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飞机的故事(征服太空之路丛书)
12464400000008

第8章 飞机轶闻奇事(3)

“将军,我想一定是电话线路有问题,我没有听清楚,”李梅觉得很抱歉地说,“你好像在问是不是有运煤的飞机?”

“这正是我问的,是煤。”

煤?煤是一种既沉重又价廉的大宗物资,怎么会用飞机来运?空军司令沉默了一会儿,他想不出为什么要用飞机来运煤,但是既然驻欧美军司令问的就是煤,便回答说:“将军,我保证,空军可以运任何东西,包括煤。”

就这样,被称为“冷战的第一次摊牌”的西柏林空运,对航空运输能力的一次极致的显示就这样开始了。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英、美、法和苏联联合签订了对德国占领的“四方协定”,将德国的疆土分为东德(后为民主德国)和西德(后为联邦德国),东德由苏联占领,而西德由英、美、法三国占领。同时规定了四国都可以进出柏林。柏林这座重要城市的地理位置,在苏联占领区内。从美、英、法三个西方国家占领的西德到达西柏林,有铁路、公路和水路,另外还规定了三条“空中走廊”供飞机使用,可以从西德飞往西柏林。

三年后的1948年,东西方爆发了“柏林危机”。美、英、法在西柏林发行马克货币。

1948年6月23日的早报编辑计划差不多已经完成,这时《柏林日报》编辑部墙上的时钟正指着晚上11点。突然电传打字机传来惊人消息:“由于技术困难,苏联占领区军政府交通部被迫从明晨6时起停止进出西柏林的一切客货运输。水路运输同时停止。”原来,苏联宣布切断西德与西柏林之间的铁路、公路和水路联系,只留下空中通道,以此来迫使西方国家就范。

天亮时,柏林全城都已经知道这个惊人的坏消息,从西方到西柏林的煤运已经停止,牛奶也停了,市金库的存款被冻结。西柏林对外的交通被全面切断。今后只有完全听从苏联摆布,否则只有挨饿,只有死路一条。

西柏林是一座从来没有自给自足过的城市。每星期有数千吨货物从西德穿越175千米苏联占领区到达西柏林。西柏林市民和6500名盟军所吃所用的东西都由这条生命线输入,而这条线刹那间被苏联切断。苏联宣布不向西柏林供应粮食,这就给这座城市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在苏方的刁难下,美、英、法政府决定不退让,不交出西柏林。一方面开展谈判,另一方面用空运来维持这座城市的运转。驻欧洲美军司令克莱决定推行一项有史以来最冒险的空中救援计划。但任务的艰巨,使西德的一些头面人物以及美国军方一些将军也不相信这件事能办成。当时英国可以召集到约50架飞机,法国提供不出运输机。美国空军在欧洲只有2架4发的“空中霸王”C-54,另外有102架DC-3,每架的载重量不足3吨。

从1948年6月26日开始,首先动用了13架DC-3型运输机,利用仅留下来的“空中走廊”,开始了支持西柏林日常生活的空中运输。机群每小时载运44吨生活物资,24小时不停地供应西柏林市民的日常需要。粮食是优先供应的项目,还包括食盐这种每日不可缺少的东西。

DC-3型运输机到了7月,动用的DC-3达到了105架。美国空军从阿拉斯加、夏威夷、关岛、日本及巴拿马等各基地调集飞机,使用了载运量更大的C-54“空中霸王”式运输机。英国空军拨出40架飞机,有“约克”、“黑斯廷斯”等型号,还包括轰炸机。连英国少将的专机——可载10吨货物的“都德”飞机都动用来作为专门空运燃油使用。载重量只有4.5吨的“桑德兰”水上飞机,也用来在柏林湖降落。

这时必须精打细算,有效地利用空运的吨位。例如,运面包太浪费,因为面包中有1/3是水,而西柏林周围有的是水,为此只空运面粉;将土豆脱水再运则每天的空运量减少780吨;去骨肉类使质量减去1/4。经过这样的“斤斤计较”,西柏林每天的最低粮食运输量从2000吨减为1000吨。

当时每天计划运送量达到4500吨。仅在1949年“复活节”这一天中,空运到西柏林的各种货物竟接近13000吨。美国海军飞机从1948年11月到1949年7月运送了13万吨货物。为了减小供应压力,英国空军从西柏林运出5万市民,其中大部分是儿童。

西柏林空投物资先前西方国家与苏联协议通往西柏林共有三条“空中走廊”,每条空中走廊长约32千米,高至3000米。在西柏林空运中,北面和南面的两条被用来飞向西柏林,中间一条被用来飞出西柏林。在这样狭窄的空中通道中,日益增多的民用及军用运输机使机场出现了空前的拥挤,每两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降。

在机场地面,从满载的飞机上卸货的工作昼夜不停地进行,机场所有的灯光和应急灯光全部打开,照得各处通明。有的飞机甚至超载运送货物。为了节约在地面卸货的时间,飞机驾驶员在空中便用无线电事先通知地面人员运来的是什么货,以便地面提前安排好卸货的设备及人员,飞机一着陆,卸货工作立即进行。

上千架飞机列队成行,连续不断地维系着一条空中的运输线,有如一座活动的桥梁,连接着西德与西柏林之间的供应线。飞机可以在西柏林的三个机场和柏林湖降落,飞机的起降都经过严格的计划,飞行计划雷打不动。如果驾驶员遇到特殊情况不能按计划着陆,就必须退出系列,不能干扰后续的飞机着陆。

在西柏林的上空,整天响着飞机的轰鸣,低飞的飞机一架接一架着陆,又一架接一架起飞离开。整个西柏林的居民都整天注视着天空,全世界也都注视着西柏林的天空。寒冬光临了西柏林。多数人家每户只能分配11.5公斤的煤,这大约相当于每天一茶匙。这个冬天是西柏林人真正的苦难日子。整个11月机场常被浓雾笼罩,飞机靠仪表飞行,甚至到柏林着陆前几秒钟才看到陆地。

在1948年至1949年那个严寒的冬季,城市发电,托儿所的儿童取暖,都需要大量的煤炭。英美各种尺寸、各种型号的运输机都曾通过法兰克福、汉堡和汉诺威的“空中走廊”,向西柏林运送食品、煤炭、燃油、衣物、信件、重型发电设备和其他各种货物。空运中煤炭和食物占的比例最大,空运总量中的55%是运煤,而运送食物占了26%。笨重价廉的煤炭,在紧急事态中竟然成为空运物资。

苏联当时估计,这个供应计划一定无法长期继续而会最终失败。但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柏林空运,竟然维持住了西柏林的生存,这是空运史上的一个奇观。

1949年5月12日,美国区播音员华格纳在一辆巡逻的广播车上,向街道上黑压压地围着广播车的人群,宣读他有史以来宣读过的最重大的一件新闻:“西方三国与苏联之间达成协议,对西柏林的交通、运输和贸易的限制,于5月12日正午12时解除……”

苏联终于在1949年5月12日放弃了对西柏林的地面封锁。到该年10月,柏林空运宣布停止。在历时15个月的大空运中,西方国家共出动飞机20多万架次,运送物资近200万吨。这表明空中运输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柏林空运,是世界空运历史上一个罕见的事例。在这个行动中,空运任务的紧迫,运输量之庞大,都是从未有过的,显示了空中运输在现代社会中的强大能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工业集中于生产战斗机及轰炸机的英国,在需要大运送量的紧急时刻感到了运输力量的不足。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设计生产大型运输机方面一直没有放松,在柏林空运中美国动用的运输机最多,担负的运输量最大,渡过了这个罕见的难关。

知识点西柏林

WestBerlin,是对1949~1990年间柏林市西部地区的称呼。西柏林是自1945年二战结束后建立的美英法占领区。这一地区在此期间很大程度上与联邦德国(西德)相结合,但是在法律上并不属于西德的一部分。柏林的苏联占领区称为东柏林,民主德国(东德)以之为首都。西方盟国认为柏林在法律上仍为四国联合占领区,不承认东柏林的首都地位。1961年起修筑的柏林墙将西柏林完全与其相邻的东德和东柏林地区隔绝开来,直到冷战结束,柏林墙被拆毁为止。不着陆不加油的环绕地球飞行

既然飞机离陆时撞坏了,就应该让坏了的部分彻底掉下来,免得干扰以后的飞行。一般情况下飞机设计师总是尽心竭力地使他设计的飞机保持完好。但这一次却不一样,设计师为飞机在空中破损而欢呼起来。而这一次飞行的意义很重大,是载入航空史册的一次创纪录飞行。

“左翼尖上的梢翼碰坏了,但是没有掉下来……”

1986年12月14日清晨,狄克·鲁坦(男)和珍娜·耶格尔(女)驾驶“旅行者”号飞机从美国的爱德华空军基地起飞,打算做人类第一次不着陆、不加油的环绕地球飞行。飞机所载的燃油达到3180千克,为飞机本身重量的三倍多,超过载油限量180千克。机翼上的燃油重量使这种飞机细长的机翼在静止状态翼尖是向下垂着的,只好用托架撑着避免擦到地面,到飞机开始起飞时才不得不拿掉两翼下的托架。飞机在滑行时逐渐加速,机翼承受越来越大的升力,翼尖才开始上翘,但飞机的加速很慢,在全长4570米的跑道上滑行了很长距离,直到最后300米才离开地面,勉强升入空中。光这个起飞滑跑距离,就创造了在这条世界最长的跑道上起飞的包括航天飞机在内的所有新式试验飞机的滑行距离纪录。

在此以前,1933年美国人威利·斯特曾驾驶一架洛克希德的“维加”型飞机做过绕地球飞行,但他在中途降落了9次。1949年,美国空军一架B-50飞机曾做过一次不着陆环球飞行,但他在空中加油4次。而这一次“旅行者”号的环球飞行,中途既不着陆也不加油,因此是对飞机设计和驾驶技术更加严酷的一次挑战。

“旅行者”号升空后,该机的设计者伯特·鲁坦在另一架伴飞的轻型飞机上观察“旅行者”号的情况,发现在起飞滑跑中该机的右翼尖已经擦地损坏。翼尖上的梢翼,是减小飞行阻力用的。现在损坏了连挂在机翼上,不但不能起原有的作用,反而加大了阻力。经观察,破损的翼尖并未伤及机翼的主体结构,也没有破坏机翼上的油箱造成漏油。两位驾驶员决定甩掉连挂的梢翼,继续他们10天的环球飞行。于是两人都背上降落伞以防意外,然后激烈地蹬右舵,使飞机右侧滑,以把摇晃的梢翼甩脱,直至伴飞的飞机上传来伯特·鲁坦的欢呼声:“太好了!它干净地掉下来了!”

伯特·鲁坦和他的飞机设计师看到自己设计的飞机上一个部件在空中脱落下来,竟然发出欢呼,真是少有!

不久“旅行者”号穿越一股山脊紊流时左梢翼也脱落了。飞机两翼的阻力反而对称起来,减小了配平阻力。两个翼尖的样子都很难看,像被鲨鱼咬过似的露出了蓝色泡沫塑料,耷拉着本来连接翼尖灯的电线。“旅行者”号就以这样的状态,进入了环球飞行的征程。

这次空中探险,是一次民间活动。所费资金是由许多热心人用小额资金赞助筹集的。支持者一般赞助100美元,但也有热心者限于财力只赞助了两美元。而飞机的制造和试验,则是由飞机的设计师,两名驾驶员及少数几个朋友在3年的时间内亲自动手完成的。以后又试飞调整了两年时间。

伯特·鲁坦为环球飞行所设计的“旅行者”号,采用了很有创意的外形布局和结构型式。飞机采用无尾而带前翼的“鸭式”布局,这种布局鲁坦在设计一系列的轻型飞机上采用过,已经很熟悉它的特性。飞机采用双身,两个长机身内全是油箱,以便在十分狭长的机翼上分散承负重量。飞机采用一推一拉两台纵向排列的螺旋桨式发动机,这样可以在巡航中关闭一台发动机来节省燃料。机体结构则采用复合材料,结构重量很轻,并且大量的机体加工是手工操作,便于非专业人员进行制造和试验。

地球赤道的长度,约为4万千米。考虑到沿途对于气象的避让和绕过不得飞越地区,环球飞行的长度预计约为4.4万千米。

“旅行者”的经济巡航速度只有一百多千米每小时的对地速度,因而环球飞行一周约需十天时间。设计者的哥哥狄克·鲁坦,从小就是一个飞行迷,他15岁起就开始学驾驶飞机,这次担任了环球飞行的驾驶员。而这次飞行的女驾驶员珍娜·耶格尔则是一位身材娇小的女郎,9年前取得了飞机驾驶执照。她在一次参观飞机展览时,对鲁坦设计的飞机很感兴趣。在与他们兄弟的交谈中,设计师首次谈到设计出一架飞机环绕地球的设想,从此她便投入到这个壮举中。

两名驾驶员在途中经过了环球气象的挑战,越过山峰造成的高空缺氧的考验,经过战火纷飞的非洲时避开了军事冲突的危险地区,克服了自身过度疲劳造成的神志不清的幻觉,可谓是经过了千辛万苦的征程。途中他们曾遇到发动机空中停车、飞机设备故障以及大气紊流造成飞机像海浪中的小船般的抛掷颠倾,柔软的机翼上下拍动达到60度,并使飞机达到难以控制的倾侧90度状态。他们终于靠顽强的毅力和高超的驾驶技术克服了一个接一个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