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新潮宠物饲养(时尚生活指南)
12271600000008

第8章 宠物猫饲养(7)

结核病的治疗首选链霉素。10毫克/公斤体重,每日2次肌肉注射;同时口服或注射异烟肼10~20毫克/公斤体重,每日2次;利福平10~20毫克/公斤体重,每日2次。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这些治疗只能促进病灶的愈合,使开放性的病灶转为封闭性病灶从而停止向外排菌,而不能完全杀死体内的结核杆菌。

应提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饲料喂养病猫,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病猫康复。

(六)肉毒梭菌中毒

本病是由于猫食入肉毒梭菌毒素而引起的一种中毒性疾病,特征症状为运动中枢神经和延脑麻痹。

[病原]为肉毒梭菌。肉毒梭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当污染了肉类、饲料、罐头等食品并在其中繁殖时,可产生毒力很强的肉毒梭菌毒素,一旦猫摄人,即可引起发病。

[流行病学]虽然世界各地均有本病发生,但猫发病较少。猫发生本病主要是吃了腐肉所致。一般多呈散发,大批发病的情况少见。病猫与健康猫之间的接触,也不易导致疾病的传播。本病常发生于肉品易腐烂的夏秋季节。

[症状]潜伏期数小时,也有几天的,主要取决于摄人毒素的量。出现症状越早,表明中毒越严重。病猫一般体温正常,神志清醒。主要症状为反应迟钝,肌肉张力减弱,瞳孔散大,呼吸困难,心率快而紊乱,终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病变]死后剖检一般无特征性病变。生前有异嗜者可能会出现异物。咽喉部粘膜有灰黄色覆盖物和出血点。胃肠粘膜卡他性炎症及出血。心内膜和心外膜可能有出血点。肺充血、水肿。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一般无眼观病变。

[诊断]因肉毒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健康动物消化道内,故从可疑肉品或死亡动物体内分离病菌并不具备太大的诊断价值。必须在可疑饲料或死亡动物体内(血清、肠内容物等)检出肉毒梭菌毒素,方可确诊。临床上无特异性病变。

[防治]注意环境卫生,不给动物饲喂腐败饲料和肉品。如有发病,并尽快查明毒素来源,并予以清涂,防止中毒加深。

病初用抗毒素治疗效果较好,一旦毒素与神经末梢结合(多在毒素进入机体血液循环后短时间内发生),再用抗毒素已无解毒作用。因抗毒素只能中和肠道中未被吸收或已进入血液循环而仍未与神经末梢结合的毒素。

对症治疗包括服用泻剂、灌肠,以加快消化道中毒素的排出。适当补液、强心,大剂量使用维生素C,可能是有益的。同时,给予广谱抗生素防治继发感染也是必要的。

(七)猫血巴尔通氏体病

本病是由猫血巴尔通氏体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贫血性传染病,故也称为猫传染性贫血。

[病原]猫血巴尔通氏体是介于细菌和立克氏体之间的一种微生物。大小不一,形状也可能呈球状、杆状或环状,呈环状者直径为0.8~1微米,呈杆状者长度为3微米。一般见于细胞表面,有时游离于血浆中。血片用赖特氏或梅格二氏一姬姆萨染料染色,该微生物呈蓝黑色到紫色。

[流行病学]通过抓伤咬伤、可传染本病,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还可通过吸血昆虫为传播媒介而传播。猫有呈隐性感染者,当存在其他传染病、肿瘤或怀孕等情况,或有应激因素刺激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则可能发病或使病情恶化。病猫可形成抗其自身红细胞的抗体而发生溶血性贫血。

[症状]潜伏期1~2周,可呈急性或慢性经过。3岁以下仔猫及公猫发病率高。

急性病例体温升高达39~41℃,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消瘦,贫血,呼吸、心率加快,可见轻度黄疸和血红蛋白尿。

慢性病例体温正常或偏低,精神沉郁,消瘦衰弱。

[病变]剖检无特征性病变。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可能肿大,骨髓增生。

[诊断]通过延续血片染色检查猫血巴尔氏体并结合临床症状可以做出诊断。血象变化如出现有核红细胞,红细胞大小不均,网织红细胞增多,平均红细胞体积增大,血红蛋白降到7克以下等,可作为诊断的参考。

[治疗]急性病例输血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每次输入健康猫全血30~80毫升,每2~3天一次,根据病情可反复输血。呼吸困难严重者应供给氧气。抗生素中土霉素(20毫克/公斤口服)或盐酸四环素(33~110毫克/公斤口服),每日3~4次是有效的,连续10~20天可防止复发。

(八)隐球菌病

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哺乳动物和人慢性或亚急性真菌病。侵害部位主要是呼吸系统、脑、皮肤、眼和骨骼。

[病原]新型隐球菌是一种腐生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在病变组织、渗出物和培养基上生长呈椭圆形或圆形,且被厚的多糖荚膜包围着的单个酵母样真菌。[流行病学]很少引起健康动物发病,只有在机体抵抗力明显降低时才会发病。如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生素之后,猫发病率高于犬,公猫发病率高于母猫。尚未见本病在动物和人之间相互传染的报道。真菌可通过呼吸道侵入机体,之后通过血液和淋巴转移到其他部位。

[症状]新型隐球菌主要侵害猫的上呼吸道,经常可见一侧或两侧鼻孔有粘液性、脓性或血性鼻漏,其中常混有少量颗粒组织。鼻梁肿胀、发硬,有时发生溃疡。偶尔侵害肺的病例有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侵害头部皮肤则出现丘疹、结节或脓肿。

[诊断]采取鼻分泌物或脓汁涂片染色发现新型隐球菌,结合临床症状可作出确诊。

[治疗]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酮康唑等对新型隐球菌有效,用作全身治疗。局部皮肤脓肿、结节可进行外科切开引流或切除结节。

(九)曲霉菌病

曲霉菌病是曲霉菌属真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病,以呼吸器官组织炎症、形成肉芽肿为临床特征。

[病原]曲霉菌为有隔、分枝状菌丝,菌丝末端生出链锁状分生孢子。最常见且致病性最强的为烟曲霉菌。本菌除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外,还能在动物体内含有空气的组织中生长繁殖,这就是本菌只侵害呼吸器官的原因所在。

[流行病学]动物虽然经常从空气中吸入曲霉菌孢子,但不一定引起感染发病,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较长时间使用皮质类固醇的情况下,方可诱发本病。猫曲霉菌病常继发于猫泛白细胞减少症。

[症状]主要侵害猫支气管和肺,表现呼吸困难、咳嗽及高热。偶然发生肠曲霉菌病而有腹泻症状。肺型和肠霉菌病同时发生,多是继发于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的结果。

[诊断]据病史、临床症状,结合X射线检查,可建立初步诊断。确诊需通过取病料,检出病原性曲霉菌。

[治疗]全身治疗可用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和酮康唑。还可选用免疫增强剂,因免疫功能下降常与曲霉菌病的发生有关。

(十一)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是白色念珠菌等侵入猫体内引起的真菌病,俗称“鹅口疮”。以在消化道粘膜上形成黄白色伪膜,伴发粘膜炎症为特征。

[病原]病原为白色念珠菌,是一种酵母样真菌。该菌在渗出物、病变组织及培养基上均能产生芽生孢子和菌丝,不形成有性孢子。在琼脂培养基上可长出大而圆的厚膜孢子及芽竹孢子。

[流行病学]白色念珠菌为常见条件性致病真菌。当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使机体抵抗力降低而发病,尤其是年幼体弱动物更易感染发病,与病猫直接或间接接触也可引起感染。

[症状]口腔和食道粘膜上形成数量不等的隆起软斑,表面有黄白色伪膜,有时伪膜甚至覆盖整个食道。伪膜下为浅表性溃疡,动物疼痛不安。如病变发生在胃肠,形成溃疡样病变,则可见呕吐和腹泻症状。

有时感染可转移至消化道以外的其他器官,如呼吸道和心脏等。当转移至支气管和肺,发生呼吸道念珠菌感染时,可出现咳嗽、胸痛和体温升高等反应。

[诊断]因本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故应参考病史、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真菌检验结果而作出综合性病性诊断。

[治疗]较小范围的口腔粘膜或皮肤念珠菌病可采取局部涂药的治疗方法。可用抗真菌软膏如两性霉素B软膏、达克林霜等涂抹,一日2~3次,痊愈为止。而消化道或呼吸道念珠菌则应采取全身治疗,也可用克霉唑或制霉菌素口服,疗效较好。

猫寄生虫病

(一)蛔虫病

蛔虫病是猫特别是幼年猫常见的寄生虫病,病原为猫弓首蛔虫。

[病原]成虫形态与犬弓首蛔虫相似,只是猫弓首蛔虫颈翼短而宽,末端突然收缩,两颈翼外观呈梨形,雄虫交合刺较长。雄虫长30~70毫米,雌虫长40~120毫米。虫卵70微米×65微米。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经10~15天发育为感染性虫卵。猫食入感染性虫卵进入小肠后,虫卵中的幼虫逸出,经肠壁、肺、气管移行,再回到小肠而发育至成虫。如感染性虫卵被转运宿主蚯蚓、蟑螂、鸟类和啮齿动物吃下,可在这些动物体内组织中形成包囊而存活下来,但不发育。猫吃入这些转运宿主后,幼虫在肠内逸出,经上述过程而发育成熟。未见胎内感染的报道。

[症状]幼虫移行可带入细菌,引起腹膜炎甚至败血症、肝脏损害和蠕虫性肺炎等。成虫一方面消耗动物营养,可致动物营养不良、消瘦、贫血;另一方面可机械性刺激动物腹泻、呕吐、梗阻;还可释放毒素,引起神经症状。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结合卫生状况及粪便中见到虫体或粪便检出虫卵,即可作出诊断。

[治疗]抗蛔虫药很多,现介绍几种常用的驱虫药。(1)构缘酸哌嗪(驱蛔灵)每公斤体重40~60毫克,一次口服,连服2日。

(2)阿苯咪唑(肠虫清)每公斤体重10~20毫克,一次口服。

(3)甲苯咪唑每公斤体重5~10毫克,一次口服。

(4)左旋咪唑每公斤体重5~10毫克,喂食后顿服,必要时可于1周后再服一次。

(5)伊维菌素每公斤体重200微克,皮下注射,疗效甚佳。

(二)钩虫病

本病是由钩口科、弯口属线虫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猫肠道寄生虫病。

[病原]狭首钩虫呈淡黄色,只弯向背面,口囊发达,口囊腹面前缘两侧各有一片半月状切板。雄虫体长6~11毫米。交合伞叶肋对称,两根交合刺等长,末端尖锐。雌虫体长9~16毫米,尾端尖锐呈细刺状。虫卵钝椭圆形,无色,内含数个卵细胞。

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1周便可以发育为感染性幼虫。感染途径主要是经口感染,幼虫也可穿过皮肤侵入静脉经血液循环而达肺,再经呼吸道、咽部、喉而进入消化道,于小肠内定居,发育为成虫。

[症状]幼虫移行期可有瘙痒、皮炎及由此而引起感染的症状,大量幼虫移行至肺时可引起肺炎。肠内寄生期可见失血贫血、腹泻,因吸收不佳而营养不良,白细胞总数增多,嗜酸性细胞比例增高。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如贫血、腹泻、拉黑色煤焦样大便、营养不良等,结合粪便漂浮法检查出虫卵,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治疗]见蛔虫病。

[预防]搞好猫舍(笼)的清洁卫生,定期驱虫。

[公共卫生]幼虫可侵入人体皮肤引起人的匍行症和人的劳氏综合症,应引起注意。

(三)猫圆线虫病

由莫名猫圆线虫寄生于猫的细支气管和肺泡而引起。猫是惟一的终末宿主,野生小鼠和其他啮齿动物常可作为转运宿主。

[病原]病原为猫圆线虫,虫体呈丝状,乳白色。雄虫长4~7毫米,交合刺稍不等。雌虫长约9毫米,阴门在肛门前,尾端钝圆。虫卵大小约80微米×70微米。粪中排出第一期幼虫长360~400微米。雌虫产卵于肺泡管,虫卵进入邻近肺泡孵化出第一期幼虫,经气管至咽喉而进入肠道,最后随粪便排出体外。中间宿主为蜗牛、蛞蝓,转运宿主为啮齿动物、鸟类和两栖类等,猫通过摄食中间宿主或转运宿主而感染。吃下的幼虫在肠内逸出,穿过腹膜和胸腔移行至肺约需8~9天。经过约1个月时间可发育成熟,可存活4~9个月。

[症状]轻度感染通常无临床表现;中度感染可见咳嗽、喷嚏、厌食、呼吸急迫;重度感染少见,但症状严重,剧烈咳嗽,呼吸困难,消瘦,腹泻,常导致死亡。剖检可见肺表面有1~10毫米不等的灰色结节,内含虫卵和幼虫,成虫在末梢细支气管内。有胸水。

[诊断]根据呼吸道症状,贝尔漫法检查到幼虫以及剖检肺部结节中找到虫卵或幼虫可作出诊断。

[治疗]

1.左咪唑每天剂量100毫克,顿服,隔日一次,共用5次。用药后可能出现流诞、呕吐等副作用,可于喂药前皮下注射阿托品,减少副作用。

2.苯硫咪唑剂量20毫克/公斤体重,一日一次,连用5天为一疗程,隔5天后可重复一疗程。

3.伊维菌素剂量及用法见蛔虫病。

[预防]防止猫摄食中间宿主和转运宿主。

(四)猫肺毛细线虫病

本病是由肺毛细线虫引起的猫呼吸道(支气管和气管)寄生虫病。

[病原]成虫细小呈乳白色,雌虫体长15~20毫米,有两尾翼,一根交合刺,交合刺有带小刺的鞘;雌虫体长20~30毫米,阴门开口接近食道末端。卵褐色,为卵圆形,大小为59~80微米×30微米×40微米,两端各有一卵塞,具颗粒或带纹理的壳。雌虫在肺中产卵,并上行至咽喉,进入消化道。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适宜条件下经30~50天发育为感染期虫卵,动物食入感染期虫卵而感染。幼虫在肠内孵出,然后钻入粘膜,随血液循环达肺,这段时间只需7~10天。幼虫钻入肺泡并在此发育至成熟,成虫寄生于细支气管、支气管和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