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高血压食疗与养生(居家生活宝典)
12393800000009

第9章 高血压患者必知的常识(5)

一级预防措施如下:

(1)合理调整饮食。①限制钠盐过量摄入。②增加钾的摄入。③增加钙的摄入。低钙摄入能使血压升高,每日钙摄入量如增加100mg,则收缩压可降低033kPa(25mmHg),舒张压降低017kPa(13mmHg)。建议每人每日钙摄入量为800毫克,通过饮用牛奶,增加豆类和新鲜蔬菜及木耳、香菇、虾皮、紫菜等的食用,可以增加钙的摄入量。另外,蔬菜中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有降低血胆固醇、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有些蔬菜如芹菜、荸荠等还有降压的作用。④降低脂肪的摄入量,特别是动物脂肪。⑤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动物蛋白(如鱼类)和豆类蛋白。我国营养学家建议成年人每月每人摄入14kg谷类、3kg薯类、1kg蛋类、15kg肉类和05kg鱼类。关于饮食问题,后面我们还要详细介绍。

(2)戒烟、戒酒、减肥和开展体育锻炼。

(3)从儿童期就要开始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开展体育运动,进行高血压预防的教育。

耳鸣时要及时就医

在耳鸣中,有传音性耳鸣和感音性耳鸣。传音性耳鸣是外耳(从耳朵露出在外的部分到鼓膜的器官)和中耳(在中空的腔中,三个听小骨相互连接,联络着鼓膜和内耳的入口)把外部的声音传入内耳的通道出现故障而引起的耳鸣。感音性耳鸣,它是感觉声音的内耳,或者在从内耳到大脑的听觉中枢的通路上出现异常而产生的。

引起耳鸣的原因,除中耳炎、疮等直接病因外,也有神经性的,或者由于过度劳累、睡眠不足、酗酒等打乱肌体正常状态而产生的,还有高血压病、脑病、应激性血压升高病,血液从脑的毛细血管向外渗出产生的脑压升高引起意识障碍等。

高血压病导致的耳鸣,是因脑压升高所致,与其他原因产生的耳鸣疾病(美尼尔氏病等)根本不同。症状也是不同的。因链霉素等药物中毒引起的耳鸣,是像蝉、笛声那样的声音;而高血压病导致的耳鸣是像水车来回转那样低沉的声音,这必须引起足够的注意。

引发脑血管疾病有哪些先期征兆

当身体出现下列征兆时,预示可能要发生脑血管疾病:

(1)眩晕。它类似严重的头晕,有突然发生,视外界景物有转动和晃动感,程度轻重不一,并且持续时间较长,不一定伴有耳鸣,有时略恶心。如果同时发生视物成双,说话舌根发硬,尤应警惕。

(2)短时间语言困难或偏身无力。短时间语言困难或偏身不动常突然发生。短至一二十秒即过,长者十几分钟至数小时而自行恢复。恢复后不留任何症候,所以常被忽视。其实是一种前脑缺血的征兆,可能导致半身不遂。

(3)突然发生剧烈头痛。老年人原患高血压病,如果突然严重头痛,伴呕吐,甚至短时神志不清晰,即使这些症状短时间后自动消失,应立即测量血压,检查是否有血压骤升现象。血压骤升破坏“自动调节”而引起脑组织缺血。如果原来患有周身动脉硬化,而且头痛越演越烈,不断呕吐,神志迷糊,更应及时检查。这很可能已产生脑血管破裂出血。

(4)偏身经常麻木。中老年人如果常左右侧半身发麻,应考虑是否脑内小血管有病变。如果麻木同时伴有一侧上下肢乏力,更应注意。

(5)突然对近来发生事情全部遗忘。中老年人,突然对过去数年旧事完全不能记忆,但自我认识仍然良好,意识也清醒。记忆消失,一般持续数小时。在记忆遗忘时间里,心情常局促不安,这也应引起注意。

急性脑血管病发作前常常出现上述先兆。如对这些先兆有所认识,并及时采取诊治措施,就有可能防止它进一步发展。即使已发生脑血管病,就可能获得早期治疗。这类疾病治疗越早,效果越好。一旦出现脑血管病的先兆也不必紧张,有条件还可做体格和神经系统的全面检查,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脑动脉硬化症有哪些早期症状

脑动脉硬化症多见于50岁以后,早期症状不明显,不易引起注意,如发展下去,往往会引起脑卒中,由于这种病和前面脑血管预防有相似处,故有些内容可能重复。

(1)头痛和头晕。这种表现较多见,病人常感到头的枕部或额部有轻度放疗痛、头晕,并时常伴有耳鸣,疲劳时加重,休息后减轻或消失。

(2)睡眠障碍。这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先出现的症状。多表现为睡眠时间少、入睡困难,睡不实、易醒、多梦等。有些人需服安眠药才能入睡;有些人可表现为贪睡,总感到睡眠不足。

(3)记忆减退。记忆减退主要是近记忆减退,对人名、数字和最近的事情容易忘记,病人对此深感苦恼,但是对童年、往事却记忆犹新。

(4)情感改变。情感改变常表现为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减弱,常因小事而忧伤、流泪、发脾气、兴奋激动或焦虑不安。

(5)性格改变。原性格特点变得更突出,如原来节俭者变得吝啬、自私;过去稳重变得固执,原来感情较脆弱者易多疑、伤感等。

以上表现若同时出现,易被误认为神经衰弱。与神经衰弱不同之处是发病晚,多在45岁以后,一般没有明显的精神刺激因素。同时有眼底动脉硬化改变、血清胆固醇增高等与血管硬化有关的表现。有些人可能只出现上述某种症状或伴有过度性的肢体麻木或血压不稳等。

高血压患者为何应警惕心肌梗死

高血压与心肌梗死关系密切。有资料表明高血压病人中约14%可出现心肌梗死,其中男性多于女性。在男性患者中,高血压患者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比血压正常者高2~4倍。其次为临界高血压,而血压正常或偏低者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较低,这说明高血压是引起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

心肌梗死发的生后,患者主要表现出剧烈胸痛,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呼吸急促,血压下降,脉搏弱、不规则等典型症状。但约有1/3~1/4的患者胸痛不明显,症状不突出,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这一类型的心肌梗死并不说明患者病情轻、预后好,而是埋在患者体内的“定时炸弹”,病情更凶险,要高度重视。此外,在临床上,有些患者主要表现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呃逆等胃肠道症状;有的好似肋间神经痛;有的则好像神经官能症等等,所以临床症状要仔细观察,细致检查,加以鉴别诊断,防止误诊和误治。

那么,高血压患者应怎样预防心肌梗死呢?

(1)要坚持正规服药。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适合自己的降压药,并坚持长期服用,不可服服停停,使血压稳定在安全水平。家庭中应备有血压计,让家属学会使用,正确测量血压,根据血压数值,调整降压药剂量。一般情况下,应将血压控制在182/117kPa(137/88mmHg)以下,注意血压不要降得太低太快。

(2)要定期到医院检查。高血压患者每年至少做1~2次常规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做动态心电图检查,及早发现冠心病。如有冠心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或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美多心安等),或其他中西药物,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发生。

(3)加强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患了高血压冠心病,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除了积极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外,还要切实做到有规律的生活,劳逸结合,动静结合,弛张有度。要保持良好而稳定的情绪,避免大喜、大悲等不良精神刺激,膳食结构要合理,多吃蔬菜水果,控制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酸饮食的摄入,低盐,适当补充维生素,戒烟忌酒。肥胖者要科学减肥,保持正常体重,适度进行体育锻炼,这些对预防心肌梗死是大有裨益的。

高血压病与高血脂有关吗

高血压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率高,病程长,并发症多,对人类健康有很大危害。随着年龄增大,高血压的病情容易加重,并发症增多。当机体动脉血压高出正常范围时(舒张压大于90mmHg,收缩压大于140mmHg),就称为高血压病。

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高血脂症密切相关。大量研究结果显示,许多高血压病人常并发脂质代谢异常,表现为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含量高的较正常人显著增多。许多高血脂症也常合并有高血压。目前已证实,高血压病人的血清脂质和脂蛋白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直接相关。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均属冠心病的主要易患因素,而且当两者同时并存时,则冠心病的发病率将远比存在一项者要高,这就显示出它们具有协同的作用。因此,积极防治高脂血症,对高血压和冠心病的防治极为重要。卵磷脂能有效防治高脂血症等心脑血管并发症,因此,多摄入能使高血压病人过上健康长寿的生活。

为何“将军肚”易患高血压

美国的研究人员发现,过多的脂肪积聚在腹部不但会增加患心脏病的危险,还会增加患上高血压的危险。

研究人员测量了920名健康青少年儿童的皮下脂肪厚度,并用特殊的X线技术测量他们的脂肪组织密度。结果显示,躯干脂肪随积聚量的增加与男孩的血压呈正比,大腹便便的男孩的血压都处于较正常值高的水平。这一现象与男孩的年龄和种族无关。

此外,该研究首次发现身体脂肪对青少年儿童血压的影响存在着性别的差异,但其中原因还不十分清楚。研究提示,有必要找出导致血压升高的原因,并且每年对肥胖儿童的血压进行监测,被确诊患有高血压的青少年大部分有左心室肥大症状,他们更易患上心肌梗死和中风等影响终身的疾病。

为何爱打鼾者易患高血压

美国医学专家指出:睡眠中呼吸不顺畅的人,最容易患上高血压病或使高血压久治不愈的症状。美国约翰·普金斯公共卫生学院以6000名25岁的人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研究了睡眠呼吸暂停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结果发现,在梦乡中每小时停止呼吸超过20次的人,患上高血压的可能性是没有呼吸暂停毛病者的5倍以上。

医学专家说:“这项调查研究的结果让我们相信,睡眠中呼吸暂停是患高血压病的原因之一,高血压又会引起其他严重的疾病,包括心脏病、中风和肾病在内。

控制高血压应坚持哪八项守则

为了控制高血压病、冠心病、脑卒中,特别是加强自我保健,要做到以下八项守则:

(1)保持血压正常。正常血压标准为收缩压低于186kPa(140mmHg),舒张压低于120kPa(90mmHg)。中年以后至少每年测量一次血压,高血压病人应严格遵守医嘱,长期控制血压。

(2)保持体重正常。预防超重肥胖体重指数是体重的千克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体重为千克数,身高为米数,如,某男身高175m,体重65kg,体重指数为65÷1752=212。指数在20~24被认为是理想体重;指数在24~26,被认为超重;大于26,为轻度肥胖;28以上为明显肥胖。如注意调节饮食,增加体力活动,多可逐步自行调整。

(3)保持血脂正常。血清总胆固醇正常值为29~60mmol/L(1100~2300mg/L),甘油三脂056~17mmol/L(5.0~1500mg/L),低密度脂蛋白小于336mmol/L(小于1300mg/L),高密度脂蛋白大于09mmol/L(大于350mg/L),以上指标出现异常时称为血脂异常。饮食调整、增加体育锻炼一般能自行转为正常,久治无效时可按医嘱服调脂药。同时,少吃脂肪特别是动物脂肪,每人每月摄入食油量要少于075kg,新鲜蔬菜每日摄入400~500g、水果50~100g、肉类75~100g、蛋类每周3~5个、奶类每日250g,少吃糖类和甜食。

(4)绝对不吸烟。本人直接吸烟和间接被动吸烟均有害。

(5)科学饮食。食不过饱,肉食适量,不吃肥肉,少吃内脏,多吃蔬菜水果。

减盐(每日摄盐总量在6g左右),少食盐及过多的咸菜。做菜少加盐和酱油(推广南方口味),推荐食用低钠保健盐(预防医学科学院配方北京盐业公司生产的喜康保健盐值得推广)。精糖与含糖饮料尽量少食,酒以少饮为佳。

(6)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人选择一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增加或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只要运动后自我感觉良好,且保持理想体重则表明是合适的。体育锻炼的方式及时间,按个人情况条件而定,忙时可在周末补课。

(7)保持良好精神状态。避免突然发怒或受精神刺激,学会自我精神调控,保持乐观心态,提高应激能力。每个人尤其是老年人要避免过度的喜怒哀乐,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使血压或其他循环功能过度波动,这可能会减少或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心血管病的突然发作。

(8)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学会自我保健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