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疑难杂症诊治大全(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12403600000008

第8章 神经系统疾病(4)

(2)疼痛因面部动作或触及面颊、上下唇、鼻翼、硬腭等处(发痛点)而诱发,进食、洗脸均可引起疼痛。

(3)一般无明显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发作多呈阵发性,如同时伴有其他神经系统损害,或疼痛呈持续性,应考虑为症状性三叉神经痛。

(4)三叉神经痛需与头面部疼痛,如牙痛、副鼻窦炎引起的疼痛相鉴别。

2.诊断

根据疼痛的典型分布和性质,结合起病年龄,不难作出诊断。

早期易误诊为牙痛。

三、辨证施治

1.风寒外袭型

【辨证】起病较急,疼痛较甚,或面颊有拘急收紧之感,得温熨痛减,吹风受寒辄发或加重,或兼头痛,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或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或弦紧。

【施治】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加减:川芎、荆芥、羌活、白芷各12g,防风9g,薄荷6g,甘草6g,细辛3g。

2.胃火上攻型

【辨证】面颊及齿龈疼痛如灼,遇热痛增,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心烦,大便秘结,溲赤,舌质红苔黄,舌边红,脉滑数。

【施治】清泻胃火。

【方药】清胃散加减:当归15g,黄连12g,生地20g,丹皮12g,升麻9g,生石膏30g,知母12g,白芷9g。

3.肝胆郁热型

【辨证】患侧阵发性灼痛,痛连头角,时作抽掣,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口苦。舌尖红,苔黄,脉弦数。

【施治】清肝利胆。

【方药】当归龙荟丸加减:当归12g,龙胆草15g,栀子9g,黄连9g,黄芩9g,大黄6g,芦荟9g,青黛1g,柴胡12g,白芍30g,钩藤12g,地龙9g。

4.阴虚风动型

【辨证】面部胀痛,面肌或作抽搐,或麻木不仁,郁怒加重,头晕目眩,心烦易怒,面部烘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耳中蝉鸣,咽干目赤。舌质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施治】滋补肝肾,平肝息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9g,钩藤12g,石决明18g,栀子9g,山萸肉15g,白芍30g,牛膝15g,杜仲9g,益母草15g,桑寄生20g,夜交藤20g,茯神12g。

5.气血亏虚型

【辨证】头面痛频发,痛势隐隐,有空痛感,起则痛甚,卧则减轻,遇劳易发,面色苍白,肢体倦怠,气短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施治】益气养血。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四物汤化裁:黄芪、当归、熟地各15g,党参、白术各12g,升麻3g,陈皮、川芎各9g,白芍20g,柴胡、炙甘草各6g。

6.瘀血阻络型

【辨证】面痛屡发,痛有定处,或痛如针刺,日久不愈,日轻夜重,面色晦滞。舌质紫暗,脉弦涩或细涩。

【施治】逐瘀通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赤芍、川芎、桃仁各15g,红花9g,麝香(冲服)0.1g,全虫9g,蜈蚣2条,生姜6g,老葱3根,大枣7枚,黄酒适量。

7.风痰阻络型

【辨证】面颊闷痛,或麻木不仁,眩晕恶心,或时吐痰涎,胸脘满闷,肢重体倦。舌苔白腻,脉弦滑。

【施治】祛风化痰。

【方药】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白附子5g,僵蚕12g,全虫5g,半夏12g,白术15g,天麻9g,茯苓12g,橘红15g,甘草6g,生姜6g,大枣4枚,白芷9g,蔓荆子6g。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七叶莲片剂和注射剂。

2.验方

(1)七叶莲30~50g,水煎服,日1剂。

(2)鹅不食草(干)10g,牙皂、细辛各5g,青黛2.5g,共研末,随时吸入同侧鼻孔。

(3)钩藤15g(后下),白芷、夏枯草各10g,天麻5g,日1剂,水煎,2次分服,连续服3~5剂。

3.针灸疗方

(1)体针:取合谷、外关、鱼腰、四白、承浆、颊车、风池、风府穴。

配下关、医风、太冲、内庭穴。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60分钟。

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2)皮内针:取太阳、攒竹、下关、颧骨、地仓、颊车、耳中、头维穴。每次选穴4个,用甲紫作标记,消毒后用钳子夹住皮内小毫针刺入穴位内,上盖以胶布。3天换针1次,3次为1个疗程。

4.封闭疗方

取头维、迎香、地仓,颊车穴。以纯酒精注射于疼痛神经支或其分支,可消除疼痛,但不能持久。

5.外敷方

川芎、白乌、草乌各20g,蒺藜、细辛、冰片各10g。共研细末,瓶装备用。每次15g,用葱泥调外敷痛点,每天换药1次。

五、调护

(1)保持心情舒畅,防止暴怒伤肝,以防肝阳上亢。并要劳逸适度,忌食辛辣,勿饮高度酒,对预防和治疗很重要。

(2)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程较长。只要积极治疗,治疗及时,可较快治愈,预后较好。

(3)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适时调摄寒温,防止外感时病邪侵袭。

(4)头痛剧烈者,宜卧床休息,避免用脑过度。病人的体位要舒适,血虚头痛者宜头低卧位;肾阴虚、肝阳上亢头痛者宜高卧位或半卧位。

头痛

头痛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一般由外邪致病者,为外感头痛;由脏腑内伤致病者,则属内伤头痛。西医的感冒、鼻炎、三叉神经痛、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神经官能症、神经血管性头痛,以及脑震荡后遗症等,如出现以头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一、病因病机

头痛病因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一般外感头痛,为时短暂,多由风邪为主,但必须注意分析其夹寒、夹热、夹湿;内伤头痛以气血虚、肾虚、肝阳、痰浊、瘀血致病为多见,为时较久,有虚有实,或虚中夹实,错综复杂。如血虚夹肝阳,肝阳夹痰浊,气虚夹瘀阻,内伤夹外感者,必须分清主次,明辨标本,施治方可中的。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由外邪致病,发病较急,病势较剧,常伴有表证和外邪犯肺的症状者,为外感头痛;头痛反复发作,病势较缓,时作时止者,则属内伤头痛。

2.诊断

临床凡以头痛为主证者,即可诊断。

三、辨证施治

1.外感头痛

(1)风寒型头痛

【辨证】头痛,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常喜裹头。舌苔薄白,脉浮紧。

【施治】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加减:川芎10g,荆芥、防风、白芷各12g,细辛5g,羌活10g,蔓荆子15g,甘草6g。水煎服。

【加减】若寒邪侵犯厥阴经,引起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者,可加吴茱萸10g,法半夏15g,藁本12g。

(2)风热型头痛

【辨证】头痛而胀,甚则如裂,发热恶风,面红目赤,口渴,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

【施治】疏风清热。

【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白芷12g,川芎9g,菊花15g,石膏30g,羌活10g,桑叶15g,藁本12g,甘草6g。水煎服。

【加减】若热盛者,加黄芩、栀子各12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g。

(3)风湿型头痛

【辨证】头重如裹,肢体困重,纳呆胸闷,小便不利,大便溏。

舌苔白腻,脉濡。

【施治】祛风胜湿。

【方药】姜活胜湿汤加减:姜活10g,川芎6g,蔓荆子、藁本、藿香各12g,防风、独活各9g,甘草6g。水煎服。

2.内伤头痛

(1)肝阳型头痛

【辨证】头痛而眩,心烦易怒,睡眠不宁,面红目赤,口苦。舌质红,苔白薄黄,脉弦有力。

【施治】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g,钩藤18g,石决明、夜交藤各30g,夏枯草、黄芩各12g,桑寄生20g,菊花、杜仲、牛膝各15g。水煎服。

(2)肾虚型头痛

【辨证】头痛且空,伴有眩晕,腰酸痛,疲乏,耳鸣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施治】养阴补肾。

【方药】补元煎加减:熟地黄20g,山药18g,白芍、山茱萸各12g,枸杞子、党参、杜仲、女贞子各15g,当归10g,甘草6g。

【加减】若肾阳不足者,可加熟附子10g,肉桂5g,巴戟天15g。

(3)血虚型头痛

【辨证】头痛且晕,午后较甚,神疲乏力,心悸,面色少华。舌淡,脉细。

【施治】补养阴血。

【方药】加味四物汤加减:当归12g,白芍、党参、熟地黄各15g,川芎6g,菊花、蔓荆子各12g,何首乌18g,甘草6g。

(4)痰浊型头痛

【辨证】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施治】化痰降逆。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法半夏15g,白术12g,天麻12g,茯苓12g,陈皮6g,蔓荆子、蒺藜各10g。水煎服。

【加减】若痰浊化热者,可加黄连10g,竹茹12g。

(5)瘀血型头痛

【辨证】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暗苔薄白,脉细涩。

【施治】活血化瘀。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当归、赤芍、牛膝各12g,桃仁、红花、川芎、白芷、生姜、五灵脂各10g,丹参15g。水煎服。

【加减】疼痛较甚者,可加全蝎、蜈蚣各5g,地龙12g。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川芎茶调散(适用于风寒型外感头痛)。

(2)清眩丸(适用于风热型外感头痛)。

(3)脑立清、天麻片(适用于肝阳型内伤头痛)。

(4)杞菊地黄丸、巴戟补肾丸(适用于肾虚型内伤头痛)。

(5)当归补血丸、归脾丸、当归养血丸(适用于血虚型内伤头痛)。

(6)天麻片(适用于痰浊型内伤头痛)。

(7)正天丸、复方丹参片(适用于瘀血型内伤头痛)。

2.验方

(1)川芎20g,荆芥10g,防风12g,全蝎10g,荜茇12g,蜈蚣2条,天麻10g,细辛5g。水煎服,每日1~2剂(适用于风寒型外感头痛)。

(2)川芎15g,白芷15g,白芍30g,白蒺藜15g,菊花10g,蝉蜕12g,地龙10g,黄芩10g,栀子10g,钩藤15g,甘草5g,水煎2次分服,日1剂(适用于风热型外感头痛)。

(3)生石膏、石斛各25g,白芍、菊花、栀子、红花各15g,郁金、僵蚕各10g,蔓荆子、炒枣仁各20g,龙骨30g,夜交藤50g。水煎服(适用于肝阳型内伤头痛)。

(4)女贞子、旱莲草、茯苓各15g,山萸肉12g,菊花9g。水煎服(适用于肾虚型内伤头痛)。

(5)当归、川芎各30g,蔓荆子、辛夷花各10g,细辛5g。水煎服(适用于血虚型内伤头痛)。

(6)天麻、陈皮各4.5g,钩藤、杭菊、炒白术、法半夏、白芷各9g,当归、川芎、茯苓各6g,细辛2.4g,生姜3片,水煎服(适用于痰浊型内伤头痛)。

(7)川芎15~20g,白芍10~20g,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防风、羌活、自芷各10g,独活6g,鸡血藤30g。水煎服(适用于瘀血型内伤头痛)。

3.针灸疗方

(1)体针

①外感头痛,可按头痛部位取穴:前额痛:近取印堂、攒竹,远取合谷、内庭;侧头痛:近取太阳、悬颅,远取外关、足临泣;后头痛:

近取天柱,远取后溪、申脉;头顶痛:近取百会,远取太冲、内关、涌泉。

②内伤头痛,也应分别不同情况取穴。肝阳头痛:取风池、百会、太阳、太冲;气血不足头痛:取百会、气海、肝俞、脾俞、肾俞、合谷、足三里。

③一般外感头痛、肝阳头痛针刺用泻法;气血不足头痛用补法,并可加灸。

(2)皮肤针:用皮肤针重叩太阳、印堂及头痛处出血,加拔火罐。适用于外感头痛及肝阳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