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珍藏的时光:灵武园艺试验场文学作品集
12420300000006

第6章 万花丛中忆梅林

段怀君

在宁夏大地上,有许多来自五湖四海的专家学者,半个世纪以来,他们用双手和智慧改造着山川面貌,攻克着一个个科学难题,为建设大西北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灵武园艺试验场原场长、我区果树事业的优秀科研技术专家梅林就在他们中间。

1950年10月,宁夏省政府为建设、发展宁夏地区的各项事业,组织招聘团到湖南长沙招聘工程技术人才,时在湖南岳阳湖滨中学任教的梅林报名应聘。梅林,1941年7月毕业于成都金陵大学园林系,他在大学里努力学习,成绩优秀,毕业后就职于湖南农业改进所。新中国成立后,他看到全国各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认为宁夏来湖南招聘人才,正是施展自己才华的好机会,因此,他带头报名应聘,决心用自己的双手和知识在大西北干出一番事业。行程将至,他来到家乡西城门外,登上岳阳楼远眺,白帆点点,云影波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世恒言让这位刚过而立之年的热血男儿激情涌动。1951年1月,告别了亲戚、乡邻、同事,他与妻子曾宪柯、五岁的女儿梅小苹、幼子梅小盛一家四口踏上了北上的列车,他们的第一站是北京。时任全国妇联副秘书长的曾宪植在家里热情招待了梅林一家四口。曾宪植是开国元勋叶剑英元帅的爱人,她和梅林的妻子曾宪柯是叔伯姐妹。曾宪植看看身材高大而清瘦的妹夫梅林,望着娇小体弱的堂妹曾宪柯,心里涌动着感情的波浪。战争年代,她与叶剑英元帅为革命辗转南北,她们的次子叶选宁抗战时期就寄养在曾宪柯家中,一直由堂妹带大,姐妹感情笃深。看到他们夫妻二人决意赴宁,曾宪植语重心长地对梅林说:“去西北能适应那里的环境吗?要不留下来在北京工作。”夫妻二人坚定地说:“不能!”他们的回答是那么的果断。简短的对话让这位饱经风霜的老革命对眼前的妹夫、妹妹多了几分敬意。

告别了妻姐,一家四口踏上西行之路。受当时交通条件的限制,他们只能绕道,从西安到兰州。在兰州稍作休整后,雇了一辆牛拉勒勒车向银川出发。元月,正是数九天气,塞上的隆冬,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冰天雪地中的行走其艰辛可想而知。500多公里的路程走了20天才到达银川,确实受尽了困苦,这对于在南方长大的梅林夫妇来说可谓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宁夏省建设厅的领导、同行以特有的方式欢迎这位建国后第一位应聘来此工作的园林科学工作者。在帮助搬运行李时,大家吃惊地发现,随行的三只箱子除一箱是换洗的衣物,其余两箱全都是专业书籍,人们油然而生几分敬意。厅领导派工作人员帮助他们置办日常用品并安排他们住下后,疲惫的曾宪柯和孩子们早早地休息了,梅林却无丝毫倦意,他步出招待所,站在高处远眺贺兰山在夕阳下起伏的山峦,做着今后的打算。建设厅领导非常关心这位从江南来到西北工作的知识分子,鉴于当时基层条件十分艰苦,考虑将他留在银川。梅林了解到灵武县有一片果园(1950年3月,宁夏灵武园艺试验场由宁夏省建设厅接管),是研究发展林果业的广阔天地。于是,他再三恳请到灵武工作。建设厅领导见他主意已决,就与灵武方面联系,灵武园艺试验场派马车将梅林一家四口接到距灵武县城三公里外的东山边宁夏灵武园艺试验场,一家人住进了场内两间四壁透风的房屋。

走进这片土地后,他立即着手开展工作。身为技术员的他,利用解冻前近一个月的时间,徒步走完了这个“贺兰山下果园成”的每一个角落。他了解树种,查看气象资料,询问病虫害情况,与当地果农促膝谈心,细心地收集了很多培植果木必备的当地农业资料,甚至一些农谚他也细心地收集,笔记本上记述了很多的资料。由于灵武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土地肥沃,具有灌溉之利,城郊的百姓自古以来就有栽杨、插柳、植桑、育枣、培梨的优良传统。园艺场当时园内的树种基本上涵盖了灵武树种的全部,主要有桑、梨、桃、杏、李子、枣、沙果、核桃等。在收集、了解、调查的过程中,他也发现了很多问题:此地从未有过苹果的栽培,而且果树的栽培一直沿袭传统做法,存在着很多弊病;果木品种病虫害严重,品种退化和产量很低、树木死亡;等等。他反复思忖,对解决园艺场存在的问题和树种更新,提出了系列建设性、开拓性很好的规划设计方案——淘汰高龄树、病害树、其他杂树,充分利用目前园内的50亩土地,引进种植杜梨、海棠,用它们作新品种果木的砧木。从山东订购各种品种的苹果芽枝接穗,利用嫁接的办法让苹果这个品质好、产量高、耐储存的优良水果品种在灵武安家落户。

20世纪50年代初,灵武园艺场曾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一个园子、二头牛、三间房子、四人有(一个场长,三个工人)。”这句顺口溜形象地概括了当时宁夏灵武园艺试验场的全部家底,足以说明当时各种物资的匮乏以及创业的艰辛。经过园艺场的领导深思远虑和梅林反复研究,制定出了高质量、可实施的规划。当规划制定出来后,他们立即付诸实践,利用很短的时间在园内挖掉高龄树、病害树和其他杂树,平整土地,形成苗圃。一个月的工夫,硬是凭借苦干的精神整出了十多亩的苗圃,为引进苹果树栽培奠定了基础。

梅林和邻场的东塔果农在聊天的时候了解到这样一件事。建国前,每年端阳节,当地群众纷纷到园内游园赏花。一些从事果木栽培的果农也常到这里学习、观摩,获取培植树木的经验。为了有效利用这样一个展示新技术、展现园林新面貌的平台,他又领着几个工人夜以继日地苦干,对园内的道路、沟渠、凉棚进行重新定位,采取移花接木的方法,对花卉进行移栽,对园内的当地沙果、梨树进行高接换种,在园内的空地种植蔬菜。待到五月端阳节,人们走进园艺场游园时,园林景象让游园者耳目一新,丁香花浓香四溢、月季争艳、牡丹吐芳、玫瑰竞放,苗圃里郁郁葱葱,高接的沙果、梨树枝条茂盛,繁花似锦,新品种的蔬菜整齐苗壮,整个园区树木错落有致,沟渠内潺潺流水,似一幅动人的风景画一般。人们对这个年轻的南方技术员刮目相看,但对于一些高科技的果木培植技术仍不敢轻易接受。有些果农甚至对这个敢于把树的大部分枝条都锯掉接上一些小枝条的技术心存疑虑,“这还能结果吗?”他们议论纷纷,提出了很多看法。梅林以笑作答:“让事实去证明。”秋后,一些嫁接的果树当年挂果,使周边果农心服口服。梅林的举措为宁夏乃至西北地区的沙果高接换种开了一条先河。果林栽培的成功为宁夏地区的苹果栽培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这远比他们付出的辛苦、代价要大得多,实实在在的科技成果和经济效益得到了当时宁夏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老百姓的好评。省政府副主席郝玉山亲自到园艺场,观看了科技成果并建议在全宁夏推广。这项新技术的推广,使苹果这个新水果品种在宁夏深深地扎了根,迅速在宁夏推广开来。

1952年,宁夏园艺试验场场部搬迁至银川芦花台,上级决定调任梅林赴银工作。此时他已深深地爱上了灵武这片热土。他深知这里的树木、职工离不开他,于是,谢绝了上级领导调任的好意,继续留在灵武园艺试验场,培育着果木,研究着新技术。

1953年两个孩子在县城上学,为了照顾年幼的孩子,在职工的反复劝说下,梅林举家搬往灵武县城。妻子曾宪柯在县政府财政科就职,她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和与人为善的为人,博得了同仁的好评。而梅林仍在园艺试验场住宿,全身心地投入到苹果、梨和当地适应发展树种的开发和试验中。由于沙果高接苹果换种的成功技术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已被当地果农认可,当地果农主动请他上门传授高接换种新技术,一时间他应接不暇,足迹踏遍了东门、北门的所有果园。每周骑自行车往返园艺试验场和县城之间,手锯、树剪、接枝刀、石蜡、麻绳都装在随身的背包里,路遇果农有求必应。他没有休息日,不计报酬、没有架子、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在他担任了园艺试验站站长后,人们也没有把他当领导,见面总是亲切地称呼他“老梅”。在灵武东北部,至今上了年龄的农民谈起梅林时,脸上还充满着敬佩和称赞。为体现对知识分子的培养和重用,这年冬天组织上派梅林到陕西武功县参加西北农林局举办的为期三个月的米丘林遗传育种讲习班回到灵武后,他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园艺场的建设之中。1954年4月,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为了培养果树栽培人才,1955年,在梅林的倡导下,经自治区有关部门批准,在灵武园艺试验场创办成立了宁夏第一所园艺中学。从周边市县以及灵武各小学的毕业生中选拔和录用了一批学生,梅林曾亲自编写教材,言传身教,现场示范,为宁夏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的果树工作者。现如今,一些当年园艺中学毕业的学生虽年过半百,仍工作在灵武的林业战线上。

由于梅林这一批科技人员不懈的努力,苹果大面积种植技术在灵武迅速推广,但这并没有让园艺试验场的领导及梅林这些技术人员满足。面对取得的成绩,他们把目光停留在灵武“教场滩”这个沙滩上。为了筹集垦荒经费,他们多方奔走、四处呼吁,最终在1956年由吴忠回族自治州政府拨给垦荒费2000元。落实了资金后,园艺场用这笔钱开出荒地120亩,凿渠开沟,引水自流进行灌溉。次年开始植树,树苗成活率比预计得还好。这个事实说明:沙荒地只要有水灌溉,苹果树是可以成活、生长的。由此更坚定了园艺试验场职工向沙荒要地,扩大种植规模的决心。梅林和他的同事们辛勤地管理着老园子,开拓着新天地,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一年多过去,教场滩边的沙砾地上果木成林,终成绿洲。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进一步加快果树事业的发展,同时,灵武园艺场继续加大开荒力度,进一步扩大果园种植面积。在这一年,自治区百余名杭州支宁青年被安排在灵武园艺试验场工作,使园艺场扩大到100多人的规模。这支生力军的注入加快了各方面工作的进展,但吃喝拉撒睡等日常生活琐事也同时给这个本来人手就很少的试验场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园艺场领导班子同心协力,很快地制定出一系列方案,搭建简易住所,向周边社员租用住处,建立大食堂,逐步改善当时的生存、生活条件。同时也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向东山坡进军,开垦荒地,植树造林。当时的工作量大、生活条件很差,梅林作为试验站站长在生产中身先士卒,克服困难,和职工同吃同住,工作在生产一线,以自己的言行带动着大家。一次,由于劳累过度他昏倒在扬水站建设的工地上。

梅林和100多名工人在短短的几年里就开垦出几千亩荒地。大面积的林田规划建设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无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梅林根据当地气象、水利、土壤结构、苗木培育种植等具体情况,经过严谨的测绘,为未来的经果林基地设计出了一整套的总体布局方案。四十多年过去了,人们走进这里,仍然可以看到当年的规划和设计是科学严谨的,有超前意识的。每当上级领导、专家学者参观这片当年营造的林果绿洲,无不为规划设计者的智慧和匠心叹服,同时也为征服荒山、为植树造林辛勤努力的园艺工人的劳动而自豪。

随着林果种植基地的不断扩大,数年过去,种植的苹果树陆续挂果,但病虫的侵害、整形剪枝这些技术问题不断显现,当时的科研人员缺乏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必需的经费,场里曾派人员前往辽宁果树研究所学习取经,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梅林心急如焚,他整日查阅资料,废寝忘食,攻克难关,先后两次聘请辽宁果树研究所的科技人员来灵武园艺试验场共同研究,攻克技术上的难关。经过探索取经,他掌握了果树培植上的很多关键性技术。1958年至1959年,他在自治区举办的苹果树整形、修剪学习班上授课,为一些果农及技术人员传授经验,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控制枝条生长、变果树枝条生长为营养生长的理论,使苹果树在幼树期早挂果,为宁夏乃至西北地区林果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新径。

1960年,“双反”运动开始,梅林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他虽身受磨难,但并没有动摇他对党的热爱。在生活条件很差的情况下,他一如既往地研究着果林科技,即使在他失去自由的日子里,也未忘记继续研究的新课题。到了冬季,由于患斑疹伤寒,梅林全身浮肿,曾几度宣告病危,最后在上级组织的关注下才转往自治区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于1961年年初康复。党没有忘记这个在自治区林果发展史上作出杰出贡献的知识分子,他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事后,时任全国妇联秘书长的曾宪植得知梅林政治上受挫,在来信中又一次邀请梅林到北京工作,这位情系西北的知识分子的回答还是那么坚决:“我在宁夏的事业刚刚开始,这里的工作需要我。”他谢绝了曾宪植的好意,仍勤奋工作在园艺场。梅林热爱着他的果林事业,有着崇高的理想和追求,面对困难和人生磨难,他忍辱负重,不为屈辱所懊悔,执著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1964年他与陕北老干部白凤魁搭班子,白凤魁任党委书记,梅林任园艺试验场场长,他们俩人团结齐心,带领广大职工努力工作,使灵武园艺试验场的工作再次得到迅猛发展。为了进一步扩大苹果树种植面积,他们动员全体职工在没有任何施工机械设备的情况下,不畏风沙酷暑开垦沙荒地,修筑泵站,开渠建涵,架设渡槽引水上山,经过一年多的奋战,又一次从沙荒丘陵中开垦出千亩良田。同时,引进国内外名、特、优品种果木加以改良,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现而今,当我们伫立在当年园艺场职工用双手搭建的引水上山的工程前,昂首望着耸立在沙砾滩上二十几根立柱的飞槽建筑,心中一股热浪在翻腾,使人感到深深的震撼。

1966年,梅林在“文革”中又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被关押揪斗,每天被勒令交代历史问题和写检查;遭受到坐“土飞机”、戴白袖章等非人的折磨,在“群专”房里渡过了一年多苦难的日子。

1972年后,他先后担任了自治区农科所园艺系主任、宁夏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所长,成为中国园艺学会第二届理事,宁夏园艺学会第一届理事长,第二、三、四届名誉理事长,灵武县第二届政协委员。1982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于自治区农林科学院离职休养。2001年10月16日因病在银川逝世,享年84岁。

50多年过去了,他的成绩及贡献得到了党和政府及广大人民的肯定,《宁夏农林科学院院志》记载了他的事迹,传记载入了《中国林业名人词典》。

梅林同志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果树事业和农业科技事业。这位从南国水乡来到灵武,将毕生精力献给了灵武的知识分子,永远值得灵武人民的爱戴和怀念。

在此,我们用下联寄托对献身西北、为绿化灵武、播种福祉,作出贡献的园艺专家梅林的怀念和追忆:“岳阳楼前立志西北情,开创宁夏园艺,先天下之忧而忧,功垂千秋;教场滩上了却果树缘,建立科技功勋,后天下之乐而乐,利在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