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创先争优好书记
12375600000014

第14章 情系乡村写春秋誓为党旗添光彩

第14章 情系乡村写春秋誓为党旗添光彩——记酒泉市肃州区泉湖乡党委书记陈国材

〔组织点评〕

陈国材同志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学习和科学认知水平,不断解放思想,能够跳出本乡看全市,跳出肃州看外地,跳出农业看发展,着力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强化基础建设,落实党建责任制,以建设“制度型”班子为抓手,推进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全乡经济社会发展。

——中共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个人感言〕

我始终秉持“对得起组织、对得起自己”的信念,始终以共产党员对群众的朴素感情,在百姓中传播温暖,架起和百姓沟通的桥梁。

走进泉湖乡,一片片日光温室小区和钢架大棚,映衬着农民增收的喜悦心情;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集中居住小区和农民小康小宅,昭示着农民生活的新气象。这些让人欣喜的巨大变化,处处凝聚着乡党委书记陈国材的心血和汗水。

“党的书记是老百姓的干部,一定要敢想、敢闯、敢干,竭尽全力为老百姓找出路、谋福祉”,陈国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09年年底,陈国材调任泉湖乡党委书记后,根据泉湖乡区位优势,他敏锐地意识到,一定要主动让泉湖乡融入城市,依靠城市带动全乡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为此,他走村串户了解社情民意,组织发展论坛,凝聚各方共识,提出了“发挥城郊优势、培育蔬菜大乡,依托城市东扩、兴建泉湖新居”的新思路,科学制订了“打设施牌、建钢架棚、种高效田、创示范区、兴专业村、育蔬菜乡”的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创造性地提出“以城郊4村推进城中村、以乡集镇区打破村组界限兴建中心村、整组搬迁兴建抗震安居住房、改造提升居民点”等4种新农村建设模式。截至2010年,全乡发展蔬菜种植25400亩,建成农家乐72家,发展新型住宅1200多套,流转土地4500多亩,全乡实现社会总产值10.2亿元,经济总收入7.9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36元,成为全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经济发展排头兵。

“有一个公心正派的带头人,就会有一个群众信得过的好班子。”作为“班长”,陈国材同志始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着力建设“五好”党委、打造一流班子。他带头执行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重大事项议事决策制度,不调研不出台文件、不研究不形成决策,班子内部心齐气顺、风正劲足。他带头落实领导干部包村挂组制度,要求科级党员干部每人包挂1个村、联系100户群众,一般干部每人包挂1个组、联系50户群众,并采取乡村党员干部帮扶、明星党员户帮带、致富能手帮扶等“3 1”帮扶措施对低收入农户进行长期帮带,他带头包挂后进村,联系100户群众。他始终把打造一支高效、廉洁、务实的党员干部队伍作为己任,把发挥干部的带头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培养干部、推动工作的有效抓手,广泛开展了每名党员干部联系1个党支部、2户贫困户、3户典型户的“123”党建联系点活动,8名致富带头人通过民主推荐、竞争上岗走上村级领导岗位,将5名干部培养成了科级领导。2010年,全乡遭遇百年难遇的风雪自然灾害,他带头组织党员突击队,与群众一起抗灾自救,全乡近万亩受灾大棚蔬菜及时恢复搭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农户损失。

陈国材始终严格履行抓党建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致力于建强农村基层组织这个“一线指挥部”。任职以来,他全力落实“一定三有”制度,把村干部报酬与实绩挂钩,实行同劳同酬,同步考核,逐步提高了村干部待遇。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双培双带”和“五创五强”先锋工程为载体,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新模式,率先推行了党员分层承诺星级管理,经验在全区推广。探索创新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新途径,先后设置产业党支部2个,产业化龙头企业党支部2个,专业合作社2个,专业协会2个,实现了党组织与经济组织的有效对接。创先争优活动中,陈国材以实施“百点示范”工程为契机,狠抓示范点创建活动,先后建成了省市区三级党建示范点8个、党员远程教育信息示范点2个。2010年,该乡四坝村党总支创先争优活动经验被《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报道,春光市场党支部和祁连菌业合作社党支部的创建工作,受到省市区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陈国材同志获奖情况

2009年,被中共肃州区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9年,被中共肃州区委授予“党管武装好书记”称号;

2009年,被中共肃州区委授予“综治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010年,被中共酒泉市委授予“全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