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钓鱼技巧大全(居家生活宝典)
12393900000002

第2章 钓鱼的常识与入门(1)

一、鱼的食性与垂钓

1.鱼的食性及可塑性

鱼类是食性广但摄食量不大的低等变温动物。淡水鱼类一般肠道细短,有的甚至无胃(鲤鱼、鲢鱼等),新陈代谢速度较快。因此,鱼的一个摄食特点就是少吃勤食、嗜吃含高蛋白的优质食物。另外鱼的消化功能同水温关系极大,温度适宜就特别能摄食,温度不适宜则不爱吃食。各种淡水鱼类,由于长期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形成了各不相同的习性和生理机能,因而养成了各不相同的摄食本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草食性。又叫素食性鱼类,以草鱼、鳊鱼、鲂鱼为代表,以摄食植物为主,如水草、丝状藻类、黑藻、浮萍、狗尾草、狼尾草、苦草、马来眼子菜、菹草、稗草,以及嫩荷叶、茭白芽、菱叶、芦苇等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还有麦叶、野莴苣、蒲公英、菜茎叶、块根、块茎以及豆科植物和各类种子等。

钓这类鱼多选用嫩菜叶、嫩芦苇叶、瓜瓤果肉,以及嫩玉米粒、麦粒、薯块、柳叶、西红柿、桃李等水果,或者农产品加工的下脚料,如豆饼、花生饼、麦粉、麦麸、玉米面、大米饭团、熟薯和酒糟等为钓饵。

(2)肉食性。又称之为荤食鱼类。这类鱼多以水体中的其他鱼类和软体动物为食料,如鱼、虾、蚌、螺、蚬、青蛙等以及陆生昆虫或落水的禽、鸟、小动物和无脊椎软体虫及蚯蚓等,大型动物的碎屑、内脏等也都爱摄食。这类淡水鱼有鳡鱼、狗鱼、哲罗鱼、黑龙江鳇鱼、乌鳢、鳜鱼、鲇鱼、马鲛鱼等。这类鱼比较凶猛、力大,善于快速游弋,捕食时动作迅速,常追捕其他鲜活的小型鱼类而食。

垂钓肉食性鱼类应选用鲜活的软体动物或小鱼、虾为钓饵,用模拟饵,也可将其诱惑上钩。

(3)浮游生物食性。浮游生物食性鱼类也称为滤食性鱼类。中上层鱼类和许多小杂鱼,以及很多鱼类的幼鱼,大多以摄食浮游生物为主,鲢鱼、鳙鱼和鲮鱼即属此类。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浮游动物主要是有枝角类、桡足类等原生动物,轮虫和小型甲壳动物以及无节动物的幼体。浮游生物还包括许多浮游植物,主要是水生植物中的藻类,如绿藻、黄藻、平藻、硅藻、裸藻、黑藻等。

掌握了这类鱼的滤食性特征,把熟面团经过充分发酵后,做成酸臭的钓饵垂钓可获丰收。

(4)杂食性。杂食性鱼的食物范围很广,对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都能摄食,如甲壳类小动物、无脊椎软体动物、昆虫的幼虫、小鱼虾、藻类、蠕虫、贝类、米饭屑、面包屑、豆类食物的碎屑、植物的残屑等。

(5)杂屑物食性。这类鱼对某些食物的杂屑和残渣有特殊的喜好,它们被称为杂屑物食性鱼类,如鲮鱼、梭鱼、遮目鱼、鲻鱼等。

(6)底栖生物食性。这类鱼以淡水底栖动物,如螺、蚬、沙蚕、幼蚌、虾蟹及底栖昆虫的幼虫和水中的环节动物等为食。其代表是青鱼、鲽鱼和鳐鱼等,青鱼实际上也是肉食性鱼类的一种。因此可用底栖生物螺、蚬、幼蚌、小虾等为饵钓青鱼。

(7)人工饵料食性。所谓人工饵料,是指经过人为加工的天然食物,如豆饼、豆渣、米糠、酒糟、麸皮、饭粒、蚕蛹、酱糟、各种面食和经过蒸煮的薯类食物等。人工饵料,除了黑鱼、鲇鱼之外,各类鱼都比较爱吃。

(8)食性的可塑性。不同食性的鱼类以什么为食不是一成不变的,受它们的生态内在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如地域、季节、饵料条件)的影响,其食性有一定的可塑性。通常钓者所说的“什么地方的鱼,爱吃什么地方的食”就是这个道理。例如在南方常用大米饭粒钓鱼,在北方多用面团钓鱼。此外,鱼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其食性也有明显的差异。一般幼鱼在其摄食器官尚未发育完全时,都经过吃浮游生物(包括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阶段。草鱼虽然以草类植物为主要摄食对象,但秋后它也喜欢吃蚂蚱、油葫芦等昆虫。鱼对饵料的选择性较强,有择优去劣之倾向。如在春季钓鲫鱼用的蚯蚓有粗有细、有红有黑,实践证明用粗细适中的红蚯蚓上钩率就较高。

2.鱼的摄食方式

钓鱼爱好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鱼吃食的时间是呈周期性的。一咬钩就可连续钓一阵子,一旦不吃食,你的钓饵再好鱼也不上钩。当然影响鱼类摄食的因素有很多,如季节、天气、水温、水质、水体溶氧量以及空间的声响等,但鱼觅食和恢复体力主要还是随其生理性周期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垂钓时应注意掌握鱼类的这一规律,即钓鱼要选择时间,同时也不要因为短时内鱼不咬钩,就认为没有鱼。

鱼类在水体中游弋和觅食时,要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其身体的生长发育也要消耗一部分营养物质和能量,没有足够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鱼就不能生存。因此,鱼游弋和觅食所消耗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必须少于其所获取的营养物质和能量。由于鱼的品种不同,其摄食的方式也各异,主要有以下四种摄食方式。

捕食方式:以这种方式摄取食物的鱼,多为凶猛的肉食性鱼类。游弋能力强而且游动迅速,它们以捕食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类、虾类、螺蛳、小蟹类)。这类鱼有鲨鱼、狗鱼、哲罗鱼、鳡鱼、带鱼、鳜鱼、马鲛鱼、鲇鱼、乌鳢等。根据这种摄食方式,人们施钓时,总是用鲜活的小鱼或其他小动物作为钓饵。

吞食方式:采取吞食方式摄食的鱼,多属温和的杂食性鱼类,这类鱼大部分在水体的中下层和底部活动、摄食。如鲫鱼、鲤鱼、草鱼、鲂鱼和青鱼等就属于这类鱼。钓鱼爱好者想要钓这类杂食性的鱼,最好把钓线上的坠子定得与鱼钩稍有点距离,不要让装了饵的带铅坠的鱼钩沉入水中太深,否则,就不容易引诱这类杂食性的鱼儿上钩。

滤食方式:采用滤食方式摄食的鱼类,均为水体的中上层鱼类,即滤食性鱼类。它们在摄食时是张开大嘴,让浮游生物和水一并进入口中,然后把水从鳃孔排出,再把水中的浮游生物经过密集的鳃耙滤取出来作为食物吞下。这类鱼都比较温驯,如鳙鱼、鲢鱼等。在垂钓鲢、鳙时,多采用飞钩浮钓法,当它们吞食溶解后浮于飞钩附近的饵料时,常常误将飞钩与浮游饵料和水一起吸入口中。所以有经验的钓手制作的钓鲢、鳙的饵食,软硬适度、干湿合宜,钓饵入水后,慢慢溶解,浮于组钩周围。

诱食方式:属于这种摄食方式的鱼类,通常是采用引逗的方法将欲捕获的对象诱至身边,吞而食之。例如海水鱼类中有些底层鱼不善游动,常常潜卧海底,伸出它吻部丝状的鳍棘,摇动鳍棘尖端穗状的皮质,待周围的小鱼误将穗状皮质当做食物前来索食之际,再行捕获吞食。

3.针对食性及觅食特点规律的施钓方略

知道了鱼的食性及觅食特点规律,选配饵料就要采取不同方略了。

(1)因时制宜。鱼类摄食有明显的季节性。草鱼摄食的季节性尤为突出,在早春时节,冰河刚解冻,此时蛰伏了一冬的草鱼会“饥不择食”,急需补充高蛋白,水底的红虫和泥里的蚯蚓,便成了它爱吃的饵料。所以,早春宜用红虫、蚯蚓做饵钓草鱼。到了初夏,水生植物刚吐出嫩芽,草鱼有了对口味的饵料,若再用蚯蚓、红虫去钓它,绝不上钩。这时,钓草鱼最好的钓饵是陆草的嫩芽、水草的嫩叶和芦苇心。到了盛夏,自然环境中各种植物都长老了,纤维硬化,草鱼也不爱吃了,这时用粮食加工制成的带微酸味的饵去钓它,可收奇效。到了初秋,自然环境中各种草虫活跃,在周围有农田的水域,落水的草虫成了草鱼捕食的天然饵食。此时用蚂蚱、油葫芦、蜻蜓做钓饵钓草鱼,效果最佳。其他鱼类也有类似情况。例如鲫鱼和鲤鱼,虽然食性很广,不挑食,但不同季节也有不同需求。早春和严冬凿冰垂钓,鲫鱼和鲤鱼非红虫不吃;初夏和晚秋,它们特别喜欢吃蛆、蚓、地蚕;盛夏,它们主要吃粮食类的鱼饵,如糟食和面食。所以,人们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对钓鲫鱼和鲤鱼,概括了两句渔谚“春虫夏面秋蚯蚓,冬钓唯独用红虫”。

(2)因地制宜。水域环境有什么天然饵料,对鱼的喜食性有决定性的影响。这就叫“什么地方的鱼,爱吃什么地方的食”。譬如,北方人的主食是馒头,北方鱼也爱吃面食;南方人主食是大米,南方鱼也爱吃米饭粒、年糕粒。四川多产红苕(白薯),重庆、成都一带用红苕为饵能收奇效;藏族同胞爱吃酥油糌粑,在藏族地区钓鱼,酥油糌粑是最佳的钓饵;海南岛产木薯,在海南岛钓鱼,木薯是上等饵料。鱼类因地区不同,往往对饵料有所偏爱。例如云南滇池的高背鲫,四川天然湖泊的野鲫,爱吃米饭粒、蚕豆粉饵;广东、广西的须鲫,喜吃水生昆虫和各种昆虫的幼虫;东北的银鲫和松花湖的野鲫,却喜食红蚯蚓和面食。

(3)因鱼制宜。按照鱼的食性配饵,这是多数钓者都懂得的道理。但是同样一种鱼,食性一样,在甲地用这种饵上钩率很高,而换了一个地方,一条鱼也钓不到。这一点,在钓鲢鱼和鳙鱼的配饵方面尤为突出。从食性来说,鲢鳙鱼是以浮游生物为主要食物。但是养殖它们的鱼塘水质肥瘦不同,使它们的口味也不一样。以养殖鲢鱼、鳙鱼为主的鱼塘,若是肥水养鱼,则施放大量粪肥,肥料充足,浮游生物生长繁茂,成了鲢鱼、鳙鱼的天然饵料。这种池塘水有一股腥臭味,用普通的酸味钓鲢鱼饵是钓不到的。必须增强饵酸臭味的浓度,才能奏效。可是,换一个地方,那里投放的饵料不是以粪肥为主,而是投以粮食类饵料喂鱼,水不肥,没有很浓的腥臭味。如果仍用酸臭味很浓的饵去钓鲢鱼、鳙鱼,即使把饵投放在鱼嘴边,它也不上钩。

二、鱼类的生活环境与钓鱼的关系温度和钓鱼的关系

1.温度与钓鱼

钓鱼谚语:“春钓滩、夏钓潭、秋钓阴、冬钓阳。”就是指各个季节适宜钓鱼的温度条件。“春钓滩”,是说在春天晴天有太阳的日子里,尤其是在正午,水域中浅滩部位的水温适中,在这个地方很容易钓到鱼。例如在江淮流域,人们常说:“惊蛰鱼开口。”就是说到了三月份,也就是农历正月底,鱼儿就开口吃食了。仲春的温度在20℃左右,正是鱼儿食欲旺盛、生理机能旺盛的时候,鱼儿要产卵,要繁殖幼鱼,常常是“饥不择食”。所以这时是江淮流域钓鱼的最好季节;“夏钓潭”,是指夏季特别是闷热的天气,无风、水无波浪,水中氧气不足,鱼儿缺氧,自然活动量减少。这时,它们多栖息于深水区、阴凉水域不动,因为水深处比较凉爽,在这样的水域下钓鱼较有收获;“秋钓阴”,是指秋季的阴天,温度最为适中,宜于垂钓;“冬钓阳”,冬天气温低于0℃以后,鱼儿在深水区的水底或钻入泥中栖息,准备过冬,很少游动。只有天气晴朗、气温回升较高时,鱼儿才到水温相对较高的浅水区“晒太阳”觅食,造成垂钓的时机。

另一方面,在自然水域,因水深且域广,故水温的分布是不均的、变化的和分层的。钓鱼人悟出了“鱼也分层”的环境背景,不但掌握了“底钓鲫鱼”的方法,还创造出了“离底钓鲫”、“半水钓鲫”和“浮钓鲫”的招术。

2.气温与水温的关系

钓者怎样才能知道水温是多少呢?一般来讲,知道了气温,也就知道了水温,这两者之间是互相联系、互为影响的。气温升高,水温也随之升高;气温降低,水温也随之降低。以一日计,早晨6时,气温10℃,则表层水温约12~15℃;中午12时,气温20℃,则表层水温约15~18℃;下午2时,气温24℃,则表层水温约18~22℃;下午6时,气温16℃,则表层水温约18~20℃;子夜零时,气温下降到8℃,则表层水温约12~18℃。总之,水温的升降要略滞后于气温变化。

因水传递冷热的速度比空气要慢,水表和水底存在着水温差,水越深,温差越大。夏日,最好在上下温差小的水域垂钓。如表层水20℃,底层水10℃,鱼儿皆上浮,底层就钓不到鱼,只得浮钓或悬钓;如表层水18℃,底层水35℃,水底缺氧,鱼儿便浮头,甚至不食,底层钓不到鱼,而浮钓也很难钓到。冬日与夏日相反,最好在水温上下差别较大的水域垂钓。如上层水结冰,仅0℃,底层水仅2~4℃,鱼儿不食,逃往深而暖的水区,在这样的底水中就钓不到鱼;如表层水结冰,为0℃,底层水10~15℃,则鲫鱼、鲤鱼、鳊鱼、草鱼、青鱼、鲴鱼等皆食饵,就可以钓取;如再遇上鱼窝,则上钩率不会比春、秋季差。这就是许多北方钓者为什么喜欢冰钓,并能取得很好的垂钓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气候和钓鱼的关系

1.晴天钓鱼

当气温、水温为10~25℃时,鱼儿食欲旺盛,生长快。夏秋时连续晴天,气温、水温在25℃以上,甚至超过30℃,在烈日暴晒下,水中反而缺氧,鱼或浮头、或避入深水中低于25℃处不食。冬日晴天,无风或一二级风,气温、水温在10℃以下、4℃以上时,鲫鱼、鲤鱼,甚至鳊鱼、草鱼仍贪吃;如风力为三四级时,鱼吃钩率则大大降低。如气温在0℃以下,底层水温在10℃左右,无风或一二级风,在中午及下午四时半时冰钓最佳;如晴天,风力大于四级,气温在0℃以下,冰下水底温度虽在10℃左右,但鱼吃钩率却差。夏日、秋日时,如吹西南风加晴天,则闷热难当,白天是很难钓到鱼的。

2.雨天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