这当然是某种估计,但如果不致力于提高人口素质和生产力水平,节制生育,防止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发生这样的“人口崩溃”是完全可能的。

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环境污染加剧

全球每年排放进入大气层的气体,CO2为57亿吨,CH4约2亿吨。排放有害金属铝200万吨,砷7.8万吨,汞1.1万吨,镉5500吨,超出自然背景值的20~300倍。SO2的排放,诱发的酸雨的频度在增加,面积在扩大;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全球有8亿人生活在空气污染的城市中;江河湖海的污染日趋严重,淡水匮乏使12亿人口生活在缺水城市,14亿人口在没有废水处理设施下生活;水质污染引发的疾病死亡率已成为人体健康最主要的危害;城市垃圾、污水、船舶废物、石油和工业污染、放射性废物等大量涌入海洋,每年有200亿吨污染物从河流进入海洋,约500万吨垃圾被抛进海洋,在入海口处数万平方千米的臭氧层正在扩大。

森林锐减和物种灭绝

快要消失的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世界正发生着严重的危机。研究表明,在人类活动干扰以前,全世界约有森林和林地60亿公顷。到1954年世界森林和林地面积减少到40亿公顷,其中温带森林减少了32%~33%,热带森林减少了15%~20%。近30年来,世界森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减少速度明显加快,平均每年减少800万公顷。中美洲由1950年的1.15亿公顷减到1983年中0.71亿公顷。非洲森林减少的更快,从1950年的9.01亿公顷减至1983年的6.9亿公顷。世界森林的不断减少直接导致生物品种多样化的消失和物种灭绝。据估计,地球上曾经有5亿个物种,目前尚有500万~1000万个物种,其中占压倒多数的是无脊椎动物和植物。一些专家推测,当前每年消失的物种已达数千种之多。森林锐减和生物物种的大量减少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森林植被的大量减少,大大改变了碳、氮等微量元素的源、汇分布,使得微量元素在地球系统中的循环遭到破坏,并迫使其从原有的平衡态向新的平衡态过渡,从而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带来巨大影响。

淡水资源短缺

靠雨水生活的人们据IIED提供的资料,1987年,全球约140亿立方米的水量中,大约有4.2亿立方米淡水,约占全球水量的3%,其中约77.2%被冷储在冰盖和冰川中,22.4%是地下水和土壤水,约0.4%为湖泊、沼泽和河水。由于水循环的结果,全球水量分布极不均匀。从作物需水量的角度出发,非洲中东和中亚大部分地区,美国西部,墨西哥西北部,智利和阿根廷的部分地区以及澳大利亚全部都是贫水区,其年蒸发量超过年降雨量。另一方面,20世纪以来,世界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年用水量从1990年的约4000亿立方米增加到1995年的3万亿立方米,增长了6.5倍。到2000年,全球淡水用量已达6万亿立方米。目前,世界上已有43个国家和地区缺水,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0%,约20亿人用水紧张,10亿人得不到良好的饮用水。

地球气候变化

过去的世纪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3℃~0.6℃,海平面上升了10~25厘米。目前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由工业革命(1750年)之前的280ppm增加到了近360ppm。1996年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发表的评估报告表明:如果世界能源消费的格局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到21世纪中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达到560ppm,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1.5℃~4℃。

臭氧层破坏和损耗

自1985年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以来,地球上空臭氧层被损耗的现象一直有增无减。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千米。现在在美国、加拿大、西欧、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国的上空,臭氧层都开始变薄。在对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实行控制之前(1996年以前),全世界向大气排放的ODS已达到了2000万吨。由于ODS相当稳定,可以存在50~100年,所以被排放的大部分ODS目前仍留在大气层中。在它们陆续升向平流层时,就会与那里的臭氧层发生反应,分解臭氧分子。因此,即使全世界完全停止排放ODS,也要再过20年,人类才能看到臭氧层恢复的迹象。

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199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球荒漠化状况的评估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近36亿公顷,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已影响到全世界1/6的人口(约9亿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荒漠化扩展的速度是,全球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荒漠,其中320万公顷是牧场,250万公顷是旱地,12.5万公顷是水浇地,另外还有2100万公顷土地因退化而不能生长谷物。亚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遭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

人类应该树立的正确发展观

人类本来就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近几百年来人类社会非理性超速发展,已经使人类活动成了影响地球上各圈层自然环境稳定的主导负面因子。森林和草原植被的退化或消亡、生物多样性的减退、水土流失及污染的加剧、大气的温室效应突显及臭氧层的破坏,这一切无不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善待自然,对自己的发展和活动有所控制,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当然地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很不容易。因为一方面必须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了解和掌握各种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这本身是一项艰巨的、需要长时间进行探索的重大科学问题;而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发展的势头,包括人口的增长、社会的变动、活动的范围、消费的方式都是难以控制的。即使为了在一定水平上维持现有人口的生存,也还需要消耗相当数量的自然资源,对自然环境产生不小的影响,这些问题在现有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下还很难躲开。因此在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时,人们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要贯彻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首先当然要了解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再不要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搞发展。这就要适度限制发展的行为,选好发展的领域,改变发展的方式,充实发展的科技含量,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来取得最大的效益。

了解自然,尊重科学,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经过努力,力争取得高效的可持续的发展,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知识点垃圾分类与回收

垃圾分类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大多都是围绕是否可以回收利用这一目的来进行的。从国内外各城市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来看,大致都是根据垃圾的成分构成、产生量,结合本地垃圾的资源利用和处理方式来进行分类。如德国一般分为纸、玻璃、金属、塑料等;澳大利亚一般分为可堆肥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日本一般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等等。

中国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目前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综合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发电、堆肥、资源返还等。

水体污染与生态破坏

河流、湖泊、海洋及地下水,统称为水体,它们是地球水圈水循环的重要主体。使水体中的水和底泥发生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生物群落的组成等方面的变化,以致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垃圾充斥的水面事实上海洋污染不仅有石油污染,还有其他污染,并且污染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大致有3个方面:由陆地河川流入大海,主要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药及其他污染物;先排入大气中,再随雨、雪等降入海中,如各种大气污染物及放射物质,直接向海中排放或丢弃污染物,如油轮泄漏、海上钻油作业时泄油,战争时期油泵被炸。如,在伊拉克侵略科威特触发的海湾战争期间,即发生了油泵站被炸导致大量原油泄漏的重大污染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