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战,就是自己与敌人面对面地相对抗作战。在大敌当前的时候,与敌人对阵的场面上,既要有胆识,又要能审时度势。
战争是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与较量,要想取得胜利,不仅要提高自己军队的战斗力,而且还要削弱敌方的战斗力。在两军对垒的时候,要善用此计谋来迷惑对手,用假象使对手产生错觉,信以为真,使之上自己的圈套,从而达到自己的真正企图和目的。迷惑敌军而使我方获利的办法有很多,最主要的,还是用种种假象令敌人觉得有利可图,而后使其陷入我方圈套再消灭他们的计策。
敌战计分为六篇: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
第七计无中生有
【原文】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1)。少阴、太阴、太阳(2)。
【原按】
无而示有,诳也。诳不可久而易觉,故无不可以终无。无中生有,则由诳而真,由虚而实矣。无不可以败敌,生有则败敌矣。
【注释】
(1).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诳,欺诈、诳骗。实,实在,真实,此处作意动词,使……成为真实、现实或实象。此句句意为:运用假象欺骗对方,但并非一假到底,而是让对方把受骗的假象当成真象。
(2).少阴,太阴,太阳:此“阴"指假象,“阳"指真象。句意为:用大大小小的假象去掩护真象。
【译文】
诓骗,并不是长期的诓骗,而是在虚假诓骗之后,把实像退出,把小虚假发展到大虚假,在极端的虚假之后,采用极端的真实的行动。
没有而表现为有,这就是诓骗。诓骗不能够长久,容易被人察觉,所以无不可能长久,不能以无来告终。无中生有,诓骗的假象便成为真实,空虚便成为实在。无,也就是假有,不可能战胜敌人;而在虚假之下推出实在,就可以战胜敌人了。
智慧心得
此计名最早源出老子《道德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但真正开始使用“无中生有”计的,是在唐朝。
唐朝安史之乱时,许多地方官吏纷纷投靠安禄山、史思明。唐将张巡一向忠于唐室,不肯投敌。他率领着两三千人的军队驻守孤城雍丘(今河南杞县)。安禄山派降将令狐潮率四万人马围攻雍丘城。敌众我寡,张巡虽取得几次突击出城袭击的小胜,但无奈城中箭支越来越少,赶造不及。没有箭支,很难抵挡敌军攻城。张巡想起三国时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心生一计。急命军中搜集秸草,扎成千余个草人,将草人披上黑衣,夜晚用绳子慢慢往城下吊。夜幕之中,令狐潮以为张巡又要乘夜出兵偷袭,急命部队万箭齐发,急如骤雨。张巡轻而易举获敌箭数十万支。令狐潮天明后,知其中计,气急败坏,后悔不迭。第二天夜晚,张巡又从城上往下吊草人。贼众见状,哈哈大笑。张巡见敌人已被麻痹,就迅速吊下五百名勇士,敌兵仍不在意。五百勇士在夜幕掩护下,迅速潜入敌营,打得令狐潮措手不及,营中大乱。张巡乘此机会,率部冲出城来,杀得令狐潮大败而逃,损兵折将,只得退守陈留(今开封东南)。
作为计谋,“无中生有”指凭空捏造,用假情况蒙骗对方,但并非弄假到底,而是要巧妙地由虚变实,用各种假象掩盖真实,造成对方的错觉,达成自己的目的。无中生有的“无”,指的是“假”,是“虚”。这个“有”,指的是“真”,是“实”。无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假做真时真亦假。
“无中生有”本是道家哲学。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从“无”开始的。从“无”生出“有”,“有”就是万物。《庄子·齐物论》指出,小到生命,大到宇宙,都有一个开始,在开始之前有一个未曾开始的开始,还有连未曾开始都未曾开始的开始。《易经》也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直至无穷。就是说事物一开始,首先是“无中生有”。
道家对“无”非常看重。老子曾说:三十根辐条,共组成一个车毂,当它的中间虚空,才有车的作用;抟黏土来制造陶器,当它的中间虚空,才有器的作用;开凿窗户来建成房室,当它的中间虚空,才有房室的作用;事物由有与无两部分构成,其中的虚无部分只有通过其实有部分才能有实用。所以实有部分只是藉利,而虚无部分才是实用。由此可以说明,有与无二者,虽然互为利用,但不可否认“无”的特殊作用。阐发开去,便是柔能克刚,弱能胜强,虚空之中,更有无穷的妙用,这就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此计的关键在于真假要有变化,虚实必须结合,一假到底,易被敌人发觉,难以制敌。先假后真,先虚后实,无中必须生有。指挥者必须抓住敌人已被迷惑的有利时机,迅速地以“真”、以“实”、以“有”,也就是以出奇制胜的速度攻击敌方,等敌人头脑还来不及清醒时,即被击溃。
应该注意,如果只是一味地用“无”的形式骚扰敌人,虽然可以让敌人在一段时间内被牵着鼻子走,但是一旦敌人发现这种虚假的恐吓没有实际效用,自然就会熟视无睹。而且,只是用“无”,最多可以自保,而不能起到打击敌人,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作用。只有在有中掺杂无,在无中隐藏有,在敌人最难发现的地方施展杀手,才能保证全胜。
此计可分解为三步:
第一步,示敌以假,让敌人误以为真;第二步,让敌方识破我方之假,并认为我方之假对其没有杀伤作用,掉以轻心;第三步,我方变假为真,让敌方仍误以为假。这样,敌方思想已被扰乱,主动权就被我方掌握。
使用此计有两点应予注意:
第一,敌方指挥官性格多疑,过于谨慎的,此计特别奏效。
第二,要抓住敌方思想已乱、迷惑不解之机,迅速变虚为实,变假为真,变无为有,出其不意地攻击敌方。
要防范“无中生有”计,首先是不能松懈,要时刻警惕敌方的任何一个动作,而后加以分析,摸清敌方的真正意图加以反击。最好是同时用假象反过来迷惑对手,让敌以为我方已经被制造的假象扰乱了思维,那样他的真实意图就会很快暴露了。
此计常用于外交中,贵在不定:“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如17世纪瑞典首相奥克生斯汀所说,外交者,将无作有,将有作无。即肯定不存在的事情,否定已存在的事情。典型的如战国时的纵横家张仪,真正把“无中生有”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
战国时,纵横家是很受各国君主器重的,他们往往凭着卖弄口舌而得到高官厚禄。张仪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跑到楚国游说,无奈他那一套连横主张得不到楚王的赏识,旅费用完,快要活不下去了。这时张仪听说楚王正宠爱两个美人,一个是南后,一个是郑袖,便心生一计,去对楚王告辞,说将去晋国跑一趟,问楚王是否想要晋国的东西。楚王对此态度冷漠,说晋国有的,楚国都有。于是张仪谈到了晋国女人,用他那天生说客的舌头把晋国美女渲染得美若天仙,自然打动了“寡人好色”的楚王,立即命他从速去办。
之后,张仪将这个消息传到南后和郑袖的耳朵里。两人听了,大为恐慌,连忙派人去向张仪疏通,并献上黄金千两。张仪向来人表示,他一定推辞去晋国,不会使两位美人失望。
起程前,楚王为张仪饯行。张仪对楚王说:“如果楚王叫最信得过的人给我斟酒,我会感到三生有幸。”于是,楚王把南后和郑袖请出来,轮流给张仪斟酒。张仪见了南后和郑袖,故作惊讶,扑通一声跪在楚王面前,说:“我对大王说了谎话,死罪!死罪!”“这是怎么回事?”楚王问。张仪说:“我的足迹遍及列国,从未遇见过像大王两位爱妃这样的绝色。上次我对大王说要把晋国的美女献给大王,那是没有见过大王两位爱妃的缘故。我对大王说了谎话,罪该万死!”楚王喜道:“原来如此。那你就不必去晋国了,我还在怀疑,天下竟有比我的两位爱妃更漂亮的女人?”
这样,张仪凭他的“空手道”,无中生有地白得黄金千两。
还是这个张仪,后来做了秦国的相国,向秦王建议,离间齐楚,再分别击之。秦王觉得有理,遂派张仪出使楚国。
张仪带着厚礼拜见楚怀王,说秦国愿意把商於之地六百里(今河南淅川、内江一带)送与楚国,只要楚能绝齐之盟。怀王一听,觉得有利可图:一得了地盘,二削弱了齐国,三又可与强秦结盟,于是答应,派逢侯丑与张仪赴秦,签订条约。二人快到咸阳的时候,张仪假装喝醉酒,从车上掉下来,回家养伤。逢侯丑只得在馆驿住下。过了几天,逢侯丑见不到张仪,只得上书秦王。秦王回信说:既然有约定,寡人当然遵守。但是楚未绝齐,怎能随便签约呢?
逢侯丑派人向楚怀王汇报,怀王哪里知道秦国早已设下圈套,立即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齐王大怒,于是齐国绝楚和秦。
之后逢侯丑向张仪索要商於之地,张仪却翻脸不认账,说当时答应的是自己的封邑六里,六百里之事纯属子虚乌有。
逢侯丑无奈,只得回报楚怀王。怀王大怒,发兵攻秦。可是现在秦齐已经结盟,在两国夹击之下,楚军大败,秦军尽取汉中之地六百里。最后,怀王只得割地求和。张仪这次使用的“无中生有”之计,令楚国偷鸡不成蚀把米。
纵观张仪这一生,欺齐、骗楚、讹燕、诈赵、诳韩、哄魏,极能煽风点火,最善无中生有,也算人间一奇。
第八计暗渡陈仓
【原文】
示之以动(1),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2)。
【原按】
奇出于正(3),无正不能出奇。不明修栈道,则不能暗渡陈仓。昔邓艾屯白水之北,姜维遣廖化屯白水之南,而结营焉。艾谓诸将曰:“维今卒还,吾军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必自东袭洮城矣。”艾即夜潜军,径到洮城。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破。此则是姜维不善用暗渡陈仓之计,而邓艾察知其声东击西之谋也。
【注释】
(1).示之以动:示,给人看。动,此指军事上的正面佯攻、佯动等迷惑敌方的军事行动。
(2).益动而巽:语出《易经·益卦》。益,卦名。此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巽上)。上卦为巽,巽为风;下卦为震,震为雷。意即风雷激荡,其势愈增,故卦名为益。与损卦之义,互相对立,构成一个统一的组合。《益卦》的《彖》辞说:“益动而巽,日进无疆。”这是说益卦下震为雷为动,上巽为风为顺,那么,动而合理,是天生地长,好处无穷。
(3).奇出于正:奇,反常的计谋或决策 ;正,正常、常规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奇、正是用兵作战的基本方法。
【译文】
有意地展示佯攻行动,利用敌方已经决定固守的时机,暗地里悄悄实行真实的行动,出奇制胜。(事物的)增益,因为(变)动而顺达。
非常规的战略从正规的战略之中变化出来,没有正规作战也就不可能有违反常规的作战。不按常规公开去修补被破坏的栈道,就不能够暗中偷渡陈仓。当年,邓艾在白水的北岸驻扎军队,姜维则派廖化在白水南岸安营扎寨。邓艾对手下的将领说:“姜维现在突然反扑回来,我军人少,按照常理,他们本来应该不等架设桥梁便过河来攻打我们。这是姜维想让廖化来牵制我军,使我们不能动兵。姜维必然会从东边袭击洮城。”邓艾当天晚上就派军队悄悄地赶到洮城。姜维果然在那里渡河,由于邓艾的军队先到一步,占据了洮城,所以洮城才没有被姜维攻破。这就是因为姜维不善于运用“暗渡陈仓”之计,而邓艾却能够察觉姜维的“声东击西”的计谋的战例。
智慧心得
此计是汉大将军韩信创造。“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成功战例。
秦朝末年,政治腐败,群雄并起,纷纷反秦。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关中,攻进咸阳。势力强大的项羽进入关中后,逼迫刘邦退出关中。鸿门宴上险些丧命后,只得率部退驻汉中。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将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其实刘邦一天也没有忘记一定要击败项羽,争夺天下。
公元前206年,已逐步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将军韩信出兵东征。出征之前,韩信派了许多士兵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关中守军闻讯,遂密切注视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各个关口要塞加紧防范,阻拦汉军进攻。韩信“明修栈道”的行动,果然奏效,由于吸引了敌军注意力,把敌军的主力引诱到了栈道一线,韩信立即派大军绕道到陈仓(今陕西宝鸡县东)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打败章邯,平定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找到了踏实的落脚点。
暗渡陈仓,意味着采取正面佯攻,当敌方被我牵制时,迂回到敌后,乘虚而入。韩信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并未采用正常的行军方法——修好栈道,然后沿着栈道进军。这种方法太过正规,所以易给对手加强战备以逸待劳的机会。所以,韩信大胆出奇兵,派军队从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突袭,打开了敌军的封锁线,掌握了战争的主动。
“暗渡陈仓”也符合了《孙子兵法》中关于“奇”和“正”的战术运用原理的策略,原文的按语已然点明,此计的具体运用原则便是“奇”和“正”的辩证关系。奇正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孙子曾经说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所谓“正”,指的是兵法中的常规原则;所谓“奇”,指的是与常规原则相对而言的灵活用兵之法。其实,奇正也可以互相转化。如果没有“正”的方法做铺垫,让敌人认为我军是按照正常的用兵方法进军,也就没有机会使用“奇”的策略出奇制胜了。而此计的妙处就在于利用“正”做诱饵,而以“奇”为真正的行动,不依成法,因而被识破的几率就小。
实际运用的时候,就要注意做好“奇”和“正”的协调。尤其是在面对高明的对手时,就更不能墨守成规,可以变换战术,将“正”变为“奇”,“奇”变成“正”。而且,还可以和其他计策配合使用,比如“瞒天过海”和“声东击西”。
此计与“声东击西”计有相似之处,都有迷惑敌人、隐蔽进攻的作用。二者的不同处是:“声东击西”隐蔽的是攻击点;“暗渡陈仓”隐蔽的是攻击路线;而且,“暗渡陈仓”与“声东击西”相比,只是假目标暴露得更加明确,只求将敌人的注意力引导过来,而不是到处运动,令敌人的心智混乱。
还是韩信,第二次使用“暗渡陈仓”,依旧非常精彩。
楚汉相争,各路诸侯自知力量不敌刘邦、项羽,他们密切注意战争动向,寻找靠山。当时,西魏王豹本已投靠刘邦,后来见到汉军在和项羽的楚军战斗中受挫,就转而投靠项羽,联楚反汉。大将军韩信举兵攻打西魏,大军进至黄河渡口临晋关(今陕西大荔东)。西魏王豹派重兵把守临晋关对岸的蒲坂(今山西永济西),凭借黄河天险,封锁临晋关河面,森严壁垒。
韩信深知,如果从临晋关渡河,损失太大,而且难以成功。他决定再次使用“暗渡陈仓”的计谋。他佯装准备从临晋关渡河决战,调集人马,赶造船只,派人沿黄河上游察看地形。经过认真调查,韩信决定从黄河上游夏阳(今陕西韩城南)渡河,那里地势险要,魏兵守备空虚。韩信一面命大军向夏阳调集,一面派兵丁擂鼓呐喊,推船入水,作出强攻临晋关的样子。魏军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就在临晋关的汉军佯装大举强渡的时候,汉军的主力部队已在韩信率领下从夏阳渡河后,直取魏都平阳(今山西临汾),等到西魏王豹得到消息,派兵堵截汉军,已经来不及了。汉军生擒西魏王豹,占领了西魏。
韩信之所以能够再一次使用“暗渡陈仓”的计策,而且再一次奏效,就在于当时战斗环境过于艰苦。试想,谁愿意放弃比较便捷的坦途,而迈上布满荆棘的歧路?并冒着整支部队陷入险境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