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不可不知的地理常识
12334400000014

第14章 中国地理(13)

大汶口遗址

大汶口遗址有墓葬、窑址和房址等。出土的生活用具主要有鼎、罐、盘、钵、豆、杯等器皿,分彩陶、黑陶、红陶、白陶、灰陶几种。生产工具有石斧、石凿、石锛和骨器,这个时候的工具已磨制得相当精细。墓葬多为家族合葬。已有随葬的风习。大汶口遗址及其他相同的文化遗存被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同时也有助于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的研究。

河南省

河南简介

简称豫。居于中国中部,又有中州、中原之称。东部与山东、安徽为邻。北部与河北、山西相交,西部和陕西相望,南部和湖北相连。河南省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西高东低。北部属暖温带,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达,小麦、烟叶、芝麻、拖拉机、轴承、卷烟等总产量居全国重要地位。河南地区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历史上长期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地理概况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周边与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湖北、陕西等6省接壤。因为这块土地大部分都在黄河以南,所以名叫河南。河南古代位居于九州之中。又称为中州、中原。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河南全省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伏牛山作为豫西山地的主体,海拔1000~2000米,被誉为全省的屋瓴。河南横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境内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织,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493条。

气候特点

河南省气候较温和。冷热变化和干湿状况主要受季风影响,南北地区间的气候具有过渡性特点。全省绝大部分地区年均温为13~15℃,年降水量一般约600~100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4~10月各地降水量丰沛,利于农业生产。

矿产资源

河南省矿产资源丰富,有107种,其中得到开发利用的有近70种。河南是中国既有煤、又有石油、天然气的少数省份之一。河南省的黄金储量居中国第二位;栾川钼矿是世界六大钼矿之一,储量居全国第一。

交通运输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连南贯北、承东启西,是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公路交通四通八达;京广、陇海、京九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从中国江苏连云港至荷兰鹿特丹港的新亚欧大陆桥横穿全省。位于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交汇处的郑州,是新亚欧大陆桥东端最大的客货转运站,有5条国际集装箱运输线路从这里直通上海、九龙、连云港、天津、青岛港口。目前,河南有航线几十条,郑州、洛阳、南阳3个机场每周有几百个航班往返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城市。

经济概况

河南是中国的小麦、烤烟、棉、麻类等重要产区,粮食、芝麻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棉花居全国第三位。工业城市主要集中在京广铁路和陇海铁路沿线。郑州是中国纺织工业基地之一,豫西已成为中国五大黄金生产基地之一,中原油田为中国的大油田。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使河南省工业跃居全国前列,河南省的交通状况也得到进一步改善。省内的长途运输以铁路为主,公路运输在短途运输中占重要地位。现在郑州为全省的航空枢纽,可直达全国各大城市。

文化习俗

河南省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全省有汉、回、蒙古、壮、苗等51个民族。以汉族为主,是全国少数民族比较多的省份之一。开封是有名的书画之乡、戏曲之乡,历史上曾产生过苏、黄、米、蔡四大书法流派,又是豫剧祥符调和河南坠子的发源地。

“五朝国都”:郑州

河南省省会。位于河南省中部。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有多处新石器中晚期文化遗址。3500年前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曾为夏、商、管、郑、韩五朝国都。郑州名胜山水众多,文物古迹荟萃。郑州地处中州腹地,十省通衢,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七朝古都”:开封

开封市简称汴梁,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位于省境东部,面积6247平方千米,辖5区5县。开封一名始于春秋时期,郑庄公在今城南筑仓城,取开拓封疆之意,距今已有2600余年。因开封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战国魏、五代梁、晋、汉、周、北宋及金朝均设都于此,有七朝古都之称。开封地处黄河冲积扇,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市内主要河流有黄河、贾鲁河、涡河、惠济河。开封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市内工业主要有毛纺、日用化工等。农业以生产小麦、棉花为主。开封市内的名胜及纪念地有相国寺、铁塔、龙亭大殿、禹王台、山陕甘会馆。

“七大古都之一”:洛阳

洛阳因北临黄河而名。面积15429平方千米,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东周、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则天)、后梁、后周先后定都于此,建都时间长达934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第二长的城市,素有“九朝都会”之称,五代以后逐渐衰落。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河、洛河、伊河、涧河、汝河等,属暖温带季风气候。洛阳市内主要矿藏有煤、黄铁、铝矾土、石灰石、石英等,工业以机械工业为主体。农业以生产小麦、棉花、苹果为主。洛阳素有牡丹花城之称。牡丹为洛阳市市花,自古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说。每年4月20日前后举行牡丹花会。市内的白马寺为佛教传入我国后所建的第一座寺院。

“七大古都之一”:安阳

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处晋、冀、豫三省交会处,西依太行山,北临漳河水,东南与华北平原接壤。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古称殷都,是举世闻名的殷墟所在地,这里出土的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4000多年前,中国上古时代三皇五帝中的颛项、帝喾二位帝王曾在安阳境内建都。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此,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稳定的国都。战国时属魏,后为秦昭襄王所占。在此置安阳县。安阳文物遗迹众多。殷墟出土有大量甲骨文、青铜器。包括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

少林寺

洛阳少林寺位于嵩山东部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是一座著名的佛教禅宗院。以少林拳闻名天下。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寺内有500罗汉壁画及少林寺练拳壁画等珍贵文物。公元527年,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此首创禅宗,历史上称达摩为禅宗初祖,称少林寺为禅家祖庭。寺内保存有唐以来的石刻300多件,尤以唐王告少林寺主教碑最为珍贵。

白马寺

现存寺宇多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所建,天王殿、千佛殿、毗卢阁、大雄殿、钟楼及鼓楼等为其主要建筑。殿内造像以大雄殿内所存之元代干漆造像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最为珍贵。此外还有元、明、清各代的泥塑像,唐、宋、元、明各代的经幢碑刻以及齐云塔、天竺高僧墓、焚经台等古迹。寺内还保存有天竺僧人摄摩滕、竺法兰的两个墓冢。

“五岳之中岳”:嵩山

中国五岳之一。春秋前称太宝山。战国时称嵩高山,一名外方山。西汉确定为五岳之一,称为中岳。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境。山峰海拔1491.17米,矗立于低山丘陵之间,气势磅礴,寺庙林立,是历代封建帝王经常游览禅祭场所。山上有古建筑群18处,尤以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塔林、观星台等最为著名。

“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原为嵩阳寺。宋时改为太室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官办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讲学。院内有古柏3株,现仅存2株,是中国现存较古老的柏树之一。

殷墟

位于河南安阳西北郊洹水两岸。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商王盘庚于公元前14世纪末迁都到当时称为殷的今河南安阳。直到商朝灭亡,在其中的273年间,这里被称为殷都。商被周灭后,这里沦为废墟,这便是今天殷墟的由来。首先发现甲骨文的人是金石学家王懿荣,他在所吃的一味中药——龙骨上发现许多刀刻的符号,经研究最后确认是甲骨文。并由此断定今河南安阳是殷朝都城。

仰韶文化遗址

仰韶文化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位于渑池县城北8千米仰韶村南台地上。仰韶遗址三面临水,北靠韶山,面积3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达4米,1921年发现,1951年经考古发掘,获得丰富资料。确证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承袭关系,距今约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出土文物有石斧、石铲、石锄、纺轮、骨锥、骨针及钵、盆、碗等陶器,陶器大部分绘有彩绘图案。

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是目前所知的华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于1977年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发现,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地带,以裴李岗出土文物为代表,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早期时期以后的文化面貌。裴李岗遗址中有房基、窑址、墓地等村落遗迹,磨制石器多于打制石器。农业占主导地位,饲养业也已出现,制陶业也具有一定的规模。裴李岗文化也存有细石器残余,表明它与以河南灵井和陕西沙苑为代表的中石器遗存有着渊源关系。它与老官台、李家村、磁山诸文化一起是仰韶文化的前身,故被统称为“前仰韶”时期文化。南阳武侯祠

全国目前尚保存九处武侯祠。南阳武侯祠仅次于成都的武侯祠而位居第二。“千古人龙”金字匾额的山门是武侯祠的起点建筑。拾级而上,穿过镌刻有“汉昭烈皇帝三顾处”石碑坊和仙人桥,迎面就是祠院的主体建筑——大拜殿。过了大殿,就是蓬松如伞、古朴美观的诸葛草庐,这就是诸葛亮当年隐居攻读的地方。草庐之外还有古柏亭、梁父岩、野云庵、宁远楼、伴月台、三顾堂、小虹桥、老龙洞、抱膝石等景点,被称为卧龙十景。

“中国三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

龙门位于洛阳城南12千米处,石窟就密布于伊水两岸的崖壁上,长达1000米。它同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4年)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汉、隋、唐和北宋诸朝,前后延续共达400多年之久。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共2100多个,佛塔40余座,碑刻题记3600多块,全山造像10万余尊。北魏时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唐代的潜溪寺、万佛洞、看经寺、奉先寺等都是代表性的洞窟。在迄今为止的1400多年里。龙门石窟遭受到自然风化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损毁严重。建国后,这一古老的艺术宝库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湖北省

湖北简介

简称鄂。位于长江中游,东邻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省会在武汉。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地形西高东低,江汉平原素称鱼米之乡,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湖北省是中国著名的淡水湖泊密集分布地区之一。湖北省粮、油、棉在全国占重要地位。钢铁、电力、汽车、轻纺工业居全国前列。湖北自然资源丰富。境内有保存完好的神农架原始森林。

地理概况

湖北位于我国中部,长江中游,全省可以划分为江汉平原、鄂西山地、鄂北岗地、鄂东低山丘陵四个地区。其中,江汉平原素有鱼米之乡的称号。湖北境内有1193条河流,这里还分布着众多的大小湖泊。其中洪湖为湖北省最大的湖泊。

气候特点

湖北省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征。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丰沛,雨热同季,利于农业生产。年均温15~17℃,7月平均气温为27~29℃,江汉平原最高温在40℃以上。为中国酷热地区之一;1月平均气温3~4℃。年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自然资源

湖北省矿产、水能、生物等资源都比较丰富。其中矿产136种。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中,磷、金红石、硅灰石等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水能是能源资源的突出优势,湖北省是丰水区,可开发的水能装机容量达3310万千瓦以上,居全国第四位。全省动物资源达700多种,约占全国动物种类的1/4。其中属国家规定的珍稀保护动物有白鳍豚、金丝猴、江豚(江猪)、大鲵、小灵猫、大灵猫等50多种。全省种子植物有3700多种。神农架为中国中部最大的原始森林,被誉为华中林海、天然动植物园,世界观赏名木金钱松、中国特有的“鸽子树”珙桐、名贵绿化树白皮松、活化石水杉等珍稀树种就生长在这里。

交通运输

湖北公路运营有9条国道、90条省道,全省各县和绝大部分乡镇已通汽车;形成了以武汉和各地区中心城市为枢纽。连接省、市、县、乡和主要港口铁路枢纽的公路网。铁路运输方面,除了京广线。还有汉丹、武大、焦枝、襄渝等线路;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全国最大的内河港口之一,也是省内最大的航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