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儿科处方手册
12328400000009

第9章 消化系统疾病(2)

基本处方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煨葛根10g,黄芩6g,黄连2g,煨木香6g,车前子10g(包),茯苓10g,炒苍术6g,焦山楂10g,马鞭草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杏仁滑石汤:杏仁10g,滑石10g,半夏6g,黄芩6g,厚朴6g,郁金10g,橘红4g,黄连3g,甘草3g。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于湿热泻。

(2)葛根芩连微丸(片、冲剂):丸剂:每次5岁以下1g,6~9岁2g,10~14岁3g,每日3次。片剂:每次1~3岁1片,4~6岁2片,7~9岁3片,10~14岁4片,每日3次。冲剂:每次1~3岁1g,4~9岁2g,10~14岁3g,每日3次。口服。用于湿热泻。

(3)儿泻停颗粒:每次1~6个月0.5g,7个月~2岁1g,3岁2g,4~6岁3g,7~14岁4g,每日3次。3天为1疗程。口服。用于湿热泻。

(4)肠炎宁片:每次1~3岁1片,4~6岁2片,7~9岁3片,10~14岁4片,每日3~4次。口服。用于湿热泻。

(5)香连丸(胶囊):丸剂:每次6岁以内1~2g,7岁以上3~4g,每日2~3次。胶囊:每次6岁以内1粒,7岁以上2~3粒,每日3次。口服。用于湿热泻。

(6)小儿泻痢片:每次1岁以内1片,2~3岁2~3片,4岁以上4~6片,每日2次。口服。用于湿热泻。

(7)穿心莲片(注射液):片剂:每次1~2岁1片,3~6岁2~3片,7~9岁4片,10~14岁5片,每日3~4次。口服。注射液:每次2ml,每日2次。肌内或静脉注射。用于湿热泻。

(8)红灵丹散:0.15~0.30g。置脐内,外用胶布粘贴固定,每日换药1次。用于湿热泻。

3伤食泻:脘腹胀满疼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酸臭或如败卵,夹食物残渣,嗳气酸馊,泛恶呕吐,纳呆恶食,矢气臭秽,夜寐不宁,舌苔垢腻,或见微黄,脉象滑数,指纹沉滞。治宜消食化滞,运脾和胃。

基本处方保和丸加减。焦山楂10g,焦神曲10g,炒麦芽10g,茯苓10g,半夏6g,陈皮6g,连翘10g,莱菔子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健脾消滞汤加减:党参10g,茯苓10g,白术10g,焦山楂10g,焦六曲10g,肉桂5g,干姜5g,黄连3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浓缩药液至100~200ml,分数次温服,3剂为1疗程。用于伤食泻。

(2)楂曲钙槟散:山楂130g,神曲120g,蝉蜕90g,炒谷芽150g,槟榔120g,乳酸钙100g。共研细末。2岁以下小儿,每次服1g;2岁以上每次服1.3~1.5g。每日2次,调入米糊服用。用于伤食泻。

(3)保和丸:每次6岁以下3g,7~10岁6g,11~14岁9g,每日3次。口服。用于伤食泻。

(4)王氏保赤丸:小于6个月每次服5粒,6个月~3岁,每超过1个月加1粒,大于3岁每超过1岁加5粒,8~14岁,每次服60粒。每日1次,重症每日2次。口服。用于伤食泻。

(5)四磨汤口服液:每次1岁以下3ml,1~3岁5ml,3~10岁10ml,10~14岁15ml,每日2次。口服。用于伤食泻。

(6)小儿泄泻停颗粒:每次6个月以内1g,6个月~3岁2g,每日2次。口服。用于伤食泻。

(7)小儿香橘丸:每次1丸,每日3次;1岁以内小儿酌减。口服。用于伤食泻。

4脾虚泻:病程迁延,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夹未消化之宿食,每于食后即泻,多食则脘痞、便多,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消瘦,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指纹淡。治宜健脾益气,助运化湿。

基本处方参苓白术散加减。炒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山药10g,炒薏苡仁10g,陈皮6g,炒苍术6g,焦山楂10g,焦神曲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健脾八珍糕:每次1~2块,开水调成糊状,每日2~3次。口服。用于脾虚泻。

(2)参苓白术丸(散、片、口服液):丸剂:每次6岁以下2g,7~9岁4g,10~14岁6g,每日2次。片剂:每次1~3岁1片,4~6岁2~3片,7~9岁4~6片,10~14岁7~10片,每日2次。口服液:每次6岁以下5ml。7岁以上10ml,每日2~3次。口服。用于脾虚泻。

(3)人参健脾片:每次1~3岁1片,4~6岁2片,7~14岁3~4片,每日3次。口服。用于脾虚泻。

(4)补中益气口服液:每次6岁以下5ml,7岁以上10ml,每日2~3次。口服。用于脾虚泻。

(5)香砂六君片:每次1~3岁1片,4~6岁2片,7~9岁3片,10~14岁4片,每日3次。口服。用于脾虚泻。

(6)启脾丸:每次3~7岁1/3丸,8岁以上1/2丸,每日2~3次。口服。用于脾虚泻。

(7)参芪膏:每次6岁以下5g,7~9岁10g,10~14岁15g,每日3次。口服。用于脾虚泻。

(8)健脾康儿片:每次1岁以内1~2片,1~3岁2~4片,3岁以上5~6片,每日2次。口服。用于脾虚泻。

(9)止泻灵颗粒:每次12g,6岁以下儿童减半,每日3次。口服。用于脾虚泻。

(10)小儿止泻安颗粒:每次1岁以内3g,1~2岁6g,每日3次,3~4岁12g,每日2次。口服。用于脾虚泻。

(11)小儿腹泻外敷散:用食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2岁以下每次1/4瓶,2岁以上每次1/3瓶。大便每日超过20次者,加敷涌泉穴,用量为1/4瓶,每24小时换药1次。用于脾虚泻。

(12)小儿腹泻宁袋泡剂(糖浆):糖浆剂:每瓶装10ml。袋泡剂:取本品置于杯中,沸水加盖浸泡20分钟后,呷服浸泡液。每次1岁以内1包,每日2次;1~3岁1包,每日3次;3~7岁1包,每日4次。口服。用于脾虚泻。

(13)婴儿素:每次1岁以下0.25g,1~3岁0.5~1g,每日2次。口服。用于脾虚泻。

(14)小儿康颗粒:每次1岁以内3g,1~4岁5g,4岁以上10g,每日3次。口服。用于脾虚泻。

(15)婴儿健脾颗粒(口服液):颗粒:每次1岁以内1g,1~3岁4g,4~7岁8g,每日2次。口服液:每次6个月以内5ml,6个月~1岁10ml,1~2岁15ml,每日3次。口服。用于脾虚泻。

5脾肾阳虚泻:久泻不止,缠绵难愈,粪质清稀,澄澈清冷,下利清谷,或五更作泻,食欲不振,腹软喜暖,形寒肢冷,面白无华,精神萎软,甚则寐时露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健脾温肾,固涩止泻。

基本处方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炮姜5g,附子3g,吴茱萸5g,炒白术10g,肉豆蔻8g,补骨脂10g,五味子5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附子理中丸:每次6岁以下3g,7~10岁6g,11~14岁9g,每日3次。口服。用于脾肾阳虚泻。

(2)理中丸:每次6岁以下3g,7~10岁6g,11~14岁9g,每日2次。口服。用于脾肾阳虚泻。

(3)四神丸:每次6岁以下3g,7~9岁4~6g,10~14岁7~9g,每日2~3次。口服。用于脾肾阳虚泻。

(4)丁蔻理中丸:每次6岁以下3g,7~10岁6g,11~14岁9g,每日3次。口服。用于脾肾阳虚泻。

(5)固本益肠片:每次1~3岁1~2片,4~6岁3~4片,7~9岁5~6片,10~14岁7~8片,每日3次。口服。用于脾肾阳虚泻。

(6)小儿暖脐膏:肉桂、干姜、茴香、白胡椒、吴茱萸、橘核、荔枝核、川楝子、麝香、食用植物油、樟丹。外用。微火化开,敷贴脐上。用于脾肾阳虚泻。

(7)艾绒30g,肉桂5g,小茴香5g,公丁香6g,广木香6g,草果10g,炒苍术6g,炒白术15g。共研细末,纳入肚兜口袋中,围于脐部。用于脾肾阳虚泻。

6伤阴泻:泻下无度,呕吐频繁,精神萎靡,肢软无力,面色无华,肢冷汗出,口渴引饮,小便减少,舌质干,舌苔薄,或舌红少苔,脉象细数。治宜益气养阴。

基本处方人参乌梅汤加减。人参10g(另炖),乌梅5g,山药10g,麦冬10g,石斛10g,生地黄10g,炙甘草5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小儿泻速停颗粒:每次6个月以内1.5~3g,6个月至1岁3~6g,1~3岁6~10g,3~7岁10~15g,7~12岁15~20g,每日3~4次。口服。用于伤阴泻。

7伤阳泻:暴泻不止,便稀如水,皮肤干燥,目眶及囟门凹陷,啼哭无泪,或久泻不愈,便泄不止,大便清冷,完谷不化,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肢软无力,哭声低微,杳不思纳,少尿无尿,四肢清冷,舌淡无津,脉象沉微,指纹淡白。治宜回阳固脱。

基本处方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人参10g(另炖),麦冬10g,五味子6g,附子3g,煅龙骨15g(先煎),煅牡蛎15g(先煎),炙甘草3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参附注射液:每次3岁以下2ml,4~6岁4ml,7~9岁6~8ml,10~14岁10ml,加入5~10%的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用于伤阳泻。

警示

1控制饮食。轻症患儿宜适当减少乳食,缩短喂奶时间和延长间隔时间;重症患儿若吐泻频繁,宜短暂禁食6~8小时,然后逐渐恢复少量母乳或米汤等易于消化的食物。

2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注意防止脱水。若大便呈稀水样且量多,尿量减少,烦躁口渴者,要及时给予口服补液或静脉补液,同时补充适量电解质纠正电解质紊乱。

§§§第四节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干燥坚硬,秘结不通,排便次数减少,排便间隔较久,或虽有便意而排出困难的一种病症。亦称便闭、秘结、大便不通。便秘既可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也可继发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本病在儿科发病率较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现代医学中因肠动力缺乏,肠道刺激不足引起的肠黏膜应激力减弱而致的便秘,一些直肠、肛门疾病等引起的便秘,以及先天性巨结肠引起的便秘,均属于中医学“便秘”的范畴。

诊断要点

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排便间隔大于2天,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为其临床特征。长期便秘的患儿可有食量或多或少,易感外邪,偶见有营养不良的表现。

辨治原则

辨证首先当辨虚实,次需辨寒热。实证多为乳食积滞、燥热内积和气机郁滞所致。粪质多干燥坚硬,常腹胀拒按。食积者伴有不思乳食,或恶心呕吐;气滞者常嗳气频作。虚证多因气虚血亏,失于濡润,传导无力。粪质不甚干硬,但欲便不出或便出不畅,常腹胀喜按。气虚者伴神疲气短,血虚者常面白无华,唇甲色淡。热证者多有面赤身热、口干、尿黄、腹胀满而痛、得温反甚、舌红苔黄等实热兼症;寒证者则常见面色青白、四肢不温、喜热恶寒、小便清长、舌淡苔白之象。治疗以润肠通便为基本原则,但宜针对不同病因,采用消积、清热、增液润燥、健脾助运、疏肝、益肾等治本之法。药治、食治并举,通下法只可暂用,不可攻伐过度,以免损伤正气。

处方

1食积便秘:大便闭结,脘腹胀满,不思乳食,或恶心呕吐,手足心热,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沉有力,指纹紫滞。治宜消积导滞,清热化湿。

基本处方枳实导滞丸加减。枳实10g,神曲10g,山楂10g,胡黄连6g,生大黄5g(后下),黄芩10g,木香6g,槟榔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枳实导滞丸:每次6岁以下2~3g,7~10岁3~4g,11~14岁5~6g,每日2~3次。口服。用于食积便秘。

(2)木香槟榔丸:每次6岁以下2~3g,7~10岁3~4g,11~14岁5~6g,每日2~3次。口服。用于食积便秘。

(3)王氏保赤丸:小于6个月每次服5粒,6个月~3岁,每超过1个月加1粒,大于3岁每超过1岁加5粒,8~14岁,每次服60粒。每日2次,重症每日3次。口服。用于食积便秘。

2燥热便秘:大便干结,排出困难,甚至秘结不通,面红身热,口干口臭,腹胀或痛,小便短赤,或口舌生疮,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指纹紫滞。治宜清热润肠通便。

基本处方润燥攻下汤加减。生大黄5g(后下),枳实10g,槟榔10g,连翘10g,杏仁10g,当归10g,生地10g,火麻仁10g,瓜蒌仁10g,蜂蜜10g(另冲)。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知母10g,当归10g,木香10g,泽泻10g,槟榔10g,炒大黄6g。加水浸泡20分钟,急火煎沸,再文火煎15分钟,煎煮2次,混匀后分3~4次服。用于燥热便秘。

(2)麻子仁丸:每次1~3岁3g,4~9岁6g,10~14岁9g,每日1~2次。口服。用于燥热便秘。

(3)麻仁润肠丸:每次6岁以下1/2丸,7~10岁1丸,11~14岁1.5~2丸,每日2次。口服。用于燥热便秘。

(4)四磨汤口服液:每次1岁以下3ml,1~3岁5ml,3~10岁10ml,10~14岁15ml,每日2次。口服。用于燥热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