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素书(中华国学经典)
12397000000007

第7章 素书解译(4)

所以,凡谋大事者,必须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小事,知道别人嫌弃什么、知道别人怀疑什么,只要远远避开,就不会伤害到你。

唐代中叶后,出了一个奸相,名叫卢杞,貌丑而奸诈,而且心胸极为狭窄。民间有则传说,可以证明卢杞的为人:德宗朝,有一个叫钟馗的举子,长得豹头虎眼,铁面髭须,丑陋无比,面貌可怖,却满腹才华。唐德宗登基之年开科取士,钟馗到长安应试,笔试取为第一名魁甲,在面试之时,德宗见其貌不扬,面有不悦之色,当时宰相卢杞,见状奏曰:“钟馗貌丑,何不另选一人。”钟馗闻言大怒,舞笏便打,大殿混乱,德宗大怒,钟馗于是触阶而死。

对这种人就要格外小心,无意间的得罪,就可能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得知卢杞来访,小心翼翼将家里的人都打发出去,有些人不理解,郭子仪说:“卢杞相貌丑陋,家人见了可能会笑。如果哪天卢杞发迹了,那我就麻烦了。”俗话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原典】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注解】

注曰:“有圣贤之质,而不广之以学问,弗勉故也。”

王氏曰:“欲明性理,必须广览经书;通晓疑难,当以遵师礼问。若能讲明经书,通晓疑难,自然心明智广。”

【解译】

立下志向,就如同造好了一艘大船,这船要想远航,就得有帆。没有帆,船不能行,志向只能变成空想。“志大才疏”者,就是一艘无帆的船。那么船帆从哪里来呢?只有以学为经,以问为纬,才能编织出远航的船帆。西塞罗曾说:地不耕种,再肥沃也长不出果实;人不学习,再聪明也目不识丁。

《论语》中有句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不愧是个大教育家,一语道破学习的两种途径——好学与下问,向别人请教,是学习的最好方式。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祭典中的一切礼节,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于是,有人就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原典】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注解】

注曰:“行欲高而不屈,言欲徽而不彰。”

王氏曰:“行高以修其身,言徽以守其道;若知诸事休夸说,行将出来,人自知道。若是先说却不能行,此谓言行不相顾也。聪明之人,若有涵养,简富不肯多言。言行清高,便是修身之道。”

【解译】

心怀大志的人,一定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所谓低调做人,就是要在修养上保持自己高尚的德行,而在言语方面却要委婉、低调,不事张扬。

古人在品评人物的时候,其标准与现代人有些不同。现代人为了求名,大张其鼓地为自己造势,俗称“炒作”,更有一个中性词叫“广告”。其间,花言巧语者有之,夸夸其谈者有之,讨巧弄势者有之,制造假新闻者有之……而此类人物在古人看来,统统算不上人才。

《论语》云:“巧言令色,鲜仁矣。”意思是:经常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很明显,孔子反对那些花言巧语、夸夸其谈的人,认为这种人缺少最基本的做人品质。

那么,什么人才是孔子欣赏的人才呢?他说:“刚、毅、木、讷近仁。”他认为,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其中“木讷”一词,就包含语言朴实无华,微言慎行之意。

大哲学家老子对人才的评价类似于孔子,在《道德经》八十一章中,有多处谈到了人才与言语的关系,比如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言有宗,事有君”、“美言可以市尊”等等。他认为,人的语言必须朴实,言之有物,花言巧语只能博个虚名,甚至可以损害一个人的德行。

为什么会如此评论人呢?古人从中医“舌为心苗”中引申出“言为心苗”,语言是心念的反映,而花言巧语、夸夸其谈之人,有太多自私的目的隐藏在其中,心念不正,其言当然不可听。所以古人从日常语言中要求大家修养心性,就是为了防微杜渐,防止心灵的静土中生长出邪念。

【原典】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注解】

注曰:“管仲之计,可谓能九合诸侯矣,而穷于王道;商鞅之计,可谓能强国矣,而穷于仁义;弘羊之计,可谓能聚财矣,而穷于养民;凡有穷者,俱非计也。”

王氏曰:“恭敬先行礼义,俭用自然常足;谨身不遭祸患,必无虚谬。恭、俭、谨、约四件若能谨守、依行,可以保守终身无患。

所以,智谋深广,立事成功;德高远虑,必无祸患。人若深谋远虑,所以事理皆合于道;随机应变,无有穷尽。”

【解译】

具有恭敬、节俭、谦虚、简约这四种品质的人,进可以成就大业,退可以完善品格,坚持操守,无论进与退,都是一种成功;而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遇事思虑周全、深谋远虑,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手足无措。

大凡有志而成功的人,都不是完人,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此类人有一个共同的优点,就是在某些品格上异常突出,而且他们会终身坚守几条原则。而那些普通的人,不见得有更多的缺点,却没有突出的品格。所以,成功道路上行走的人,并不是缺点最少的人,而是优点最突出的人。

今天,孔子作为“学圣”,受万世尊敬,那是因为孔子身上有许多比别人更加突出的优点。比如说,孔子的学问就得益于他十分谦虚的优点。有一天,孔子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这孩子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一下子被问住了。于是孔子对学生们说:“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巴菲特是证券投资领域真正的大腕,他是股市的神话。但你知道巴菲特的工资是多少吗?他的年薪20多年来一直都维持在10万美元(没有股票期权,也没有奖金分红),在“《财富》500强”所有的首席执行官当中,他的薪水最低,但他是全球表现最佳的基金经理。他管理运作伯克希尔公司已有27年的时间,是美国大公司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首席执行官。

巴菲特不爱抛头露面,不喜欢张扬个性,生活方式保持低调。他把他的生活准则描述为:“简单、传统和节俭”。

我们每个人总会有一些优点,只要我们将自己原有的优点坚持、放大,并做到在这一点上能够超越其他人,你就一定能够成功。

【原典】

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注解】

注曰:“闻誉而喜者,不可以得友直。”

王氏曰:“父母生其身,师友长其智。有仁义、德行贤人,常要亲近正直、忠诚,多行敬爱;若有差错,必然劝谏、提说此;结交必择良友,若遇患难,递相扶持。”

【解译】

好的朋友是事业的助力,能够在你危难之时,伸出援助之手:在黑暗之时,送来一丝光明;在你得意忘形之时,给你当头一棒。

那么什么是好朋友呢?《论语》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正直的朋友,真诚大度的朋友,博学多才的朋友,可以让我们受益良多;而事实上并不正直的朋友,善于迎合别人、讨好别人,而欠缺诚信的朋友,善于随口胡说却没有真才识学的朋友,只会让我们受到伤害。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测试:大家拿出一页纸,然后在纸上写下和你相处时间最多的6个人,也可以说是与你关系最亲密的6个朋友,记下他们每个人的月收入。然后,算出这6个人月收入的总和,最后算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这个平均值,便能反映出你个人月收入应该有多少。

中国古人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名言,什么样的人交什么样的朋友;美国也有句类似的谚语,“和傻瓜生活,整天吃吃喝喝;和智者生活,时时勤于思考。”这两句话所讲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告诉我们择友的重要性。

【原典】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

【注解】

注曰:“极高明而道中庸,圣贤之所以接人也。高明者,圣人之所独;中庸者,众人之所同也。”

王氏曰:“亲近忠正之人,学问忠正之道;恭敬德行之士,讲明德行之理。此是接引后人,止恶行善之法。”

【解译】

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宽人厚物,这就叫“近恕”;但对自己选定的目标,一定要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这叫“笃行”。有了这两种品质,就可以获得大家的支持,成就事业。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贡,有一次问老师:“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这世界上有没有一个字可以成为人终身行为处事的标准?孔子回答说:有啊,那就是“恕”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这个字在孔子看来是多么重要,它是一个人终身行为处事的标准。

做事先做人,这道理谁都懂。但“做人”并不是做好自己的意思,如果你不与任何人发生联系,即使做好了自己,也没有意义。只有将别人的事做好,你才能做好自己。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孔子教给了我们许多的方法,比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先难而后获”等等,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一条重要的原则。这条原则要求我们,在待人接物方面,一定要宽人厚物。

阿拉伯有一则传说,很能说明宽人厚物的重要性。有两个朋友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中因为一点小事他们吵了一架,一个还给了另外一个一记耳光。被打的人觉得受辱,一言不发,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他们继续往前走。直到到了沃野,他们才决定停下。被打巴掌的那位差点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起来了。被救起后,他拿了一把小刀在石头上刻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

打人的朋友问道:“为什么我打了你以后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要刻在石头上呢?”被打者笑笑回答说:“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易忘的地方,风会负责抹去它;相反的,如果被帮助,我们要把它刻在心灵深处,那里任何风都不能抹去的。”

如果没有一颗宽容的心,即使身处滚滚红尘中,寂寞也会像附骨之蛆,挥之不去。

【原典】

任材使能,所以济物。

【注解】

注曰:“应变之谓材,可用之谓能。材者,任之而不可使;能者,使之而不可任,此用人之术也。”

王氏曰:“量才用人,事无不办;委使贤能,功无不成;若能任用才能之人,可以济时利务。如:汉高祖用张良陈平之计,韩信英布之能,成立大汉天下。”

【解译】

识人善用,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做到人尽其材,各安其位,就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李白一句“天生我才必有用”,确实是千古名言。每个人从道理上讲都是天才,之所以没有表现为天才,那是因为放错了地方。所谓的“材”,指的是有应变能力,有统筹规划能力的人,一句话指具有领导能力的人;所谓的“能”,是指虽然缺少策划指挥能力,但有很强贯彻能力,可以将具体事情做得很周全的人。

许多成功的事业,开始时都不是由所谓精英创立的,就是一群很普通的人,但是他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事业中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所以成功了。只要有合适的环境,任何一棵种子都有可能将自己的生命、价值延展到极限。

所谓的成功人士,一定是这样的人:他能帮助周围的人都成功,周围成功的人越多,他的成就也就越大。假如,他不能帮助别人成功,那他也一定是个失败者。

那么,如何帮助别人成功昵?教育里有条原则“因材施教”,管理学的原则就是“任材使能”。帮助别人找出他的长处,并且将这一优点发挥到极点。

相传,有一天佛祖检查天下佛寺的香火情况,结果却发现:由弥勒佛做主持的寺院,来拜寺的人虽然很多,香火钱却很少。因为弥勒佛热情快乐,但他什么都不在乎,账目乱七八糟。而由韦陀做主持的寺院,冷冷清清,几乎没有香客,香火钱自然也就很少了。原因是韦陀每天黑着个脸,没人敢来他的寺院。

于是佛祖做了一番调整,将他俩调到一个寺院中,由笑眯眯的弥勒佛负责公关,每天笑迎天下香客,于是香火很盛;而由黑脸的韦陀管理寺院的账目,斤斤计较。他俩一合作,结果寺院欣欣向荣。

佛祖所做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们俩发现优点,并将优点无限放大。天下本无废人,就看怎么用,如果用不好,再有才能的人,也是废人。三国时期的马谡,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军事家,连诸葛亮有时也要向他请教。此人如果做参谋、当教员,那是一流的,结果却偏偏作为主将去守街亭,落得个“挥泪斩马谡”的下场。

【原典】

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注解】

注曰:“谗言恶行,乱之根也。”

王氏曰:“奸邪当道,逞凶恶而强为;谗佞居官,仗势力以专权,逞凶恶而强为:不用忠良,其邦昏乱。仗势力专权,轻灭贤士,家国危亡;若能俦绝邪恶之徒,远去奸谗小辈,自然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解译】

有志者必须远离一切邪恶,排斥一切谗言,这是为了避免混乱,保证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