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长短经一日一释
12262800000004

第4章 用人准则 取长舍短

【经文】

臣闻料才核能,治世之要。自非圣人,谁能兼兹百行,备贯众理乎?故舜合群司,随才授位;汉述功臣,三杰异称。况非此俦,而可备责耶?

《人物志》曰:夫刚略之人,不能理微,故论其大体则弘略而高远,历纤理微则宕往而疏越。亢厉之人,不能回挠,其论法直则括据而公正,说变通则否戾而不入。宽恕之人,不能速捷,论仁义则弘详而长雅,趋时务则迟缓而不及。好奇之人,横逸而求异,造权谲则倜傥而瑰壮,案清道则诡常而恢迂。

又曰:王化之政,宜于统大,以之理小则迂。策术之政,宜于理难,以之理平则无奇。矫亢之政,宜于治侈,以之治弊则残。公刻之政,宜于纠奸,以之治边则失其众。威猛之政,宜于讨乱,以之治善则暴。伎俩之政,宜于治富,以之治贫则民劳而下困。此已上皆偏材也。

昔伊尹之兴土工也,强脊者使之负土,眇者使之推,伛者使之涂,各有所宜,而人性齐矣。管仲曰:“升降揖让,进退闲习,臣不如隰朋,请立以为大行。辟土聚粟,尽地之利,臣不如宁戚,请立以为司田。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请立以为大司马。决狱折中,不杀不辜,不诬不罪,臣不如宾胥无,请立以为大理。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避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大谏。君若欲治国强兵,则五子者存焉。若欲霸王,则夷吾在此。”

黄石公曰:“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决取其利,愚者不爱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军之微权也。”

《淮南子》曰:“天下之物莫凶于奚毒‘附子也’,然而良医橐而藏之,有所用也。麋之上山也,大章不能跂,及其下也,牧竖能追之。才有修短也。胡人便于马,赵人便于舟。异形殊类,易事则悖矣。”

魏武诏曰:“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者,任其长也。”

由此观之,使韩信下帏,仲舒当戎,于公驰说,陆贾听讼,必无曩时之勋,而显今日之名也。故“任长”之道,不可不察。

【译文】

我听说,考察、衡量人的才能,这是治理天下的首要任务之一。既然我们不是圣人,谁又能通晓各行各业,懂得天下各门各科的理论呢?所以,舜统管各个部门,根据每个人的才能而委以不同的责任;汉高祖刘邦评论功臣,对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人的才干各有不同的说法。何况一般人不能和这些人相比,怎么可以求全责备呢?

根据人的个性及其相应的长处和短处,刘邵的《人物志》大略概括如下:

性格刚正、志向高远的人,不善于做细致琐碎的事情。所以应当用全面的观点看待这种人,既要看到他志趣恢宏远大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处理琐碎小事的粗鲁和大意。严厉亢奋的人,不会灵活处事,这种人在法理方面可以做到有理有据,正直公平,说到变通可能就会变得暴躁而不通情理。宽容迟缓的人,往往不讲办事效率,至于说到仁义,其为人则弘大周全而宽厚文雅,但对时势则不能迅速准确地把握。好奇求异的人,放纵不羁,追求新奇,运用权谋、诡计则卓异出众,以清静无为之道来考究,这种人往往违背常规而不近人情。

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实行王道德化的统治,适合于全局性、长远性的治理,用来处理具体事务就显得笨拙。讲究权谋的统治,适合于扶危救难,在安定太平的时局下就不会有显著的效果。匡正时弊的统治,适合于纠正奢侈堕落的风气,靠它来治理已经病入膏肓的国家只会越弄越糟;苛刻寡恩的统治,适用于纠正朝廷里的邪恶势力,靠它来治理中央机关之外的不正之风就容易失去人心。威猛暴烈的统治,适合于讨伐内乱,靠它来管理和平时期的老百姓就未免太残暴了。注重技能的统治,宜于发展经济,富国强民,用来解决贫穷衰弱,只能劳民伤财,给民众增加困苦。

以上种种,都是针对某种流弊而采取的一时之计,对治理天下都不是长远的方略。

从前伊尹大兴土木的时候,用脊力强健的人来背土,独眼人来推车,驼背的人来涂抹。各人做其适宜做的事,从而使每个人的特长都得到了充分发挥。管仲在向齐桓公推荐人才的时候说:“对各种进退有序的朝班礼仪,我不如隰朋,请让他来做大行吧。开荒种地,充分发挥地利,发展农业,我不如宁戚,请让他来做司田吧。吸引人才,能使三军将士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让他来做大司马吧。处理案件,秉公执法,不滥杀无辜,不冤枉好人,我不如宾胥无,请让他来做大理吧。敢于犯颜直谏,不畏权贵,尽职尽忠,以死抗争,我不如东郭牙,请让他来做大谏吧。你若想富国强兵,那么,就需要有这五个人。若想成就霸业,那就得靠我管仲了。”

黄石公说:“要会利用有智谋、有勇气、贪财、愚钝的人。可以使智者争相立功,使勇者得遂其志,使贪者发财,使愚者勇于牺牲,并根据他们每个人的性情来使用他们,这就是用兵时最微妙的权谋。”

《淮南子》说:“天下的东西没有毒过附子这种草药的,但是高明的医生却把它收藏起来,这是因为它有独特的药用价值。麋鹿上山的时候,善于奔驰的大獐都追不上它,等它下山的时候,牧童也能追得上。这就是说,在不同的环境中,任何才能都会有长短不同。比如胡人骑马方便,越人乘船方便,形式和种类虽然都不同,但彼此都觉得很方便,然而一旦换过来去做,就显得很荒谬了。”

基于这个道理,魏武帝曹操下诏说:“有进取心的人,未必一定有德行。有德行的人,不一定有进取心。陈平有什么忠厚的品德?苏秦何曾守过信义?可是,陈平却奠定了汉王朝的基业,苏秦却拯救了弱小的燕国。原因就在于他们都发挥了各自的特长。”

由此看来,让韩信当谋士,让董仲舒去打仗,让于公去游说,让陆贾去办案,谁也不会创立先前那样的功勋,也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美名。所以,“任长”的原则,不能不仔细研究。

【智解】

找准个人的长处

中国有句俗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一个人就必然有他的长处和短处。领导者在选拔与使用人才的时候,必须懂得这个道理。善于发现和使用人的长处,是领导者走向成功的第一要务。

世界上有成千上万个不同的行业与领域,各行各业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知识和技能。普通人充其量只能通晓其中的一二种而已,中国历史上的弘一法师那样,既是才华横溢的艺术教育家,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诸多才艺于一身,又是进入澄明之境的高僧,如此例子恐怕是极其少见的。人们的性情、才能不同,因而也就适合于不同的工作。一个人如果到了自己擅长的岗位便能够如鱼得水,把事业搞得蒸蒸日上;而在其他位置上则很可能碌碌无为,甚至于陷入困境。所以如何“任长”的确是一门需要仔细琢磨的管理艺术,而领导者所要做的,就是把各有所长的人分派到能发挥他们长处的位置上去,正如俗语中所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又是相对的,会因领域和时期的不同而变化不定。在此时此地是优点,到了彼时彼地很可能就变得平平常常,甚至有可能转化为缺点。就像寓言中所说,一只羊和一头骆驼相遇。在够树叶吃的时候,个头高大的骆驼占尽了优势,羊干着急却一片叶子也够不着;而在钻墙洞的时候,原本个头矮小的羊顺利地钻了过去,骆驼只能“望洞兴叹”了。在现实生活中,人才的任用也是如此,每个人都会有长处和短处,关键是把这些长处在合适的时间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去,做到才逢其时、才尽其用。

在文中赵蕤向我们指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统治者所面临的任务是不同的,因而也就需要运用不同类型的人才加以应对。在夺取天下的武装斗争时期,最紧关节要的事情是军事作战,所以能统领三军南征北战的将领,还有足智多谋的军师是最需要倚重的,如何用好这样的人才是头等大事;而当天下平定基业已成,社会进入到和平发展的时期,过去的用人标准就不再适合了。西汉名臣陆贾曾对汉高祖刘邦说“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但现在不能在马上治天下”就是这个道理。此时要重用一些敢于直谏,善于理国的忠臣良相才行,这时的诡计权谋已经不合时宜了,公正合理的统治才是长治久安的良方。所以一位明智的领导人应该审时度势,根据事态的发展和阶段的不同而任用不同的人才。

中国的用人制度讲究“德才兼备”。一般情况下,任用人才常常不能摆脱道德的屏障。这有它的合理之处,因为无论怎样,品德的优劣都是十分重要的,更是常常被拿来作为衡量人才的第一标准。但是,重视德行和唯品德论是不同的,光有品德是不够的。如果把眼光仅仅局限于道德水平上,而不去关注人的其他优点和缺点,这样往往导致选拔任用了有德而无才的人,对任何一项事业都是有害的。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比较明智地意识到其中偏颇之处的统治者,作为对唯品德论的反驳,他提出了“唯才是举”的主张。这对于中国用人制度中偏重道德的传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在本篇中,赵蕤引用了曹操的话说:“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者,任其长也。”苏秦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代表人物,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师从于鬼谷子先生,学成后他先是到秦国游说秦惠王,出谋划策让他去统一天下。当苏秦游说失败后,又转而到秦国的敌人那一方去游说,当时正好燕昭王广招天下贤士,于是苏秦入燕,深受燕昭王信任。

苏秦认为,燕国欲报强齐之仇,必须先向齐表示屈服顺从,将复仇的愿望掩饰,赢得振兴燕国所需的时间。其次,要鼓动齐国不断进攻其他国家,以防止齐国攻燕,并消耗其国力,为此,他劝说齐王伐宋,合纵攻秦。公元前285年,苏秦到齐国,挑拨齐赵关系,取得齐湣王的信任,被任为齐相,暗地却仍在为燕国谋划。齐湣王不明真相,依然任命苏秦率兵抗御燕军。齐燕之军交战时,苏秦有意使齐军失败,五万人死亡。他使齐国群臣不和,百姓离心,为乐毅五国联军攻破齐国奠定了基础。

之后,苏秦又游说赵、韩、魏、齐、楚、燕六国攻打秦国,诸侯都赞同苏秦之计划,于是六国达成联合的盟约,苏秦为纵约长,并任六国相。回到赵国后,赵王封他为武安君。秦王知道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此后十五年,秦兵不敢图谋向函谷关内进攻。

如果以道德标准衡量的话,像苏秦这种使用两面派手段的人,可说是没有“笃行”的无德之人。但是,从国家与历史的角度看,他可以使六国联合起来对抗强秦,六国也的确因此得到了数年的平安生存。燕王如果不首先任用苏秦,作为诸侯中的弱小者,燕国恐怕早已成为强秦的囊中之物了。

曹操文中的陈平,年轻的时候便是个游手好闲的人,甚至连老婆都没处讨,据说还有与嫂子通奸、收受贿赂的劣迹。当时正逢乱世,他先投奔项羽,项羽很重用他,项羽拜陈平为信武君,官到都尉,后来因与刘邦作战失败,陈平怕被项羽杀掉,又转而投奔了刘邦。可见,这也是一个没有“笃行”的无德之人。但刘邦并没有因此而小看陈平,相反却比项羽还重用他。

在后来的楚汉战争中,刘邦的许多奇谋妙计都出自陈平。刘邦曾在荥阳遭遇围困。陈平献计,以妇女二千余人披上军衣,夜出荥阳东门。楚军以为刘邦逃跑,调兵追击。陈平与刘邦率数十骑从西门出,入关收集散兵,重振旗鼓。后来天下初定,韩信有造反之意,众将官都建议出兵讨伐,但唯独陈平审时度势,认为强攻不如智取,他建议刘邦借口到云梦游猎,令诸侯会聚于陈,就在韩信如约而来时擒住他。结果成功地避免了生灵涂炭的内战。而且,在刘邦死后,陈平协助周勃诛灭诸吕,进一步巩固了汉王朝的基业。

所以说,在用人这件事上,德才兼备固然好,但是有才无德的人也可以委以重任,只要用得适当,连人品并不高尚的小人也可能很好地发挥他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