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大拐点:站在中国大牛市的新起点上
12434400000001

第1章 序言触及一个敏感的话题(1)

有人说股市就象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但过去二年的股市更象一座塌了墙的城,里面的人夺路狂奔,外面的人又不急着进去。在不断下跌的股价面前,在不断缺乏信心面前,人们对中国股市充满了忧虑。

第一种观点:认为上证综指自2001年2245点以来的调整是对1990年95点的调整,也就是说,本轮调整是对中国股市的总清算,其特征为:从波浪理论来说,1990年95点之前完成了一浪和二浪,1990年95点到1993年1500点为三浪,1993年1500点到1994年325点或1995年512点为四浪,1994年325点或1995年512点到2001年2245点为五浪。其切线理论的依据是:(1)指数跌破了五浪通道(2)指数跌破了325点和512点的连线。这一观点导致的后果是,本轮调整远未结束,从空间上看,调整的目标位在95-325点的连线,时间上看更是远远不够。因此,下一轮上涨行情要等到猴年马月?导致投资者彻底离开市场。这一观点的要害在于“推倒重来论”,也就是砸烂目前的旧市场,建立一个新市场,是带有革命性的,企图一劳永逸解出中国股市所有的问题。

第二个观点认为:自2001年2245以来的调整是对1994年325点的调整,也就是说,自325点以来的是一个大三浪的话,现在正运行在三浪(2)中,其主要特征:1990年95点到1993年1500点为大一浪,1993年1500点到1994年325点为大二浪,325点到目前为大一浪,其中到2245点为三浪(1),2245到目前为三浪(2),尚未运行完。该观点导致的后果:比较第一个观点,认为本轮调整从级别上要小一些,但仍然让我们看到,虽从空间来看可能已基本结束,但时间上仍然不够,导致投资者无法也不敢向上看,对市场的判断只能是箱体整理、谨慎乐观。该观点的要害,认为处于“新型加转轨”时期的中国股市,在转轨期只能以牺牲发展来换取规范,牺牲指数来夯实基础,把转轨期的规范和发展看成是静止的、僵化的,而没有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第三种观点:认为自2001年2245以来的调整是中国股市的大四浪,即从1990年1995点到1993年1500点为大一浪,1993年1500点到1994年325点为大二浪,1994年325点到2001年2245点为大三浪,从2245点到目前为大四浪,同时,其切线理论支撑其指数已跌破512点和1047点连线。这种观点导致的后果是,本轮调整无论是时间和空间都不够,尤其是时间远远不够,同样导致投资者不敢向上看,对后市也是谨慎乐观。该观点的要害,把“新兴加转轨”的中国股市中的“新兴”和“转轨”割裂开来,并认为三浪上升是“新兴”,“转轨”只能选择四浪调整,同样也排除了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综上大致描述了中国证券分析界对过去几年里中国股市的悲观论调。除了死空头之外,即便是再乐观的分析师也在一片不看好中国股市的情况下不敢贸然向上看。但就在中国股市出现了2001和2002年年K线二连阴之际,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却在1997年进入大调整以来于2002年突然出现大拐点,翻身向上,国际上也纷纷看好中国经济。于是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股市的不断走弱,并与2003年10月底走出了自1999年以来的第三次最低点(1334.78点),由此形成的背离现象越益严重。于是,人们不禁要问:中国股票究竟是怎么啦?正当人们费心判断2003年10月底出现的1334.78点位是否是成为中国股市中长期大底的第三只脚时,中国证券市场却已悄然发生了许多寓意深远的变化:

中国经济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重化工和装备工业阶段。按照钱纳里对工业化进程6个时期和3个阶段的划分来看,人均收入水平280-560美元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人均收入水平560-1120美元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收入水平1120-2100美元进入工业化成熟阶段。200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6美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253.4元。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5.9%、50.9%和33.2%,基本可以确定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化和机械装备阶段。工业化中期,从全世界各国发展来讲,主要是发展重化工业,包括冶金、汽车、石油化工等,同时,这些工业均需要大量装备。

中国发展重化工业和装备业既是中国城市化导致重化工业产品需求急剧增长的必然结果,同时又将对缓解中国就业压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经济的成长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重化工业化和装备业的发展将带来中国经济20年的较高速度的增长。这是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的重要特征。这是因为,世界上有很多成熟的技术可以模仿和引进,而不必自己从头摸索。50-60年代日本经济的腾飞,60-7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高速增长,中国目前的快速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都是后发优势效应的体现。

这一阶段体现在证券市场上,会使中国证券市场呈现以下几方面特征:(1)工业指数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上升趋势。如果市场制度、市场结构得到改良完善,证券市场的长期牛市将成为必然趋势。(2)钢铁、能源等原材料需求加大。销售量扩大对生产量扩大产生推动,钢铁、能源行业生产规模扩大,兼并收购活动逐渐频繁,合并后规模经济出现,企业效益大幅度提高。(3)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相结合。目前中国正在形成大城市群,通过以点带面,进而带动全局的发展战略推动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大城市群的建设将使这些地区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从而在大城市群中先发形成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从而,中国证券市场优势行业与优势地域交点上的上市公司将有更大的利润上升空间。(4)东北地区装备工业拥有巨大发展潜力。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深厚根基使发展装备工业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启动的引擎。给予政策的倾斜和东北地区的基础,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东北装备工业的发展将呈现上升势头。

2003年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成为证券市场面临的最大基本面:

GDP增长逐步上升。2003年,中国经济总体走势良好,排除非典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中国经济延续2002年以来的上升势头,并形成加速上升的趋势。在第一季度GDP增长达到9.9%后,受非典影响二季度各项经济活动都不同程度的大幅度减少,特别是消费行业和交通运输行业的经营严重受损,二季度GDP增长仅为6.7%;但三季度在非典疫情得到控制后,中国经济快速回复,GDP增长回复至9.1%。一、三季度的增长水平都达到了1998年以来同期的最高水平,经济强势回升的趋势已经形成,预计全年GDP增长将超过8.6%。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猛。2000年以来,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速度呈跳跃式上升,并重复着年内前高后低的周期性特征。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猛,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和投资率均达到199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投资成为拉动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特点:

投资总量增长加快。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维持在29%以上,平均增长速度高于居民消费增长水平20%左右。

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意愿增强,更新改造快速增长成为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新特点。1-11月,工业企业更新改造投资6833亿元,同比增长33.1%,比上年同期上升17.4个百分点,其增幅超过同期的基本建设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幅。其中煤炭、钢铁等重工业企业更新改造投资增长尤其迅猛,这将为这些基础性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效益提高打下一定的基础。

房地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在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城镇化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作用下,房地产开发投资在连续3年保持20%以上增速的基础上,2003年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长。1-11月平均增长速度高于去年同期2%-4%。由于房地产投资的快速增长成为2003年货币信贷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所以2003年央行曾多次采取货币政策措施直接或者间接控制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

居民消费有待进一步启动。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尽管非典对消费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导致二季度消费增长急速下滑,但三季度之后,消费出现恢复性增长,且呈现增速加快的趋势。考虑到2003年通货紧缩有所放缓,扣除物价影响,消费品零售总量的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中国商品消费仍有待进一步启动。

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2003年以汽车、住房、电子通讯、教育、旅游、保健和健康消费等为代表的新型消费热点已经或正在逐渐形成,未来将成为居民消费持续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进出口出现强劲增长。2003年以来,中国进、出口均保持快速增长,2003年1-11月进出口总额7609.3亿美元,同比增长35.8%。其中,出口3903.4亿美元,同比增长32.9%;进口3705.9亿美元,同比增长39.1%。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97.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05.9亿美元,为近年同期最低。

物价开始回升。2003年,生产资料价格和消费品价格在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的双重作用下,出现普遍大幅上扬的局面。截至11月份工业品生产价格上涨依然强劲,其中钢铁、石油、水泥、煤炭价格分别上涨22%、1.6%、17.8%、8.3%;消费品价格走出连续14个月的下跌局势,全年保持上涨势头。

从2003年市场运行看,国际化、价值投资演绎新一轮机构博弈,价值投资理念得到市场的认同。与前两年相比,2003年沪深股市最大的贡献在于新盈利模式的诞生。在资金驱动的庄股模式破灭以后,寻找新的盈利模式,成为此前两年熊市中,投资机构最为关心的事情。伴随着大盘蓝筹股的崛起,价值投资成为了市场唯一可行的理念,理性投资,价值投资这个在中国股市空喊了十余年的口号,2003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作为理性投资的一种表现,以钢铁、石化、汽车、电力、金融(后被更换为港口)为代表的蓝筹股成为2003整个年度的行情主导,也占据了市场的绝大部分盈利机会。相对仍处于历史低位的沪深股市,钢铁、汽车、石化、金融、电力等行业借助坚实的基本面掀起的局部牛市,成为弱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数据显然更具说服力,在2003年,钢铁板块的整体涨幅达30%,汽车股整体涨幅达12%、石化板块整体涨幅为18%、电力涨幅达到10%。其中的龙头股有着更好的表现。截至2003年12月16日,宝钢股份的最大涨幅已经达到92.45%,中国联通为43.61%、上海汽车为136%、招商银行为71%。而其他行业大部分由于基本面不理想或不突出,表现不甚理想。整个市场二八现象或称局部牛市现象突出。

价值投资大行其道的背后,是2003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企业业绩强劲回升的大背景。国家统计局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会达到8.5%以上,国内生产总值的总量会突破11万亿。而上市公司业绩也结束了持续多年下滑的局面,出现强劲回升的势头,这成为微观层面上实施价值投资的最好理由。

投资者结构出现了大变化。蓝筹股板块之所以能够主宰市场,是因为投资者的结构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首先,QFII是推动这种理念的主体之一。截至目前,9家QFII的投资额度已达17亿美元,已占目前总流通市值的1.23%。而中国台湾市场在1990年引入QFII时,QFII的引入量达到流通市值1%时,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而我们这个市场,仅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QFII引入的资金量就已经超过了1%。依此计算,一年的时间内,保守估计QFII引入的资金量应该超过50亿美元,即400亿元人民币以上。因此,境外机构投资者成为促使市场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基金群体也是这种理念的主体之一。据统计,截至10月31日基金规模为,开放式基金977.17亿份额,封闭式基金817亿份额,合计1794.17亿份额。而2002年底的开放式基金为419.58亿份额,封闭式基金817亿份额,合计1236.58亿份额。因此,可以预计,一年的时间内可以增加557亿元左右的资金量。

场外注入市场的资金多流向了蓝筹股板块,自然会促使市场在短时期内发生较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