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高血压食疗与养生(居家生活宝典)
12393800000006

第6章 高血压患者必知的常识(2)

(5)肢体麻木。常见手指、足趾麻木或皮肤如蚊行感或项背肌肉紧张、酸痛。部分病人常感手指不灵活。一般经过适当治疗后可以好转,但若肢体麻木较顽固,持续时间长,而且固定出现于某一肢体,并伴有肢体乏力、抽筋、跳痛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预防中风发生。

(6)出血。较少见。由于高血压可致动脉脑硬化,使血管弹性减退,脆性增加,故容易破裂出血。其中以鼻出血多见,其次是结膜出血、眼底出血、脑出血等。据统计,在大量鼻出血的病人中,大约80%患高血压。

综上所述,当病人出现莫名其妙的头晕、头痛或上述其他症状的,都要考虑是否患了高血压病,应及时测量血压。若已证实血压升高,则趁早治疗,坚持服药,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珍菊降压片为中西医复合制剂,除了平稳的降压作用外,对高血压病患者表现的头晕、头痛、耳鸣、心悸、肢麻、失眠等症状有明显的改善。

老年人高血压病有哪些特点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年龄在60岁以上,血压值持续或非同日3次以上血压测量结果是收缩压≥140mmHg(187千帕)或舒张压≥90mmHg(120千帕)者称为老年人高血压病。

老年高血压病人作为高血压病的一种特殊群体,近年来对它的研究与防治受到重视。流行病学调查提示,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其糖尿病、主动脉钙化、心肌梗死、脑卒中、间歇性跛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同龄血压正常的老年人。且收缩压随年龄而增高,发生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较舒张压升高的危险性更大。另外,老年人高血压在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具有某些特殊性。老年人高血压大多属于轻型,恶性或急进型者罕见。老年人高血压比年轻者相比较多合并有其他慢性病,尤其是糖尿病。

老年人高血压在临床表现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收缩压高而舒张压不高。以前认为舒张压增高比收缩压增高更具有危险性,而且临床上也常把收缩压升高看成是一种由于人的自然衰老,血管弹性减退所致的良性过程。但近年来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越高,心脑血管并发症就越多,死亡率就越高,特别是脑卒中更为多见。因此,收缩压升高也是十分危险的。

(2)血压波动大。由于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器官退化性病变,体内各种血压调节机制敏感性降低,导致老年人血压波动大,尤其是收缩压。血压波动不仅在长时期内较明显,在24小时内的波动也大于年轻患者。而且季节性波动较大,一般表现为夏季低、冬季高。

(3)体位性低血压。一般认为发生体位性低血压与老年人压力感受器调节血压的功能减退有关。如卧位高,坐位低;睡眠时低,睡醒时高;排大小便时高。也有人认为这个情况与老年人植物神经对体位变换的调节失常有关。

(4)并发症多且严重。老年人高血压患者血管功能障碍明显,心排血量降低,因此是冠心病、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另外,老年人肾功能异常在伴有高血压时发生更早更严重的临床异常表现。

(5)假性高血压。老年人用间接测压法测量血压,由于气囊压不住僵硬的肱动脉,有时可有读数过高,产生“假性高血压”。

对于轻度收缩压增高者,我们主张采取非药物治疗,若非药物治疗无效,收缩压增高明显者,则应给予药物治疗。对于单纯收缩压增高者,首选何种药物为佳,目前尚无统一意见,多数倾向首选噻嗪类利尿剂。若无效则应进行联合用药或阶梯治疗方案。也有人主张用中草药制剂。

但由于老年人这个群体的特殊性,我们在进行药物治疗时,应特别注意降压药的副作用。因老年人代谢和内环境平衡功能呈生理性退化,故可影响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对降压药物的选择,应尽可能选用降压效果好、副作用小的药物,并且从较小剂量开始,根据病人的情况确定是否增减剂量。不论选用何种降压药,均应从小剂量开始,并根据血压波动情况,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同时还应定期检查患者的心、脑、肾功能,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人体血压为什么会升高

人体血压的升高与降低受人体内多种调节因素的影响和控制,要想知道血压为什么会升高,就必须知道人体内的血压是怎样调节的。

人体血压的调节受通过神经和体液两大因素的影响。

1.神经调节

(1)心脏的神经支配。心脏和四肢肌肉一样,有神经支配。支配心脏的神经叫植物神经,如交感神经的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一种叫去甲肾上腺素的血管活性物质。这种物质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肾上腺素能β受体,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一种叫乙酰胆碱的活性物质。这种物质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导致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在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是相互依存、相互对抗、相互协调的。

(2)压力感受器机制。神经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是通过各种反射来实现的。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血管壁外膜上,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当动脉血压由低逐渐升高时,感觉末梢受压力影响兴奋增加,而发放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到达心血管中枢,改变心血管中枢的活动,使降低反射的活动增强,通过传出神经纤维影响心脏和血管的活动,使心脏收缩减弱,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而保持动脉压在一定的水平。相反,当血压突然降低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将信息传到血管中枢,降压反射减弱,心输出量增加,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3)化学感受器系统。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附近存在着化学受体(感受器),对血液中的氧和二氧化碳含量极为敏感。在机体缺氧状态下,化学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速,外周血管收缩,血压上升;但当血压下降时,感受器受到刺激,它们可发出信号,通过血管舒缩中枢和自主神经系统,以调节动脉血压,使之恢复正常。

2.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是血液和组织液的一些化学物质对血管平滑肌活动的调节。儿茶酚胺类(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肾素-血管紧张素、抗利尿激素等,具有收缩血管作用,可使血压升高。循环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来自肾上腺髓质,对心脏的作用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血压上升。肾素是肾脏分泌的一种激素,可水解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成为血管紧张素Ⅰ,后者在转换酶的作用下,变成血管紧张素Ⅱ,它可使全身细小动脉收缩,促使肾上腺皮质醛固酮释放增加,钠和水在体内潴留,血容量增加,血压升高;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和上核的神经元组成,贮存于垂体后叶,进入血液后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而缓激肽,前列腺素E,心房肽则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管外周阻力的作用。缓激肽的前身是血管舒张素,二者均有强烈的舒血管作用,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前列腺素E能扩张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降低外周阻力,降低血压。心房肽是一种心脏内分泌激素,它存在于心房肌纤维内,当心房内压增高时,可分泌心房肽。它可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钠的排出,抑制肾素、醛固酮的分泌,从而调整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

一天内的血压会波动吗

血压的高低不仅与心脏功能、血管阻力和血容量密切相关,而且还受到神经、体液等因素的影响,年龄、季节、气候和职业的不同,导致血压值也会有所不同,运动、吃饭、情绪变化、大便、性交等均会导致血压的升高,而休息、睡眠则会使血压下降。

一般正常人每日血压波动在27~40KPa(20~30mmHg)范围内,在无降压药的影响下睡眠能导致血压下降20%左右(女性更明显),血压最高点一般在上午9~10时及下午4时至晚上8时;血压最低点在午夜1~3时。老年高血压患者在血压最高点和最低点持续的时间较长,形成了平台。

精神刺激、情绪变化如兴奋、恐惧等常可导致收缩压的明显上升,运动也可使收缩压明显增加,特别是剧烈运动常使收缩压上升达240~267千帕(180~200mmHg),运动停止后血压可下降。环境温度升高如洗,温水浴等可使舒张压降低,而温度降低如冬天洗冷水浴等可使收缩压升高。

血压波动的情况可有三种类型:双峰型(大多数)、近似双峰型(少数)和单峰型(极少数)。

血压波动的机制可能是与机体生物钟控制的昼夜规律有关,因为此规律可影响神经体液活性,使甲肾上腺素、血压和心率等发生节律性变化,夜间血压下降也可能与交感神经夜间张力降低有关。正常人白天和夜间血压波动范围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国外的一项对3304人的研究结果发现,正常人24小时动态血压平均波动在153~160kPa/93~100kPa(115~120kPa/70~75mmHg)范围内,白天血压平均值为160~166kPa/93~100kPa(120~125kPa/70~75mmHg)之间,夜间血压均值在140~147kPa/80~87kPa(105~110kPa/60~65mmHg)之间。如果以平均值±1个标准差范围是正常的话,24小时平均动态血压波动范围是129~181kPa/77~117kPa(97~136kPa/58~88mmHg),白天为133~189kPa/80~120kPa(100~142kPa/60~90mmHg),夜间为115~165kPa/67~107kPa(86~124kPa/50~80mmHg)。这样如果24小时血压平均值在182/119kPa(137/89mmHg)以上,白天血压值在189/121kPa(142/91mmHg)以上,夜间血压值超过160/107kPa(120/80mmHg),一般认为就有可能是高血压。

由此看来,一天内的血压是会发生波动的。

患上高血压能“跟着感觉”吗

门卫老张身体一直很好,冬天常常只穿两件单衣也不觉得冷。单位里多次组织退休老人去医院体检,他总是不肯去,还说好好的,任何异样感觉都没有,干嘛非要去检查。可前几天,老张因“中风”住进了医院。一检查,原来他早就患了高血压病,只是他自己没有感觉而已。

许多高血压病人和老张一样,没有异常的自我感觉,常在体格检查时才被发现血压升高。而更多的高血压病人早期就出现一些症状,头疼、头胀、头晕等,头疼的部位常在两侧左右太阳穴的部位或后脑部,多为跳疼,两手压迫跳动的部位,似乎有所减轻,跳疼时躺在床上似乎引起枕头和床都一起在跳动,当人声喧闹、事情繁杂时头疼明显。头胀、头晕情况往往在下午加重,上午轻些。头胀时,觉得头部似乎要爆炸,头晕得像酒醉后的朦胧状态,严重时行路蹒跚,要靠着墙或扶栏杆、拄拐杖行路心里才踏实。

上述症状主要是血压突然升高,人体不能很快适应而引起的。有的人耳鸣、烦躁不安,心乱如麻、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工作效率明显降低;有的人自觉四肢麻木,有蚁走感,即像蚂蚁在肢体上爬行的感觉,据科学家们研究,高血压病人神经纤维传导速度较正常人明显减慢,和这种异常感觉可能有内在联系。有的病人两肢发冷,走路时像踩在海绵上似的,有的病人背部酸疼、心悸、失眠、多梦、肉跳、尿频、面红、耳赤等。一般来说,血压缓慢升高时,肌体能慢慢适应、产生症状就少;血压急剧上升时,肌体一不能适应,发生症状就多。此外,和每个人的神经类型也有一定关系。

由于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血压绝大多数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的,有30%~50%的病人没有自觉症状。为了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高血压病,30岁以上的人,尤其对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更应早期和定期测量血压。

瘦子比胖子危险吗

高血压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一大杀手”,是诱发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疾病的危险因素。最近有研究指出:同是高血压,瘦人更危险。

据美国心脑血管病专家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收缩压在160mmHg以上的较瘦男人,最终死于心脑血管病的,比血压处于相同高度的肥胖男人多得多。专家们认为,瘦人高血压患者死亡率较高,是由于末梢血管的阻力比胖人高,更容易出现心肌梗死和脑血管破裂。再加上瘦人一般脾气比较急躁,容易发怒,更易造成血压升高,诱发心脑血管病。

因此,瘦人患高血压,更要密切观察和控制血压,定期检测血压,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用有效的降压药物,应尽可能地将收缩压控制在160mmHg以下,并应坚持配合服用降低血脂和软化血管的药物。研究证明,高血压病人如能将血压控制在140/85mmHg(186/113KPa)以下,心脑血管病的突发率就会比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