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环境与人类健康(青少年身边的环保丛书)
12455000000007

第7章 自然赐予人类的绿色财富

覆盖在大地上的郁郁葱葱的森林,是自然赐予人类的一笔巨大而又最可珍贵的绿色财富。人类的祖先最初就是生活在森林里的,他们靠采集野果、捕捉鸟兽为食,用树叶、兽皮做衣,在树枝上架巢做屋。森林是人类的老家,人类是从这里起源和发展起来的。

绿色森林直到今天,森林仍然为我们提供着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资料。估计世界上有3亿人以森林为家,靠森林谋生。

森林提供包括果子、种子、坚果、根茎、块茎、菌类等各种食物,泰国的某些林业地区,60%的粮食取自森林。森林灌木丛中的动物还给人们提供肉食和动物蛋白。

木材的用途很广,建造房屋、开矿山、修铁路、架桥梁、造纸、做家具……森林为数百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其他的林产品也丰富多彩,松脂、烤胶、虫蜡、香料等等,都是轻工业的原料。

我国和印度使用药用植物已有5000年的历史,今天世界上大多数的药材仍旧依靠植物和森林取得。在发达国家,1/4药品中的活性配料来自药用植物。

薪柴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燃料。世界上约有20亿人靠木柴和木炭做饭,像非洲的布隆迪、不丹等一些国家,90%以上的能源靠森林提供。

从自然与生态环境方面而言,森林也是一个绿色宝库,它就像大自然的“调度师”,调节着自然界中空气和水的循环,影响着气候的变化,保护着土壤不受风雨的侵犯,减轻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呼吸是人生命的第一需要。一个大人一天要呼吸2万次。如果一个人几天不吃,不喝水,还可生存,但是几分钟不呼吸就可以停止生命。不但人离不开空气当中的氧气,就连各种动物、植物本身也离不开。仅仅依靠空气当中的氧气是不够的。那么,是谁制造了这么多的氧气呢?原来是植物,人们称植物是天然“氧气制造厂”。

地球上,只有植物能制造氧气。我们人类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绿色植物吃掉,绿色植物又吐出新鲜的氧气,供我们呼吸。植物就是这样和我们默契配合。例如,一棵椴树一天能吸收16千克二氧化碳,150公顷杨、柳、槐等阔叶林一天可产生100吨氧气。城市居民如果平均每人占有10平方米树木或25平方米草地,他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就有了去处,所需要的氧气也有了来源。绿色植物是我们生命的源泉,因此要多种草种树,保护绿色植物,让它们为人类造福。

郁郁葱葱的森林含水量丰富人们常说,森林是天然的蓄水库,是保持水土的卫士,这是十分有道理的。有了森林,地面就不怕风吹水冲,水土不易流失。防护林带能大大减弱风力;暴雨碰到森林也会被阻挡,雨水沿着树叶、枝干慢慢地流到地上,被枯枝、落叶、草根、树皮所堵截,使水分容易渗到地下去,而不会很快流走。

从森林地区分布上看,森林多集中于江河的上游,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作用。据统计,每平方千米的森林可贮存5~10吨水。下雨天,茂密森林的树冠能截留15%~40%的降水量。五年生的刺槐林截留的雨量为降雨量的为275%;七年生油松林为301%;十年生的柞树林为361%。降雨强度越小,被树冠截流的雨量也越多。其他的雨水经由树木流到林地上,除5%~10%从林地表面蒸发外,有50%~80%的雨水被林地上的植被和松软的枯枝落叶层及腐殖层吸收。

林地上的枯枝落叶的吸水量一般可达自身重量的40%~260%。如油松为40%;刺槐为120%;柞树为180%。腐殖层吸水量相当于自身重量的2~4倍。由于这些截流作用,大大减少了落到地面的雨量,也就削弱了雨滴对地面的打击、侵蚀能力,大大地减低地表径流速度和土壤侵蚀,从而保持了水土,涵养了水源。

据非洲肯尼亚的记录,当年降雨量为500毫米时,农垦地的泥沙流失量是林区的100倍,放牧地的泥沙流失量是林区的3000倍。我们不是要制止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吗?最有力的帮手就是森林。

可见,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很大,真可谓是“天然蓄水库”。

森林还能防风固沙,制止水土流失。狂风吹来时,它用树身、树冠挡住去路,降低风速;树根又长又密,紧紧抓住土壤,不让大风吹走。

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在太阳能的作用下,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到大气中形成水汽,水汽随大气环流运动,一部分进入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雨雪等降水;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后转化为地下水、土壤水和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最终又回到海洋,由此形成淡水的动态循环。这部分水容易被人类社会所利用,具有经济价值,正是我们所说的水资源。

水循环调节了地球各圈层之间的能量,对冷暖气候变化起到了重要的因素,还通过侵蚀,搬运和堆积,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水循环,海洋不断向陆地输送淡水,补充和更新新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从而使水成为了可再生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