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青少年视力保护
12265000000003

第3章 人的视觉过程(1)

贝茨方法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成功,与它不涉及解剖学和视觉心理学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它所需要的一切知识都将在第二部分中详细讲解,你可以略过这一节和以后两节的知识而直接进入到后面的实用学习中去。但是,我想如果你对视觉构成方面的知识稍微有一些了解的话,那么对于以后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知识将会辅助你更好的理解后面的指导性练习,并且加速你改善视力的进程。

眼睛的解剖学构成

什么是视力呢?视力是生物利用光线形成的对周围事物认知的感知能力。最简单的生物,例如植物,它们只能感知到最基本的光线。生物越高级,他们的分辨能力也就越高,他们会具备辨别对比、移动、影像、颜色和纵深感的感知能力。

与其他感知能力相比,视觉感知能力的潜力更加巨大,它们能够观测到近处和远处事物的细节和特殊信息。这对于生物的生存意义重大,生物生存需要良好的视力,眼睛的进化将会促进生物的进化水平。

在生物王国里,人类的眼睛构造并不是最复杂的,但却是生物物种中最先进的。眼睛是服务于大脑工作的构造最复杂的身体机能。眼睛的机能就跟人体耳朵一样,感受外部刺激,将形成的印象传送到大脑。

从构造上说,人类的眼睛是典型的脊椎动物的眼睛,具备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眼睛在轻微的压力压迫之下会在眼球内充满流动的液体,而这种压力同时能保持眼球的形状。

眼睛大体上被晶状体分为前后两部分,晶状体呈现凸透镜状,富有弹性,直径约8毫米。晶状体前面充满清澈水质——房水。晶状体后面与玻璃体相接触,玻璃体是透明的凝胶,充满眼球的后段。光线通过晶状体之后,行进于玻璃体而到达视网膜。前后两面交界处为赤道部,是光线进入眼内的通道。

从解剖学概念上讲,眼睛球面主要是由三个层面构成的:巩膜、葡萄膜(眼色素层)、视网膜。

眼球外层由巩膜和角膜组成。眼睛最外面一层为白色的巩膜,俗称“眼白”。巩膜为致密的胶原纤维结构,质地坚韧,起维持眼球形状和保护眼内复杂组织的作用。角膜,是接受信息的最前哨入口。光线通过这个椭圆形透明窗口折射进入眼球。

葡萄膜,又称色素膜,由三部分组成,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虹膜位于葡萄膜的最前部分,紧跟角膜之后,呈圆环形,中央有一个圆孔,称为瞳孔。虹膜的肌肉收缩能够引起瞳孔大小的变化。虹膜含有光色素(绿色、棕色等等),因为这些色素,眼睛才会有色彩的感觉。视力经过瞳孔之后,进入玻璃体,通过玻璃体周围的悬韧带,到达睫状体。悬韧带肌肉的运动会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从而改变视力焦距长度。葡萄膜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脉络膜。脉络膜含有丰富的血管,是眼球内部血液供应的主要提供者。

眼睛的最里面一层被称为视网膜,是一层透明的膜,具有很精细的神经细胞网络结构,凝聚了视觉系统中最重要的感光器,是视觉形成的神经信息传递的第一站。视觉感光细胞有两种类型,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对于灰色光线比较敏感,只能形成灰色阴影,而视锥细胞在灿烂阳光下发挥作用,形成彩色视觉。

视网膜的构造

在人类胚胎初期的发展过程中,前脑膨胀出一些枝芽,这些枝芽后来就成长为视杯,其实人的视网膜就是人大脑表层的副产物,是视觉信息产生和接受初步过程的前哨地区。

每个视网膜上有130,000,000个感光细胞,视束上只有1,000,000个神经纤维,视束是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到达大脑的通道。因此,每个视束神经纤维会聚集130个感光细胞,视网膜的部分作用就是保证这些视束不会降低视觉画面质量。这样的功能要归功于分布于神经纤维和感光细胞之间的深入细胞层,深入细胞层帮助感光细胞均匀分布在视网膜上。

视网膜的边缘包含的感光细胞相对较少,而且大部分是视杆细胞,它们所能形成的视觉功能跟原始动物比较相似。在视网膜的外围,事实上,一般不产生无意识的视觉形象,基本上都是有意识的感知运动和对比。当你看到某些事物在你的“眼睛中央”,你就自动地想要把它看得更清楚,这样就是你对视网膜外围部分产生的视觉信号做出了反应。

越往视网膜中央,感光细胞排列的就越紧密,而且视锥细胞相对视杆细胞的比例开始不断的增长,视网膜中央部分是大约5.5毫米的黄色斑点,称为“黄斑”,黄斑的中央是中央凹,中央凹大约直径为1.9毫米,中央凹的中心,位于视轴线,是大约0.35毫米的“小凹”。

在中央凹和“小凹”中没有视杆细胞,只有视锥细胞,它们紧密排列,因此看起来跟视杆细胞很相似,视锥细胞在“小凹”中达到最大密度,最小有效直径只有一毫米的千分之一。

在人的整个视网膜中,视杆细胞与视锥细胞的比例大约是18:1,视锥细胞负责传送精确详细的视觉信息,一些“小凹”中的视锥细胞具有独特的单独神经纤维的作用。(有趣的是,在过去,小凹只出现在某些鱼类、蜥蜴和某些鸟类中,而在低等哺乳动物中却没有,在哺乳动物中,只有灵长类动物眼睛中才有小凹,黑猩猩的眼睛和人类的相似,人类眼睛中的黄斑高度发展,它们可以提供远处和近处的精确影像,在人类从猎人到农夫再到技术工人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感光细胞中含有的色素被暴露在阳光下时就会被漂白,这个化学变化能够产生电子刺激,通过神经传送到大脑。一旦被漂白,某个感光细胞中的色素过一会儿就会被取代。当被暴露在强光下,整个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就会被彻底漂白,一段时间之后,感光细胞灵敏性就会被削弱。这就是为什么你在直视强光后眼底会有残留影像的原因。

眼部肌肉结构

选择和控制落在视网膜上的视觉形象的功能主要是三个肌肉系统,其中两个位于眼球内部,另一个位于眼球外部。

第一个肌肉系统是虹膜,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虹膜位于葡萄膜的最前部分,紧跟角膜之后,呈圆环形,中央有一个圆孔,称为瞳孔,虹膜的肌肉收缩能够引起瞳孔大小的变化。就像每个摄影师所知道的那样,要想获得最好的影像,必须根据主要光线强度来调节照相机光圈的远近。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数量虽然不是虹膜的主要功能,但是当瞳孔产生16:1的比例变化时,进入人眼内的光线的变化比例至少在1,000,000:1,虹膜的主要功能应该是控制进入黄斑的光线,除了需要最高敏感性的时候,比如在黎明和黄昏的时候,瞳孔能同时缩短近处视线,使之正好落在眼睛“照相机”上,增强眼睛聚焦能力。

瞳孔根据落在视网膜上光线的数量进行自动闭合,换句话说,瞳孔是从视网膜到虹膜的反馈。

反馈这一说法在视觉研究领域中曾经数次遭受质疑。这对于眼睛在判断应该聚焦于近处的物体还是远处的物体的调节过程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调节性反馈来自于产生知觉功能的大脑部分,如果一个影像在视线之外,那么大脑就会自动发送命令要求聚焦机能重新进行聚焦调整。

那么,现在让我们进入贝茨方法中最受争议的地方吧,调节功能取得成功的方式。目前被接受的观点认为,视觉调节功能只能通过人体内在的第二个肌肉系统的活动来实现,这个系统就是睫状体。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描述传统的理论观点,尽管在眼科专家中,关于睫状体的运行规则和它自身的神经支持系统还存在某些争议和不确定。

一般来说,眼睛在观看远处的物体时,晶状体的形状相对来说是比较平的,但是如果要对近处的物体产生会聚光线,从而形成一个清晰的影像,那么晶状体必须要是凸的(关于这一点我们会在下一章中详细的分析)。晶状体由晶状体囊和晶状体纤维组成。晶状体囊为一透明薄膜,完整地包围在晶状体外面。在某些地方晶状体囊壁比其他的地方要薄,而且能够自然凸起形成凸状。除非来自悬韧带的压力作用于胶囊,这个柔软填充物就会形成凸形,从而降低晶状体的焦距。

你会发现,当晶状体在凸起的状态下,晶状体就会处于自然休眠状态,因此只有需要观察远处物体时,晶状体才会发挥作用。令人惊奇的是,反过来说也是这样的,当晶状体处于悬韧带形成的持续压力下,会是平面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比较适合观看远处的物体。当你需要观看近处的物体时,睫毛周围肌肉收缩,将睫状体推向前方。睫状体直径减少,悬韧带压力减轻,晶状体就会形成凸形。

稍后我们会详细讲解眼睛的调节功能,现在还是让我们回到人眼的三个肌肉系统的话题讨论中。

人眼的第三个肌肉系统由六块外在肌肉组成,它们控制眼球在眼眶内的运动。这六块肌肉与巩膜相连,排列成三对,它们共同合作使得眼睛可以看向各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