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事绝学(历代经典文丛)
12445700000015

第15章 《了凡四训》——改变命运,心想事成(4)

因此可知,志在天下,善达万民,则善虽小而功德大。若志在一身,善及一人,虽多也小。至于难易之善,就像修身克己一样,必须从很难克服的地方先克服,则小的过失也就自然不会犯。

譬如江西舒翁,以二年教书所得的薪水,代缴他人的罚款,使人夫妇团圆。河北张翁,以十年省吃俭用的储蓄,代别人偿还债务,而救活他人妻女。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也不忍娶幼女为妻。上述倾囊相助,体谅别人,为别人着想之善举,就是所谓难舍处能舍,难忍处能忍的好例子,这种难为之善才最可贵,而天降之福也必丰厚。

无钱无势之人,行善助人虽是比较困难,但若能尽力而为,在困难之中去行善,其价值就更为可贵,获福也必更大。

有钱有势之人,行善积德是太容易了;容易行善而不为,就是自暴自弃。正如俗语所言:“富而不仁如肥猪。”

行善妙方有十味

【原文】

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何谓与人为善?昔舜在雷泽,见渔者皆取深潭厚泽,而老弱则渔于急流浅滩之中,恻然哀之,往而渔焉;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见有让者,则揄扬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夫以舜之明哲,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

吾辈处未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

何谓爱敬存心?君子与小人,就形迹观,常易相混,惟一点存心处,则善恶悬绝,判然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体,孰非当敬爱者?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何者?圣贤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何谓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故凡见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资可进,皆须诱掖而成就之。或为之奖借,或为之维持;或为白其诬而分其谤;务使成立而后已。

大抵人各恶其非类,乡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难自立。且豪杰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惟仁人长者,匡直而辅翼之,其功德最宏。

何谓劝人为善?生为人类,孰无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没溺。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开其迷惑。譬犹长夜大梦,而令之一觉;譬犹久陷烦恼,而拔之清凉,为惠最溥。韩愈云:“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较之与人为善,虽有形迹,然对证发药,时有奇效,不可废也;失言失人,当反吾智。

何谓救人危急?患难颠沛,人所时有。偶一遇之,当如环在身,速为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济其颠连。崔子曰:“惠不在大,赴有之急可也。”盖仁人之言哉。

何谓兴建大利?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兴建;或开渠导水,或筑堤防患;或修桥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饭,以济饥渴;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

何谓舍财作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苟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世人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祛除执吝。

何谓护持正法?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不有正法,阿以参赞天地?何以裁成万物?何以脱尘离缚?何以经世出世?故凡见圣贤庙貌,经书典籍,皆当敬重而修饬之。至于举扬正法,上报佛恩,尤当勉励。

何谓敬重尊长?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皆当加意奉事。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之本。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谓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谓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论,此等处最关阴德。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切须慎之。

何谓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周礼,“孟春之月,牺牲毋用牝。”孟子谓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学者未能断肉,且当从此戒之。

渐渐增进,慈心愈长,不特杀生当戒,蠢动含灵,皆为物命。求丝煮茧,锄地杀虫,念衣食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当与杀生等。至于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不知其几,皆当委曲防之。古诗云:“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何其仁也!

善行无穷,不能殚述;由此十事而推广之,则万德可备矣。

【译文】

行善的道理和原则,上面已经说得很详细,下面来谈随缘济众、行善积德的方法:第一,与人为善。第二,敬爱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生命。

何谓与人为善?

帝舜年轻的时候,在山东看渔人捕鱼,看到鱼藏丰富的静水深潭,都被年青力壮者争相占取,而老弱渔人,反被排斥到急流浅滩之处。舜深感伤心,于是他也亲身下水捕鱼,凡是碰到别人过来抢捕,他就故意让人,而不抱怨;逢到有人把鱼让给他捕捉,就当面称赞并道谢。如此相处了一段时间,也就形成了礼让的风气。

试想,以舜之才智,哪有不能用语言教人的道理?而他却不用言教,宁取身教,潜移默化转移人心风气,真是用心良苦。

因此说:为人应尽量不拿自己的长处去彰显别人的弱点,不要故意表示自己的善心,去显示别人的恶意。千万不要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捉弄别人,折腾别人,应该尽量谦虚处世。见人有过失,尽量宽恕包涵,则可对恶人形成一种沉默的抗议,也不会撕破恶人的面子,使恶人不敢放纵,也有改过的机会。见人小善,也要舍己从人,加以表扬。平日间,一言一语,一举一动,念念不忘为大众着想,维护真理原则,即是与人为善。

何谓敬爱存心?

就一般人的行为来看,君子与小人实在有点混淆不清,但若能留意一个人的存心正邪,则善恶就像黑白一样的分明。因此说:“君子所以异于小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

俗语说:“一样米养百种人。”人虽有亲疏贵贱,智愚贤不肖之分,但万品同体都是同胞,人人应该互相敬重。敬爱众人也等于敬爱圣贤,能了解众人的立场,即合圣贤之道,因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人人若能敬业乐群,安分守己,敬重别人,珍重自已,即是代天行道,敬爱存心。

何谓成人之美?

一般来说,社会上持善之人较少,迷糊之人较多,而一般人又有袒护自己,排挤异群的劣根性,因此善人处于俗世,除非他能守正不阿,否则也很难立足。加以有意行善之贤达人士,言行都与世俗不同,心直口快,不善心机,不善于粉饰自己以博取虚荣,因此见识不高的俗人,就常给他们不公道的指责,而达不到为善的目的。因此说:仁人志士,长辈君子,应时加匡正辅助,以弘扬此等善士,这种成人之美的功德可不小。像虞理玉石之道一样,任意抛弃丢掷,就同瓦砾;若懂得加以琢磨,就变成贵重的圭璋。因此,凡发现有人行善,其志可嘉,就应该设法给予扶助,以成人之美。

何谓劝人为善?

凡人都有良心,只因人生旅途纷扰动荡,为名为利而使人沉沦堕落,因此与人相处,须时时提醒指点他人,以解开迷惑。

韩愈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为人若能临机应变,因材施教,做到不失人不失言,则就像解人烦恼,醒人恶梦一样,是最好也是最实惠的事。

何谓救人危急呢?

人生在世,难免都会有失败与不幸的遭遇,当碰到别人遭到祸害之时,应当像自己碰到灾难一样,尽力给予协助,譬如拿话安慰或发泄他的冤屈,或给予其他方式的接济都可以。古人说:“恩惠不在大,能救人紧急为贵。”

何谓兴建大利?

就是协助建设公共设施,譬如开渠导水,修筑堤防,修建桥梁,或施茶施饭,救济贫困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随缘劝导,勿辞劳怨。

何谓舍财作福?

佛门万种行持,以布施为第一。施就是舍,贤明的人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都可施舍而不挂意。一般人当然做不到此种境界,那么可先从施财做起。世人把钱财看得比生死更重要,因此人若能看破人生,从最困难的施财做起,以利众生,广积阴德,则内能祛除自私吝啬的劣根性,外能济人之急难,将大有助于修善行持。虽然初期会感到勉强,但慢慢的就会感到心安理得。

何谓护持正道?

正道是万世生灵的指标,没有正道,则天地万物将难以化育成长,难以脱离凡尘三界,难以维护苍生,救渡众生。因此,凡是见到圣贤庙宇,或经书典籍,皆应敬重并加爱护整理,至于弘扬正道,以报佛恩,更要认真去做。

何谓敬重尊长?

就是尊重父母兄姊,长官上辈。凡是年岁、道德、职位、见识高的人都要敬重。

在家侍奉父母应柔声下气,必恭必敬。出门服务社会国家,也不可因为天高皇帝远而放肆乱来。对犯人办案时,不可作威作福,应心平气和地处理,这些都是最关系阴德的,试看忠义之家,子孙没有不绵延昌盛的,所以一定要谨慎才是。

何谓爱惜物命?

古人曾说:“悯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当然一般人很难做到此种境界,这只是提醒我们,必须维护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孟子说:“君子远庖厨。”也是为了养成人人皆有恻隐之心。因为人生在世,求仁者尽在此心,积德者也凭此心,因此说:为人若不能断肉持斋,也应当做到“自养者不食,见杀者不食,闻杀者不食,专为我而杀者不食”的四不食之修养,以培养慈悲心肠,增长福分智慧。

再说,古人煮茧以求丝织衣,今人种田除虫以养人,衣食之源,样样杀彼自活,因此为人一生,若不知爱惜物命,反而暴殄天物,就跟造了杀生罪孽的过失一样。至于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更是常见,都应当随时防患,尽量避免。

总之,积善之方太多太多,难以一一例举畅述,但只要能依此十项方法推广修持,则万种功德都能完成的。

【点评】

本章中,作者首先通过一些见闻论述了为善的好处。接着,对“善”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对于“真善”与“假善”,作者认为无所求而为之善是真善,有所求而为之善是假善。关于“端善”与“曲善”,作者认为敢作敢当、重道义和勇气的豪爽狂狷之士才是真正的善人。在“阳善”与“阴善”一节中,作者认为“世人名誉超过了实质,必有奇祸”,告诫子孙不应为沽名钓誉之目的为善,应真心向善。在对“是善”与“非善”的论述中,作者列举了“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子路拯人于溺而受牛”两个典故。那么,何所谓“正善”和“满善”呢?作者认为爱憎分明才是“正善”,泽被后世的为“满善”。作者的这些论述对我们今人也颇有启发。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与人交往如果能做到善恶分明而又圆润变通,这或许才是我们追求的至高境界吧。

立命之学

万般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原文】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

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余引归,告母。

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启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西元1567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译文】

我童年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命我放弃科举功名改学医术。她老人家说:“学医可以养生活己,也能济世活人;而且学术高明,名满天下,这也是你父亲的愿望。”因此我听从了母亲的意思,放弃了考试做官的念头,而改学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