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军事世界大扫描(趣味科学馆丛书)
12453600000006

第6章 武器装备大盘点(6)

原子弹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呢?大家知道,物质是由许许多多的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里又有质子和中子。所有这些都必须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20世纪初,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著名公式:E=mc2。E代表能量,m代表质量,c表示光速。他认为,原子核中有巨大的能量,这个能量等于物质的质量乘以光的速度的平方(光速为30万千米/秒)。这个公式是原子弹的理论基础。在引爆原子弹时,首先开动起爆装置,起爆装置引爆炸药,在炸药的作用下,中子源中无数个中子开始轰击铀235(一种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铀原子核裂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所有这些反应是在百万分之一秒内完成的,产生几百到几千万度的高温,同时释放出无比强大的能量。这就是一颗小小的原子弹为什么能毁灭一个城市的原因。

毁天灭地的氢弹

当人们还沉浸在对原子弹噩梦般的回忆中时,1951年,原子弹的“兄弟”——氢弹又呱呱坠地了。1952年,在太平氢弹洋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上,一颗氢弹引爆成功,这是一次石破天惊的大爆炸,威力相当于1000万吨梯恩梯炸药,是广岛原子弹的800多倍,爆炸的火球直径达6000米,珊瑚岛从此永远从水面上消失。同原子弹相反,氢弹的工作原理是核聚变反应。科学家发现,一些轻元素(如氢)的原子核在几千万度的高温下,会聚合成较重的原子核,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个反应就叫聚合反应。但是,在地球上怎么找到几千万度的高温环境呢?有,就是原子弹。氢弹的构造是:里面是一颗小型原子弹,原子弹外边是无数氢原子,原子弹爆炸产生上千万度的高温,引发氢原子的核聚变反应,产生惊天动地的大爆炸。

伤人不毁物的中子弹

1977年7月12日,时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宣布,美国已经成功地研制出“中子弹”。一时间全世界震惊。到底什么是中子弹,它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中子弹实际是一种小型氢弹,但它不用原子弹引爆,中子弹爆炸现场而是采用纯聚变反应,这样,在爆炸时,释放出强大的中子射流,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可以进入人体,破坏人体内细胞,使人死亡,但对房屋、武器装备却没有破坏作用。试想,当敌人进攻时,我方放出一颗中子弹,爆炸后,敌方士兵全部丧命。而坦克、大炮、枪支、弹药却毫无损伤,尽归我方所有,这是多么漂亮的一场仗啊!中子弹问世至今已有30多年了,各国还在不断改进和研究。不久的将来,炮射中子弹,中子炸弹,中子手榴弹将问世。

带水果香味的“闪电杀手”——沙林

沙林,学名甲氟膦酸异丙酯,国外代号为GB。它是无色、易流动的液体,有微弱的水果香味。其爆炸稳定性大大优于塔崩,毒性比塔崩高3~4倍。由于它的沸点低,挥发度高,极易造成战场杀伤浓度,但持续时间短,属于暂时性毒剂。沙林主要通过呼吸道中毒,在浓度为02~2微克/升染毒空气中,暴露5分钟即可引起轻度中毒,产生瞳孔缩小、呼吸困难、出汗、流涎等症状,可丧失战斗力4~5天。作用15分钟以上即可致死。当浓度达到5~10微克/升,暴露5分钟即可引起中毒以至死亡。

沙林是由施拉德博士发现的。1939年,施拉德博士在德国军方为他提供的当时最先进的实验室里,开始研究含有一个碳磷键(C—P)的含氟化合物,结果发现了比塔崩(博士合成的一种杀虫剂,被德军用作化学武器)毒性更高的甲氟膦酸异丙酯。施拉德博士给它命名为“沙林”(Sarin),这是以参加这种毒剂研制的四个关键人物名字的开头大写字母组合而成的。博士认为这一化合物作为军用毒剂的潜力非常之大,于是立即把它送往军械部化学战局进行鉴定,并很快开始了发展工作。但在组织这一毒剂的生产中遇到很大困难。原因是合成毒剂的最后一步总是避不开使用氢氟酸进行氟化,而进行氟化处理就必须解决腐蚀问题。因而在施道潘和蒙斯特的毒剂工厂都使用了石英和银一类的耐腐蚀材料。后来终于研究出了一个比较满意的过程,并于1943年9月在法尔肯哈根开始建立一座大规模生产厂。但在苏军向德国本土大举进攻时,该厂尚未建成投产。故到二战结束时,实际上只生产了少量的沙林。

令人头疼的“梭曼”

1944年,德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理查德·库恩博士合成了类似于沙林的毒剂——梭曼。

梭曼,学名甲基氟膦酸特乙酯,代号GD。它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具有中等挥发度。沸点为1677℃,凝固点为-80℃,因此,在夏季和冬季都能使用。其毒性比沙林约高3倍,中毒症状与沙林相同,但又有其独特性能。一是在战场上使用时,它既能以气雾状造成空气染毒,通过呼吸道及皮肤吸收,又能以液滴状渗透皮肤或造成地面染毒;二是易为服装所吸附,吸附满梭曼蒸气的衣服慢慢释放的毒气足以使人中毒;三是梭曼中毒后难以治疗,一些治疗神经性毒剂如沙林中毒比较特效的药物,对梭曼基本无效。

德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合成梭曼所必需的一种叫吡呐醇的物质缺乏而未能生产梭曼。战后前苏联对梭曼“情有独钟”,在其化学武器库中一种代号为BP-55的毒剂就是梭曼的一种胶黏配方。连美国的一些化学战专家也不得不承认,梭曼是前苏联在化学武器方面所做的非常明智的选择。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曾花了很大的力量去寻找所谓的中等挥发性毒剂。但无数实验结果表明,最好的中等挥发性毒剂还是梭曼。神经性毒剂以无与伦比的剧毒性和速杀性,毫无争议地取代了芥子气而荣登毒魔之王的宝座。同时其良好的理化性质,适用于各种战术场合和目的,很快成为了化学战的宠儿。

无孔不入的生物细菌武器

化学武器虽然可怕,但同生物细菌武器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了。生物武器就是投放各种有害细菌、病菌,使之传染来伤害人、牲畜、农作物,达到杀人于无形的目的。生物武器最早于二战期间,德国科学家研制,日本紧随日本“731”部队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罪证。

其后。臭名昭著、无比残忍的日军“731”部队,就是一支生物战部队。它们用俘虏和无辜的中国平民做细菌实验,犯下了滔天大罪,共有3000多名中国人死于“731”部队的魔掌。在朝鲜战争中,美军动用了细菌武器,用飞机撒播鼠疫、炭疽、伤寒等细菌炸弹,造成平民的大量伤亡。前苏联是生物武器大国,曾有八个秘密实验基地,用服刑的犯人做实验。有一次,一个受试者从试验场逃了出来,结果引起一场大瘟疫,约5000人死亡,可见生物武器威力之大。

核武器、生物、化学武器是20世纪人类自己制造的恶魔,是极不人道且危害极大的武器。

未来战争中的武器

次声武器

国外正在研制一种武器,它不用子弹、炮弹,也不用激光,而是以声波作“子弹”来杀伤敌人,这就是次声武器。

自然界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音调的高低是由声音的频率决定的。频率的单位是“赫兹”,频率高于2万赫兹的叫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叫次声波,一般人耳听不见。不同的声波,对人的生理感觉、精神状态会造成截然不同的效果。优美而深情的歌声,能令人心旷神怡;雄壮嘹亮的冲锋号声,能使战士们斗志昂扬;各种噪声会影响人的健康。频率低于20赫兹的次声,则会对人体产生严重伤害,特别是频率低于7赫兹的次声,能使人肌肉痉挛,全身颤抖,呼吸困难,神经错乱。当次声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还能造成脱水休克,失去知觉,血管破裂,内脏损伤,最后导致死亡。

次声对人体产生危害,是因为它同人体肌肉、内脏器官的固有振荡频率吻合,引起肌肉及内脏器官的共振。1906年,一支沙俄军队在通过一座大桥时,整齐的步伐和大桥产生了强烈的共振,结果把大桥给震断了,造成了悲剧。次声武器杀伤人员的奥秘,就是利用了共振原理。由于次声是人耳听不见的,所以人们称次声为“哑巴武器”。

正在研制的次声武器大致分两种:一种是神经型次声武器,它的振荡频率同人类大脑的阿尔法(α)节律极为相近,产生共振时,能强烈地刺激人的大脑;另一种是内脏器官型次声武器,振荡频率与人体内脏器官的固有振荡频率相当,使人的五脏六腑发生强烈共振,导致死亡。

钢筋铁骨的机器兵

韩国研制的机器兵世界上正在研制各种各样的“机器兵”,它们可以充当哨兵,执行巡逻、放哨任务;可以代替“工兵”,担负危险、繁重的埋雷、排雷等工作;可以做“侦察兵”,深入到敌人后方执行各种复杂危险的侦察任务;还可以充当“潜水兵”,确定敌潜艇的位置,自动发射鱼雷,摧毁目标。

由于战场上地形复杂,很多陆地不能行驶车辆。一些国家还研制了各种各样的“行走机”。可以在战场上通行无阻,完成各种任务。

机器人不知疲倦,不避艰险,一往无前,绝对服从人的“指挥”,是未来战场上理想的“士兵”。现在。美国陆军正在研制的军用机器人有车辆救护机器人、布雷机器人、排雷机器人、“步兵先锋”机器人、街道侦察机器人、战术侦察机器人以及施放烟幕机器人等。军用机器人的装备和使用,对未来战争将产生重大影响。

用光束作炮弹的激光武器

1975年初冬的一天,美国两颗新式卫星飞抵前苏联西伯利亚导弹发射场上空,进行情报侦察,忽然金光一闪,两颗卫星立即失控,变成了“瞎星”。仅仅数秒钟,两颗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新式侦察卫星就报销了。这是前苏联的地空反卫星激光武器的功劳。

一般枪、炮发射的是子弹、炮弹,而激光武器发射的是一种光束,叫做“光子弹”。光子弹有烧蚀、激波、辐射三种功能,可以把目标击穿、击碎、摧毁。

中国军事演习中亮相的激光武器由于激光束每秒可前进30万千米,并且以笔直的路径前进,因此,只要对准了目标,就可命中目标。激光武器还是一种无惯性武器,发射时不产生后坐力,可灵活迅速地改变射击方向,不影响射击精度和效果。

激光武器分为低能激光武器和高能激光武器两类。低能激光武器是一种小型的激光装置,主要用来射击单个敌人,使之失明、死亡或使衣服着火而丧失战斗力;同时也可使激光或红外测距仪、各种类型的夜视仪的光敏元件损伤、失灵。它包括激光枪、激光致盲武器、激光手枪等。高能激光武器是一种大型的激光装置,能发射极高的激光能量,主要用于摧毁敌方的坦克、飞机、导弹和卫星等威力较大的军事目标或大型的武器装置。

这种武器在大雾弥漫或遇有雨、雪时,便不能发挥威力,所以只有晴天才能使用。现在,激光枪已有使用;激光炮也试验成功。各种机载、舰载、星载激光武器正在研制之中。激光武器将在未来的战争中大显神威。

风驰电掣的粒子束武器

自然界有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如电子、质子、各种离子等。这些极其微小的粒子也可作为“子弹”或“炮弹”去击毁目标,这种武器称为粒子束武器。

电子、质子、离子等粒子尽管很小,但当速度越来越大时,它们所具有的能量也就越来越大。当粒子的速度接近每秒30万千米的光速时,它们所具有的能量就足以穿过一切物体,这些高速运动的一个个微观粒子,就变成了一颗颗具有很大动能的“炮弹”。如果把这许许多多的粒子聚集成密集的束流,能量就更大了。把这样的粒子束流射向目标,几乎可以将一切坚硬的目标击毁。

粒子束武器按武器系统所在的位置不同,可分为陆基、舰载和空间粒子束武器。陆基粒子束武器主要设置在地面,用于拦截进入大气层的洲际弹道导弹等目标,担负保护战略导弹基地等重要目标的任务。舰载粒子束武器设置在大型舰艇上,主要用于保卫舰船免受反舰导弹的袭击。空间粒子束武器设置在空间飞行器上,主要用来拦截在大气层外飞行的导弹和其他空间飞行器。

粒子束武器的速度接近光速,所以具有激光武器的优点,可以随时射击目标,也能灵活调整射击方向,又可同时拦截多批多个目标。只要能源供应充足,就能连续战斗。此外,粒子束武器不受气象条件的限制,战斗性能比激光武器还好。

灭绝人类的基因武器

遗传工程学的出现,使工农业生产和医疗卫生等事业有了新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和美好的前景。但要是用于战争,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某些国家正在研制的基因武器,就是这种灭绝人类的罪恶武器。

基因武器是利用遗传工程学的方法,人为地改变致病微生物遗传基因,培养出新的危害性更大的生物战剂。如把生物战剂中“致病力强的基因”转移,制造出致病力更强的战剂;或把“耐药的基因”转移,制造出更耐药的新战剂。如果把几种有害的基因一起转移,就会制造出危害更大的生物战剂。更有一些国家企图利用遗传工程学的方法制造“种族武器”,从而达到有选择地损害某些民族和种族的目的。

基因武器的出现,将使人类面临灭绝的危险,因而,引起全世界的普遍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