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珍藏的时光:灵武园艺试验场文学作品集
12420300000024

第24章 果乡明珠——灵武园艺试验场

李克勤

灵武园艺场历史较长。据《宁夏新农政》记载,1938年宁夏省建设厅在引黄灌区七个县分设农事试验场,作为区域性农作物示范推广中心。灵武的农事试验场定名为农业试验场,场址在县城东南的秦渠东岸,与镇河塔遥遥相望。当时有地50多亩,种植小麦、高粱、玉米、黍等农作物,兼栽一些杂果树,常年雇工3到5人,场长由灵武县建设科长兼任,聘请一位东塔乡汤家巷道汤姓老农任技术顾问。由于土地瘠薄,耕作简单,生产的粮食除去工资开销和成本外,只有为数很少的剩余,建设厅决定送与灵武军粮局作为储备军粮。果树则没有收成。

1945年2月,灵武农事试验场改为园艺试验场,属宁夏建设厅农林处管辖。翌年,选派张清贵为园艺场场长,史占元为技士,高文蔚为助理员,唐生录为技术员,王忠为司书。场子仍在这50亩地里从事果树、花卉的试种和推广。当时栽培的果树有梨、桃、杏、李、沙果、槟子、秋子、花红、葡萄和枣树;花卉有丁香、蜀葵、鸡冠、玫瑰和大理花。果园布局不合理,树形凌乱,园中杂草丛生,病虫害蔓延,生产的杂果味道干涩,品质低劣,不耐贮运,商品价值很低。

名为试验场,其实什么试验也没搞成,只不过是马鸿逵在灵武的一处避暑花园。园内中心地带有为马鸿逵建造的五间亭子,然据资料考证,马鸿逵一次也没有来过。建设厅决定每年端午节向当地百姓开放,这一天,百姓扶老携幼来观园赏花。

建国后,1950年7月,宁夏省人民政府建设厅,鉴于这里原为试验场,有四五十亩园子,附近90%以上的农户都是果农,便于新品种的试验和推广,决定在此建立灵武园艺试验场。1951年3月,在灵武园艺场正式成立的大会上,请来了灵武县领导和北门、东塔一带的果农代表百余人,场长高嘉楹把从陕西武功买回的两箱苹果分送给大家品尝并告诉人们:党领导下的园艺场就是要种植、推广苹果树,造福宁夏人民,填补宁夏不出产苹果的空白。当时的园艺场兼管中宁、吴忠、灵武农场果树区三个点,负责果树定植和技术指导工作。到1953年,果园已增加到106亩,并从陕西、河北等地引进了国光、元帅、青香蕉、红玉等优良的苹果品种。

1954年9月27日,宁夏与甘肃合并,灵武园艺场改名为灵武园艺站,受甘肃省国营机械化农场管理局和吴忠回族自治州双重领导。

1955年,利用花红和东北山蒯子培育出根系发达、抗病虫能力强的苹果苗,从栽培育种上为病虫害的防治找到了根本的途径,这批苹果苗开始在灵武果农中推广。科研工作者又将建国前留下来的发生腐烂病的梨树进行了高接换种,使其成活率达90%以上,该试验成功后,科研人员又深入到县城北门和东塔乡塔湾子一带果园中,帮助果农进行梨树的高接换种,使饱受腐烂病侵袭的梨树焕发了青春。

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灵武园艺站划归自治区农林厅农业科学研究所领导,更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园艺试验场,此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1958年,中共中央颁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明确指出“果树不得与粮棉争地”。园艺场经过充分调查和研究,找出了既能发展果园,又不与粮棉争地的办法——向教场滩进军,向沙丘荒原要地。

1958年~1965年,园艺工人艰苦奋斗,向教场滩发起开荒果园的大战,掀起灵武园艺场第一个发展高潮。他们肩挑背扛移走沙丘,填平坟冢,开挖渠道,大搞果园规划、水利配套、林网配套等基本建设。果园面积由建场初期的106亩扩大到1611亩,职工由10余人增至200多人,水果产量由1952年的2.15万公斤增加到89.65万公斤。

1972年~1977年,是灵武园艺场第二个发展阶段。其间兴建了三级扬水工程,架起了全区唯一的500米长的空心薄壳渡槽,将黄河水提上了六沟八梁一面坡,果园面积达4330亩,水果年平均产量达100万公斤,职工增至384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灵武园艺场第三个发展阶段。其间健全了机构,日趋完善了行政服务部门。1985年后,在灵武和陶乐两县的交界处的哨墩子,开发扩建了一个面积达7000亩的大型果园,品种全部是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新优品种,整个工程于1990年完成,总投资550万元。当年生产水果1万5千公斤,在国家计划委员会、农牧渔业部和自治区农业厅组成的验收会议上,被称为具有“起点高、起步稳、无失误”的特点,并决定将其经验向全国推广。

1990年,老场果园面积达7000亩,职工720人,水果产量700万公斤,创利润140万元,上缴利税46万元。自改革开放以来,共向苏联和蒙古累计出口苹果500万公斤,为国家创汇56万美元。

几十年来,灵武园艺场共引进苹果、桃、梨、李、杏、枣等水果品种369个,向全区果农、厂矿提供各种优质苹果苗50万株,发表各种科研论文53篇,其中获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的达10篇。科研工作者经过长期的辛勤劳动,培育出宁秋、宁香、甜国光、宁冠、宁锦、脆苹等苹果新品种,填补了宁夏出产的苹果无本地优质品种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