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外科处方手册
12328600000015

第15章 周围血管疾病(2)

(2)鲜马齿苋煎汤趁温热湿敷患处,每日2次,或捣烂外敷患肢,每日2次。适用于湿热下注证。

(3)复方丹参片:每次4~6片,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本病各证型。

(4)青敷膏:外敷,每日1次。适用于急性期局部红肿明显处。

(5)蒲公英30g,苦参、黄柏、木鳖子各12g,白芷、牡丹皮、赤芍各10g。每日1剂,煎汤浸洗患肢。适用于本病湿热下注证。

2.湿阻瘀滞证:下肢青筋显露、迂曲或成团状,肤色紫暗,患肢沉重胀痛,踝部或足部肿胀,或溃疡不愈。舌淡,苔薄白腻,脉濡细或涩。治以利湿通络,活血化瘀。

基本处方桃红四物汤合三妙丸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各10g,赤芍15g,牛膝、茯苓、泽泻、白术各10g,桂枝6g,苍术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大黄虫丸:每次1粒,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本病湿阻瘀滞证。

(2)参三七:装入胶囊,每次1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本病湿阻瘀滞证。

(3)三七总甙片:每次3~4片,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本病湿阻瘀滞证。

(4)桂枝茯苓丸:每次5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本病湿阻瘀滞证。

(5)脉络宁注射液:10~20ml,加入5%葡萄糖液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14日为1个疗程,间隔5~7日后使用第2个疗程。适用于本病湿阻瘀滞证。

3.气血两虚证:下肢青筋迂曲成团,或呈空囊状,皮肤色素沉着,弹性差,有僵硬感,溃疡创面脓水淋漓,创口不愈,肉芽暗淡或晦白色。舌淡或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沉细。治以益气养血。

基本处方十全大补汤加减。潞党参12g,熟地黄10g,黄芪15g,白术、茯苓、当归、川芎各10g,白芍15g,肉桂6g,丹参15g,甘草5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补中益气丸:每次10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气血两虚证。

(2)十全大补丸:每次10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气血两虚证。

(3)白鲜皮、马齿苋、苦参各30g,黄柏、苍术各15g。每日1剂,每日熏洗2~3次。适用于下肢静脉曲张并发郁结性皮炎或慢性溃疡者。

警示

1.尽量避免持久站立或行走。经常坐位或下蹲位工作者,要间断进行伸膝蹬腿运动或踝关节伸屈活动,以减轻浅静脉的压力。

2.长期站立、重体力劳动或静脉曲张已形成者,需经常穿戴弹力袜套或弹力绷带缚扎,以保护浅静脉,减轻静脉瘀血。

3.下肢静脉曲张已并发溃疡者,宜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有利于创面愈合。

4.并发郁结性皮炎时,切忌手抓或热水浸烫,以免损伤皮肤形成慢性溃疡,保持患肢清洁卫生,防治足癣。

5.忌食辛辣刺激之品,如葱、蒜、辣椒等。

§§§第四节下肢慢性溃疡

下肢慢性溃疡是指体表组织的局限性缺损,长期无愈合倾向,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感染。下肢慢性溃疡多继发于下肢静脉曲张、血栓性静脉炎等。证见溃疡日久不愈,周围皮肤变薄色素沉着,创口凹陷,边缘形如缸口,肉色灰白,脓水臭秽等。中医称为“臁疮”、“裙边疮”,俗称“老烂腿”。

诊断要点

1.患肢多有下肢静脉曲张。

2.溃疡好发于小腿内侧下1/3处。

3.溃疡呈穿凿样,边缘形如缸口,色紫暗或苍白。4.溃疡难愈,愈后易溃,反复发作。

辨治原则

本病发病与湿热、血瘀、气血不足关系最密切,故治疗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法,而气血不足则当补益气血。本病外治方药很多,但总的原则不外:初期脓水过多者用中药外洗、湿敷,腐肉不脱有用提脓祛腐之品,而脓腐已尽者用生肌之品,周围并发湿疹者用青黛散麻油调敷。

处方

1.初期(湿热瘀滞证):小腿青筋怒张,局部发痒,焮红漫肿、疼痛。继则破溃,滋水淋漓,疮面腐暗或苍白,伴口渴便溏,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基本处方三妙丸合萆薢渗湿汤加减。银花、薏苡仁、紫花地丁各30g,萆薢、汉防己、茯苓皮、赤芍、丹皮各15g,当归、苍术、黄柏、牛膝各10g,生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三妙丸:每次6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下肢湿热证。

(2)复方丹参片:每次4~6片,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本病瘀滞明显者。

(3)蒲公英30g,苦参、黄柏、木鳖子各12g,白芷、牡丹皮、赤芍各10g。每日1剂,煎汤浸洗患肢。

2.后期(气血不足证):溃疡日久,疮口下陷,边缘似缸口,疮面秽暗,滋水淋漓,周围皮肤色紫,或浸渍发痒。面色失华,神疲乏力。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治以补益气血,清解余邪。

基本处方八珍汤加减。党参、银花藤、生黄芪各20g,云苓、生地、当归、赤芍、土茯苓各15g,白术、川芎、萆薢、大枣各10g,生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成药:十全大补丸,每次6g,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本病气血亏虚者。

(2)当归补血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本病血虚瘀滞者。

警示

1.忌食辛辣醇酒、荤腥发物。

2.患肢宜垫高,忌长时间站立和走动。

3.疮口愈合后,宜经常使用弹力绷带,以免腿部皮肤损伤。

§§§第五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于男性青壮年,以肢体动脉为主的坏疽性、节段性和周期性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临床特点为患肢怕冷、肤温肤色改变、间歇性跛行、静息性疼痛、受累肢体的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大部分病人常伴有浅表性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后期常因血管腔闭塞,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肢体末端坏死脱落。故本病属于祖国医学中的“脱疽”范畴。

诊断要点

1.绝大多数为20~40岁青壮年男性。

2.肢体有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表现。

3.足部和小腿反复发作游走性浅静脉炎。4.患肢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5.有关检查可有阳性结果。

辨治原则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按中医学认识,始则寒凝经脉,继则血脉瘀滞,后期由瘀化热,或瘀伤正,出现湿热或热毒证,或气血亏损。病在血脉,而有寒、热、瘀、腐之异,故宜分证论治。

处方

1.阳虚寒凝证:喜暖怕冷,患肢触之冰凉,皮色苍白或潮红,局部麻木酸胀,呈间歇性跛行,疼痛遇冷加重,但无溃疡或坏疽。舌淡,苔薄白,脉象沉迟。治以温阳散寒、活血通脉。

基本处方阳和汤加减。熟地黄15g,鹿角片10g,麻黄6g,白芥子10g,肉桂3g,炮姜3g,赤芍15g,丹参20g,红花6g,牛膝10g,甘草5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通塞脉片:每次10片,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本病各期。(2)复方丹参片:每次4~6片,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本病各期。(3)参桂再造丸: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阳虚寒凝证。(4)麻黄、桂枝各10g,细辛5g,川椒、牛膝、红花各10g,丹参30g,草乌10g,伸筋草20g,乳香、没药各6g。每日1剂,煎汤趁热熏洗患肢。适用于早、中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5)羊肉炖当归生姜:羊肉500g,当归60g,生姜5片。煮熟炖汤,汤肉同食。适用于阳虚寒凝证。

2.血瘀阻络证:患肢畏寒,触之发凉、麻木,持续性固定痛,局部皮肤呈红色、暗红或青紫色,活动后患足呈白色或苍黄色,肢体肌肉萎缩,步态跛行。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趺阳脉消失。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基本处方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各10g,川芎6g,当归、熟地黄各10g,赤芍15g,牛膝10g,延胡索12g,丹参15g,甘草5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熟地黄、桃仁、红花各10g,川芎6g,牛膝、赤芍各10g,乳香、没药各6g,甘草3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本病血瘀阻络证。

(2)脉络宁注射液:10~20ml,加入5%~10%葡萄糖液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2周为1个疗程,间隔5~7日后使用第2个疗程。适用于本病血瘀阻络证。

(3)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10%葡萄糖液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10日为1个疗程,间隔5~7日后使用第2个疗程。适用于本病血瘀阻络证。

(4)毛冬青针剂:每次2~4ml,每日1~2次,肌肉注射。适用于本病血瘀证。

3.湿热壅滞证:患肢喜冷怕热,小腿酸胀、肿痛,沉重乏力,若有溃疡则易糜烂、渗湿而呈湿性坏疽,面色灰滞、胸闷、纳呆、口渴不欲饮,小便黄。舌苔黄腻,脉滑数或细数。治以清热利湿,凉血化瘀。

基本处方四妙勇安汤加味。金银花30g,玄参30g,赤芍15g,川牛膝15g,黄柏15g,苍术12g,薏苡仁30g,茵陈15g,赤豆12g,紫草15g,木通6g,甘草12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茵陈赤小豆汤加减:茵陈15g,赤小豆20g,生薏苡仁15g,牛膝10g,赤芍15g,金银花、黄柏、泽泻、防己、红花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本病湿热壅滞证。

(2)金银花、当归、白蔹各30g,苦参、黄柏各24g,乳香、没药、煅石决明各12g,赤芍、连翘、大黄、甘草各15g。每日1剂,煎汤熏洗患肢。适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肢体残端溃疡。

(3)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10%葡萄糖液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10日为1个疗程,间隔5~7日后使用第2个疗程。适用于本病各期各证型。

4.热毒炽盛证:患肢剧痛,昼轻夜重,喜冷怕热,肢端出现坏疽,局部红、肿、热、痛,脓液较多,恶臭。伴发热,纳差,烦躁,口渴引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基本处方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5g,黄芩、黄柏、栀子各10g,金银花15g,连翘20g,牡丹皮10g,紫花地丁、丹参各15g,牛膝10g,赤芍15g,生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顾步汤加减:生黄芪、石斛、当归、牛膝各10g,紫花地丁15g,潞党参10g,金银花、蒲公英、赤芍各15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本病热毒炽盛者。

(2)金银花、当归、白蔹各30g,苦参、黄柏各24g,乳香、没药、煅石决明各12g,赤芍、连翘、大黄、甘草各15g。每日1剂,煎汤熏洗患肢。适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肢体残端溃疡。

(3)黄连10g,黄柏、黄芩各20g,大黄15g。每日1剂,煎汤熏洗。适用于脉管炎肢端溃疡、感染灶局限、局部红肿、疼痛,或坏死组织未脱落者。

5.气血两虚证:为病久气血耗损之证,患者面容白、萎黄、患肢肌肉明显萎缩,皮肤干燥脱屑,创面久治不愈,肉芽淡红、脓液清稀。舌质淡或嫩红,苔薄,脉细无力。治以益气养血,活血止痛。

基本处方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赤芍、白芍、地龙各10g,川芎6g,桃仁10g,红花6g,白术、茯苓各10g,甘草3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十全大补汤加减:黄芪、潞党参各15g,白术、茯苓、当归各10g,熟地黄12g,川芎、赤芍、白芍各10g,肉桂5g,紫河车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本病气血两虚者。

(2)归脾丸:每次6g,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本病气血两虚者。

警示

1.严格戒烟是获得治疗效果和防止复发的首要措施。

2.肢体注意防寒,寒冷刺激会使肢体血管受损害,尤其在寒冷季节要防止冻伤。尽量避免长时间户外停留,鞋袜、手套要保暖合适,不宜过紧,以免影响肢体血运。

3.每晚用温开水清洗足部,然后用清洁白布拭干,患足不宜过热的外敷和清洗。

4.足部真菌感染的病人常引起趾间、甲周感染或溃疡,可诱发或加重本病,故应积极治疗。

5.各种外伤是本病的诱因之一,故应保护肢体、防止外伤,以免加重病情。

6.趾(指)甲长时应及时修剪,过硬、过脆、变形趾(指)甲,先用温水浸软后再行修剪,切勿损伤患足。

7.对于患肢剧痛而影响睡眠的病人,要防止发生坠床。

8.服用中药或外敷药物,如有过敏或毒性反应时,应停止用药,并对症处理。

9.忌辛辣、醇酒、炙煿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