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二辑)
12431000000001

第1章 2004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

(一)统计样本的选取

为了保证本书研究的历史连贯性和可比性,2004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的统计样本继续采用2003年的标准,即把中国人民大学确定的A、B类核心期刊(发表经济类论文的期刊)作为统计样本。这些期刊名称。

(二)2004年中国经济研究的前20个热点问题

我国专家学者2004年在以上核心期刊中发表的全部经济类学术论文(不包括书评和会议报道等)共计1 930篇,比2003年发表的1 775篇增加了155篇。由于样本杂志数量没有扩大,论文篇数的增加主要是由一些样本杂志扩刊造成的。我们对这些论文继续按照2003年写作《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一辑)的分类标准进行了逐一分类统计,得出了2004年中国经济学界讨论的前20个热点问题。这20个热点问题的排名以及各热点问题发表的论文数目和在所有论文中所占比例情况。

2004年经济学界讨论的前20个热点问题,与2003年的前20个热点问题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资本市场、“三农”和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仍然排在前三甲,位次没有发生变化。这标志着它们仍然是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而且是尚未较好解决的重大问题。

从资本市场问题来看,2004年2月,中央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开放和稳定发展的9点意见》这一历史性文件。“国九条”的颁布和实施,引起了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对资本市场的极高关注。在这一年,中央领导对资本市场的批示和讲话,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年,显示了中央对资本市场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3月14日上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就说:“这个问题可能是互联网点击率最高的问题,也是社会上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中国的股市是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起发展的。证券市场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应当承认,由于我们的知识和经验不足,制度等基础建设薄弱,市场不完善,因而造成了近些年来股市持续下跌。我虽然很少就股市发表意见,但我却每天关心股市的行情。”同时,为拯救股票市场,政府的利好政策也频频发布。但是,在GDP增长创近几年新高、领导关注、政策利好的情况下,股票市场却持续逆向下跌,如到2005年3月31日沪市下跌到1 162点,创5年来新低。这种现象自然就引起了经济学界的高度重视,在这个领域学界和出版界自然也就不惜笔墨了。

从“三农”问题来看,这是2004年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中央领导最为重视的一件大事。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就说:“如果我们懂得了农业,也就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我不是经济学家,但我深知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在中国的极端重要性。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2004年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措施最得力的一年,如减免农业税、粮食直补等,从而也是取得重大成绩的一年,如粮食产量止跌回升、农民收入增长创近几年新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增等。但是,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而言,这仅仅是万里长征迈出了头几步,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还会更多、更复杂,而留给我们的时间也不多了。可以说,今后5~10年,能够改变中国的当首数“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这就为经济学家们发挥聪明才智留出了巨大空间。2004年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比重都远远超出2003年,这意味着经济学界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在提高。

从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来看,发展仍然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我国面临的一切问题的核心和基础。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们面临一系列‘两难’问题。经济发展慢了不行,那样就业压力就会更大,财政收入就会减少,许多应该办的事业就会缺乏资金。经济发展过快也不行,那样经济运行紧张,难以为继。”所以,“摆在政府面前的第一位任务,是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是,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新格局下,面临着新的历史转型,如经济结构的转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和经济体制的转型等。在这个重大的战略转型期,有许多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需要依靠经济学家的智慧去解决。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2004年虽然仍排在第三位,但与2003年相比,发表的论文数量和相对比重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第二,有七个新的热点问题即国有经济、人民币汇率、就业、对外贸易与贸易政策、城市经济、公共经济和人力资本进入2004年的前20个热点问题中,相应2003年的七个热点问题即经济全球化、转轨经济、信息经济、中国经济学学科发展、社会保障、消费和东亚经济退出2004年的前20个热点问题,替换率达35%。这显示了中国经济学界对问题讨论的活跃性及其对热点问题研究的与时俱进。

七个新的热点问题进入前20名,与2004年中国经济的新变化密切相关。例如,国有资产管理的大论战,提升了学界对国有经济的关注,这也意味着在新的一轮攻坚改革中,国有经济的改革仍将处于核心的位置;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提升了中国经济的实力,特别是中国外贸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和中国汇率改革的呼声和压力,汇率问题自然也就成为热点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中国工业化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导致的就业弹性下降,都使得中国的就业压力凸显,就业问题的研究必然引起关注;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使外贸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如现在的贸易依存度已达到了77.86%,同时国际贸易摩擦也越来越严重,因而如何保证对外贸易的顺利发展,以及相应的贸易政策调整也就成为重要话题;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城市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城市经济自然也就进入了研究的视野;中国经济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凸现了公共经济的相对滞后,加快公共经济的发展克服这种结构失衡自然就成为重要的议题;21世纪最贵的就是人才已成为时髦的话题,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就必然相应越来越突出。

当然,2003年的七个热点问题退出2004年的前20名,并不意味着这些问题的研究不再重要,而只是意味着这些问题的研究进入了相对稳定期,尚未找到新的热点。

第三,2004年前20个热点问题的排名次序,除了前三位没有变化外,其他各个问题的排序与2003年的排序比较都发生了变化,其中上升幅度最高的问题是“公司治理”,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财政政策”和“收入差距与收入分配”。这显然都与2004年中国经济的变化密切相关。2004年中国公司频频出事,特别是中航油、伊利、长虹等事件的出现,使中国公司治理的软肋暴露无遗,加强公司治理也就成为经济理论与实践的重大课题。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创了近些年来的新高,摆脱了1998年以来的通货紧缩,进入了新的上升周期,与通货紧缩相联系的积极财政政策也就自然退出,其地位和作用相对下降。相反,货币政策的地位和作用在新的经济增长时期受到重视,它的排位相对于2003年提高了两位。“收入差距与收入分配”问题,特别是收入差距问题,我们认为依然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大幅下降,可能是这个问题已经从理论问题转换成了实践问题。但其中的许多理论问题还应引起足够的关注。

第四,经济学讨论的热点主题仍然相对分散,但集中度有所上升。首先从总体上看,前20个热点问题在总论文数1 930篇中所占的比重为50.16%,论文主题集中度不高。从每个分类主题来看,在前20个热点问题中,即使是排在第一位的资本市场问题,也仅仅占7.36%。这种现象说明,一是我国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趋向规范、独立和成熟,不唯书、不唯上、不唯风的学术氛围在逐步形成;二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提出为我国经济学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舞台,从而使经济学的多样化发展成为可能;三是我国经济学者的研究越来越趋向专业化发展,使一流的研究成果主题趋向多样化;四是核心期刊的定位追求差异化,这就使论文的选择不像以往那样跟风去讨论大家都关注的同一问题,而是注意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使各学派对各种问题的各种观点,通过期刊这样一个渠道表达出来,为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宽广的理论展示平台。

2004年前20个热点问题在总论文数中所占的比重比2003年有所提高,集中度提高了3.96个百分点。如果把两年同位次的问题所占比重进行比较的话,排位在第二到第十二的问题所占比重有所提高,其他都有一定程度降低。如果按前10位的集中度进行比较,2004年比2003年提高了4.53个百分点。从单个问题的比重来看,两年都排在第二位的“三农问题”所占比重提高了1.14个百分点,是同一位次比重提高最多的。这充分显示了“三农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第五,经济研究面向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主战场,注重用理论解释实践,或用实践检验、修正理论和提升理论。综观前20个热点问题,可以发现这些热点问题基本上都属于中国的一些现实问题和政策问题。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这就是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期。面对这两个转型,我们既无现成的理论体系来指导,也没有成功的实践经验作参考,摆在中国经济学者面前的艰巨任务,就是在已有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面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主战场,对现实问题进行总结、提炼,以形成理论,或者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问题进行前瞻性探索。可以说,中国经济学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或者说在世界经济学舞台上的话语权,就在于对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解释,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对已有经典理论的验证、修正和创新。

第六,经济学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不足。在2003年的前20个热点问题中,“中国经济学学科发展问题”排在第十三位,但这个问题在2004年却退出了前20名,更显示了基础理论研究的不足。在我国现阶段,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固然重要,但经济学的研究,特别是理论经济学的研究,是为所有经济学学科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和范式的,这方面的研究不可忽视。因此,加强基础理论专题的研究,需要经济学者的努力,更需要学校、科研机构和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