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珍藏的时光:灵武园艺试验场文学作品集
12420300000017

第17章 我的岳父岳母

芮欣虹

我的岳父陈升,于1930年2月出生在永宁县望洪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给地主放牛,当过长工,被抓过壮丁。1952年3月在永宁王太堡试验场(自治区农科所前身)当临时工,第二年被转为正式工人,195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生产组长。连续八年被评为场“先进工作者”。

1960年4月的一天,岳父正在地里组织工人挖田,忽然接到通知,林科所所长(原王太堡试验场场长)马寿桃要找他谈话。马所长讲,组织经过研究要调我岳父陈升到灵武园艺试验场工作,任队长。马寿桃所长说:“陈升同志,灵武园艺场是一个新建的场子,那里急需垦荒造田,需要人手,你是党员,要服从组织上的调动。”岳父听了很震惊,早就听说那里是一片荒滩,条件极为艰苦,许多人都不愿意去。

岳父是个苦孩子,自幼受了很多磨难,这次组织谈话,他思索了很久,心里想组织调我去灵武工作,是对我的信任,只要下决心苦干,什么困难也难不倒共产党员。他接受了组织的安排,下了到艰苦地方磨炼的决心,决定到灵武去,这一去就是40多年。

1960年5月初的一天,他借来一辆自行车,头顶烈日,捎着铺盖卷,从仁存渡口过河,用大半天的时间连问带找赶到了园艺场。向东望去,见到的是一望无际的荒滩、起伏不平的沙丘、成堆的坟墓。沙蒿、灯索草、毛头刺漫山遍野,问了几个老乡,他们讲,这就是过去马鸿逵训练士兵、处决犯人埋死人的地方——教场滩。岳父放眼四望,这里荒无人烟,横沟竖壑,七沟八梁,艰苦程度果然和人们传说的一样。

报到后,梅林场长安排他任大队长,负责老园子的工作。大队下属有两个生产小队,大队书记是王生业同志。第二生产队的书记是李金民同志,队长是转业干部李锡明同志,职工大部分是浙江人,生活习惯不同,说话听不懂。当时的场部就在老园子里,全是土房,面南面北各一排,每排四间,西面一排是库房。场部后面是职工住房,也是土房,共有三排,每排六间,赵生贵、余国法、刘生强等职工就住在那里。我岳父与技术人员江育杞、袁志诚等六人住在场部西面的一个破旧的大库房里,睡在土炕上,铺着从老家捎带来的小条毡。吃住条件十分艰苦,与以前工作过的王太堡试验场比较,差别太大了。岳父想,既然来了,就得安心干,不能辜负组织对自己的信任。于是,岳父带领全队100多名职工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开荒整地中。大家不怕苦,不怕累,硬是靠铁锹、背篼、架子车开垦出了一大片园地,就是现在的二站一级片区。

1962年,当时正值“低标准”时期,大家一日两餐,每顿吃的是二两米熬的稀饭,主食不够,岳父安排人到荒地里拔野菜补充着伙食。住的条件也非常艰苦,因人多房子少,许多人只能两家合住在一间低矮、狭小、漏风漏雨的房子里。那时的条件极为艰苦,人们的生活都很困难,职工佟万鑫父子俩(儿子佟小宝),刚到园艺场时,土炕上铺着麦草和一张破席子,没有褥子和被子,白天穿的衣服晚上再当被子盖,场里出资给缝了一床被子,因肚子饿又悄悄地卖了买粮吃。

两年后大队撤销,岳父被调到老园子当队长。他带领全队职工在修剪、施肥、淌水、挖田、除草、看管、采收等生产环节上苦干,每天收工时再对当天工作进行检查。对每一棵树的修剪,每一个树盘的翻挖,每一个渠埂的豁口修筑都精心地勘查,从质量上严格把关,精益求精。经过一年的苦干,金秋十月,他们迎来了一个丰收年,超额完成了承包任务,得到了场党委的表彰奖励。每位职工都得到了100元奖金,场领导特别肯定了岳父的工作,专门奖励岳父130元。大家拿到奖金后,都非常高兴,纷纷讲是陈队长组织得好,他的苦干精神带动了大家。

1964年成立老三队(现在的一队),岳父被任命为书记。当时职工们都在“大食堂”吃饭,一个生产队办一个灶,有百十号人吃饭,凭饭票打饭。早饭是一个椽子形馒头一碗稀饭,中午饭是一碗米饭一勺菜(白菜、莲花菜、山芋等),晚饭是一碗面。9月的一天,“大食堂”的铁锅烂了个洞,吃饭成了大问题,不能让职工饿着肚子干活。火烧眉毛之际,岳父带上绳子、木棍,骑自行车赶往灵武城,找遍了仅有的几个商店,都没有那种大型号的铁锅。听营业员说银川才有,岳父毫不犹豫地骑上自行车向银川方向赶去,在仁存渡口乘船过河,到中午12点多赶到了银川,吃了一碗稀稀的调和饭后,就在人生地不熟的银川打听卖锅的商店。几经周折,买了两口直径1.2米的大铁锅,因为铁锅太大、太重不好拿,岳父就在自行车上用木棍固定成方形架子,请营业员帮助把大铁锅反扣在上面,周围用绳子捆紧固定好。当时已是下午2点多,他一刻也不敢停留,又从原路返回。骑在坑坑洼洼石子路上,大滴的汗珠洒落在地上,腰腿酸痛又困又乏,他多想停下休息一会儿,但想到职工们下午要吃饭,岳父就给自己加劲。经过近4个小时的奔波,终于在晚饭前赶回到“大食堂”。在大食堂前,他汗流浃背,使尽了力气的双腿不停地哆嗦,累得气喘吁吁,坐在石头上起不来了。大家很吃惊,很多人围了上去,有些人还跷起大拇指说:“陈队长,你真是个铁汉子。真不敢相信这两口锅是你从银川用自行车捎回来的。”

一年后,场里决定开垦三队荒地。场领导反复考虑,这次工程任务重,条件艰苦,没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胆略是难以胜任的,他们反复权衡又调岳父到三队任书记。那几年的风沙特别大,在沙窝里平田整地,有好多次刚刚整好一条渠坝,一夜之间就被大风刮平了,职工们很痛心。但风沙再大,也阻挡不了职工们开荒平田的决心,岳父身先士卒,在他的带领下,全队职工凭着一遍不成来二遍的干劲,硬是平整出了现在三队的一大片园地。六七月里,天气炎热,沙丘像个火焰山,穿着鞋都烫得人无法立足。有的人为了找点凉处,只能踢开几寸厚的沙子凉一凉。尽管条件艰苦恶劣,但干群一条心,凭着苦干实干的精神,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了场里交给的任务。

1966年,二队要扩大果园面积,场里又调岳父到二队当书记。在带领职工开三队五号进水渠时,实行自愿组合,时间紧,任务重,于是那些身强力壮、手脚麻利的人早已三人一组或四人一组地组合好了,而那些体弱多病的人自然剩余了下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好由岳父带领组合成一组,在岳父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这个组没有落后,照样完成任务。令人感慨的是工作中无论是修渠整地还是挖田锄草,岳父从不搞特殊,职工干多少活,岳父就干多少活,常常都是干完自己的一份工作后,又忙着去帮助体弱多病的职工干,直到干完才回家,因为岳父深深知道干部的影响力很大,身先士卒是干部必备的素质,关爱他人是干部的品质。

有一年淌冬水,寒风刺骨,傍晚岳父穿着大衣,带着铁锹和洋镐出了门。到了深夜,只听到水声作响,却不见水淌到田里。他拿着手电筒,寻着水声去找水源,结果发现因天气寒冷、渠道太长、高低不平、水流受冻流得非常缓慢,水头竟然已被冻住,水从渠里溢出来淌到了路上,到了渠口一看,渠水冲起的砾石、土块和冰块冻结在一起。岳父站在渠口上,立刻拿起了洋镐,借着微弱的月光,破土砸冰。几个小时过去了,水路总算完全畅通,此时的岳父早已汗流浃背,忘记了寒冷。淌完七八块田后,岳父才感到寒风袭来,腿脚像冰一样凉,两个裤腿早已被破冰时的渠水渗透并冻成了硬棒。自此岳父的左腿落下了严重的关节炎。后来大家知道了这事,都说陈书记不要命了。直到现在,天阴雨湿,疼痛时刻折磨着他。

进入了20世纪70年代,昔日的荒山秃岭终于变成了绿洲一片。小树渐渐挂果了,看着沉甸甸的果实,岳父首先想到果实采收拉运问题,果园里路面不平整,车颠起伏,果实碰压伤痕严重,造成损失和浪费,一年的收成会大受影响。于是在苹果采收的那段时间里,岳父每天天没亮就起来,拿着工具将问题路段修理平整,上班时间到了再回来打“上班铃”。有时顾不上吃饭,就和职工一起投入到紧张的采收工作中。手扶拖拉机驾驶员们看到被平整的路面都说,这肯定是我们的“老黄牛”陈书记干的。

采收期前夕,职工们开始准备采收用的大大小小果筐,岳父利用业余时间帮助职工剪柳条、编筐,有时一干就是半夜,手被柳条磨得血淋淋的,腿上也到处都是柳条摩擦的伤痕,苹果筐编制完了,他的两个裤腿也磨烂了。有一年,苹果丰收,场里果窖装苹果的大筐不够用,岳父非常焦急,他和岳母利用下班后的时间,一个编筐,一个剪条,义务为场里编果筐几百个。很多职工讲:“陈书记白天已经够累了,晚上还不停地干,不仅自己干,连爱人也动员起来一起干,真是把心都放在园艺场的事业上了。”岳父的心里想到的是集体,自己虽然很累很辛苦,但看到树上的苹果装筐进了果窖,他的心里也就踏实了。

“文革”期间,一些极个别心理阴暗的职工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诬陷岳父“只知道低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路”,特别是平时一些拈轻怕重、好逸恶劳的极个别曾受到岳父批评的职工谋算着要批斗整倒岳父,但是正义的群众保护了岳父,他们讲:“这样一心为公的好干部要遭批斗挨整,天理何在?”他们阻止了这种行为。岳父在群众的保护下,没有挨整,但那些年月,很多职工看到这样的情景——岳父的话少了,干活更加卖力。岳父为那些曾被冤枉过、被陷害过、被批斗挨打过的老干部和科技工作者感到痛苦和不平。在那些岁月里,他无可奈何,只能用沉闷的心情和超过自身体力的劳动打发着岁月,倾吐着自己的郁闷。

几十年工作的辛勤,他被职工冠以“老黄牛”的称号,党组织和职工也给了他赞誉和肯定。1980年,岳父被授予“自治区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时间过得很快,岳父已在园艺场当了20多年队干,当时的党委书记武永基考虑到岳父年龄大了,也辛苦了几十年,安排他去管理场里的大库房,他常常不分昼夜地干活,把化肥、水泥、油渣、钢材、木材、果箱、包装纸等物资都管理得井井有条,进库支出账目记得明明白白,库房里的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把库房管理得如同五金商店的柜台一般齐整。1983年,园艺场苹果丰收,很多水果出口蒙古、苏联,也销往国内很多省市,运贮任务很大,果窖管理人员缺少,考虑到岳父工作细致精心,场里又调岳父到果窖工作。岳父和其他几位同志严把进出关,维护了集体利益和园艺场的声誉,受到了场党委的肯定和职工的好评。

1990年10月,劳累了几十年的岳父退休了,过着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幸福生活。

闲暇时,他常常回忆着过去发生的事情并讲给一些年轻人和后辈人听:白凤魁书记铁锹不离身、一直战斗在生产一线;王英场长关键时刻跳入水中用棉袄堵豁口;李生福书记开荒植树、造福后代;聂振涛、朱献旺、陈位芳、李春耕等同志勤劳踏实、吃苦在先;卢钟琦、何守南等同志任劳任怨、不怕脏不怕累;还有当年全场干部职工共同战风沙、冒酷暑、斗严寒的场面,都使他难以忘怀。他把这些讲给后辈人听,意思是让他们遵照老一代林业工人的足迹行进。有时他静悄悄地坐在沙发上陷入沉思,我们儿女们知道,他在深深地怀念着曾经和他共患难、勤奋工作的同事们,我们也知道他将半生心血奉献给了党的林业事业。他希望园艺场这片热土兴旺发达,园艺场的明天更美好。

我的岳母马秀珍,1941年3月出生于宁夏永宁县,姊妹三人。岳母生性好强,自小就挑起了家中的担子。1958年,17岁那年,春寒料峭,还未成年的她就被大队当做壮劳力派到开挖西干渠的工地上,当她到达工地后,才知道全大队只来了两位女性。岳母虽然年龄小,但有一种非常顽强的性格。她和男劳力分一样的工,干一样的活。不论是挖土,还是背土或者拉独轮车,她挥汗如雨,不畏苦不怕累。那是20世纪最艰苦的年代,工地上劳动强度大,伙食又很差,工地上死人的事常有发生。岳母硬是凭着坚韧毅力,整整干了一个月,才挖完渠。就在她拖着疲惫不堪的双腿进入家门时,发现比自己小九岁的妹妹已饿得昏了过去,岳母连忙将在工地省下的一点干粮喂给妹妹。再看看她体弱多病的父亲也已饿得奄奄一息,她赶快挖野菜,求人帮忙接济。在岳母的精心照料和操持下,她的两个亲人才没有被饿死,度过了那个“低标准”最难熬的岁月。

挖西干渠,让岳母经历了严峻的考验,让她学会不畏困难,形成了坚强的气质。在家中辛勤操劳解救亲人,让岳母增长了生活能力,使她临危不乱,更加冷静。她一边作为壮劳力与大人干一样的活,一边还要照顾年迈的父亲和9岁的妹妹。直到1959年,在命运多舛的岳母19岁时,岳母的父亲因病撒手人寰,留下姊妹俩人相依为命。

1960年,岳母在灵武园艺场参加工作。几十年来,她在工作中不拈轻怕重,不畏苦和累。不论是集体劳动,还是分组劳动,她都干得快、干得多。1963年场里建了四个猪圈,饲养了50多头猪,队上要安排一人去做这个工作,当时的二队书记李金明选中了岳母。岳母知道喂猪工作的艰辛,但她没有推辞,她知道这几十头猪对职工来说意味着什么,这可是职工们年底的盼头啊,多少人就想着过年时能有点肉吃,岳母爽快地承担了这一重任,备料、拌食、喂猪、背土、清圈,起早贪黑,不怕苦、不怕累。特别是背土垫圈,活重而且辛苦,岳母先将背篼放在一个木头架子上装满土,然后再背起,登上圈墙边垫的两块石头上,把土倒在圈里,再用铁锹把土散开。就这样每天从几十米远的地方挑土,来回几十趟。冬天寒风刺骨,棉袄被背篼磨烂了,肩膀被背篼磨得青一块、紫一块,夏天往圈外挖肥清圈又臭又脏,她也毫不畏难,把猪圈清理得非常干净。她在猪舍一干就是两年。过年宰猪时,大家看着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猪,高兴地和岳母开玩笑说:“你人长得高,喂的猪也大。我们分到了肉,过了好年,真要感谢你啊。”看到职工们分上了肉,岳母十分欣慰,工作的劲头更大了。

早年失去亲人的岳母,学得一手好针线,从裁剪到缝纫技术娴熟。平时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有需要裁剪缝补的,岳母总是热情帮助。尤其是逢年过节,家里热闹非凡。岳母忙得不亦乐乎,无偿为大家做着一件件的衣服。为使他们穿上新衣服过年,她伏在缝纫机上一做就是半夜。20世纪70年代,一时兴起了中山装,岳母最先学会制作中山装,掌握了挖制四个口袋的诀窍。有一年大年三十下午,场里有个职工为给儿子赶制一件黄色中山装,请求岳母无论如何帮忙,她只好停下家务活赶做衣服。虽然是孩子穿的衣服,但裁剪、缝制、熨烫等工序一样不能少,她坐在缝纫机前,一个下午没有直起腰,终于在当天晚上缝好了衣服,这位职工非常感谢。岳母的针线活越做越好,场里及周边农民家里娶媳妇、嫁女儿的衣服也都请她做。无偿的帮助,使她与周围许多职工和农民成了好友,如同亲戚一般,至今都有着密切的来往。多少日日夜夜,勤劳的岳母不是搓麻绳,就是纳鞋底。常见到她的小腿因搓麻绳而红肿,她的手背因纳鞋底而起了老趼。她就是这样年复一年地辛劳着,她不知做了多少双鞋,这些鞋除了儿女穿,有些还送给困难人家的孩子们穿。

20世纪70年代,园艺场职工主要用柴做饭取暖,而这些柴都是修剪果树时捡拾回来的树枝。每年春季修剪果树的时候,园子非常热闹,职工们忙完一天活计后都领着孩子拾捡分给自家的树枝,拾好后还得找人拉车运回去,然后锯剪成一尺多长的节段堆放整齐晒干备用。一年秋天,有一户职工搬进了二队,家里孩子多,生活困难,没有柴,也没有炭,无法做饭,全家人十分着急。岳母得知后,非常慷慨地把家里的柴送给他们一部分。当时孩子们都不理解,全家辛辛苦苦拾来,好不容易剪好码成垛的柴,随随便便让他人抱去烧,自己家里不够了怎么办?岳母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还不懂事,他们家太困难,娃娃多,不能看着不管,要善待他人。我们家烧柴时节省着点,明年他们就有了。”从岳母语重心长的话语中,她的儿女逐渐懂得了“上善若水”的哲理。

随后场里又搬来了许多人家,其中有两户生活十分困难,岳母得知后,经常把家中已经不多的粮食拿出来送给们。岳母是一个热心人,谁家有大事,都会有她忙碌的身影。岳母家里有一口大铝锅,尺寸很大,自家很少用,但只要谁家有婚丧嫁娶的事,这口锅就派上了用场。岳母的儿女们都说这口锅是岳母专门买来给人帮忙用的。几十年里,帮助别人已成了岳母的一种习惯,善待他人已成了她的一种品质。

我的妻子还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使人感到岳母人品的清正。在1977年,我妻子8岁的弟弟陈卫军在场部院内的一个做木活的工地玩耍,在锯木渣里捡到了一个钱包,拿回家后,岳母看到里面装有几百元现金。在70年代,几百元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目。岳母十分着急,她说要赶快找到失主,于是她连忙带弟弟赶到场部,把钱包交给了办公室主任,让主任协助找失主。第二天就找到了失主,当时失主万分激动,他说做梦也没想到丢了20多天的钱包,能失而复得,遇到这样拾金不昧的好人太难得了。一定要给予重谢,但是被岳母婉言谢绝了。

1992年,劳累了几十年的岳母退休了,这一年她51岁。

1996年7月初的一天下午,岳母在骑自行车时不慎摔伤,致使股骨颈骨折。自此,顽强善良的岳母和双拐为伴。生性坚毅的岳母虽然拄着双拐,却仍有着一股乐观精神,自强自立不减当年,乐于助人依然如故。她单脚踏缝纫机,利用旧衣边料做鞋垫,除儿女们使用外,还送给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她以极大的热情在晚年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每当听到她房间缝纫机转动发出的声响,我们子女们仿佛看到了岳母用坚韧大写的人生,听到她高唱着一首顽强欢乐的生命之歌。

我们看着一双双岳母做成的鞋垫,有这样一种感觉:穿着老人家做的鞋垫,风雨无阻,温暖流淌心扉;心里踏实,行得端走得正;航向不偏,人生坐标不迷。

勤苦了几十年的岳父岳母就是这样,凭着他们对集体的热爱,对生活的挚爱,对同事的关爱,在峥嵘岁月里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园艺场的发展添加了一抹浓浓的绿色。

岳父岳母是园艺场第一代创业者中的一员,他们的事迹常常感动着我,激励着我。他们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精神是我们工作的动力,他们那一代人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