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袭阿登森林
阿登山脉位于比利时境内,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重要的战略地位。首先,比利时自古就被誉为“欧洲的十字路口”,而阿登森林又是比利时的咽喉要冲,可谓重中之重。其次,阿登森林位于人口稠密的巴黎—布鲁塞尔—科隆三角地带中间,占据此地,就可以威慑法国、比利时和德国。最后,阿登森林多为丘陵地区,易守难攻,是绝好的天然堡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战略家们的眼光一次又一次地落在了这块平静的土地上。
1939年9月,纳粹德国占领波兰之后,就对西欧虎视眈眈,并开始策划进攻西欧诸国的作战计划。10月9日,希特勒下达了进攻西欧的第六号指令,德国陆军总司令部随即开始制订代号为“黄色方案”的进攻计划,该计划实际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施里芬计划”的翻版,即经比利时中部以法国巴黎为主要突击方向。该方案有着严重的缺点:第一,作战思路老套,毫无新意,不能达成突袭性;第二,法比联军已有准备,无异于以硬碰硬;第三,会使德军重新陷入一战时期腹背受敌的窘境。1940年1月10日,德军总参谋部一名携带着该计划的军官因座机迷航而在比利时境内迫降,该计划因此落入英、法之手。
恰在此时,德军A集团军群参谋长曼施坦因认为“黄色方案”已经泄密,如果继续执行,战略突袭性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建议把主攻方向转到阿登山脉,以达成战役的突袭性。其基本设想是:利用强大的坦克部队穿越阿登山区,经过比利时南部和卢森堡,直抵色当,突破该区内的马奇诺防线,直插大西洋海岸而将法国一分为二。在请教了坦克专家古德里安后,他确定大规模的坦克集群能够顺利通过阿登山口。
曼施坦因说服了A集团军群司令龙德施泰特,并向陆军总部递送了一份经龙德施泰特上将批准和签署的备忘录。但是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和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却拒绝采纳曼施坦因的主张。原因是阿登山脉易守难攻,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步兵尚且难以通过,眼下德军的机械化部队更不可能在此险地发起主攻了。
这时,“曼施坦因计划”引起了希特勒的注意,在经过了充分的论证和几次演习之后,“曼施坦因计划”终于得到了确认。1940年2月24日,德军最高统帅部正式采纳了曼施坦因的建议,经过修改后的作战计划规定,德军主力将翻越阿登山区,攻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然后再从西、北两个方向进攻巴黎。在法国精心构筑的马奇诺防线正面,德军则组织佯攻,牵制当面之敌,等到主力攻占巴黎,并推进至该防线后侧时,再发起进攻,前后夹击,聚歼当面法军。
1940年4月,德军在占领丹麦,并在挪威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后,德军统帅部认为进攻西欧的时机已经成熟,准备于5月初开始进攻。此时,德军从北海至瑞士一线共集结了136个师,其中10个装甲师和6个摩托化师,坦克3000余辆,飞机4500余架。龙德施泰特上将指挥的A集团军群担负主攻,下辖第四、十二和十六集团军,共44个师(其中7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由第三航空队提供空中支援,展开于亚琛至摩泽尔河一线,翻越阿登山区,向英吉利海峡沿岸地区实施突击,分割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境内的英法联军。
博克上将指挥的B集团军群,下辖第六和第十八集团军,共28个师(其中3个装甲师和1个摩托化师),由第二航空队提供空中支援,展开于荷兰、比利时国境至亚琛一线,作为右翼,突破荷兰边境防线,占领荷兰全境和比利时北部,然后再向法国推进。
莱布上将指挥的C集团军群,下辖第一和第七集团军,共17个师(其中1个摩托化师),位于马奇诺防线正面,担负佯攻任务,牵制当面法军。
德军在莱茵河地区还部署了47个师(其中1个摩托化师)作为预备队,其中20个师作为各集团军群的预备队,听从于各集团军群的调遣,另外27个师则作为总预备队,由最高统帅部直接指挥。
英法一方,法国认为德国在占领波兰后,必将进攻苏联,进攻法国至少要在四五年之后;英国认为自己海军力量比较强大,因此主要负责对德国实施海上封锁和战略轰炸,地面作战则主要由盟国承担;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严守中立,就可避免卷入战争。所以,这些国家都还没有进行充分准备,同盟国的作战计划直到1940年3月12日才最后确定,这是由法国总参谋长兼英法联军总司令甘末林上将支持制订的,代号“D计划”。该计划有两个方案,如果德军进攻比利时,法军两个集团军和英军一个集团军应迅速进入比利时,在比军配合下,坚守代尔河一线;如果德军进攻马奇诺防线,则以一个集团军依托工事进行防御,再以一个集团军作为第二梯队,随时增援。而在右翼,则只留下几个战斗力较差的法国师,把守“不可逾越的阿登山脉”各路口处和前进道路上的要地。
1940年5月10日,德军从荷兰至法国全线发起攻击,首先出动3000余架次飞机空袭了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的72个主要机场,在地面上一举消灭了同盟国数百架飞机,接着德军B集团军群所属的空降兵在荷兰、比利时后方战略要点着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占重要桥梁、渡口、机场和防御支撑点,尤其是德军空降部队于11日攻占了被誉为欧洲最坚固的工事——埃本?埃马尔要塞,使德军主力得以迅速通过马斯河,突破列日防线。
5月13日,德军装甲部队充分利用空军的猛烈轰炸陷敌于极度混乱和惊慌之际,突破荷军防线,与在鹿特丹空降的伞兵会合。14日德军攻占鹿特丹,荷兰女王搭乘英军驱逐舰逃往英国。5月15日荷军总司令温克尔曼将军宣布投降。
5月14日,德军B集团军群突破法军色当防线,对法军第九集团军展开扇形攻势,法军全线崩溃。
5月15日,英国远征军顽强战斗,顶住了德军的攻势,但由于荷兰投降,同盟国的战线出现了巨大的缺口,英军为避免被围歼,被迫后撤。
5月17日,德军肃清了英法联军的抵抗,占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然后继续向西发展进攻。
南线德军A集团军群发起进攻后,仅有30万人口的卢森堡国小力微,根本无力抵抗德军的进攻,于德军进攻的当天即5月10日就宣布投降。德军A集团军群随即转向西进,翻越阿登山区,向英吉利海峡沿岸疾进。14日在法军第二和第九集团军结合部的色当地区渡过马斯河,并给予法军重创。
就这样,德军A、B两个集团军群以沿海地区为目标,展开了规模宏大的钳形攻势。德军以平均每天20至40千米的速度向西挺进,如入无人之境。
5月15日,法军最高统帅部意识到随着德军突破马斯河防线,不仅法国北部的部队陷入了困境,而且在比利时境内的英法联军都将面临巨大的威胁。因此法军采取了一切措施来阻止可能的灾难,但在德军装甲部队的快速推进和后续部队的迅速跟进下,这一切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5月18日,德军装甲部队到达索姆河上的重要城市亚眠。
5月20日,亚眠失守,索姆河入海口的重镇阿布维尔也于同日失守。德军装甲部队随即北上,从后面攻击在比利时的英法联军。
5月21日,德军主力到达英吉利海峡沿岸,英法联军约40个师被包围在法比边境的敦刻尔克地区。
此时,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地区三面受敌,一面临海,处境非常危急,唯一的生路就是从海上撤往英国。
5月22日,英军两个步兵师和一个坦克旅在阿腊斯地区对德军进行了反击,这次出其不意的反击重创了快速推进之中的德军。
可是,这场小范围的胜利不可能扭转战争的局势,仅战役第一阶段,欧洲陆军第一强国——法国就损失了30多个师。败局已定,无可挽回。6月14日,德军占领了不设防的城市巴黎。21日,占领了卢瓦尔河以北整个地区。22日,法国投降。
这场由阿登山口发起的战役,把纳粹德国推向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也使全世界的战略家将目光聚焦在“阿登山口”。当希特勒沉浸在“阿登山口”给他带来的种种荣耀时,他绝对不会想到,四年之后,还是在阿登山口,纳粹德国将要会有另外一种命运。
阿登最后的反扑
1944年诺曼底登陆成功后,由美、英等国军队组成的盟军迅速向西线的德军发起了进攻。1944年深秋,战线向德国本土逼近,德国面临绝境,为扭转这一局面,希特勒决定集中兵力在西线发动一场使盟军猝不及防的攻势,夺回战争主动权。为此,从9月底,希特勒就和他的最高统帅部十分秘密地着手制订西线最大的阵地反击战计划——阿登反击战计划。
这个计划被命名为“莱茵河卫兵”。该计划的主要设想是:集中优势兵力,迅速突破盟军防线,在列日与那慕尔之间强渡马斯河,夺取盟军的主要补给港口安特卫普,把盟军一分为二,切断美军第十二集团军群和英军第二十一集团军群的后方交通线,并制造第二个敦刻尔克大撤退,稳定西线形势。然后再转过头来对付东线的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