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肾的保健细节和养生(现代健康丛书)
12394200000005

第5章 肾脏的基础知识(5)

3.磺柳酸法:与加热法敏感性相同但特异性较差。

以上几种方法对于少量的蛋白尿亦可检出,但这都是定性,可能会出现一些假象,如尿液比较浓缩,单位体积之中所含的蛋白就明显增高,出现假阳性,蛋白测定为(+);如因大量饮水等因素导致尿液稀释,蛋白测定可能为阴性,出现假阴性的结果。所以,为了准确诊断,对于可疑患者应测定24小时尿蛋白,将24小时尿液充分混匀后,用加热醋酸法测定蛋白质并乘以总尿量,可得出24小时所排泄的总蛋白。测定24小时尿蛋白是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可用于观察疾病的治疗效果,如肾病综合症表现为大量蛋白尿,24小时蛋白排泄量在3.5克以上,当给以激素治疗后,激素是否有效就需要以此测定;可以帮助疾病的诊断,如果每日蛋白尿多于3.5克,可以肯定有肾小球的病变,一般多为肾病综合症。如果是轻度蛋白尿,每日尿蛋白少于1克,则有以下几种可能:无症状性蛋白尿、功能性或体位性蛋白尿、肾小动脉硬化性肾脏病、各种原因引起的间质性肾炎、各种肾炎的缓解期等。另外还需指出,有些慢性肾脏疾病在晚期出现肾小球硬化,导致肾功能衰竭,此时尿中可能蛋白较前减少或尿蛋白消失,这并非病情好转,而是循环中的蛋白质无法通过完全硬化的肾小球,此时常伴有少尿等。临床中经常看到中等度的蛋白尿,即每日1.0~3.5克尿蛋白,在诊断上价值较小,大多数肾脏病都可以表现为此,但仍以肾小球疾病为主。

蛋白尿有哪些临床类型

根据临床类型不同,可将蛋白尿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肾小球性蛋白尿和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可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狼疮性肾炎、肾淀粉样变、糖尿病肾病等)、遗传性肾炎、功能性蛋白尿和体位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的常见病因是慢性肾盂肾炎、药物性肾炎、各种原因的间质性肾炎、重金属中毒、痛风性肾病、放射性肾炎等。对于整日卧床休息但尿中蛋白仍大于150毫克者,应考虑有肾脏疾病,要进行有关的详细检查,如肾功能检查等,以便做出准确的诊断。如果各种检查都不能明确诊断,应考虑肾活检,必要时做电镜观察,对这类患者要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定量、肾功能检查等,以利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见到蛋白尿并非全部为病理性,有的为功能性蛋白尿,这是一过性的蛋白尿,常见于剧烈运动和高热之后,常为轻度蛋白尿。对此类患者,可于热退或停止剧烈运动几天后再次复查,以观察蛋白尿是否消失。除功能性蛋白尿外,还可见到体位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是由于腰椎前突压迫肾静脉,引起肾静脉循环障碍所致,每日尿蛋白小于1克,如果整日卧床时,尿蛋白不超过0.15克,若超过则为无症状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一般在体位改变数分钟后就会出现,过去认为这种病无肾实质疾患,近年来肾活检证实部分患者可有局灶性的病理改变,但预后良好,不需治疗,定期复查尿常规和肾功能即可。

血尿是肾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为什么说血尿是肾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因为血尿提示有泌尿系统的病变,有时是严重的疾病,如恶性肿瘤等。无论血尿轻重,间歇出现或全无症状,都应该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尤其是老年患者,更应追踪观察血尿的变化,进行全面仔细的体检,有数据报告,在无症状血尿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是较为严重的肾脏疾病,还有部分患者是恶性肿瘤。

血尿的诊断尤为重要,要确定血尿的轻重、血尿的来源,更要辨明血尿的真伪。有的尿液由于食物或药物的原因,使尿色呈现为淡红色或红色,容易误诊为血尿,但进行尿沉渣显微镜检查时,镜下看不到红细胞。女性时常有经期污染标本,可造成血尿的假象,应注意排除这些因素。

血尿的筛选实验可采用试带法,对尿血红蛋白最敏感,可做定量或半定量测定,正常人为阴性,敏感性在90%以上,特异性为62%,是一种简便、经济、快速的方法。尿沉渣显微镜检查一般采用尿离心检查,正常人每个高倍镜视野少于3个。当发现血尿后,可进一步做尿三杯实验,在患者持续排尿过程中,用三个容器分别收集初、中、终各段尿液,第一杯10~15毫升,第三杯10~30毫升,其余排到第二杯中,做肉眼观察及显微镜检查。如果第一杯细胞增多为前尿道疾病,第三杯细胞增多为膀胱颈、三角区、后尿道、精囊或前列腺疾病,全程血尿提示肾脏、输尿管或膀胱出血。确定部位后,再利用相差显微镜、扫描显微镜等观察红细胞的形态,以区分是否来源于肾小球。

血尿的诊断标准:新鲜清洁中段尿10毫升,离心后,尿沉渣镜检,高倍镜视野下多于3个红细胞,或每小时细胞计数男性多于10万即可确诊。血尿可由肾小球病变、肾小管病变、肿瘤、结石、感染、外伤、畸形、血液病等多种原因所致。其中80%为感染、结石和泌尿系统的恶性肿瘤所致。儿童以尿路感染、肾小球肾炎为主;中年人以尿路感染、结石和膀胱肿瘤为多;老年人则应注意泌尿系统肿瘤和前列腺疾病。大多数血尿患者有合并症状,为寻找血尿来源提供了临床线索,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检查,这类患者可充分依靠其病史、体格检查、尿液分析和血液检查。在病史上,如果发生肉眼血尿且出现在尿流的初段或终末段,对于血尿的来源有参考价值,如果血尿伴随着尿急、尿频、尿痛则提示有泌尿系感染;伴红斑、关节痛、光敏感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肾绞痛则可能有肾结石;50岁以上者要警惕肿瘤的发生;有尿流变细时,不可忽视前列腺病变;家族史可提示某些遗传性疾病,药物史可排除一些药物引起血尿的可能。

血尿的临床类型有哪些

临床上血尿主要见于肾小球疾病、肾结石、肾结核、肿瘤、感染等。肾小球疾病要分清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如检查血清抗体等,以排除狼疮性肾炎。采用肾活检可提供组织学的诊断:表现为持续性血尿的患者,肾活检最常发现的是系膜增生性肾炎、膜增生性肾炎、薄基底膜肾病等所致血尿。肾结石、肾囊肿、肾肿瘤等可采用腹部平片、肾盂静脉造影、肾脏超声检查、CT扫描、膀胱镜检查、逆行肾盂造影、肾动脉造影等,尿细胞学检查对肾脏肿瘤的诊断有意义,老年人血尿患者进行3次全程尿的细胞学检查,有70%的尿道肿瘤可获得诊断。

排尿异常有哪几种表现

排尿异常可见于以下几种情况:尿频、尿急、尿痛、遗尿、夜尿增多、尿失禁、尿潴留、尿量异常等。

尿频是指排尿次数增多。正常人白天排尿4~6次,就寝后0~2次,如果排尿次数增多就称为尿频。尿频而每次排出量少常见于膀胱或尿道炎症;如果饮水过多所致小便次数增多则不属于病态。

尿急是指刚排完尿又急着要排,而且尿意一来则迫不及待甚至尿湿内裤,常伴有尿痛,多见于膀胱三角区、后尿道、前列腺感染。

尿痛是指排尿时有尿道疼痛和烧灼感,常伴尿频、尿急,称为膀胱刺激症,多见于尿道感染。

遗尿是指睡眠中小便自行排出,是由于尿路疾病引起,最常见的是神经性或精神性紊乱。

夜尿增多,正常人夜间排尿0~2次,总尿量不超过白天的1/3,如果夜间排尿次数增多而且尿量多则为夜尿增多,可见于肾功能不全、尿崩症、醛固酮增多症等。

尿失禁是指控制尿的功能障碍,尿液不自主流出,可见于尿路解剖或功能异常,伴有尿急的尿失禁多为膀胱或尿道感染所致,亦可见于神经性膀胱炎等。

尿潴留是尿从膀胱中排出障碍,在膀胱中潴留,可见于尿道或膀胱出口处狭窄,或某些药物导致膀胱肌无力所致。

尿量异常包括少尿与多尿,正常人每日尿量平均为1500毫升,如果少于400毫升为少尿,少于100毫升为无尿,常见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尿液多于2500毫升为多尿,可见于各种原因所致:饮水增加、服用利尿药、各种尿崩症、原发或继发性肾小管疾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