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老狐狸经(历代经典文丛)
12445100000007

第7章 老狐狸经之为官之道(6)

3.要随时表彰工作中的成绩。勇于承担失误的责任 对下属的成绩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对失误能勇于承担责任。是领导者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它可以培养下属接受艰巨任务挑战的勇气,改善上下级关系。

4.要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协调

合理地授权,并非对下属放任自流、撒手不管,它是靠有效的监督和协调来保证落实的。领导者授权时要预先讲明工作过程中的检查之处,以免受权者对必要的监督有所疑忌。同时,领导者还应协调好受权者与其它部门的关系。

最后,领导者不要将自己不愿处理的事授权给不愿受权者去做。否则,就会对领导者本人带来更多不利的影响。

在一家美国公司的操作问里,一位中国主管看见美国调色师正在调口红的颜色,走过去随便说了一句:“这口红的颜色好看吗?”

调色师听完以后,站起身来直视着他。回答道:“第一,亲爱的黄副总(美国人通常都是叫名字的,叫了头衔就表示心中不太愉快了),这个口红的颜色还没有完全定案,定案以后我会拿给你看,你现在不必那么担心。第二,黄副总,我是一个专业的调色师,我有我的专业,如果你觉得你调得比较好,下个礼拜开开始你可以调。第三,亲爱的黄副总,我这个口红是给女人擦的,而你是个男人。如果所有的女人都喜欢擦,而你不喜欢没有关系,如果你喜欢,别的女人却不喜欢,完了。”

“Sorry,Sorry……”这位主管此刻才知道自己管得太宽了,不由得脸一红,连声向那位调色师道歉。

如果一位主管太喜欢管事,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下属的创意,束缚他们的行动。这是大家应该吸取的一个教训。

要让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并不是说一说这么简单,因为这需要主管对员工进行放权、分权,并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

我们甚至可以说,任何一家公司若想要成功,关键之一在于主管能否放权与分权。公司越是发展,业务越是复杂,主管越要看到自己在整体组织运行中的支持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

进行分权和放权,并不意味着主管的权责被剥夺。相反,主管的职能总的来说是加强了,只有领袖人物才具有的强势才能突出表现出来。因为放权和分权能够使主管从日常烦琐的事务中抽出身来,集中时间做真正该做的事,管真正该管的事情,比如企业战略的制定、企业高级人员的培养和安排、组织运行的考评,以及企业文化的培育等。这些方面的事情更影响企业的发展方向。著名企业家刘永行在接受采访时曾说:“企业做大了,必须转变凡事亲力亲为的观念。一定要让职业经理人来做,强调分工合作。我原来一人管十几个企业,整天忙得不得了。后来自己明白了,是权力太集中,所以痛下决心,大胆放权。放权之后,我现在每天有七八个小时的时间学习。”

分权和放权不仅能让主管举重若轻,而且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效影响员工自觉去做好本来就该做好的事情,甚至可能做好不会做的事情,让他们把自己的精力直接集中到工作成果上,而不是像集权制下那样把所有的事情都推到主管那儿。

只有如此,员工的工作才会不是由主管来决定,而是由自身工作的目标所决定。这样不仅能够更能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而且也能培养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

大人不计小人过

一般来说,上司笼络下属的手段,不外乎官职、钱财两种,但有时上级对下属不必付出实质性的东西,而只要通过某种表示、某种态度,便能给下属最大的满足,甚至会使他们产生受宠若惊的感觉,因而感恩戴德,更加忠心耿耿地为其效劳。有些人只是一味地向欲拉拢的一方施以恩惠,特别是对那些自己以为将要用到的人,更是如此。其实,收拢人心,最重要的是要针对对方的心理。给地位卑贱者以尊重,给贫穷者以财物,给落难者以援力,给求职者以机会等等,这才是收拢人心最有效的方式。

为官者不仅要对部下示以宠信,同时还要向他们显示自己的大度,尽可能原谅下属的过失,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笼络手段。俗话说:“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对那些无关大局之事,不可同部下锱珠必较,当忍则忍,当让则让。要知道,对部下宽容大度,是制造向心效应的一种手段。

汉文帝时,袁盎曾经做过吴王刘濞的丞相,他有一个从史与他的诗妾私通。袁盎知道后,并没有将此事泄露出去。有人却以此吓唬从史。那个从史就畏罪逃跑了。袁盎知道消息后亲自带人将他追回来,将侍妾赐给了他,对他仍象过去那样倚重。

汉景帝时,袁盎入朝担任太常,重又奉命出使吴国。吴王当时正在谋划反叛朝廷,想将袁盎杀掉。他派五百人包围了袁盎的住所,袁盎对此事却毫无察觉。恰好那个从史在围守袁盎的军队中担任校尉司马,就买来二百石好酒,请五百个兵卒开怀畅饮。围兵们一个个喝得酩酊大醉,瘫倒在地。当晚,从史悄悄溜进了袁盎的卧室,将他唤醒,对他说:“你赶快逃走吧,天一亮吴王就会将你斩首。”袁盎问起:“你为什么要救我呢?”校尉司马对他说:“我就是以前那个偷了你的侍妾的从史呀!”袁盎大惊,赶快逃离吴国,脱了险。

战国时,楚庄王赏赐群臣饮酒,日暮时正当酒喝得酣畅之际,灯烛灭了。这时有一个人因垂涎于庄王美姬的美貌,加之饮酒过多,难于自控,便乘黑暗混乱之机,抓住了美姬的衣袖。

美姬一惊,左手奋力挣脱,右手趁势抓住了那人帽子上的系缨,并告诉庄王说:“刚才烛灭,有人牵拉我的衣襟,我抓断了他头上的系缨,现在还拿着,赶快拿火来看看这个断缨的人。”

庄王说:“赏赐大家喝酒,让他们喝酒而失札,这是我的过错,怎么能为要显示女人的贞节而辱没人呢?”于是命令左右的人说:“今天大家和我一起喝酒,如果不扯断系缨,说明他没有尽欢。”群臣一百多人都扯断了帽子上的系缨而热情高昂地饮酒,一直饮到尽欢而散。

过了三年,楚国与晋国打仗,有一个臣于常常冲在前边,打了五个回合每次都尽力冲到最前边。最后打退了敌人,取得了胜利。庄王感到惊奇,忍不住问他:“我平时对你并没有特别的恩惠,你打仗时为何这样卖力呢?”他回答说:“我就是那天夜里被扯断了帽子上系缨的人。”

从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袁盎和楚庄王的宽宏大度,远见卓识,也可以洞悉他们驾驭部下的高超艺术。

天独有偶。公元199年,曹操与实力最为强大的北方军阀袁绍相拒于官渡,袁绍拥众十万,兵精粮足,而曹操兵力只及袁绍的十分之一,又缺粮,明显处于劣势,当时很多人都以为曹操这一次必败无疑了。曹操的部将以及留守在后方根据地许都的好多大臣,都纷纷暗中给袁绍写信,准备一旦曹操失败便归顺袁绍。

相拒半年多以后,曹操采纳了谋上许攸的奇计,袭击袁绍的粮仓,一举扭转了战局,打败了袁绍。曹操在清理从衰绍军营中收缴来的文书材料时,发现了自己部下的那些信件。他连看也不看,命令立即全部烧掉,并说:“战事初起之时,袁绍兵精粮足,我自己都担心能不能自保,何况其他的人!”

这么一来,那些怀有过二心的人便全都放了心,对稳定大局起了很好的作用。

这一手的确十分高明,它将已经开始离心的势力又收拢回来。不过,没有一点气度的人是不会这么干的。

感情投资,一本万利

讲究情义是人性的一大弱点,中国人尤其如此。“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知死”,无一不是“感情效应”的结果。为官者大都深知其中的奥妙,不失时机地付出廉价的感情投资,对于拉拢和控制部下往往能收到异乎寻常的效果。

韩非子在讲到驭臣之术时,只说到赏罚两个方面,这自然是最主要的手段,但却很不够,有时两句动情的话语,几滴伤心的眼泪往往比高官厚禄更能打动人。因此,感情投资,可谓一本万利,是一种最为高明的统治术。

有许多身居高位的大人物,会记得只见过一两次面的下属的名字,在电梯上或门口遇见时,点头微笑之余,叫出下属的名字,会令下属受宠若惊。

富有人情味的上司必能获得下属的衷心拥戴。有人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掌权者对部下的一切感情投资,都应作如是观。

吴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在担任魏军统帅时,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下层士兵的拥戴。当然,吴起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士兵在战场上为他卖命,多打胜仗。他的战功大了,爵禄自然也就高了。“一将成名万骨枯”嘛!

有一次,一个士兵身上长了个脓疮,作为一军统帅的吴起,竟然亲自用嘴为土兵吸吮脓血,全军上下无不感动,而这个士兵的母亲得知这个消息时却哭了。有人奇怪地问道:“你的儿子不过是小小的兵卒,将军亲自为他吸脓疮,你为什么倒哭呢?你儿子能得到将军的厚爱,这是你家的福分哪!”这位母亲哭诉道:“这哪里是爱我的儿子呀,分明是让我儿子为他卖命。想当初吴将军也曾为孩子的父亲吸脓血,结果打仗时,他父亲格外卖力,冲锋在前,终于战死沙场;现在他又这样对待我的儿子,看来这孩子也活不长了!”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了这样“爱兵如子”的统帅,部下能不尽心竭力,效命疆场吗?

吴起决不是一个通人情、重感情的人,他为了谋取功名,背井离乡,母亲死了,他也不还乡安葬;他本来娶了齐国的女子为妻,为了能当上鲁国统帅,竞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以消除鲁国国君的怀疑。所以史书说他是个残忍之人。可就是这么一个人,对士兵却关怀备至,象吸脓吮血的事,父子之间都很难做到,他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干,难道他真的是独独钟情于士兵,视兵如子吗?自然不是,他这么做的唯一目的是要让土兵在战场上为他卖命。这倒真应了那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作为上级,只有和下级搞好关系,赢得下级的拥戴,才能调动起下级的积极性,从而促使他们尽心尽力地工作。俗话说:‘将心比心’,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自己,那么自己就要先那样对待别人,只有先付出爱和真情,才能收到一呼百应的效果。

日本著名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就是一个注重感情投资的人,他曾说过:“最失败的领导,就是那种员工一看见你,就像鱼一样没命地逃开的领导。”他每次看见辛勤工作的员工,都要亲自上前为其彻上一杯茶,并充满感激地说:“太感谢了,你辛苦了,请喝杯茶吧!”正因为在这些小事上,松下幸之助都不忘记表达出对下级的爱和关怀,所以他获得了员工们一致的拥戴,他们都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力。

公元742年,唐玄宗连下三道诏书,征召大名鼎鼎的诗人李白人京。李白这一年43岁,他毕生都向往着建功立业,以为这一回总可以大展鸿图了,于是,意气风发地来到了长安。唐玄宗在大明宫召见了他。

封建时代,皇帝召见大臣,气派是十分尊严的,他端坐御座之上,居高临下,而臣下则要一路小跑至他的膝下,行三跪九叩大礼,俯首称臣。而唐玄宗这一次召见李白,这一切森严的礼仪全都免除,他亲自坐着步辇(一种由人抬的代步工具)前来迎接。当李白到来时,他从步辇上下来,大步迎了上去;迎人大殿之后,又以镶嵌着各种名贵宝石的食案盛了各种珍馐佳肴来招待李白,大约是怕所上的一道汤太热,会烫着李白,唐玄宗竟然御手亲自以汤匙调羹,赐给李白,并对他说:“卿是一个普通读书人,可你的大名居然传到我的耳中,若不是你有着超凡的诗才,怎么能做到这一点?”

接着又踢他一匹天马驹,宫中的宴会,鸾驾的巡游,都让李白陪侍左右。

一个普通的诗人,无官无职,能够得到皇帝的召见,赐宴,已是非常的礼遇了,而降辇步迎,御手调羹,更是旷古的隆恩。虽然李白这一次来长安,在仕途上并没有多大发展,最后还被客客气气地赶出了长安,但唐玄宗的这一次接见,却在李白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使他终身引以自豪,至死都念念不忘。

民国年间,身为一世枭雄的“北洋之父”袁世凯在统御部下方面也很注重感情投资。早在小站练兵时期,他就从天津武备学堂物色了一批军事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有三个人: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后来都成了北洋系统中叱咤风云的人物。袁世凯为了让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供其利用可谓煞费苦心。

袁世凯在创办新军时,相继成立了三个协(旅),在选任协统时,他宣布采用考试的办法,每次只取一人。

第一次,王士珍考取。

第二次,冯国璋考取。

从柏林深造回国的段祺瑞,自认为学问不凡,却连续两次没有考取,对段来说,只有最后一次机会了。第三次考试前,他十分紧张,担心再考不上,就要屈居人下,心中十分不快。

第三次考试前一天的晚上,正当段祺瑞闷闷不乐地坐着发呆时,忽然传令官来找他说是袁大人叫他去。段祺瑞不敢怠慢,立即前往帅府,晋见袁世凯。袁世凯令他坐下,东拉西扯,说了些不着边际的话。临走,袁世凯塞给段祺瑞一张纸条,段棋瑞心中的纳闷,这纸条是什么呢?又不敢当面拆开看。急忙回到家中,打开一看,不觉大喜,原来是这次考试的试题。

段祺瑞连夜准备,第二天考试时,胸有成竹,考试结果一出来,果然高中第一名,当了第三协的协统。

段祺瑞深感袁世凯是个伯乐,对于自己有知遇之恩,决心终身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