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妇科良方
12437600000002

第2章 妇科生殖系统炎症方(1)

外阴溃疡方

外阴溃疡多由于外阴炎症引起,可见于非特异性外阴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白塞氏病(眼-口-生殖器综合征)、外阴结核、梅毒等。此外,约有三分之一的外阴癌早期表现为外阴溃疡。溃疡可见于外阴各部,以小阴唇和大阴唇内侧为多,其次为前庭粘膜及阴道口周围。

本病常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外阴溃疡多见于非特异性外阴炎、白塞氏病(根据临床表现又分坏疽型、下疳型、粟粒型)、疱疹病毒感染、性病(如梅毒、软下疳)等;慢性外阴溃疡可见于结核和癌症。治疗要求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非特异性外阴炎局部选用抗生素;白塞氏病急性期可给皮质类固醇激素以缓解症状。

本病一般属中医“阴蚀”范畴,湿热下注是基本病机,故治疗总以清热利湿为大法。本节选介祖传水火丹、儿茶宫颈散等验方计5首,供临床参考选用。

1.祖传水火丹

【药物组成】生右膏、熟石膏各500g,冰片25g,黄连100g,黄丹适量。

【治疗方法】先将黄连用开水3000ml泡3天,再将生、熟石膏共研末混匀后,用黄连水飞后阴干。再将黄丹加入至桃红色为度,最后加入冰片粉共研细末,装入瓶中密闭备用。同时,局部常规消毒或用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外洗,再将药粉直接洒于溃疡面。内服药以龙胆泻肝汤加减。

【功效主治】本方外用功能解毒利湿,祛腐生肌。主治外阴溃疡。

【临床运用】本组38例,全部治愈。治愈天数最长24天,最少6天,平均11天。如冯××,11岁。1978年11月7日诊。外阴瘙痒已16天,经治疗无效。检查见外阴及会阴处均有散在的红色疹子及5个溃疡,有少许黄色分泌物渗出。方用龙胆泻肝汤加丹皮、黄柏、蛇床子内服。外用水火丹。共治疗8天而愈。

【经验体会】本方系祖传验方,具有清热解毒利湿,祛腐生肌的功能,故能治疗本病。治疗期间须配合龙胆泻肝汤内服。已婚妇女要禁止性生活。

【方剂来源】龚桂烈.“水火丹”治疗外阴溃疡.四川中医,1985,(3):53.

2.当归芦荟汤

【药物组成】当归60g,芦荟面1g(另包冲服),青黛2g(另包冲服),川连8g,黄柏、栀子、大黄、萆薜、猪苓、红花、泽兰、地锦草各10g,龙胆草、白花蛇舌草各20g,元参30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用10~15剂。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杀虫,凉血养阴。主治急性外阴溃疡。

【临床运用】急性外阴溃疡患者主要表现有前阴红肿,小阴唇内外侧、阴道前庭、尿道口附近及外阴上部皮肤溃烂,溃疡面大小不等,边缘不整齐,深浅不一,质地柔软,有的溃疡部位表面有脓液覆盖物。化验室检查:分泌物中有粗大杆菌,梅毒血清反应(一),尿常规(一)。本组7例患者经用上方治疗,一般服药10~15剂而愈。

【经验体会】本病的病因主要是湿热浸淫。经临床实践中采取清热解毒,除湿杀虫的当归芦荟丸改为汤剂为基本方,根据不同病情灵活加减治疗。使用该方要注意各药的剂量。当归甘温有活血补血生肌之功,为治疗本病的主药,用量宜大,可用至60g。芦荟为解毒杀虫之品,用量1g,不能入药同煎,要单包冲服。另外,龙胆草不能少于15g。临症中,用本汤剂治疗急性女阴溃疡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方剂来源】金学仁,当归芦荟汤加减治疗急性女阴溃疡.北京中医,1992,(6):29.

3.清热祛湿汤

【药物组成】①口服方:肾阴虚湿热内蕴型:南北沙参各20g,元参、苦参、山萸肉、石斛、杞果、丹参各12g,花粉、泽泻、杭芍药各10g,姜山药15g,佛手片10g。肝胆湿热气滞血瘀型:龙胆草、当归、生地、野菊花、栀子、茯苓、黄芩各12g,板蓝根、山药、薏苡仁各15g,车前、柴胡、生甘草各6g。

②外用方:黄连、黄柏、青黛、樟丹、蛇床子、乳香、没药、松香各10g,煅蛤粉、血竭各15g,冰片、硇砂、硼砂各8g。

【治疗方法】①口服方: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0剂为1疗程。②外用方:上方研细粉贮于瓶内,每日取少许药粉喷撤,每日2~3次。

【功效主治】本方养阴清热解毒,健脾理气活血。主治外阴溃疡。

【临床运用】本组病例病程最短2天,最长9年余。坏疽型1例,下疳型9例,粟粒型33例。组织病检:慢性炎症改变8例,女阴皮肤结核2例,外阴白色病损2例,子宫内膜异位1例。经治疗43例中,痊愈38例,显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5.3%。

【经验体会】用上方口服药配合局部用药治疗43例外阴溃疡,可化腐生肌,渗湿收敛,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新陈代谢和营养状况,使创面得以修复,用于炎性溃疡即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方剂来源】孙清芳.中西医结合治疗女阴溃疡43例疗效观察.山西中医,1992,(2):11.

4.儿茶宫颈散

【药物组成】儿茶、海螵蛸、樟丹各等份,混合研成散剂备用。

【治疗方法】先用1/1000新洁尔灭消毒患处,然后在刨面均匀撒上散剂。每日用药1~2次。连用3次以上。

【功效主治】本方功可清热解毒,防腐除湿。主治外阴溃疡。

【临床运用】本组100余例,经临床观察,对外阴溃疡有较好疗效。如1女性,临床诊断为“白塞氏综合征”,经用上药10天而痊愈出院。有的患者仅用上药2~3次即获治愈。

【经验体会】外阴溃疡,中医称之为“阴蚀”等,多因湿热蕴结下焦所致,故治宜清热解毒祛湿为主。本方不仅对外阴溃疡效果显着,对子宫颈糜烂、阴道炎等妇科疾病亦有较好疗效。由于此药价廉,制作简单,故有临床使用价值。

经临床观察,本方睡觉前上药效果最好。

【方剂来源】马文芝,“宫颈散”治疗外阴溃疡.吉林中医药,1983,(6):21.

5.白塞氏病方

【药物组成】①内服药:太子参、壮沙参、玄参、知母各15g,土茯苓、首乌、生芪各30g,黄柏10g,银花20g,丹皮、栀子各9g。

加减变化:若口舌溃疡,心中烦热,夜寐不安,口渴思饮属心经郁热于小肠,可加生地、竹叶、木通、甘草稍;若发热、便秘、多食易饥者属胃火积热加生地、生石膏、大黄;若低热、手足心热、盗汗、头晕、耳鸣、皮肤斑块属肝肾阴虚者加熟地、山萸肉、山药;若口内溃疡或生殖器溃疡,经久不愈或饮食不香,精神不振属脾肾阴虚者加熟地、山药、山萸肉、菟丝子、枸杞子。

②外用药有二:一是青吹口散(口腔):煅石膏、煅人中自各9g,青黛3g,薄荷0.9g,黄柏2.1g,川黄连15g,煅月石18g,冰片3g。二是青黛散(阴部):青黛60g,石膏、滑石各120g,黄柏60g。

【治疗方法】①内服药水煎服日1剂,2次分服。②外用药青吹口散先用盐水漱口后,口腔内吹入青吹口散;青黛散先用温开水清洗外阴后自撤入该药,每晚1次。

【功效主治】益气养阴清热,利湿通络。主治白塞氏综合征。

【临床运用】本组10例均以中药治疗,1个月至1个半月为1个疗程。经1个疗程治疗后,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者为显效,计3例;症状和体征好转者为有效,计5例;症状和体征改善不稳定或无改善者为无效,计2例。总有效率为80%。

【经验体会】“白塞氏综合征”相当于祖国医学《金匮要略》中狐惑之病。所谓“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本文所见10例,以气阴两虚,湿热内蕴为之多见。故自拟本方治疗,每每取效。方中玄参、丹皮清热凉血;银花、知母、黄柏、栀子助清热解毒、开泄三焦,使热从下泄,土茯苓以助除湿解毒之功;更益生芪、太子参益气健脾;首乌、沙参为滋补肺肾,升上源而启下源之水。

【方剂来源】王袭祚.内服、外用中药治疗白塞氏综合征10例.辽宁中医杂志,1990,(1):17.

非特异性阴道炎方

除外特异的病原体(如滴虫、霉菌)引起的阴道炎症统称为非特异性阴道炎。常因阴道损伤、异物(如子宫托、阴道塞等)、腐蚀性药物、避孕用具或刺激性的阴道冲洗等因素所引起。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阴道坠胀、灼热、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或浆液性),常伴尿频、尿痛等。本病的诊断,应依据病史、临床特征,再结合阴道分泌物的悬滴液检查,能找到病原菌(但无滴虫、霉菌);妇检可发现阴道粘膜充血,有触痛,分泌物呈脓性或浆液性等。

西医主要针对病因治疗,用1%乳酸或醋酸做低压阴道冲洗,以纠正阴道酸碱度,并应用磺胺粉或抗生素粉涂撒于阴道壁以抑菌。

本病主要属中医“带下”、“阴痒”等病范畴。其发病机理,主要由于湿热之邪下注于阴部;或素体脾虚气弱而生湿,湿浊下注所致。治疗重在清利湿热;或加用补气健脾之品,使脾气渐复,以利水湿消散。清利湿热,前人每用龙胆泻肝汤之类;健脾祛湿,则常选完带汤之属,均具有较好疗效。若内服方药的同时,并用外洗方,可使药物直达病所,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本节选介阴道冲洗剂等经验方2首,临证时可视情选用之。

1.阴道冲洗剂

【药物组成】苍术、百部、蛇床子、黄柏、苦参、连翘各15g,荆芥10g,枯矾5g,土槿皮15g。

【治疗方法】上药浓煎成250ml药液,对已婚妇女作阴道冲洗,每日1剂,每6次为1个疗程。患者采取截石位,用窥阴器暴露宫颈,先用浸泡药液的棉球或干棉球擦洗阴道,后进行冲洗,冲洗后用消毒棉球擦干阴部即可。严重者,除冲洗外,还嘱患者自行浸洗以增强疗效。有条件者可1天冲洗2次,效果更佳。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止带。主治非特异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宫颈炎,滴虫性阴道炎(包括外阴炎)。

【临床运用】所治156例患者均为有效病例,其中滴虫性阴道炎58例,霉菌性阴道炎35例,宫颈炎33例,非特异性阴道炎(包括外阴炎)30例。这些病例中有部分是经过西医塞药治疗无效,运用本方冲洗治疗后,一般1个疗程获效。两个疗程巩固疗效。应用3个疗程者,多数是慢性宫颈炎患者,疗效较差。滴虫性阴道炎,非特异性阴道炎近期疗效均佳,1~2个疗程后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均转为阴性,连续经期后复查3个月均为阴性。

【经验体会】各种阴道炎、宫颈炎,表现均为带下量多及阴部瘙痒。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相当部分是感染滴虫、霉菌以及宫颈炎症所引起。所以治疗时,除辨证施治内服中药以外,必须采取局部用药,直达病所,收效显着。且方法简便,经济易行,疗程亦短,故易于临床推广运用。

【方剂来源】陈金凤.阴道冲洗剂治疗156例阴道炎宫颈炎临床观察.江苏中医杂志,1985,(8):18.

2.苦参熏洗剂

【药物组成】①熏洗方:苦参40g,薏苡仁、白藓皮、土茯苓各30g,黄柏、银花、鹤虱、甘草梢各15g,苍术、萆薢、白芷各10g,蝉蜕4g。

加减变化:阴部干涩、灼热瘙痒者去萆薢、银花,加当归、制首乌、生地。

②冲洗方:蛇床子30g,五倍子、枯矾各10g,雄黄3g。

【治疗方法】①熏洗方:每日1剂,水煎至500~1000ml,先熏后洗,留汤备用,每日2~3次。②冲洗方:每日1剂,水煎至150~200ml,用注射器或冲洗器冲洗阴道,然后仰卧10~30分钟,每晚1次。

以上两法必须配合应用,1周为1疗程,月经期暂停用药。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杀虫,祛风止痒。主治各种阴道炎。

【临床运用】运用此方治疗各种阴道炎数十例,疗效满意。

【经验体会】治疗本病须以“湿热下注”为前提。对肝肾阴虚、阴部干涩者宜加用养血滋阴、润燥生津之品,并配合知柏地黄汤内服,不宜用冲洗方冲洗阴道。若配偶亦罹病者,双方应同时治疗。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须每天更换内裤,用开水泡洗后晒干,也可不辅用其它药物。因该病易复发,故症状、体症消失后还应用药,以巩固疗效。

【方剂来源】蒋秋燕,等.复方苦参洗剂治疗阴道炎.四川中医,1992,(5):37.

滴虫性阴道炎方

滴虫性阴道炎是感染阴道毛滴虫所引起的阴道炎症。临床上以阴部瘙痒、带下增多(呈灰黄色,污浊,带泡沫,有臭味)为其基本特征,常伴有阴部灼热疼痛、性交痛等,严重者可影响夜间睡眠。个别患者可引起不孕,如有尿路感染,常有尿频、尿痛、血尿等。妇科检查阴道壁可见有散在性出血点,或草莓状的红色突起。阴道分泌物检查能找到阴道毛滴虫即可确诊。

西药治疗常用滴维净、卡巴砷或曲古霉素塞入阴道,用酸类药物如乳酸溶液等冲洗阴道;久治不愈者,可口服灭滴灵(亦可用于阴道外塞),疗效较好。

本病一般属中医“阴痒”、“带下”等病范畴。常因脾虚生湿下注,或湿郁蕴热生虫,或外感虫毒所致。治疗主要采用清热利湿、杀虫止痒之法,尤其注重于外治。现经临床观察证实,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若中西医结合,并采用其他综合措施,则临床治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