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疖与疖病
疖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发生于毛囊和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面、颈项、腋下、背部、会阴、腹股沟等处。单发者称为疖,多个疖在一定部位或散在身体各处反复发作称为疖病。疖的临床特点为:初起以毛囊为中心出现炎性浸润结节,红肿、灼热、疼痛,继则破溃,脓出红肿渐退而愈,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发生于面部危险三角区的疖如被挤压或挑破,感染容易进入颅内的海绵窦,引起化脓性海绵窦静脉炎,病人可出现延及眼部及其周围组织的进行性红肿和硬结,伴有局部压痛、头痛、寒战、高热甚至昏迷等,病情十分严重,死亡率很高。属于中医的“疖”、“暑疖”、“颜面部疔疮”范畴。
诊断要点
1.好发于头面颈、臂、臀等部位。
2.皮损为疼痛色红的圆锥形结节,3~5日化脓,出脓即愈。
3.疖病好发于青壮年和皮脂腺代谢旺盛者,或抵抗力差、营养不良的小儿,或糖尿病患者。疖肿散在全身,或在颈、背、臀部反复发作,此起彼伏,缠绵难愈。
辨治原则
本病是以色红疼痛的圆锥形结节,肿势局限,脓出即愈或疖肿此愈彼起,日久不愈为主证的化脓性疾患。发病与暑、湿、热毒、正虚关系密切,但总由热毒引起,故治疗以清热解毒为大法,而正虚者需要采用扶正解毒之法。
处方
1.暑湿蕴结证:疖肿发于夏秋季节。患处结块,或起脓疱,灼热疼痛,肿势局限,破流脓水,或伴心烦、胸闷、口苦咽干,便秘溲赤等症。舌质淡红,苔薄黄而腻,脉数或滑数。治宜清暑利湿,解毒散结。
基本处方清暑汤加减。银花、生地、赤芍各15g,连翘、黄芩、花粉、前胡、马齿苋、泽泻、滑石各10g,生甘草、淡竹叶各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经验方:藿朴夏苓汤加减,青蒿20g,藿香、厚朴、银花、连翘各15g,制半夏、丹皮各12g,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暑湿蕴结证。
(2)三黄丸:每次6~9g,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暑湿蕴结,火毒较盛者。
(3)六神丸:一岁每次1粒,二岁每次2粒,三岁每次3~4粒,四~八岁每次5~6粒,九~十岁每次8~9粒,成年每次10粒,每日3次,口服,温开水吞服。适用于暑疖热毒盛者。
(4)一粒珠:每次1.5g,每日1次,口服。活血,消肿,解毒。适用于疮疖,红肿疼痛。
(5)七味新消丸:成人每次2g,每日3次,口服。儿童酌减,饭后服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适用于各部位疖肿。
(6)马齿苋敷方:鲜马齿苋50g,青黛10g。马齿苋洗净,捣成糊状,加入青黛,研匀即成。用时将药外敷患处,厚度1cm左右,用纱布包扎,1~2小时换药1次,至消肿为止。适用于疖之初期。
(7)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疖之初期。
(8)用新鲜蒲公英、紫花地丁、芙蓉叶、马齿苋、丝瓜叶等,选用1~2种捣烂,每日2~3次,外敷。适用于疖之初期。
2.脾虚毒结证:多见于小儿头皮。疖肿相连,疮不敛口,宛如蝼蛄串穴,或结块迟不化脓,伴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质淡,脉虚细。治宜健脾养血,解毒化瘀。
基本处方党参、云茯苓、银花、连翘、赤芍、丹皮、当归、淡竹叶各15g,白术12g,生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经验方:健脾除湿汤合四妙散加减,生黄芪20g,银花、薏苡仁各15g,当归、土贝母各12g,萆薢、黄柏、白术各10g,生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脾虚毒结,气血亏虚者。
(2)人参养荣丸:每次6g,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体质较弱者。
(3)僵蚕饮:僵蚕20g,紫花地丁、蒲公英各30g,金银花、黄芪、赤芍各15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小儿多发性疖肿。
(4)五五丹:掺于疮口上,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蝼蛄疖脓腐较多、腐肉难脱者。
(5)九一丹:掺于疮口上,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疖溃后脓腐未尽者。
3.湿热内蕴,外感风邪证:多见于青壮年。患部出现圆形硬结,红肿热痛,有脓头但脓水少,痛痒相兼。伴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祛风。
基本处方防风通圣散加减。生石膏20g,生山栀、黄芩、连翘、赤芍、蛇舌草各15g,防风、生大黄(后下)、当归、前仁各10g,生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五味消毒饮加减:银花、蒲公英、薏米各15g,紫花地丁、野菊花、滑石、黄柏、花粉、防风、天葵子各10g,生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湿热内蕴,热毒较盛者。
(2)三黄丸、六神丸,任选1种,用法同上。
(3)清解片:成人每次3片,每日2~3次,儿童酌减,口服。适用于毒热炽热,具有高热,口渴尿赤,便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等实热证候。
(4)六应丸:每次10丸,儿童每次5丸,婴儿每次2丸,每日3次,饭后服。适用于火毒内盛者。
(5)蒲公英、大青叶各30g,车前子(包)15g,生甘草3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疖病。
4.阴虚毒恋证:疖肿散发全身各处,色暗红,脓水稀少,此起彼伏,迁延不愈。伴有低热,烦躁口渴。舌质红,苔薄,脉细数。治宜滋阴解毒。
基本处方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淮山药、丹皮、银花、土茯苓各15g,云苓、泽泻、连翘各10g,山萸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经验方:滋阴汤合银花甘草汤加减,生地、淮山药、黄芪、银花、蒲公英、薏米、赤芍各15g,山萸肉、归尾各10g,生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疖肿散发阴虚毒恋者。
(2)成药:知柏地黄丸,每次6g,每日3次,口服。
(3)重楼饮:重楼20g,白头翁20g,生何首乌、生黄芪各3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疖病。
(4)千捶膏:外贴,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疖病。
(5)体针主穴:在督脉经上、第六胸椎棘突处;配穴:后合谷穴(在第1、2掌骨连线之缘)。令病人端坐,抱肘低头,在穴位处用0.1cm圆针沿皮下进针,深至1.5~2寸,留针20分钟;配穴用毫针快速进针,得气后将针退至皮下,然后将针倾斜15度,沿第2掌骨前缘约达手指关节处,得气后留针10~15分钟。每周1~2次,2~3周为1个疗程。适用于疖病。
警示
1.不宜自行挤压疖肿。尤其是颜面部疖肿,当挤压后出现高热、头痛、眼睑肿胀等及时就医。
2.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鱼腥发物及肥甘厚腻之品。
3.及时防治糖尿病。
4.头顶、臀部的多发性疖肿,尽量少用油膏类药物外敷。
§§§第二节痈
痈是多个相邻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于成年人,常发生在颈项、背部厚韧皮肤部。属中医“有头疽”范畴。由于发生的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有“脑疽”、“对口疽”、“发背”、“搭背”等不同名称。
诊断要点
1.初起时局部红肿疼痛,界限不清,在中央部表面有多个粟粒状脓栓,破溃后呈蜂窝状。
2.成年人多发,常发生在颈项、背部。
3.全身症状明显,白细胞计数增高。缠绵难愈。
辨治原则
本病是以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继之出现多个粟粒状脓栓,破溃后呈蜂窝状改变为主证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易生内陷变局,发病与风、温、湿、热、脏腑蕴毒、气血凝滞及阴虚、气血亏虚关系最为密切,故治疗实证以清热利湿、和营托毒;虚证以滋阴、扶正为大法。临床又根据病程,分为初期、溃脓期、收口期三个阶段,而分别采用和营解毒、清热利湿、托里解毒、调补气血之法,谨防疽毒内陷为主旨。
处方
1.火毒凝结证:多见于壮年正实邪盛者。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根脚收束,迅速化脓脱腐,脓出黄稠。伴发热,口渴,尿赤。舌苔黄,脉数有力。治宜清热泻火,和营托毒。
基本处方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黄连、黄柏、黄芩、栀子各10g,金银花、防风、白芷、当归、赤芍、贝母各10g,紫花地丁20g,陈皮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经验方:清热合剂,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g,金银花15g,赤芍、牡丹皮各12g,皂角刺10g,生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有头疽初、中期。
(2)六神丸:一岁每次1粒,二岁每次2粒,三岁每次3~4粒,四~八岁每次5~6粒,九~十岁每次8~9粒,成年每次10粒,每日3次,口服,温开水吞服。适用于热毒盛者。
(3)六应丸:每次10粒,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热毒蕴结,火毒较盛者。
(4)鲜垂盆草60g,捣烂取汁冲服,或外敷患处,每日1次。适用于有头疽初起。
(5)金黄膏、玉露膏调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有头疽初起。
(6)用新鲜的蒲公英、紫花地丁、芙蓉叶、马齿苋、丝瓜叶等,选用1~2种捣烂,每日2~3次,外敷。适用于有头疽初期。
2.湿热壅滞证:局部症状与火毒凝结证相同。伴全身壮热,朝轻暮重,胸闷呕恶。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治宜清热化湿,和营托毒。
基本处方仙方活命饮加减。金银花、防风、白芷、当归、赤芍、贝母各10g,紫花地丁20g,陈皮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经验方:疽愈汤,黄芪40g,皂角刺、紫花地丁、当归各30g,连翘20g,丹参15g,姜半夏12g。随证加减,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有头疽中期。
(2)茜草外敷:鲜茜草茎叶适量,先用清水洗去灰尘,再用凉开水冲洗干净,然后捣成糊状;将患处用生理盐水清洗干净,将捣烂的茜草外敷患处,外用消毒纱布包扎。未溃时每日换药1次,溃后每日换药2次。适用于有头疽中期。
(3)五五丹:掺于疮口上,或用药线蘸药插入疮中,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有头疽脓流不畅、腐肉难脱者。
(4)七三丹:掺于疮口上,或用药线蘸药插入疮中,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有头疽溃后腐肉难脱、脓水未尽者。
3.阴虚火炽证:多见于消渴病患者。肿势平塌,皮色紫滞,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少带血水,疼痛剧烈。伴发热烦躁,口干唇燥,饮食少思,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细弦数。治宜滋阴生津,清热托毒。
基本处方竹叶黄芪汤加减。竹叶10g,川芎、甘草各6g,当归、白芍、党参各15g,半夏12g,石膏(先煎)、熟地、麦门冬、黄芪各
3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经验方:清营化毒汤加减,生地20g,丹皮、赤芍、首乌、蒲公英、银花各15g,地丁、连翘、玄参、石斛、皂角刺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阴虚火毒盛者。
4.气虚毒滞证:多见年迈体虚、气血不足患者。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灰暗不泽,化脓迟缓,腐肉难脱,脓液稀少,色带灰绿,闷肿胀痛,容易形成空腔。伴高热,或身热不扬,小便频数,口渴喜热饮,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苔白或微黄,脉数无力。治宜扶正托毒。
基本处方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金银花、防风、白芷、当归、赤芍、贝母各10g,紫花地丁20g,陈皮6g,人参10g,黄芪15g,熟地15g,炙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经验方:托毒汤加减,生黄芪、银花各15g,白茯苓、白芍、当归各12g,党参、白术、桔梗、皂角刺各10g,川芎、生甘草各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气虚毒滞者。
警示
1.注意个人卫生。患病后经常保持疮周皮肤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洗涤拭净,以免脓水浸淫。
2.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鱼腥发物及肥甘厚腻之品。伴消渴病者,及时进行治疗,并予消渴病饮食;高热时宜卧床休息,并多饮开水。
3.切忌挤压,患在项部者可用四头带包扎;若患背疽,睡时宜侧卧;患在上肢者宜用三角巾悬吊;在下肢者宜抬高患肢,减少活动。
§§§第三节皮下急性蜂窝组织炎
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一种弥漫性化脓性感染。多由皮肤损伤后感染所引起,亦可由局部感染灶直接蔓延或经淋巴、血循环扩散而发生。主要致病菌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厌氧性细菌。由于病变扩散迅速,与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可有局部外伤或感染史,好发于组织较疏松的部位。全身症状较明显,发生于口底、颌下和颈部的急性蜂窝织炎,可发生喉头水肿和气管压迫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本病属于中医“发”的范畴。其临床特点为:在皮肤疏松的部位突然红肿蔓延成片,灼热疼痛,红肿以中心最为明显,而四周较淡,边缘不清,3~5日后化脓,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诊断要点
1.局部红肿热痛,边界不清,病变中央易发生坏死,可形成脓肿。
2.病变部位较浅、组织松弛者肿胀明显,疼痛较轻;病变部位组织致密者,肿胀不显,疼痛较剧。
3.伴有全身症状。
4.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