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让青少年热爱科学的故事(青少年素质养成必读故事)
12447000000003

第3章 刻苦学习终有成(3)

几天后,下了一场大雨,将花瓣儿打掉了许多。库柏看它在雨中哆嗦了一阵子,最终花儿、叶儿的颜色显得愈来愈鲜亮时,他禁不住又笑了,赤着脚跑回房间,在纸上写下了一道公式:心愿(梦)+不懈努力=花(现实)。

“樱桃树开花了,小发明家!”他的父母高度赞扬了库柏。

放起生命风筝

美国著名的生理医学家杰拉尔德小时爱放风筝,他有一个从放普通风筝到放“生命风筝”的故事。

一天,杰利(杰拉尔德的爱称)到诊所缠着爸爸——爱德华大夫带他到郊外去放风筝。在杰利寻找父亲时,他推开了一间病房的门,看到身患疾病的吉米呆坐在病床上,手中有一只鲜艳的“小蝴蝶”风筝。在苍白色的病房里,这只风筝显得特别美丽,一下子吸引了杰利。“你好。”杰利打着招呼。

“你好。”吉米回过头来。

“这是你的吗?”杰利指着“小蝴蝶”,“它可真漂亮呀!”

“可是它再也飞不起来了,”吉米把小风筝递给杰利,“它断了一根骨头。”

杰利仔细一看,真的,翅膀上的一根竹骨断了。“真可惜,飞起来该多么漂亮。”

“你喜欢吗?”吉米问。

“我想我要买的风筝应该是这样的。”

“我可以把它送给你。你修一修,它还是可以飞起来的。”

“可是,你呢?”杰利问。

“我反正不能去放它了。我得了病,也许永远治不好。”吉米悲伤地说。

“不,不会的。我一定让我爸爸治好你。”杰利真诚地说。

小风筝果然修好了,可杰利一点儿也不忙着去郊外,因为他要等吉米。

杰利对爱德华大夫说:“爸爸,我想求您一件事儿。”

“去郊外放风筝?哦,不,孩子,我太忙了,我……”爱德华大夫温和地向儿子解释。

“不是这样。我是说,求您治好吉米。”

“吉米?那个送风筝给你的孩子。可是,为什么呢?”爱德华大夫不解地问。

“他会放风筝,他去过好多地方,他好了,我根本不用您带着了,我们会自己去郊外,去很远的地方。他还想和我去旅行,可现在他走都不能走。”

爱德华大夫沉默了很久。杰利盯着父亲,满眼的信任与希望。爱德华医治疾病多年,不知治好多少人。因此杰利对他深深崇敬,甚至立志将来做一个像父亲一样的人,保护人们的健康。他相信父亲一定救得了吉米。

“好吧!孩子,我们尽力。”

“太好啦。”杰利高兴地叫起来。放风筝、做旅行家、去好多有趣的地方、看好多美丽的东西,这一切都将实现了。

周末,爱德华大夫买了一只大风筝回来,说要带杰利到郊外去度礼拜天。可杰利不愿意撇下吉米。爱德华大夫告诉他,吉米已经走了。杰利一点也不信,他们还约好了一起去放风筝,杰利说过一定会等到吉米出院。可现在……

“吉米走了吗?”杰利问一位邻床的病友。

“你现在来已经迟了。他死了,就是在昨天,他才11岁,可真是惨……”病友摇头叹息着。

杰利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不可能!”他冲出门去,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他也不理会。

爱德华大夫扶住激动的孩子,问:“怎么,出什么事了,杰利?”

“吉米呢?爸爸,他死了吗?”杰利摇着爱德华大夫的手不停地问。

爱德华大夫明白了。他温和地把手放在孩子的头上:“他死了。”

“您答应过要救他的,您答应过的。”

“杰利,听我说,这是事实,你不会懂。吉米的病很可怕,我的医药和手术刀没有办法救他呀!”

“不,我不信。”杰利摇着头。

“相信我,孩子,我尽了力,我也不愿意看到他死去。作为医生,救不了我的病人,我也感到痛苦和惭愧。唉,要是有一种东西可以完全消除疾病带给人们的侵害,人们就会永远健康,吉米也不会死。”

“吉米和我还说好了的,等他好了的时候我们一起去放风筝、去旅行。可是他死了。为什么您说的那种东西没有?我一定要找到它,我要问它,为什么躲着不肯来救吉米。”杰利哭了。爱德华大夫安慰地拍着孩子,他拿过那只大风筝,发现翅膀已经折了,杰利冲出病房时是它绊在门上。爱德华大夫抚摸着孩子的头,深深叹了一口气。

杰利再没有放风筝,但是一个生命风筝在他心中的蓝天上放起。他忘不了那个失去生命的年幼的朋友吉米,他要找出那种可以从根本上消除疾病的东西。朝着这个目标,他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奋斗、不断地钻研,终于在免疫学抗体课题上有了重大的发现,他看清了那个躲藏的东西。这个时候,他的生命风筝飞得更高,也更美了。

“奔马式”的学生

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是美国生理学家、医学家。由于他阐明了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代谢过程,鉴定并分离出参与代谢的酶,查明了能够影响这些单胺代谢的许多药物在心脏病学、精神和神经病学中的作用,使治疗高血压病的a-甲基多巴类药物和治疗帕金森病的左旋多巴类药物研制成功,为药理学进入“分子药理学”阶段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于1970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朱利叶斯出生在美国纽约。为了送小朱利叶斯上学,他的父母伊萨多尔和莫莉夫妇煞费苦心。这在小朱利叶斯幼小的心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使他下了发愤学习的决心。

学生时代的朱利叶斯既聪慧过人,又勤奋超群。为了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他天天都起早贪黑,甚至还尽量缩短吃饭的时间。看到儿子这么用功,伊萨多尔深感欣慰,他悄声对妻子说:“说不定儿子将来会成为一个和恺撒(古罗马的大独裁者)一样有名的人物呢!”

朱利叶斯由于太专心,所以有时也不免发生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一天,他埋头在阁楼上学习,莫莉在下面叫他下来吃饭,喊了几次不见动静,只好把饭菜端上去。朱利叶斯一面看书,一面下意识地将盘子里的东西夹起来往嘴里送,很快就将它们一扫而光。莫莉在清理盘子时,问:“鱼子酱的味道如何?”

“鱼子酱?”朱利叶斯感到莫名其妙。

“你刚才吃的!”莫莉也感到莫名其妙。

“它是鱼子酱?”朱利叶斯深感遗憾。要知道这是他平时最喜欢吃的食物!莫莉今天特意为他做了一盘。谁知书呆子朱利叶斯吃完了竟不知道吃的是一盘向往已久的鱼子酱。

有一个星期天,朱利叶斯的父母要出门。母亲莫莉就将他的午餐准备好放在食品柜中,又详细地做了交代后才离开。傍晚,夫妇俩才回到家中。莫莉看到柜中的盘子还是原样地放着,不免有些疑惑。于是走到阁楼上一看,朱利叶斯还是早上走时见到的那副架势:趴在桌子上,眼睛离书很近,握在手中的笔在不停地移动着。她明白了,却故意问道:“朱利叶斯,你晚餐吃的是什么?”

“噢,妈妈,已经是晚上了吗?我今天好像只吃了顿早餐。”朱利叶斯如梦初醒。

“天哪!”莫莉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无论是上学还是回家,朱利叶斯常常像“奔马”一样高速地来回跑动。因此,同学们暗地送他一个“奔马”的美称。有一天,一个调皮的学生米杰想试试他学习专心到了什么程度,就在他来回的路上放了一块石头。结果他仍然在这条路上高速奔跑,待他重重地摔了一跤的时候,才发现路上的石头。看着鼻青脸肿爬起来又继续飞跑的“奔马”,躲在大树后看这幕好戏的米杰十分佩服。“嘿,这朱利叶斯对学习真是着魔了!”

由于朱利叶斯从小就懂得争分夺秒地刻苦学习,像一匹不知疲倦的“奔马”在科学领域里追求,他后来成为了一个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哥白尼志在天空

尼古拉·哥白尼是波兰天文学家,是著名的“日心说”的创始人。他勇敢地冲破在西方统治了1000多年的“地心说”,撰写了《天体运行论》一书。虽然这次天文学上的革命遭到了种种打击,但却引起了人类宇宙观的重大革新,沉重打击了封建神权统治。

哥白尼从小就生活在封建神权统治的社会中,人们坚信“地心说”是天经地义、神圣不可侵犯的“真理”。

克拉科夫大学的著名天文学家勃鲁泽夫斯基是哥白尼最崇敬的导师。他们常常在一起悄悄地探讨天空的奥秘。一次,他们在夜色中散步,望着空中的繁星,哥白尼叹着气问:“老师,对于天空中的秘密,我们知道得太少了,为什么不能进一步探求呢?”

“哎,你怎么又提起这个话题了?”教授严肃地回答,“我们刚才不是还约法三章,散步时不许谈论天文学的问题了吗?”

哥白尼无可奈何地点了点头。他们默默地走了一会儿,哥白尼又忍不住地问:“老师,日月星辰是上帝安排的,难道我们就不能多知道一些吗?我多么盼望有一天能造一艘飞船,飞到天空去看看……”

勃鲁泽夫斯基望着身边的年轻人,真想多给他讲一些宇宙的奥秘。但他十分明白,如果有人胆敢提出与“地心说”不同的意见,就会遭到罗马教廷的迫害,谁还敢多说一句呢?他只好鼓励他说:“你要学好数学和观测宇宙,相信你会实现愿望的。”

哥白尼明白了老师的意思,他发愤学习,坚持观察天象,长年累月地积攒资料。30年后,他冲破了“地心说”的统治,写下了不朽的檄文《天体运动论》。

“三脚架”倒了

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玛丽(居里夫人)与比埃尔·居里共同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为人类利用原子能作出了杰出贡献。居里夫人是世界上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

玛丽出身于波兰的一个贫困家庭,是靠自强不息、苦读成才的杰出女科学家。小玛丽学习刻苦,读书专心是出了名的。一到晚上,她就避开喧闹的环境独自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她把读书当做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谁也转移不了她的志向。

一天放学后,姐妹们相约痛痛快快地玩一个晚上。可是玛丽默不作声地坐在房中像往日一样专心致志地读书。大家在门口喊她,她根本没听见。

为了让玛丽也放松一下,姐妹们商量了一阵,想出了好主意:她们搬来3把椅子,轻手轻脚地在玛丽背后搭起一个“三脚架”。希冀玛丽累了一伸腰,椅子便会倒下来,她也就无法安心读书了。之后大家躲在一边悄悄地观察着玛丽的动静。

半小时后,玛丽依然没动静,又过了好一会儿,玛丽碰掉了一本书。她弯腰拾书,抬头间“三角架”倒了。姐妹们高兴地欢呼起来。

玛丽迷惑地看了看兴奋的姐妹们,摸摸碰痛的肩膀,好一会儿才明白过来。她没有怨言,微笑着向大家致歉,拿起一本书又读了起来。

刻苦学习的玛丽

玛丽年轻的时候学习非常刻苦。当时,为供二姐上大学,玛丽一直当家庭教师。直到24岁,她才结束了家庭教师的生涯,进入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全力以赴地学习着。

自从到了巴黎,玛丽便同二姐一家人住在一起。虽然条件不错,但离学校太远,于是她租了一家住房的第七层阁楼作为宿舍。有了安静的学习环境,玛丽更加刻苦地钻研课程了,但她当时的生活却十分艰苦。

为了节省取暖费和灯油,她每天傍晚,跑到附近的圣日内维埃图书馆去看书。图书馆里有明亮的煤油灯,室内也很暖和。她感到很满足,每天坐在那张长方形的大桌子前面,手抱着头读书,一直到晚上10点图书馆关了门才回去。

小阁楼又窄又矮,光线很暗。冬天屋里冷得出奇,冻得睡不着,她把所有的衣服都盖在身上,可还不见效果,她干脆把木椅子也压在被子上。天才的物理学家,那时曾天真地幻想从重量中求得一点温暖。

搬出姐姐家,学习效益提高了,可她的生活费用太少了。她十分节俭,只要有块面包,抹点黄油,喝点茶水就满足了。她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很快得了贫血症。有一天突然晕倒了,当医生的二姐夫赶来看她,发现她一天之中的食品只是一把小萝卜干和半磅樱桃。

在艰苦的环境中,玛丽始终刻苦地读书,不放过每一分钟。虽然她的服饰最差,貌不惊人,但每个学期考试都名列前茅。入学两年后,她在30名学生应试的物理学硕士学位考试中得了头榜;第二年,又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数学硕士的学位。

勤奋好学的火工

斯蒂芬孙是英国发明家。他出生在煤矿工人家庭,因为家庭贫困,他从小就没有上过学。17岁后,他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进夜校学习。他发愤读书、努力钻研,掌握了很多关于机器的知识。因为努力,他从烧火工升为煤矿机械工程师。1814年,他制成世界上第一台客运蒸汽机车“旅行”号,将时速提高至464千米,而且提高了火车的使用价值。

斯蒂芬孙从小放牛,14岁随父亲去煤矿当了烧锅炉的学徒。虽然他不识字,但对机器却有浓厚的兴趣。他天天与蒸汽机打交道,一有空就到机器旁边,观察它的运转。机械师们拆洗机器,他更是凑到跟前问这问那。他头脑中的问号越来越多,但机械师们不屑回答他。他听说道理都在书中,便拿起机械师丢在一旁的书,可他连个字母都不认识。

近18岁的斯蒂芬孙报名上了矿区夜校。他不顾别人的冷嘲热讽,很快摘掉了文盲的帽子。他首先钻研科学书籍,逐渐弄清了蒸汽机的原理。这时的他,心里像开了一扇窗子那样亮堂。

矿上有一台机器突然不转了,几个机械师手忙脚乱地忙碌了半天,也没找出症结。这台机器一停,全矿区沉寂了,矿工们纷纷跑来看热闹。

矿主气急败坏地赶来,看着几个机械师那无可奈何的表情,破口大骂:“你们都是一群废物,平时好吃好喝,机器坏了却一个不顶用!”

这时,一个年轻人挤进人群,怯生生地对矿主说:“先生,能让我来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