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清高宗乾隆(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12412100000007

第7章 身世之谜(6)

《实录》说乾隆皇帝的生母钮祜禄氏是“原任四品典仪官、加封一等承恩公凌柱之女”。近人唐邦治先生据《玉牒》编撰了《清皇室四谱》,其中进一步说:“钮祜禄氏,弘毅公额亦都曾孙女,四品典仪追封一等承恩公凌柱女。”雍正元年(1723年)十二月,刚即位的雍正皇帝册封“格格”钮祜禄氏为熹妃的册文中也说:“咨尔格格钮祜禄氏,毓质名门,扬休令问。”读了这些官方记载,人们很容易得出乾隆生母出身满洲名门之家的印象。如果单从姓氏着眼,钮祜禄氏既然为清开国元勋弘毅公额亦都的曾孙女,而额亦都一族又被公认为满洲八大世家之一,说乾隆生母钮祜禄氏“毓质名门”似乎也讲得通。这里要说说清代满洲社会中的“八大家”。礼亲王昭裢在他所撰写的《啸亭杂录》一书中,对所谓“八大家”作了如下的解释:

满洲氏族以瓜尔佳氏直义公(费英东)之后,钮祜禄氏弘毅公(额亦都)之后,舒穆禄氏武勋王(扬古利)之后,纳兰氏(即那拉氏)金台吉之后,董鄂氏温顺公(何和里)之后,辉发氏阿兰泰之后,乌喇氏卜占泰之后,伊尔根觉罗氏某之后,马佳氏文襄公(图海)之后,为八大家云。凡尚主选婚,以及赏赐功臣奴仆,皆以八族为最云。

诚如昭桂所言,瓜尔佳氏、钮祜禄氏、那拉氏等满洲八大显贵的氏族,由于历史的原因,确实与清皇族爱新觉罗氏有着特殊密切的关系。仅以清帝后妃中姓钮祜禄氏者而论,康熙皇帝的孝昭仁皇后姓钮祜禄氏,她的妹妹也嫁给了康熙,谥“温禧贵妃”;雍正皇帝的熹妃后谥“孝圣宪皇后”,即乾隆生母姓钮祜禄氏;乾隆妃嫔中还有钮祜禄氏两位;嘉庆皇帝第二位皇后——孝和睿皇后姓钮祜禄氏,另有恭顺皇贵妃亦姓钮祜禄氏;道光皇帝元后孝穆成皇后姓钮祜禄氏,继后孝全成皇后、成贵妃、祥妃皆姓钮祜禄氏;咸丰皇帝元后,即慈安皇太后亦姓钮祜禄氏……有人作过统计,清帝后妃中,姓钮祜禄氏者数量之多,仅次于那拉氏而位居第二。

高阳先生在论证乾隆的真正生母时,指出官书所载的钮祜禄氏必“出身满洲八大贵族之一”,所据者,就是“钮祜禄氏”在当时被公认为满洲“八大家”之一。甚至连孟森先生对此亦未能深察,他从《清史稿》“外戚表”中发现乾隆生母钮祜禄氏“祖额亦腾”,则认为“腾”即“都”之异译,于是得出钮祜禄氏是额亦都这一支的后人这一结论。高阳也好,孟森也好,都是依据清朝官书,并且都是从姓氏着眼,认为凡姓钮祜禄氏者必为出身满洲著姓的大家闺秀,乾隆生母钮祜禄氏自不能外。

其实,这是很大的一个误会。

倒是近人张采田先生严谨,他在《清列朝后妃传稿》一书中是这样叙述乾隆生母钮祜禄氏家系的:

父凌柱,原任四品典仪、内大臣,雍正十三年十一月封一等承恩公。父吴禄。祖额亦腾,萨穆哈图子,额亦都从弟。

这段平实的记录很重要,它告诉人们:

第一,额亦腾并非大名鼎鼎的清开国元勋弘毅公额亦都,而是额亦都的“从弟”,即叔伯兄弟。据此,乾隆生母钮祜禄氏严格地讲,是额亦腾而非额亦都的曾孙女。

第二,乾隆生母钮祜禄氏的曾祖父额亦腾和祖父吴禄都是无世职、无官职的一介白丁,八旗中称“白身”。

第三,乾隆生母钮祜禄氏的父亲凌柱是雍正十三年乾隆刚即位、尊生母为圣母皇太后,推恩及于外祖父凌柱,才封“一等承恩公”爵号的。

从上述记载可以大致推出乾隆生母虽姓钮祜禄氏,勉强说得上“毓质名门”,但她的家族,从曾祖父到父亲,地位都十分寒微。实际上满洲社会中列入“八大家”的钮祜禄氏,不过是弘毅公额亦都一支的后人。额亦都有子十六人,其中佐命开基、百战功高而闻名于当世者,惟图尔格、车尔格、伊尔登、超哈尔、遏必隆五人而已。这五支之后,名臣迭出,指不胜屈。至于额亦腾及其后人,则直至乾隆生母崇庆皇太后钮祜禄氏,竟无一人名闻当世。就是乾隆生母钮祜禄氏之父凌柱的“四品典仪、内大臣”闲职可能也是“格格”钮祜禄氏封熹妃后才被恩赏的。《红楼梦》中凤姐有句话说得好,“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更何况弘毅公额亦都叔伯兄弟额亦腾的后人。

前面曾提到,晚清人王闽运说乾隆生母原居承德城中,“家贫无奴婢”,十三岁时入京师,恰逢挑选秀女,随当选秀女的姐妹们去看热闹时,误入秀女十人之列,以“容体端颀,中选”,分在雍亲王府邸。这个说法虽不无破绽,但称其自幼家贫,则最接近乾隆生母家境寒素的真相。如进一步推测,乾隆生母的娘家原为热河驻防披甲,似乎不会大谬。可惜,王闽运说法的合理成分至今尚未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

说乾隆生母钮祜禄氏出身寒微的证据还有,钮祜禄氏入侍雍邸时没有任何名号,她的“格格”身分一直保持了二十年,直到雍正即位,卦封为熹妃才摆脱掉“格格”这不明不白的名分,而其间她早已诞育了雍亲王第四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

《清皇室四谱》载乾隆生母钮祜禄氏“康熙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生,年十三赐侍世宗(雍正)藩邸”,这不过是康熙把年甫十三岁的秀女赐给贝勒胤禛为侍女的冠冕堂皇的说法。前面提到,在初步选中的八旗秀女中,皇帝还要遴选出身望族、品貌俱佳的秀女为皇子、皇孙拴婚,即为皇子、皇孙挑选嫡福晋和侧福晋。而皇子、皇孙成婚后有了爵号,还需分府另住,府中的侍女也从秀女中拣选赏给,入府后就谈不到给予什么名分。这些秀女间有出身于八旗寒素之家,如外任八旗下级官吏,以至另户军士、闲散壮丁。钮祜禄氏被“赐侍”时,雍正的爵号是和硕贝勒,所居府邸,即今之雍和宫的前身,那时还只称为“稹贝勒府”或“四爷府”。“稹贝勒府”中已有出身名门的乌拉那拉氏为嫡福晋,两位侧福晋年氏之父为湖北巡抚年遐龄、李氏之父为知府李文烨。钮祜禄氏当时不过是个侍女,说白了,就是粗使丫头。到了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冬天,已长到19岁的侍女钮祜禄氏碰到了一个偶然的机遇,她真的“留侍”其时已晋升为雍亲王的胤禛了,第二年八月十三日便诞育乾隆。这偶然的机遇,据王闿运说,是雍亲王夏天时得了传染病,福晋们多不愿去身边侍候,钮祜禄氏在这样情况下,“奉妃命”,才能接近雍亲王。一连五六十天,她白天黑夜服侍病中的雍亲王,及病愈,“遂得留侍,生高宗”。王闿运叙述的情节已不可考究,但可以肯定地说,钮祜禄氏“留侍”雍亲王实在太偶然了,雍亲王如不“夏被时疾”,钮祜禄氏就注定终老而当一个丫头而已。就是钮祜禄氏为雍亲王生了第四子弘历后,她在雍王府中的地位也没得到显著的改善,仍然习惯地被人们称为“格格”。“格格”是满洲语,《清文鉴》释为“姐姐”。“姐姐”这个略表敬意又含糊不清的名称加在为主人生了儿子的丫头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此后钮祜禄氏被王府中人呼为“格格”又持续了长达十余年之久,直到雍正元年(1723年)十二月被封为熹妃为止。

从上面的情况来看,大约在被封熹妃以前,钮祜禄氏始终未得到雍邸主人的青睐;非但没有受到青睐,简直可以说是被轻弃了。钮祜禄氏一生只有弘历这一个儿子,可见弘历出生后,她和雍亲王之间没有十分亲密的夫妻恩爱,这其中的原因很可能是钮祜禄氏并未脱其粗俗气,而且长得也不美,这一点下面还要提及。弘历出生后十年时间,钮祜禄氏仍以“格格”名之,除了出身寒微之外,她的未能得到雍正的爱重,也似应引起注意。

钮祜禄氏日后封熹妃,地位才有了根本的改变,但这倒不是因为她本身有了什么变化,而是她惟一的宝贝儿子、皇四子弘历已被刚登上皇位的雍正秘密立为大清帝国的皇储,“母以子贵”,钮祜禄氏才被册封为妃的。而且,这次地位上升之快,十分引人注目。雍正元年十二月,即密立弘历为皇太子后四个月,雍正册立嫡福晋那拉氏为皇后,册封侧福晋年氏为贵妃,册封侧福晋李氏为齐妃、“格格”钮祜禄氏为熹妃,册封“格格”宋氏为懋嫔、“格格”耿氏为裕嫔。李氏原为雍邸侧福晋,且生有三子,却与“格格”钮祜禄氏同日封为“妃”;耿氏与钮祜禄氏原来都是“格格”,且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诞一子,即皇五子弘昼,却封了比“妃”低一级的“嫔”。钮祜禄氏地位的骤升如此明显,是雍正出于政治考虑的精心安排,目的是想逐渐改变人们对未来皇帝弘历的生母的固有印象。为了进一步说明雍正的深意之所在,且看这次册封后妃嫔册文的遣词用字:

皇后那拉氏册文——“咨尔嫡妃那拉氏,祥钟华胄,秀毓名门,温惠秉心,柔嘉表度”。

贵妃年氏册文——“咨尔妃年氏,笃生令族,丕著芳声,赋质温良,持躬端肃”。

齐妃李氏册文——“咨尔妃李氏,持躬淑慎,秉性安和”。

熹妃钮祜禄氏册文——“咨尔格格钮祜禄氏,毓质名门,扬休令问”。

懋嫔宋氏册文——“臧嘉成性,著淑问于璇宫;敬慎持躬,树芳名于椒掖”。

裕嫔耿氏册文——“克叶柔嘉,早推淑慎,允合珩璜之度,宜膺象服之荣”。

上述后妃们的册文中,皇后、贵妃标明出身“名门”、“令族”,是因为她们母家确系高贵,而齐妃之父官知府,却有意忽略她的出身不提,熹妃本家境寒素,却以姓钮祜禄氏而硬要说她“毓质名门”。雍正的用心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乾隆生母钮祜禄氏何以初赐侍雍正时未有嫡福晋或侧福晋名号?为什么她诞育了雍亲王第四子后仍以“格格”名之?为什么雍正即位、密立弘历为皇储后骤然抬高钮祜禄氏的地位?这中间有清官书不便明言而加以曲讳的事实,即乾隆生母钮祜禄氏虽有一高贵的姓氏,而其母家却早已式微了。

钮祜禄氏出身寒微,在她进入雍邸以后大约二十年间,又处于下人的低贱地位,干着供事主子、主母的杂役,这不能不在她此后漫长的一生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从现在所能接触到的材料来看,钮祜禄氏是一个虽没有文化却通情达理,虽衣食无忧却体恤民生疾苦的慈祥妇人。就是儿子当了皇帝,成了天下第一富贵人之后,她仍不失穷苦人家出身的淳朴本色。

《清宫词》中有一首说皇太后钮祜禄氏的故事的:

便宜发粟为扬仁,严妪何期白简陈。

凤帽暂停温诏下,中宫宣进太夫人。

这为“扬仁”而“便宜发粟”的是山东济宁知州颜希深的老母亲。据说一次乾隆奉太后南巡,御舟行抵济宁,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地方受灾急需赈济,而州官颜希深却出差外出,颜母何氏即令发官仓救济百姓,山东巡抚却以颜母违制上章弹劾,“颜妪何期白简陈”即指此。御舟中的皇太后得悉此事,以颜母有仁爱之心,不让乾隆给予处分,还召见何氏于御舟之上,赐以匾额。这就是“凤帽暂停温诏下,中官宣进太夫人”的含义。结果,颜希深不仅没受处罚,还提升为济南知府,没过几年,又被擢拔为河南巡抚。钮祜禄氏虽贵为太后,但终生恪守母后不得干政的家法,上面那段故事如果属实,则是她有数干预政事的一次举动。

褒奖颜母,自然与太后笃信佛教,迷信因果,平素多行善事有关,但在她老人家内心深处,确实把穷人,特别是穷苦农民时刻不能忘怀,这在乾隆所写的诗中时有所见。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明头一天,整整降了一夜春膏,第二天云开雨霁,乾隆陪太后在圆明园中乘舟游览,即景赋诗一首:

嫩日光风宿雨晴,御园节物报清明。

烟花契妙将三月,歌舞承欢合众情。

北地桃开先杏发,东郊土沃带泥耕。

慈怀预为田农喜,麦拢迎舟兆已呈。

清明雨后,太后想的是春耕中得雨而喜的“田农”,这种心态在另一首题为《御园仲景恭奉皇太后赏桃花之作》诗表现得尤为生动:

雨后园林霁景披,山桃灼灼发琼姿。

得迎王母仙舆降,正是西池春本醼时。

嫩萼欲禁风韵擘,低枝犹带露华重。

懿情别有承欢处,指顾连塍绿麦滋。

“王母”,又叫“西王母”,最早见于《山海经》,是古代传说中的神仙。乾隆在诗中常以之名母,以“西池”、“瑶池”借指母亲所居之地。这一次乾隆特地请太后来园中观赏雨后桃花。“嫩萼欲禁风韵擘,低枝犹带露华重。”你看,乾隆把桃花写得多美啊,但刚下轿子的太后却仿佛视而无见,“懿情别有承欢处,指顾连塍绿麦滋”。太后前后指点着那一片接一片绿油油的麦苗,那才是令她心花怒放的美景呢。

太后心系农事,为乾隆所深切了解,故而在《恭奉皇太后观荷词》小序中说:“望雨时圣母忧予之忧,雨既沾圣母亦喜予之喜,乃敢侍辇称庆。”在《谒陵回跸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中也说:“半月违方慰心恋,有秋卜可博慈欣。”在《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中又说:“望雨予心切,相关圣母同,幸因沾渥泽,可以慰慈宫。”在《(夏至)祭毕回御园问皇太后安,舆中杂咏》中又说:“奏对青郊农况美,慈心同我念惟民。”这类诗还可以举出一些,但总不出太后与农民共休戚、同忧乐这样一个主题。读乾隆所写的有关皇太后的诗,太后的体恤民生给予人以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