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大拐点:站在中国大牛市的新起点上
12434400000006

第6章 催谷大牛市(1)

中国股市在经历了自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长达5年的通货紧缩之后,终于于2002年开始显露出重振旗鼓的趋势。中国经济的走势对股市影响备受瞩目,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复苏将延续,并将加速,世界股票市场的风险溢价也将随之减少。环顾2003年全球市场抢眼的表现,特别在中国香港股市上,但凡和中国有关联的中资股、H股、中国网络概念股等都展开了一轮强劲的上升行情。而在中国,虽然出现了明显的结构性收益差异现象,但A股仍显出了走势严重滞后世界的差强人意的态势。从以往经验看,中国证券市场一般滞后于发达市场约一年左右时间。如果经验可靠的话,一轮由中国经济景气催发的大级别股市行情正在到来。

世界经济的转折

2003年是世界经济的一个转折。伊拉克战争已是过去时,肆虐世界的SARS威胁成为历史,低利率保证政府的开支自由,全球经济开始出现了过去一些年来少有的复苏现象。世界银行于2003年9月3日发表的《2004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2%,略高于去年的1.9%,2004年增幅可望提高到3%。世界银行官员充分肯定了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所作出的积极贡献并强调指出,即将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部长级会议获得成功将对世界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报告预计,发达国家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只有1.5%,2004年将升到2.5%。其中,美国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为2.2%,2004年将为3.4%;日本2003年增长率为0.8%,2004年为1.3%;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2003年为0.7%,2004年将为1.7%。

发展中国家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预计为4%,2004年将升到4.9%。其中,东亚和太平洋地区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为6.1%,2004年将为6.7%;欧洲发展中地区和中亚地区2003年的增长率为4.3%,2004年将为4.5%;拉美和加勒比地区2003年为1.8%,2004年将为3.7%;中东和北非2003年为3.3%,2004年将为3.9%;南亚2003和2004年均为5.4%;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2003年的增长率将为2.8%,2004年将为3.5%。

世行高级经济学家米克·赖尔登在介绍这份报告时指出,美国和日本经济2003年第二季度的增长情况好于预期,投资支出有所上升,但是欧元区经济仍然滞后。他说,发达国家经济目前仍然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如美国外债增多,日本仍有通货紧缩以及银行体系脆弱的问题,欧洲则面临劳工和产品市场改革的需要。

赖尔登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具有强劲的增长前景,并且具有长期增长的趋势。他预计,由于非典疫情很快得到控制、高技术行业回升以及地区贸易恢复增长等原因,东亚地区在经济增长速度方面将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欧洲内外对2004年的经济预测虽然依旧不太乐观,但总的看来,欧盟及其欧元区的整体性经济衰退(或衰退边缘)有可能已经达到低点,工商业界情绪的乐观转变和全球经济的温和复苏有助于欧洲经济在年底前微弱回升,并使2004年欧盟及其欧元区经济增长1.5-1.7%,这主要是因为:

欧洲国家正在努力调整政策,以刺激投资消费、发展中小企业、改善经济结构等。例如德国政府2004年将减税250亿欧元,其中公民明年将少交150亿欧元的个人所得税,所得税的最高税率将从48.5%降到42%,最低税率从19.9%下调至15%,小企业也将从中受益。欧盟委员会在7月16日通过了新的关于在欧盟范围内减少增值税的产品和服务清单,其中包括餐饮业和房屋修缮业方面的增值税。这一建议如能获准通过,法国餐饮业的增值税将从目前的19.6%下降到5.5%。

欧洲的经济气氛正在渐渐好转。德国慕尼黑经济研究所7月28日公布的报告显示,7月份德国商业指数连续第三个月上升,预示德国经济有望复苏。根据以往经验,该指数连续3个月上升或者下降,即预示着德国宏观经济将出现全面复苏或者疲软。考虑到这一指数是该所每月通过对德国7000家企业进行调查而得出的对总体经济环境评价的参数,值得重视。《明镜》周刊7月29-31日对1000人做了现场调查,结果是认为德国经济“明天会比今天好”的人由5月份的24%上升到7月份的36%;认为“明天会比今天差”的人则由5月份的45%减少到了33%。

欧洲公司企业内部调整正在取得进展。大公司利润上升。名列EUROSTOXX50指数的欧洲50家大公司2003年上半年的利润总额比上年同期增加了70%,尽管主要不是来自销售额的增加,而是来自企业削减成本的各种措施,但在经济大环境不大有利的背景下盈利,多少还是说明了这些公司进行的内部调整正在取得成效,只要内外环境好转,公司的盈利能力肯定能够进一步提高。

还有一些其他暂时因素的作用。据德国科隆经济研究所的一项报告称,2004年将有4-5个宗教和其他法定节日与周末假日重叠,这意味着德国人将少休息4-5天。由于劳动日增加,经济将因此多增长0.6%,国民生产总值将增加60亿欧元,并可增加1.6万个劳动岗位。

全球经济的明显复苏,对亚洲出口是一个好的预兆。世界范围内经济的快速增长会等量的增加对亚洲出口的需求,从而带来这一地区工人收入的增加,进而给带动当地消费的需求。作为2003年和2004年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日本和欧洲及中国香港股市受未来经济向好预期影响,已有连续7、8个月左右的上涨行情,平均上涨幅度为40%左右。受QDII及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香港国企指数涨升幅更是高达50%左右。然而,当前世界及周边市场的景气与沪深股市的上涨幅度形成鲜明对比:从历史上来看,中国股市的周期与海外大多数股市相比,存在明显有规律的滞后性。由于国际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相当之高,所以相当数量的游资目前正从各种渠道潜入内地,等待汇率的升值,而历史经验证明这些资金往往会在证券市场上兴风作浪。从目前这部分游资的数量来看,确实也具备这样的能力。港台的游资在内地证券市场上已经是数次出没,因此这部分资金早为市场所认识,它们是目前游资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再平衡》中,罗奇更对全球经济提出了最新诊断。他指出,全球经济在2003年夏季突显生机。经过两年半以来不寻常的疲软,大市出现令人欣喜的复苏现象。人们普遍憧憬这初现的增长势头将为全球经济等候多时且速度渐趋一致的复苏拉开序幕。尽管不能抹煞这个可能性,但对此仍有所保留。其底线预测继续显示全球经济的复苏步伐将是艰难和缓慢的,全球GDP增长将从2003年仅有的2.9%上升至2004年的4.0%。假如这个预测准确,明年将是全球经济增长自2000年以来首个能超越其3.6%长期增长水平的年度。但这一增幅并不足以消减已缠绕多时的通缩风险或促使各国中央银行改变政策。

外资引力

目前,中国已成为不少跨国公司最重要的战略市场和生产基地。今后,外资进入的热点领域将会是经济价值较高的产业部门。加入WTO后,中国利用外资政策将从税收激励机制为主的优惠政策转向以公平竞争机制为主的规则政策,即FDI政策将由激励型转向规则型。据英国经济学人资讯社(EIU)日前发布报告称,在2001及2002年急剧萎缩的全球海外直接投资(FDI)在2003年将回升,2004年加速增长逾25%。该报告同时预测,2003年中国吸引FDI将超越2002年,再创纪录,达574亿美元。北京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分析师季玉恒认为,信息大国对外商的巨大引力,2003年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政治和社会的稳定、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国内巨大的市场规模等因素,都将使得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继续保持强劲。

2002年,中国实际吸收外资超过527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收外资“第一大国”。而2003年即使受到“非典”的冲击,中国经济仍然保持增长势头,并且整个市场环境也更利于外商投资。2003年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依然保持强劲势头。

中国政府已经把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确定为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从产业规模来看,中国信息产业已经进入世界前三位,成为世界信息产业大国。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已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强大拉动力。近两三年外商直接投资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跨国公司纷纷来华投资。在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领域,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扮演了主角,特别是在电子产品制造业中,中国本身的市场空间以及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成本吸跨国公司甚至将企业的核心部分开始向中国转移。据统计,目前中国电子产业利用外资总额超过700亿美元,共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万多家,占全国外资总额和外商投资企业的比重达到近20%,外资已成为中国电子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移动通信市场,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西门子等众多外国着名企业蜂拥而来,形成了新一轮外商投资高潮。

而且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其核心部分开始向中国转移。现在,世界500强公司中,在华设立的投资性公司已超过150家,出现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一体化新趋势。中国已成为不少跨国公司最重要的战略市场和生产基地。日本爱普生公司42%以上的生产在中国,诺基亚全球业务的12%以上在中国,爱立信有近10%的业务在中国,摩托罗拉超过14%的业务在中国。

投资环境的改善、国内巨大的市场规模也是近年来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依然保持强劲势头的因素。有国外机构预测,2004年中国吸引外资将再创纪录,达574亿美元。对此,决定境外投资流向的宏观因素可以概括为:一国政治和社会的稳定程度、经济活跃程度、市场规模及成长潜力。正是在这些方面,现时的中国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比如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科技进步较快、人民币保持稳定、外汇储备充足、法律体系渐趋完善、政策优惠等等,从而成为FDI的首选地。

导致中国吸引外资大幅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内生性的:

一是投资环境的改善。国内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硬件环境的迅速进步是显然的;长期为外商抱怨的政策环境也有显着改善,比如修订后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指导外商方向的规定》拓宽了外商投资领域,对外资的投资比例的限制显着放宽等等。2001年中国美国商会的调查结果是,80%的在华美国商人相信中国加入WTO后对他们的生意有“积极”或“非常积极”的影响,77%的企业将在今年增加对华投资,79%将扩大在华业务,67%将会扩大在华投资的地理分布。

二是中国本土巨大的市场规模。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超过8%,全年GDP历史性地超过10万亿元,正是这10万亿元的GDP总值和13亿人口的大市场,才使得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投资者提供了可预料的广阔的市场空间,即使出现一些偶发的或短期的波动,中国市场中长期趋势看好已经成为共识,这对外国投资者来说无疑具有决定意义。

今后外资进入的热点领域主要将是经济价值较高的产业部门,除了控制一些中国市场价值巨大的产业部门外,还有就是发展潜力大的部门、具有资源优势的传统行业。电子信息产业不仅是当今世界的第一产业,在很长时期内也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而且其国际化程度远远超过任何其它的产业部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利用外资占有较大比例的情形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但除此之外,未来外商还有很多新的投资热点。外资进入的热点领域只会是经济价值较高的产业部门。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吸收外商投资中一直重视生产型投资,外资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即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利用的外资偏少。第二、三产业利用的合同外资分别占合同外资总额的60%和40%左右,农业方面利用外资的机会甚少。今后,外资进入的热点领域只会是经济价值较高的产业部门,除了控制一些中国市场价值巨大的产业部门外,今后外资的首选会是目前尚未完全开放的银行、保险、证券、电信、旅游等发展潜力大部门,其次应是中国具有资源优势的传统行业,例如石油、矿业等。加入WTO后,通过引资解决就业问题的效果在逐步下降,以税收优惠吸引外资的政策引导作用也在日渐淡化。中国利用外资政策将从税收激励机制为主的优惠政策转向以公平竞争机制为主的规则政策,即FDI政策将由激励型转向规则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