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齐民要术
12268900000008

第8章 齐民要术卷第一(3)

【注释】①汜胜之:汉成帝(前32~前7在位)时人,曾在关中地区教导农业,获得丰收。所著《汜胜之十八篇》,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九家农书之一,后世通称《汜胜之书》。原书已佚,幸赖《要术》的引录而保存其主要内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综合性农业专著,有相当高的农学水平。②和解:表示土壤柔和而容易碎解,实际就是土壤达到了适合于耕作的湿润状态。③阴气始盛:北半球夏至昼最长,夜最短,过了夏至,夜就开始转长。阴气,就是地气,古人笼统地表示土壤性状的一种说法,主要包括土壤的温度和水分,兼及土中水和气体的流通情况。夏至在《易经》的卦象上是五条阳爻底下潜伏着一条阴爻,即古人所谓夏至一阴生。因此,夏至气温转热的时候,土壤阴气也开始转盛,这样阴阳交替,土壤就再一次和解。这种说法,有它长期的历史根源,但作为土壤和解的理论是唯心的。④膏泽:土壤形成良好结构,肥美润泽,并有利于保墒。⑤黑垆土:一种石灰性粘土,坚硬粘重,古人也叫强土或刚土。现在黄河流域民间仍有垆土的名称。这种粘质垆土,过湿则粘重,过干则坚硬,都不好耕,只有在干湿适度的时候耕,既好耕,又耕得疏松,土块容易碎解,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有利于保墒,有利于发芽出土,生长发育。春初解冻时,正是土壤干湿适度的时候。可是这种时机是短暂的,稍纵即逝,一旦土壤过干变坚硬,就不好耕了,而且北方多春旱,以后可能不会再有这种适耕期,所以必须抓紧这个时机首先急耕黑垆土。⑥《汜书》的摩,究竟是什么农具,是早期的耰(木斫,木榔头),还是后来的劳(耢),书中没有明确的迹象提供我们作判断,只有麦的中耕提到牵引棘柴壅麦根(卷二《大小麦》引),像带刺的枝条扎成的扫把之类,似乎有些像耢的雏形,但要达到耢的功用,尚有待于发展。⑦轻土弱土:相当于现代土壤学上的轻土。它的措施是使过于松散的弱土变为紧密些,就是使土粒结成小块而形成结构。⑧蔺之:镇压的意思,指对松散的弱土镇压紧实些。蔺法采用什么器具,虽然没有明说,但从镇压践踏使松土变得紧密来考虑,当是一种具有重力能压紧松土的工具。《要术》用挞,后世有砘车(用于覆种),但《汜书》不明。《辑要》改蔺为劳,不妥。⑨非粪不解:解,据上文应指碎解。但干燥的土块单靠加粪是不能使之碎解的。在这种情况下,加粪可使庄稼长得好一些,是补救的措施,故后面译文作非加粪不能补救。⑩这里上下两句的两个耕字,《要术》各本均作种,不合适,据上下文义及耕作原理改正为耕。

【译文】《汜胜之书》说:种庄稼的根本大法,在于赶上时机,松和土壤,注重施肥和灌水,及时锄地,及时收割。

春天初解冻的时候,地气开始通顺,土壤第一次和解。到了夏至,天气开始暑热了,阴气开始回升,土壤又一次和解。夏至后九十天〔到秋分〕,白天、黑夜的长短相等,天气和地气调和,〔土壤也就和解〕。在这些时候耕地,耕一次抵得上五次,那地叫做膏泽,都得到适合时令的功效。

春天地气开始通顺的时候,该先耕坚硬的强地——黑垆土。耕后把土块摩碎摩平,让它长出草来。杂草长出后,再一次耕翻。天下了小雨,又耕一遍,要把土搞松和,不让它有土块存在。就这样,等待着合适的时机下种。这就是所谓把强土变弱的办法。

测候春天地气开始通顺的方法:把一根一尺两寸长的小木桩,打进地里去,一尺埋在地底下,两寸露出在地面上。立春之后,土块〔经过反复冻融后〕酥碎了,〔体积增大〕,向上面高起,掩盖了露出地面的两寸木桩,地底下的陈根也可以随手拔出来了,〔这就表明地气已经开始通顺,土壤湿润合适,正好耕地〕。错过这时二十天以后,土壤的湿润调和状态消失,地就变得刚硬难耕。在合适的时机耕地,耕一次抵得上四次;调和状态消失时才去耕,耕四次还抵不上一次。

杏花开始盛开时,就耕轻土、弱土。到杏花凋落的时候,再耕一次。耕后随即镇压紧实。杂草长出来,遇着下雨土壤润泽时,再耕,再压紧。十分轻松的土,赶着牛羊上去践踏。这样,土壤就比较坚强了。这就是所谓把弱土变强的办法。

春天地气还没通顺时耕地,就会耕起错错落落不密接的土块,不能保墒,这一年就长不成好庄稼,非加粪不能补救。千万不要在土壤干燥的时候耕地。要等杂草长出来,到可以耕的时候,遇着下雨土壤湿润时就耕。这样,土壤〔和种子〕紧密相亲,单单长出庄稼的苗,而翻在地里的杂草也腐烂了,都成为好田。这样,耕一次可以抵得上五次。如果不这样,却在土壤干燥的时候去耕,耕起的土块是坚硬的,秧苗和杂草在同一个空隙里长出来,没法锄草松土,反而成为坏田。秋天没有雨的时候耕地,会使地下的水分跑失,土壤变得干燥坚硬,这样的田叫做腊(xī)田。还有,如果在大冬天耕地,会泄漏土中的水润气,使土壤枯燥,这样的田叫做脯田。脯田和腊田都是受了伤的田,接连两年长不成好庄稼,非让它休闲一年不可。

凡是种麦的田,正常要在五月耕一遍,六月再耕一遍,七月不要耕;耕后好好地摩平,等待合适时候下种。五月里耕,一遍抵得上三遍。六月里耕,一遍抵得上两遍。如果七月里耕,五遍抵不上一遍。

冬天下雪停止后,随即用器具在雪上镇压过,把雪压实盖好,不让雪被风吹走。以后下雪,照样镇压。这样,解冻后土中保有多量雪水,同时虫也冻死了,适宜于春播作物的生长。

得到时令的调和,适应土地的所宜,田地即使是瘠薄的,也可以一亩收到十石。

崔定《四民月令》曰①:正月,地气上腾,土长冒橛,陈根可拔,急茁强土黑垆之田。二月,阴冻毕泽,可茁美田缓土及河渚小处。三月,杏华盛,可茁沙白轻土之田。五月、六月,可菑麦田。

崔定《政论》曰②: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③,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④,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⑤。今辽东耕犁⑥,辕长四尺,回转相妨,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二人挽耧:凡用两牛六人,一日才种二十五亩。其悬绝如此。按⑦:三犁共一牛,若今三脚耧矣⑧,未知耕法如何?今自济州以西,犹用长辕犁、两脚耧。长辕耕平地尚可,于山涧之间则不任用,且回转至难,费力,未若齐人蔚犁之柔便也⑨。两脚耧种,垅概,亦不如一脚耧之得中也。

【注释】①《四民月令》:东汉崔寔(?~170)撰。逐月安排农业生产和生活活动等事项,每月一篇,是我国最早的月令式农书。书中二月的树木压条,三月的封生姜(种姜催芽),五月的别稻(水稻移栽),都是我国农书中最早的记载。书已失传。《要术》所引,不分月份,采用连类汇录的方式;其无关农业生产者,汇录于卷三《杂说》中。隋代杜台卿的月令式书《玉烛宝典》,按月引录了它的材料,但今缺九月一个月。其他类书等有零星引录。②《政论》:崔寔的政治论著,已佚。其书主张崇本抑末,发展农业生产,严刑峻法,废旧革新,抨击当时黑暗政治,言词颇为激烈,与王符的《潜夫论》和仲长统的《昌言》同为当时政治名著。《政论》此条《御览》卷八二二耕和卷八二三犁有引录,但有严重错简和讹误。③搜粟都尉:协助大司农的中央高级农官,主要管农业收入和教导农业生产,但不常设。据南宋朱熹《通鉴纲目》,赵过任搜粟都尉在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9),是接桑弘羊的差的。④挽耧:拉耧覆土。这个耧不能是耧车,因为上文已经一个人掌握着耧犁,不能再说挽耧,这只能是耙耧之耧,即耧土的器具,拖在耧犁后面用以覆土者。这样,耩沟、下种、覆土三项工作,同时完成,功效大增。⑤三辅:约当今陕西关中平原地区。⑥辽东:汉郡名,约为今辽宁东南部辽河以东地区。崔定曾被任命为辽东太守,但因母死,并未到任。⑦这是贾思勰按语。《王氏农书·耧车》引《政论》题此按语为自注云,则误为崔寔自注。⑧三脚耧:耧车,也叫耧犁,现在也叫耩子,有一脚、两脚、三脚等之分,北方通用的条播器。由耧架、耧斗、耧脚、耧镵等构成,由牲畜牵挽,以耧镵开播种沟,种子从耧斗中通过中空的耧脚下到沟里,开沟下种同时完成。⑨齐人:齐指齐郡,贾思勰的家乡益都是齐郡的郡治。郡的辖境为今山东中部和偏东一带地方。上文济州以西:今济南以西,在齐郡之外,用的却是长辕犁。蔚犁:没有具体记述,但与长辕犁作优劣比较,应是改进和减轻了重量的短辕犁。再从《要术》所用犁的性能看,它既能翻土作垅,可深可浅,又能自由掌握犁条的广狭粗细,并可在山涧、河边等的弯地狭地上使用,至少已有摇摆性的犁床、连续曲面的犁铧犁壁和可以调节深浅的犁葥装置,显然比长辕犁有所改进。《要术》用的应该就是这种蔚犁。

【译文】崔定《四民月令》说:正月,地气上升,土壤松散高起,掩没了露出地面上的木桩,去年的陈根也可以随手拔出来,这时赶快耕翻强土——黑垆土的田。二月,冻冰完全融化了,可以耕翻松紧适中的壤土好田和河滩沙洲的小片土地。三月,杏花盛开的时候,可以耕翻沙土轻土的田。五月、六月,可以耕翻种麦的田。

崔寔《政论》说:汉武帝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教老百姓耕种。方法是:一头牛拉三个犁,一个人掌握着,下种,拉耧覆土,步骤都一一完成。一天种一顷地。到现在三辅地方,还沾受着他的利益。现在辽东所用的耕犁,犁辕有四尺长,掉头转弯都自相妨碍,耕地时用两头牛,由两个人牵着,二个人掌犁犁地,一个人下种,又由两个人拉耧覆土:一共用两头牛六个人,一天只种二十五亩地。二者悬殊实在太大了。〔思勰〕按:三犁共一头牛,像现在的三脚耧,不知道怎样耕法。现在济州以西的地方,还是用长辕犁和两脚耧。长辕犁耕平地还可以,耕山涧之间的狭地就不合用,而且掉头转弯都很困难,费力气,不如齐人蔚犁的灵活方便。至于两脚耧,种的行垅太密,也不如一脚耧的宽狭随意合用。

收种第二

杨泉《物理论》曰①:粱者,黍、稷之总名;稻者,溉种之总名;菽者,众豆之总名。三谷各二十种,为六十;蔬、果之实,助谷各二十:凡为百种。故《诗》曰:播厥百谷也②。

【注释】①杨泉:三国时吴人,晋初征聘不就,从事著述。他反对当时的清谈风气,主张人死之后并无遗魂,开南朝梁范缜《神灭论》之先河。著作有《物理论》十六卷,已佚。清孙星衍辑有《物理论》一卷。类书每有引录。《御览》卷八三七谷及《初学记》卷二七五谷都引到此条,基本相同。②《诗经·小雅·大田》及《周颂·噫嘻》、《载芟》、《良耜》等篇,均有此句。

【译文】杨泉《物理论》说:粱是黍粟类的总名,稻是水种类的总名,菽是各种豆类的总名。三类各二十种,一共六十种;加上瓜类和果树的果实,可以补助谷类的,也各有二十种:总共一百种。这就是《诗经》所谓的播种百谷。

凡五谷种子,渑郁则不生,生者亦寻死。

种杂者,禾则早晚不均,舂复减而难熟,粜卖以杂糅见疵,炊爨失生熟之节:所以特宜存意,不可徒然。

粟、黍、襟、粱、秫,常岁岁别收:选好穗纯色者,劁(qiáo)才彫反刈高悬之。至春治取,别种,以拟明年种子。耧耩稳种,一斗可种一亩①。量家田所须种子多少而种之。

其别种种子,常须加锄。锄多则无秕也。先治而别埋,先冶,场净不杂;窖埋,又胜器盛。还以所治蓑草蔽窖。不尔,必有为杂之患。

将种前二十许日,开出,水淘,浮秕去则无莠。即晒令燥,种之②。依《周官》相地所宜而粪种之。

《汜胜之术》曰③:牵马令就谷堆食数口,以马践过为种,无好蚄,厌(yā)好螃虫也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