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海洋的现实和未来
12465500000005

第5章 海洋的开发与利用(1)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成倍地增长,陆地地壳中的矿产资源储量逐渐减少,有的趋向枯竭,丰富的海底矿产资源将成为21世纪工业原料的重要供应基地。

海底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从近岸海底到大洋深处,从海底表层到海底岩石以下几千米深处,无不有矿物分布。而且矿种繁多,从固体矿产到液体矿产和气体矿产均有。不少矿产其分布规模之大,储量之丰富是陆地所不及的。

开采海底石油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据统计,世界近海海底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为220亿吨,天然气储最为17万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探明总可储量的24%和23%。

海上石油平台海底有石油,这在过去是不好理解的。自从19世纪末海底发现石油以后,科学家研究了石油生成的理论。在中、新生代,海底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挤压,形成许多沉积盆地,在这些盆地形成几千米厚的沉积物。这些沉积物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的遗体(它们在特定的有利环境中大量繁殖),以及河流从陆地带来的有机质。这些沉积物被沉积的泥沙埋藏在海底,构造运动使盆地岩石变形,形成断块和背斜。伴随着构造运动而发生岩浆活动,产生大量热能,加速有机质转化为石油,并在圈闭中聚集和保存,成为现今的陆架油田。

我国沿海和各岛屿附近海域的海底,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世界海洋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

渤海是我国第一个开发的海底油田。渤海大陆架是华北沉降堆积的中心,大部分发现的新生代沉积物厚达4000米,最厚达7000米。这是很厚的海陆交互层,周围陆上的大量有机质和泥沙沉积其中,渤海的沉积又是在新生代第三纪适于海洋生物繁殖的高温气候下进行的,这对油气的生成极为有利。由于断陷伴随褶皱,产生一系列的背斜带和构造带,形成各种类型的油气藏。东海大陆架宽广,沉积厚度大于200米。

南海大陆架,是一个很大的沉积盆地,新生代地层2000~3000米,有的达6000~7000米,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储油岩系。生油岩层厚达1000~4000米,经初步估计,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大致有230~300亿吨,约占中国总资源量的1/3;天然气储量8000亿立方米,是世界海底石油的富集区,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

海上石油资源开发利用,有着广阔的前景。但是,由于在海上寻找和开采石油的条件与在陆地上不同,技术手段要比陆地上的复杂一些,建设投资比陆地上的高,风险要比陆地上的大,因此,当今世界海洋石油开发活动,绝大多数国家采取了国际合作的方式。

我国为了加快海上石油资源开发,明确规定我国拥有石油资源的所有权和管辖权;合作区的海域和资源、产品属我国所有;合作区的海域和面积大小以及选择合作对象,都由我国决定等一系列维护我国主权和利益的条款。合理利用外资和技术,已成为加速海上石油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

开采海底矿产

海底矿产

海洋矿产资源包括海滨、浅海、深海、大洋盆地和洋中脊底部的各类矿产资源。

按矿床成因和状况分为:

1.沙矿。主要来源于陆上的岩矿碎屑,经河流、海水(包括海流与潮汐)、冰川和风的搬运与分选,最后在海滨或陆架区的最宜地段沉积富集而成。如沙金、沙铂、金刚石、沙锡与沙铁矿,以及钛铁石与锆石、金红石与独居石等共生复合型沙矿。

2.海底自生矿产。由化学、生物和热液作用等在海洋内生成的自然矿物,可直接形成或经过富集后形成。如磷灰石、海绿石、重晶石、海底锰结核及海底多金属热液矿(以锌、铜为主)。

3.海底固结岩中的矿产。大多属于陆上矿床向海下的延伸,如海底油气资源、硫矿及煤等。

至今已发现海底蕴藏的多金属结核矿、磷矿、贵金属和稀有元素沙矿,硫化矿等矿产资源达6000亿吨。若把太平洋蕴藏的160多亿吨多金属结核矿开采出来,其镍可供全世界使用2万年,钴使用34万年,锰使用18万年,铜使用1000年。更为有趣的是,人们发现海底锰结核矿石(含锰、铁、钴、镍、钛、钒、锆、钼等多种金属)还在不断生长,它绝不会因为人类的开采而在将来消失。海绿石据美国科学家梅鲁估计,太平洋底的锰结核,以每年1000万吨左右的速度不断生长。假如每年仅从太平洋底新生长出来的锰结核中提取金属的。其中铜可供全世界用3年,钴可用4年,镍可以用1年。锰结核这一大洋深处的“宝石”,是世界上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然而要从5千米深的大洋底部采取锰结核,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一定要有先进的技术才行。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能够办到。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大洋锰结核调查。1978年,“向阳红05号”海洋调查船在太平洋4000米水深海底首次捞获锰结核。此后,从事大洋锰结核勘探的中国海洋调查船还有“向阳红16号”、“向阳红09号”、“海洋04号”、“大洋1号”等。经多年调查勘探,在夏威夷西南,北纬7°~13°,西经138°~157°的太平洋中部海区,探明一块可采储量为20亿吨的富矿区。1991年3月,联合国海底管理局正式批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的申请,从而使中国得到15万平方千米的大洋锰结核矿产资源开发区。

海洋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宝贵资源,只要人类能合理地开发、利用,它将循环不息地为人类所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21世纪人类的重要资源供应地。

开辟海洋渔场

东海的渔船海洋渔场是鱼类和其他水生经济动物形成集群,可供捕捞的特定海域。海洋渔场的形成有两个条件:1.必须是有密集的经济水生生物栖息回游的地方。2.在该处能经营符合经济原则的渔业。海洋渔场按照鱼类习性分,有产卵渔场、索饵(育肥)渔场、越冬渔场。如果按照地理环境分,有大陆架(陆棚)上浅海渔场、寒暖两流潮境渔场、上升流域渔场、堆礁海岭渔场、感潮线(干满潮线)渔场。世界海洋渔场大部分集中于仅占海洋总面积7%的大陆架海域,其次是外海的海底高地、水下山脉和群岛或珊瑚礁附近海域。良好渔场既是经济水生物密集的地方,也是饵料生物大量繁殖之处,饵料生物对海洋渔场的形成最为重要。全世界有太平洋西北部、大西洋东北部、太平洋中西部、太平洋东南部、大西洋东南部等5大渔场。传统上北半球有开发较早的世界3大渔场:1.欧洲西北渔场。指欧洲北海及其北部的北大西洋渔场,包括挪威、冰岛大陆架等,主要鱼类有鳕类、鲱、沙丁鱼、鲆、鲽类等。冰岛的渔场码头2.美洲大西洋北部渔场。包括纽芬兰到新英格兰一带的海域。主要生产鳕、鲽、鲱、沙丁鱼、鲐等。3.太平洋北部渔场。自中国沿岸经朝鲜、日本、堪察加周围海域,阿留申南北海域到加拿大、美国西岸海域。主要渔获物有带鱼、鳓鱼、大黄鱼、小黄鱼、竹荚鱼、鲐、鳕、狭鳕、银鳕、大马哈鱼、鳟、鲆、鲽等。这三大渔场资源已充分开发利用,有的资源已下降,国际间已为保护渔业资源采取计划渔业政策。各渔业国已逐步转向开发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渔场、新西兰渔场、阿根廷外海渔场和南极渔场。

渤海是中国的内海,黄海、东海和南海都属西太平洋的陆缘海。渤海和黄海都位于大陆架上,东海和南海北部的大陆架面积分别占其海域面积的74%和10.7%,南海南部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也多在大陆架区域。这些大陆架分别地处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海域,既有大陆河川的大量径流注入,又受大陆沿岸流和黑潮暖流盛衰交汇影响,海洋理化环境优越,饵料生物资源丰富,适合不少种捕捞生物繁殖、生长、栖息、越冬,成为海洋捕捞作业的好渔场。中国的海洋渔场一般按作业水域分为:①沿岸渔场。位于潮间带外水深40米以内,距岸较近,捕捞规模较小(定置网具和小型流动渔具)。②近海渔场。一般位于水深2千米以内海域,是中国海洋捕捞的主要作业场所,因海区不同有潮隔涡流或上升流形成的渔场,也有海礁水流形成的渔场。③远洋渔场。远离本国基地到公海或别国近海捕捞作业的渔场。中国自北而南近海著名的渔场,如按海区分,有渤海渔场,烟威渔场,海洋岛渔场,石岛渔场,海州湾渔场,吕四洋渔场,大沙渔场,长江口渔场,舟山渔场,鱼山渔场,闽东、闽中和闽南渔场,台湾浅滩渔场,北部湾渔场,粤东、粤西渔场,南沙、西沙、东沙渔场等等。如按捕捞对象的种类和作业方式分,著名的有渤海的对虾渔场、真鳃渔场、毛虾渔场,黄海的贻够渔场,太平洋的鲜渔场、鳍渔场,东海的大黄鱼渔场、带鱼渔场、乌贼渔场、马面鲀渔场,南海的北部湾拖网渔场,南沙、西沙、东沙的拖、钓鱼场等。

发展海水养殖

海水养殖是利用浅海、滩涂、港湾等国土水域资源进行饲养和繁殖海产经济动植物的生产,是人类定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发展海洋水产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养殖的对象主要是鱼类、虾蟹类、贝类和藻类等。海水养殖是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海水养殖历史悠久,早在汉代之前,就进行牡蛎养殖,宋代发明了养殖珍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海水养殖发展迅速,海带、贻贝和对虾等主要经济品种的发展尤为突出,带动了沿海经济的发展,成为沿海地区的支柱产业。按照国际统计标准计算,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海水养殖第一大国。目前,中国海水养殖已经形成大规模生产的经济品种,鱼类有梭鱼、鲻鱼、尼罗罗非鱼、真鲷、黑鲷、石斑鱼、鲈鱼、牙鲆、河豚等;虾类有中国对虾、斑节对虾、长毛对虾、墨吉对虾和日本对虾等;蟹类有锯缘青蟹、梭子蟹等;贝类有贻贝、扇贝、牡蛎、蚶、缢蛏、文蛤、杂色蛤仔和鲍鱼等;藻类有海带、紫菜、裙带菜、石花菜、江蓠和麒麟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