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一日一学
12338200000002

第2章 计篇(1)

【原文】

孙子曰:兵者(1),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2)。

故经之以五事(4),校之以计而索其情4: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5)。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6)。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7)。凡此五者,将莫不闻(8)。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9)?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10),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11),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12)也。

兵者,诡道也(14)。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14),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15),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16),得算多也(17);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注释】

(1)兵:本义为兵械,后引申为兵士、军队,这里指战争。

(2)察:考察,研究。

(3)五事:指道、天、地、将、法。经,指分析。

(4)校:通“较”,比较;计,指“七计”;情,指情况。

(5)阴阳:指昼夜等天时气象的变化;寒暑,指气温的不同;时制即为“时节”,指四季时令的更替。

(6)智、信、仁、勇、严:指将帅的智谋,赏罚有信,爱抚士卒,勇敢果断,军纪严明等。

(7)曲制:指军队组织编制方面制度;官道,指各级将吏的职责区分、统辖制度;主用,军用物资的管理。

(8)闻:知道,了解。

(9)孰:谁,这里指哪一方。

(10)将:作为“听”的助词,意为如果听从我的计谋。

(11)通“已”。听,听从,采纳。

(12)权谋,应变之意。

(13)诡诈,奇诡。

(14)挑逗,激怒。

(15)高超的境界。

(16)古时兴师前,要在庙堂里举行军事会议,谋算作战计划,叫“庙算”。

(17)计数用的筹码,这里指胜利的条件。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民众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可不认真考察,仔细研究。

因此,军事家们首先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仔细的比较分析,来探求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才,五是法制。所谓政治,就是要让民众认同拥护君主的意愿,使得他们能够为君主而生,为君主而死,而不畏惧危险。所谓天时,就是指昼夜晴晦、寒冷酷热、四时节气的变化。所谓地利,就是指征途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坦、作战区域的广阔或狭窄、地形对于攻守的益处或弊害。所谓将才,就是说将帅要具备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抚部属、勇敢坚毅、严于律己等品质。所谓法制,就是指军队组织体制的建设,各级将吏的管理,军需物资的掌管。以上五个方面,身为将帅者不能不了解。充分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所以必须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求得对战争情势的认识: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天时地利?哪一方能够贯彻法令?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这一切,就可以判断谁负谁胜。

若能听从我的计谋,指挥作战就一定会取胜,我就留下。若不能听从我的计谋,指挥作战就必败无疑,我就告辞离去。筹划的方略已被采纳,还要设法造成一种态势,用来辅佐战略计划的实现。所谓态势,即依凭有利于己的条件,采取灵活机动的应变措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奇谲的行为,因此必须做到:能打,却装作不能打;要打,却装做不想打。明明要向近处,却装做要向远处;实际要向远处,却装做要向近处;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他;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力量充实,就注意防备他;敌人兵卒强锐,就暂时避其锋芒;敌人暴躁易怒,就设法挑逗扰乱他;敌人卑怯谨慎,就设法离间分化他。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发动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时采取行动。所有这些,正是军事家指挥艺术的奥妙精髓,是不可预先传授说明的。

凡在开战之前就预计能够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胜利条件充分;凡在开战之前就预计到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筹划不周,胜利条件缺乏。筹划周密、条件充分的就能取胜,筹划不周、条件缺乏的就无法取胜,更何况不作筹划、毫无条件呢?我们依据这些因素来观察分析,那么胜负的结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战争啊,是不该轻易动用的人间凶器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古人说,兵者,乃是人间凶器,不得已而用之。

不知有多少人懂得这句话的沉重。只知道,人们很喜欢谈兵。

这么干着实潇洒:古人挥麈谈兵,儒雅十足,一派清高气象;到了今天,人们更是喜欢哥儿几个聚在一起,在酒酣耳热之际诉诸言语与想象,把人类史上所有发生过的大战重打上一遍,于七嘴八舌之间论证各种战略战术上的可能性,“如果拿破仑的北方军团能及时出现”,“如果希特勒的闪电突击没有成功”,“如果当年拿下台湾”……无数“如果”如果真的实现,世界版图无疑是应该重新划分的。无怪古人说,“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

人们论战,并不仅仅满足对历史的蹂躏,当代也颇有可让人发挥的大好机会。君不见,当某大国开进占领国时,举国百姓万人空巷,围聚在荧光屏前,听某位军事专家就战术角度摇头晃脑、评首论足,其指点江山、运筹帷幄之态可圈可点。

向来书生好谈兵,只要他们不掌军权,就算在想象中踏平庐山炸毁地球,也都无伤大雅,敬请随意。不过,若是他们得到了将想象化为现实的机会,噩梦也便开始了。

战国时的赵括,谈兵法滔滔不绝,天下莫能当,怎么看都像是百年不遇的兵法奇才,他几乎迷住了整个赵国,连赵王也在内,只除了他的父亲名将赵奢。赵奢早已把话撂在那了:“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兵法是生死之道,而自己的天才儿子却毫无对杀伐应有的一份尊重,心态未免太过轻松了。

结局已然妇孺皆知,就是这个纸上谈兵的赵括,在赵秦长平之战中惨败,四十余万赵国降卒被全部坑杀,只留下年幼者二百四十余人,作为心理战术震慑赵人之心。

这一战,几乎所有的赵国普通家庭都失去亲人,母亲失去儿子,妻子失去丈夫,婴儿失去父亲。这页历史几乎是被血浸透的(捎带一句,此战中赵括并非一般人所想的那么脓包,他亲率赵兵冲击秦阵,秦军万弩齐发,赵括身中数十箭,犹呼向前,力战而死,这就是他本人谢罪的方式。可见赵括虽然幼稚,却仍是条汉子,应怪罪的确实是那位迷信天才少年的混账赵王)。

再者如三国时的书生贾诩,为了保自己一命,几乎将整个东汉毁掉。

当时董卓败亡,部下李傕、郭汜打算散伙,同为部下的贾诩急忙说,要是弃众单走,一个亭长就能抓住你们,倒不如召集所有部下,进攻长安,为董公报仇。要能成事,就借国家名义征讨天下;要是实在不行,再走也不晚。

他这一计,促使李、郭合围长安城,城陷后“放兵掠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籍”。从此中央政府威信丧失殆尽,各地诸侯再也不把皇帝当回事儿。之后关东大乱,豪杰并起,东汉元气大伤,再未恢复。

动荡与死亡的年代就此开始,乱世肇端,生灵涂炭,这一切却只不过是因为一个叫“贾诩”的人想活下去,他当初献计的动机是这样的:同样作为董卓的党羽,自己这个文弱书生若想在乱世之中全身保命,只能让有刀有力的人先冲上去,战火一起,死多少人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死的人不是自己。

不仅仅是书生意气妄动刀兵,还有一些人,生来就带着杀伐之气,就像战争之神在人间的代理人,人们称他们为英雄。

成吉思汗算得一个,他扬言,青草覆盖的地方都要成为他的牧马之地;而作为一个男子汉,最大乐事莫过于压服乱众和战胜敌人,将他们斩草除根,夺取他们所有的一切。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将自己的话进行到底,乐此不疲。于是,蒙古铁蹄踏遍伏尔加河两岸,欧洲人被吓得心惊胆战,他们的嘴里从此多了一个词——“黄祸”。

以“武”为谥号的汉武帝刘彻,派李广利率(14万铁甲出征大宛,归来者仅剩万余,十几万生灵,只换回几匹出汗如血的怪马。

梁启超说:“英雄,乃不祥之物也!”每个英雄都喜兵、喜战,一世功绩下都流着鲜血,累着白骨。喜兵,喜战,结果就是历史的日程上排满了战争,就像毛泽东词云:“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凡战必伤。

流了太多的血,终有觉悟的人。

宋太祖赵匡胤,出身军人世家,前半生搏击沙场,靠着军队的拥戴登上帝位。然而终其一生,他都对军队、对战争,对穷兵黩武、开疆扩土心存余悸,不愿再动干戈,惹来无边杀戮。

“英雄到老皆皈佛,宿将还山不论兵”,老帅们封存记忆、再不言战,为的只是洗净浑身的杀意与血气,图得个下辈子清风朗月,远离刀兵。

所以孙子长叹,战争啊,就是流血,就是国家存亡,就是生民涂炭,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啊。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这就是战争,虽是简单道来,却足以触动人的灵魂。孙子提出的“察”字,是要让人看到战争的残酷,尊重生命的可贵,体认天地的仁心。这毕竟牵扯到生与死,兵锋一动,人命就贱了,战争所抹杀的是生而为人的尊严。

那么,甘受欺凌,永不言战?就像鸦片战争期间两广总督叶名琛的“不战不和不降不逃不死”的“不”字主义?未免将“兵圣”孙子看得忒小了。

“兵者,不得已而用之。”这也就意味着可以用高明的本事掌握火候,把事态的趋势控制在“不得已”那一刻到来之前。

什么样的本事?“圣”者眼力,“阴”谋手法。

“圣”,指的是能预见事态发展的方向,有这个本事的人,就是俗称的“圣人”。有圣者的眼力,就能提前看出征兆,避免危难的发生。实际上,在国家利益的争夺中,不必每一次胜负都必须动用武力,通常只是在策略层面上互争高下,彼此交锋的是有预见性的头脑,而不是刀兵。纵观历史,有无数的战争被悄悄化解,并没有真正打响。只不过,人们通常只注视那些站在战争风头上的勇士,而忽略了领着世人避开噩梦、无惊无险地走向坦途的智者们。这就好比下围棋,如果开局大势已定,就不必拼死拼活地提子争夺,自然有人主动中盘认输了。

“阴”,是指暗地里行事,为人所不易察觉。战争惊天动地,绽放血火,人们都能看到,这是显性,属“阳”谋;而“阴”谋,则是另一种力量,无声无色,却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比如汉解白登之围,刘邦被匈奴大军围困,正面出击必然是血战惨淡收场,而陈平用剑走偏锋的法子,直接送美女图给单于的妻子,刺激她劝说单于退兵,结果解围。从一定意义上讲,这幅美女图,效果不亚于数十万汉兵的支援。

战国时代,齐田单攻燕国聊城一年有余,士卒死伤惨重而聊城不下,于是奇士鲁仲连写了一封《遗燕将书》给守将,守将接信一读,先大哭后大笑,之后自杀,于是城池陷落。他的一封信,就有如此力量。

再比如,过去国与国之间用军队打来打去,为的是什么呢?不过是两个字,利益。而当今,纯用经济手段,却比纯用武力得到的更多。

运用“阴”谋,舍弃刀剑,在暗中将潜在的危险化解,就可以避免锋芒毕露的争战,不会再有“不得已”的事情发生,其中的生命也就得到了保全,或者,至少在得到最大利益的同时,承受尽可能少的伤亡。

这一原则并不只适用于战场,人生亦如一场战争,不过战场转移到了官场、商场、情场、职场,这种战争没有硝烟,却不一定不流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凶险之处不下于刀剑加身。在这里,战争有另一个名号:“竞争”。

面对你自己的人生,关乎自身“生死存亡”的竞争,孙子说得极对,“不可不察”。

这个“察”,是培养出一种能够洞彻人生的“战争观”。首先,尽量“不争”,先知先觉,避免卷入战争,人的精力有限,可能的话,要避免作战。人际间的“不争”就是收敛锋芒,和气浑融,以减少人与人交往的阻力,减少那些不必投入的“战争”。

人与人会有战争,无非是因为彼此锋芒太露,所以交锋。一个人的才智过露,会令他人产生忧心和震慑的感觉,油然而生出一种距离感,或产生回避、逃遁等心理意识,甚至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在这时,战争就开始了。

所以,学会“不争”就要敛尽锋芒,就要平淡。

有哲人说过,做人做到位,必然是平淡。智慧和才情到了,向来表现为一种淡味。古人说过,唯独淡味才是真味,才可以味之无极。比如吃东西,一种味道非常鲜浓的食物,是不可能吃得太多的,像烈酒,像浓咖啡。但是清茶,素菜,这样一种比较清淡的东西才接近人生真味,才可以味之无极,永远不会腻味的。如果真正懂得了欣赏这种淡,能够品味到这淡之美的话,便表明了一种成熟。如果仅仅限于欣赏那种夸张的、强烈的、锋芒毕露的美,恐怕还多少有点幼稚。

另外,“不争”同时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争”,一种高明的“争”,以“不争为争”。以功利角度来看,“不争”,反而能得到更多的东西。

“不争”在人际间的实践手法是“德”:人要懂得施德于人。德者,得也。给别人越多,自己得到的也就越多,根本不必多此一举地再去争夺。这便是更高明、更有效的方法。在商业上的“有钱大家赚”,在人际上的“多个朋友多条路”,就都是这种思维的体现。很多时候,借别人一步走,都相当于为自己多埋伏一招后棋。

若是真的到了“不得不战”的地步,却也无妨。出家人是很讲“不争”的,却也认为,尽管杀生是罪恶,然而杀死一个人便可以拯救许多人的话,杀一人便是功德。孙子也同样认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战争虽然会使国家军民伤亡,如果战争是为了“国家安全”而使天下安宁,进行战争便是国家必须的大事。这样的义战,应当进行。

重要的是,作为人,应当学会冲突和竞争的学问,如果学得够高明,在保全自己的同时,甚至连对手也可以保全,让双方的损失降到最低底线,这同样也是一种“仁”心。

洞彻战争的公式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

战场上随时有可能天地改易、风云失色。每一场战争都有着无限种可能的变数,有着鬼神不测之机。

然而,孙子却提出了一个能够计算战争胜败几率的公式,看似普通却又相当实用,足以将千头万绪的战争直接简化为数值,只要将其中的要素代入,便可以洞彻战争的结局。

这个公式就是“五事七计”,这十二种因素综合起来,决定了战争命运。“五事七计”,就是把道、天、地、将、法作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五种基本元素,并从国君、将帅、天地、法令、实力、训练、赏罚七个实际方面进行研究,从而预算出战争胜利的可能性。

先看五种基本元素:道、天、地、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