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有爱
她本身就是一曲精彩的乐章。
她是一位学者,严谨为学,宽厚为人;她是一位师者,言传身教,春风化雨;她是一位友人,真诚乐观,坦诚以见。看似,她只是一介布衣凡人,辛勤浇灌,默默耕耘。实则,她是一片精神家园的守望者,桃李吐芳时,她在心底微笑。
尹梅老师是我的研究生导师。她的日程安排是超过常人想象的紧凑和忙碌。但对于她的学生来说,她永远是“有时间”的。无论是讨论毕业论文开题,还是课题研究,甚至想和她聊聊生活上的琐细,她总是耐心地倾听,详细地分析。在我看来,她是一切问题的终点。下属、同仁、朋友、学生,无论是谁的问题,到她这里都会找到解决的办法。
她是极勤奋的人。刚成为尹老师学生的时候,我的论文需要她审阅批改。晚上11点多,我的电子邮件发过去,并发了一封短信提醒。原以为她早已休息,会在第二天答复,没想到片刻刚过就收到她的回复。在本书出版前,我帮助尹老师做一些校对的工作。渐渐地我发现,她的电子邮件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夜晚发过来,甚至有的邮件的发送时间是在夜半时分。为了不影响整体的工作进程,尹老师几乎从不会将未完成的工作拖延到第二天。在书中,她轻松地将此形容为:“夜幕低垂,万籁俱寂,告别了白天的喧嚣与忙碌,在灯下信笔由缰地记录生活的琐细。”但我知道,在一天紧张工作的疲倦之后,在操持家务的劳累之后,还要打理文案、记录生活,这需要的不仅是对文字的热爱,更多的是苦中作乐的达观和多年如一日的勤勉。
她是极有才华的人。无论诗词歌赋还是古今典故,在她的口中都如三叠泉的泉水般悦耳动听。听她讲课是一种享受,像“百年见幽兰”的林徽音,“集才气、集美质、集傲岸,也集热爱与事业于一体。”在她的课上,我只希望墙上的钟可以走得慢一点,再慢一点。久而久之,你会好奇这才情来自何处。哦,原来她出自书香门第;原来她遍访名家,有大师提点……诸多原因,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一次,她从学术论坛回来,兴奋地跟我提起她在讲座中援引的仓央嘉措的诗句。我刹那间恍悟,她的才华来自于积累、来自于细致、来自于历练、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和感知!我在9月份送她8月份刚出版的新书,她笑着告诉我她已经读过,还和我分享阅读感受。她最宝贵的藏书不是汗牛充栋的经史子集,而是载满自己二十多年来每日工作学习记录的数十本厚厚的记事本。一位把管理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的领导、一位把教学任务完成得近乎完美无瑕的教授、一位把儿子年幼时每日食谱都积累了几大本的母亲、一位把紧张忙碌的生活过得津津有味的女子,还有什么能够阻挡她才华横溢呢?
她是极富耐心的人。出差在外,路途迢迢,她却喜欢给她的学生带礼物,而且把礼物送到你手上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正是你缺少又是急需的。入学伊始,她对研究生的要求是:“戒骄戒躁,一定要走好人生中重要的每一步。”而后,每个适宜的场合,她都要强调一遍,唯恐年轻的心失去稳步向前的意识。
上师,梵文音译为“俱卢”,又译为“大师”、“导师”、“大士”,是指在某个领域中,具备深厚知识、经验,可以为你指导方向的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上师,则鞠躬示范,指引前行。在这个人人都互称“老师”的时代,上师的称谓在我的辞典中是神圣的。在我心目中,尹老师是上师的完美诠释,“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在人文氛围日益浓厚的医大校园,可以与这样的老师问学和共事,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在2009年9月10日的教师节表彰活动中,在颁奖仪式上,作为学生代表的我上台为尹老师致颁奖词。用三言两语去概括一个人尚且不易,更何况一位学养深厚并广受学生爱戴的教授。“引航学海书山路,梅开杏坛别样香”是我对她的谢意。而更深的感谢又怎是言语可以表达的呢?
用平易铸就辉煌,以才智书写篇章。她的美在桃李绚丽,她的爱在稻麦金黄。
遇 时
心有暗香若百合
——我心中的尹梅老师
生命中有些人注定是过客,而有些人在出场的一瞬间就是近的,那种近,有着温暖真实的亲切,悄然地带着一缕暗香浸润你的心,让人心甘情愿成为她的“俘虏”,尹梅老师即是这样的一位。
初见她,缘于医院组织的学习。那天院里通知:“主任、护士长必到,请的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医院院长EMBA班特聘教授尹梅老师讲人文管理。”医院为了扩大和提升管理干部的知识层面和人文思想真是煞费苦心,大牌教授没少请,可由于专业的不同、知识构架的不同,有时难免会感到些枯燥、困顿吧,所以这次大家也没有“奢望”太多!可是,随着她的娓娓道来,我们的耳朵被一一唤醒,眼睛也随之走动灵活起来,坐姿也在不断地“挺拔”,我们的心更是随着她那声情并茂的讲述澎湃激昂。整整一个下午,没有一个人早退,有急事不得不出去处理的人也都很快回来,场下的手机响过一两次之后就自动自觉地鸦雀无声了,只剩下来自台上的天籁之音,如一股清泉缓缓注入心田,让疲于纷扰世事的心灵得到难得的安抚与休憩,淡泊如水,宁静安逸。出会场时大家都三三两两地热烈讨论着,外面的天已经黑了,但大家的心却似乎被照亮了……
初识她,源于文字。有人说“文字能高效地传达人类的各种思想”。我和她之间的交流是从我的文字开始,未曾抱有什么希望地向她的邮箱发了几篇我的随笔,谁知,第三天就收到她的回复,她在称赞之余谦和地提出“两个小小的建议”;陆续我又发出过几篇自己写的博客,都在她温柔的鞭策下从“只见一点,不及其余”到逐步的完整、清晰、完善;再后来,我们开始围绕某一个话题进行相互的探讨……直至后来,每次发出邮件后都禁不住猜想:“这次,她会怎么说?”以至于每天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急切地打开邮箱找她的回复。一次,我在凌晨一点左右完成一篇小作,欣喜之余随手发到她的邮箱,尚未等我离线即收到她的回复。想必这不是她偶然的“刻苦”吧!
相逢是久违后的相见。四个多月的文字往来后,当我知道将在黑龙江省女医师协会医患沟通专业委员会首届大会上见到她时,那个日期就不仅仅只是一个与会的日子,而像一场令人期盼已久的“约会”。那日,她站在人群中,依然是一道浓淡相宜的风景,当我向她作自我介绍说“老师,您好,我是刘洪艳”的时候,她望着我的一头短发,有刹那间的愣神,随后便将我这“神交已久的小才女”一一推荐给她身边的人,那些都是被台下很多人“瞭望”过的很优秀的人。我的“俊朗”外形与那些浪漫清愁的文字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即使是相交已久朋友,有时也会迷惑,常说我是矛盾的综合体。想必,她也是在文字中将我圈定成一个柔美的小女人了吧。即便如此,她还是瞬间“读”出了我,所以我理解为:以她的睿智、练达已经能够“透过事物看本质”了吧,真正蕙质兰心的才女是她!
相知是心灵间的彼此呼应。随着这本书的编排、整理过程的不断深入,我虽然深知没有她那么深的知识积淀、那样广博的人文情怀,却依然想刺破自己的心,让沸腾的血融入她的每一个故事中,竭我所能地情随她所感、心随她所想。因为,我发现,她不仅是一位值得学习的老师,也是一位值得细细品味、静静欣赏的朋友。作为老师,她那一张未经修饰的素颜,一颗被诗书浸染的素心,一份悠然淡定内敛而沉静的心态,安静地行走在自己的生命之旅。而这本书就像一个站台,她将身边有着不同生命轨迹的人交汇在这里,书中那些简单干净的文字、质朴的语言,一点一滴都蕴涵着她对生命的细腻且深刻的感念和感悟;读她的文字,有时更像朋友间的对话,透着生命中最真善的味道,仿佛在一轮皎洁的明月下,在清茶的氤氲中,细读那些美丽悠扬的句子,共同《行走在心灵深处》。
无论是近观还是远望那个她,无论是打开还是合上这本书,都会让人联想到那朵古朴素雅的百合,在自由的空气中轻松地弥漫着一缕暗香……
刘洪艳
永远的骄傲
母亲爱书,初时是读,现在是写。
母爱是书,写满了欢乐与辛苦,记载了勤劳与付出。
《行走在心灵深处》,浓缩了母亲40年的人生,里面饱含着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也有着我曾经无法参透的美丽和未曾分担的奔波。
在我小的时候,母亲就经常讲起外公的事情,写在书中的已是极尽节略,却依然透出深深的怀念之情,可见外公对母亲一生的重要影响。
写作,其实更像是一张张照片的瞬间定格,刻画着过往的美丽与感动;或是像行云流水般一段段回放的片段。偶尔看到台灯下正忙于笔耕的母亲情不自禁的微笑,我想,她是在写某个学生,回想起了某段有趣的回忆吧!
因为工作繁忙的原因,母亲一直没有充裕的时间去专心投入到写作之中,所以,这本书不但内容的跨度较大,时间也随之翻越了五个寒暑春秋。正因如此,我更加钦佩母亲的执著和毅力,作为儿子,我见证了母亲的辛勤笔耕。
在这五年里,发生了很多事情。从我个人的角度讲,五年前我还只是一个刚进入青春期的小男孩。而现在,我已成功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跨越——高考,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可是对于母亲来说,她依然像五年前的自己一样,在讲台上激情洋溢地讲演,对待每一个学生都亲切平和。改变的,只是她愈发忙碌的生活以及对于所在领域更为深刻的理解。生活平静,波澜不惊。但我知道,在这祥和的背后,是母亲异如常人的辛劳和付出。
曾经,外公是母亲前行的动力,支撑母亲一路向上。如今,母亲是我前进的榜样,支持我勇于探索,扬帆起航。
我想对母亲说:“你永远是我的骄傲!”
徐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