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伤寒杂病论
12269100000011

第11章 概论(11)

容量的研究,吴承洛认为东汉1升合今之198.1ml,刘复从新莽嘉量上测得1升容量合今之200.6349ml,1合约合今之20ml。二版教材《伤寒论讲义》按临床将东汉1升折为60~80ml,王伊明按《本草经集注》的记载,折算汉1药升合今之6.34~10.4ml。赵有臣氏认为东汉1方寸匕合今之5ml,张同振认为东汉1方寸匕合今之12cm3,《中药大辞典·附篇》认为: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制的量器,形状如刀匕。一方寸匕的容量,约等于现代的2.7ml。其重量,以金石药末约为2g,草木药末约为1g左右。柯雪帆等根据东汉1升合今之200ml进行测定:半夏半升约42g,五味子半升约38g,芒硝半升约62g,麦冬半升约45g,麻仁半升约50g,赤小豆1升约150g,葶苈子半升约62g,杏仁半升约56g,香豉五合约48g,吴茱萸1升约70g,大枣12枚约30g,杏仁50个约15g,附子小者约10g,大者20~30g,特大者约70g,栀子14个约7g,枳实4枚约22g,瓜蒌实1枚,小者约40g,中者约70g,大者约120g,乌梅300枚,干者约300g,湿润约680g。中药的剂量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临诊宜取常用量。在一般剂量无效的情况下,可酌情增加,但不能过分,以免产生副作用。

8.校勘对《伤寒论》原著的校勘,当代多侧重于宋本,如重庆市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1955年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任应秋《伤寒论语译》,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伤寒论语译》,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译释》,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朱佑武《宋本伤寒论校注》,1982年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全国统编各版《伤寒论》教材,多设有“校勘”一项,或有校勘内容。这些校勘的特点多是取各本之异,平铺直列,不加可否,很少有作者见解,因之还是停留在初级阶段。1984年初,卫生部下达了校注《伤寒论》的任务,由北京中医学院刘渡舟任主编,钱超尘任副主编,经过5年的整理研究,于1991年出版了《伤寒论校注》,该书校勘精审,训诂准确,是《伤寒论》校注之佳作。此外,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是流传最广的伤寒著作,虽然其重点是成氏之注解,目的是帮助学者理解原文大义,但由于成书较早(1144年),其原文部分也被到为《伤寒论》重要版本之一。成本的校勘有刘渡舟之《伤寒论诠解》,该书后附有《伤寒论》原文校勘,共列414条校文,即按《注解伤寒论》条文顺序,逐字逐句进行校勘。其他《伤寒论》本的校勘有:1993年,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对唐本《伤寒论》、高继冲本《伤寒论》、敦煌《伤寒论》残卷等著作作了校勘。所称“唐本”即《千金翼方》中第九、第十卷内容。所称“高继冲本”即《太平圣惠方》第八卷内容。“敦煌本”即今搜集到的敦煌残卷有关伤寒内容。前二书校勘系钱氏之首创,后者是在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之基础上发挥和补充。

对《伤寒论》版本学的研究,代表著作有马继兴《中医文献学》、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马氏系统地整理了历代《伤寒论》版本,首次条陈了《伤寒杂病论》系统,对《伤寒杂病论》版本源流作了简要的阐述,对于宋代以来《伤寒论》三大刊本系统之总结尤为具体,并采用图表形式予以说明,堪称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伤寒论》版本学简史。钱氏对古代多种伤寒传本作了考证,如《脉经》、《金匮玉函经》、唐本、宋本、成本、敦煌本、淳化本、康治本、康平本等,以丰富之史料,逐一历考,并提出许多新见解。如认为:《隋志》著录张仲景著作之《张仲景方》、《张仲景辨伤寒》、《张仲景评病要方》、《张仲景疗妇人方》不是同一层次、同一平面的著作,后3种著作是医家从《张仲景方》十五卷中根据自己需要分别抄出的,钱氏还断定《太平圣惠方》中论伤寒的内容即是高继冲本《伤寒论》。

当代伤寒学目录的编制,对深入研究伤寒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曹炳章完成了《历代伤寒书目考》,于1935年上海千项堂书局出版,共收录历代伤寒书目494种。较具影响的伤寒学目录专著有唐明华《历代伤寒著作书目辑录》,于1991年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收录书目扩大至1326种。在某些目录学和医学著作中亦记载有伤寒著作目录,如:1955年,丁福保《四部总录医药编》收伤寒著作书目45种,每书有提要、题跋。1959年,上海图书馆《中国丛书综录》收汇诸丛书伤寒著作书目97种。1961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北京图书馆《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收存世伤寒著作目录469种,书目下记有版本、馆藏。1988年,刘渡舟主编《伤寒论辞典》,末附伤寒书目545种。1988年,李经纬主编《中医人物词典》,于人物传略中出现伤寒书目449种。1990年,严世芸《中国医籍考》,从地方志中辑录伤寒书目483种,从引书中可窥得许多今轶的伤寒著作名。1991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收伤寒书目679种,是当今论述版本,馆藏较详之中医目录学专著。1992年,余瀛鳌、傅景华主编《中医古籍珍本提要》收珍本伤寒著作书目48种,伤寒金匮合编著作书目8种,每书均有简明的提要。辽宁中医学院图书馆编写的《国内期刊中医资料索引》汇集了1950—1980年间139种期刊的文题,其中研究《伤寒论》的文章634篇。

此外,尚有张仲景史迹研究、《伤寒论》成书年代研究、有关条文的考据、注释、排列、分类等研究。这些都从不同方面推动了伤寒学说的发展,使其内容不断丰富,范围不断扩大,认识不断深入,提高了学术水平,开创了全面研究《伤寒论》的新格局。

学习方法

学习要遵循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学习《伤寒论》也应重视这一问题。学习任何一门学科、一门课程或一本学术著作,除了要解决好为什么学的问题之外,还应当解决好如何学以及怎样才能学而有得的问题。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达到预期的目标,并从自己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使自己得到提高。

一、认识学习《伤寒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自《伤寒杂病论》成书以来,迄今近1800年间,我国历代医家以及不少国外医家,都重视研究《伤寒论》,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据不完全统计,自《伤寒论》问世以来,历代与《伤寒论》有关的著作近3000种。自1950年至今,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公开发表的与《伤寒论》有关的文章达7000余篇,而这个数量还在不断地增加。《伤寒论》能长期地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有关的研究著作和研究论文如此之多,不仅在中医学术界,而且在其他学科领域也是少见的。《伤寒论》从其诞生以来,被后世反复地研究、引用,这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伤寒论》的学术价值和在中医药学术发展中巨大的影响力。《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知识体系是中医专业技术人才知识能力结构中重要而又核心的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对《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掌握的程度,关系着现代中医人才的学术功底。这是《伤寒论》在中医学术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也是历代名医治学成才的经验之一。《伤寒论》是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它继《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理论著作之后,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某些杂病的诊治规律,发展并完善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所创立的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理论体系与方法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是中医药学术发展史上具有辉煌成就与重要价值的一部经典著作,毫无疑问,《伤寒论》是每一位立志继承发扬中医学术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的必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