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24节气与食疗(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12405300000003

第3章 气与饮食常识(2)

(6)大寒

大寒在每年阳历1月20日或21日。大寒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时期。这一节气里气候比较干燥,降水稀小,常有寒潮、大风天气。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生命的影响

自然界一切生物都与四季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人也不能脱离天地气息而存在。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骨筋等组织的机能活劝-无不受四季二十四节气变化影响。

(《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里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里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些都说明人体要依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同时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这与现代科学认为的“生命产生的条件,正是天地间物质与能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人类需要摄取饮食,呼吸空气,与大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从而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

1.四季二十四节气和人体的关系四季二十四节气和人体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四季二十四节气影响人体的精神活动

我国古代医学名著《黄帝内经》里有一篇专门讨论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精神活动的影响,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对于此篇,《黄帝内经直解》指出:“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著名医学家吴鹤皋也说:“言顺于四时之气,调摄精神,亦上医治未病也”,所以篇名叫“四气调神”。这里的“四气”,即春、夏、秋、冬四时气候;“神”,指人们的精神意志。四时气候变化,是外在环境的一个主要方面,精神活动,则是人体内在脏气活动的主宰,内在脏气与外在环境间取得统一协调,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2)四季二十四节气影响人体的气血活动

我国中医学认为,外界气候变化对人体气血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如《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里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意思是说,在天热时则气血畅通易行,天寒时则气血凝滞沉涩。

《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里还说:四时的脉象,春脉浮而滑利,好像鱼儿游在水波之中;夏脉则在皮肤之上,脉象盛满如同万物茂盛繁荣;秋脉则在皮肤之下,好像蛰虫将要伏藏的样子;冬脉则沉伏在骨,犹如蛰虫藏伏得很固密,又如冬季人们避寒深居室内。

以上充分说明了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对人体气血经脉的影响是显著的。若气候的变化超出了人体适应的范围,则会使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如《黄帝内经》里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这里的泣而不行,就是寒邪侵袭于脉外,使血脉流行不畅;若寒邪侵入脉中,则血病影响及气,脉气不能畅通,就要突然发生疼痛。

(3)四季二十四节气与人体的五脏活动密切相关

在《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里曾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的问题,即五脏和自然界四时阴阳相应,各有影响。在《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里则具体地说:“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此外在《黄帝内经》里还有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的明文记载。

事实上,四时气候对五脏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就拿夏季来说,夏季是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活跃的时期,尤其是窒外活动特别多,而且活动量也相对增大,再加上夏天昼长夜短,天气特别炎热,故睡眠时间也较其他季节少一些。这样,就使得体内的能量消耗很多,血液循环加快,汗出亦多。因此,在夏季,心脏的负担特别重,如果不注意加强对心脏功能的保健,很容易使其受到损害。由此可见,中医提出“心主夏”的观点是正确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国古代,对一年季节的划分,一向有四季和五季两种方法,因人体有五脏,故常用五脏与五季相配台来说明人体五脏的季节变化。

(4)四季二十四节气影响人体的水液代谢

关于这一点,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过论述,如《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篇里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意思是说,在春夏之季,气血容易趋向于表,表现为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等;而秋冬阳气收藏,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溺等,以维持和调节人与自然的统一。

2.不顺应“四时之法”对人体的危害所谓“四时之法”,是说人类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春、夏、秋、冬,四时自然气候的变化,与人的生命活动也是对立的两方,人体必须适应四时气候变化来维持生命活动。否则,人体生理节律就会受到干扰,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就会降低。即使不会因感受外邪而致病,也会导致内脏功能失调而发生病变。

《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明确指出:

“寒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这清楚地说明了人们在养牛中要顺应四时阴阳这个根本。

它围绕着“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的基本观点,讨论了养生的原则,提出了平调阴阳、以合四时的理论,即主动调节内脏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如果不顺应四时阴阳,人又会怎样呢?《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若在春天不好好养生,违背了舂生之气,体内的少阳之气不能生发,就要发生肝气内郁的病变;若在夏天不注意保养,违逆了夏长之气,太阳之气不能生长,就要发生心气虚的病变;到了秋天,若违逆了秋收之气,太阴之气不能收敛,就要发生肺热胀满喘息的病变;到了冬天,不好好养生,违逆了冬藏之气,少阴之气不能闭藏,就要发生肾气不能蓄藏的病变。

这段话告诫人们,若破坏了五脏适应四时阴阳变化的正常规律,不可避免地要导致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失调而发生病变,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中医养生学把适应四时阴阳看作是一切生物维持生存的重要条件。所谓“适者生存”,仍是生物界不可逾越的客观规律。

3.春季六节气与人的生命健康(1)春季所引起的人体的生理变化

春天是给万物带来生机的季节。当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之时,“人与天地相应”,此时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其生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气血活动加强,新陈代谢开始旺盛

中医学认为,外界气候变化对人体气血的影响是显著的,如在天热时气血畅通易行,天寒时则气血凝滞沉涩。而春天之气候介于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之间,气候温和,故气血活动亦介于二季之间的状态,即春天的气血活动逐渐增加。这种情况可从脉象上反映出来,正如《索问·脉要精微论》说:“春曰浮,如鱼之游在波”,意思是说春天人体的脉搏浮而滑利,好像鱼儿游在水波之中。阳气,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即代表着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阳气的生发意味着人类新陈代谢开始旺盛起来。

②肝主春,肝气开始亢蛊

《素问·金匮真言论》曾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的问题,即人体五脏和自然界的四时阴阳相应,各有影响。具体到春天,即是“肝者……为阳中之少阳,于春气”。此外,在《黄帝内经》里还有“肝主舂”的记载,所谓“肝主春”,即是说人体肝脏与春季相应,肝的功能在春季比较旺盛,具体表现为盱主藏血、肝主疏泄的功能逐渐加强。由于气候温和,人们的户外活动逐步多起来,因此,肝所藏之血流向四肢。春天随着气候的转暖和户外活动的增多,人们的精神活动亦开始活跃起来。这些生理上的变化,都给春天的饮食提出了新的要求。

(2)春季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影响

然而,春季六节气里一些对人体有害的东西,如致病

的微生物、细菌、病毒等,也会乘机而动、乘虚而人,各种病虫害猖獗,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祸害,在我国南方这种情况尤为明显。

中医学认为,春天的气候特征是以风气为主令,而风邪既可单独作为致病因素,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当风邪侵袭人体后,一般可产生下述病理变化:

一是伤人上部,如伤风感冒中常见的头项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等症状,又如风水一症起初也以眼睑水肿为多见。

二是病变范围广,由于风邪善行数变,变化无定,往往上下窜扰,故病变范围较广,住表可稽留于皮毛或肌肉腠理之间,或游定于经脉之中;逆于上,可直达额顶;犯于下,可侵及腰膝胫腓等。

三是“风胜则动”,其证以动为特点,故凡见肢体运动异常,如抽搐、痉挛、颤抖、蠕动,甚至角弓反张、颈项强直等症往往责之于风,而列为风病。

四是兼杂为病,即指风邪常与其他邪气相兼合并侵犯人体。如在长夏之季,风邪常与湿邪一起侵袭脾土,往往町见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脾胃受损的症状;若与热合则方风热,与寒合则为风寒,或风寒湿三气杂至而侵袭人体,即人们常说的风热外感、风寒外感、风湿痹静等。此外,风还可与体内之病理产物如痰相结合而成风痰,风痰上犯又可引起种种病症。

医疗气象学证实:在大风呼啸时,空气中的冲撞摩擦噪音会使人心里感到烦躁不适,特别是在音频过低,甚至达到“次声波”的标准时。科学家们已经发现次声波是杀人的声波,它能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中枢系统,使爪头痛、恶心、烦躁,甚至致人于死地。同时,猛烈的大风常使空气中的“维生素”——负氧离子严重减少,导致那些对天气变化敏感的人体内的化学过程发生变化,在血中开始分泌大量的血清素,让人感到神经紧张、压抑和疲劳,并会引起一些人的甲状腺负担过重。

此外,大风使地表蒸发强烈,驱走大量水气,空气湿度减小,这会使人口干唇裂,鼻腔粘膜变得干燥,防病功能亦随之下降,使许多病菌乘虚而入,从而导致呼吸道疾病发生,如支气管炎、流感、肺结核等。这些疾病的广泛流行,也往往是“风助病威”的结果。故《黄帝内经》里又说:“风者,百病之始也”。

(3)春季六节气分别对生命健康的影响

①立春

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季节。立春后,气候向暖,阳气始发,气温渐渐上升。立春之后,人体变化也由此开始。肝木应于春时,从立春之日起,人体少阳开始升发,肝阳、肝火、肝风也随着春季阳气的升发而上升。所以,立春后应注意肝脏的生理特征,疏泄肝气,保持情绪的稳定,使肝气条畅而不影响其他脏腑。

②雨水

雨水时节,人体的肝阳、肝火、肝风更会随着春季的阳气升发而上升,所以更应特别注意肝气的疏泄条达。自然界一派生机,特别是南方地区,万物欣欣向荣。养生者亦须振裔精神,勃发朝气,志蓄于心,身有所务。

⑤惊蛰

惊蛰时节,人体中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天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老年人更要注意身体的保养,元代丘处机在《摄身消息论》中说:“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风冷易伤腠理,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一重,不可暴去。”这也即是俗话所谓的“春焐”。

④春分

春分对人体而言,重要意义仅次于夏至、冬至,对健康也有较大的影响。

春天高血压病多发,也容易产生眩晕、失眠等症。而且也是精神病的好发时间,所以凋摄情志颇为重要。

人们应顺应春季生机盎然的特点,多做户外活动,调摄情志。如野外放风筝、沐浴阳光、呼吸清新空气、嬉戏玩乐,将一切烦恼置之度外,迎天顺气、随风送忧。

⑤清明

清明时节,气候潮湿,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而乍暖乍寒的多变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发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春季又是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脑等疾患的多发季节。清明以后,多种慢性疾病易复发,如关节炎、精神病、哮喘等,有慢性病的人在这段时间内要忌食易发病食物,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避免旧病复发。

⑥谷雨

谷雨时节气温升高和雨量增多,人体在这段时间内更为困乏,所以要注意锻炼身体。

4.夏季六节气与人的生命健康在夏季,人类为了适应大自然的变化,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一种能悉知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并能自动调节其生理活动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1)夏季所引起的人体的生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