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物志一日一品
12245900000007

第7章 体别——人才各有不同的秉性(3)

汉帝颁布政令迁徙豪富去茂陵,郭解家财不足三百万不该去,可是官府害怕又不敢不让其迁。卫将军为此向皇上求情,皇上说:“一个老百姓能让将军为他说话,他家不穷。”于是郭解迁往。走时各个大人物送其千余万财物。县衙一官员杨季主负责其迁移事,被郭解的侄子割了头。

郭解迁到关中后,关中贤豪知道不知道的听说了,都争着抢着来与郭套近乎。被杀的杨季主家人进京上告,又被人在京城杀掉。皇上知道此事后便叫人抓郭,郭逃跑到临晋县城,要出城门时因城官籍少公不认识他,遂出关到了太原藏匿。追捕郭的官员追到了籍少公处,籍少公自杀,断了线索。

很久以后抓到郭解,追究其杀人罪行,都在皇上大赦之前,于是难以断定郭解的刑罚。一位郭解家乡的儒生对为郭解讲好话的人说:“郭解专门以奸恶犯公法,怎么能说他是好人呢?”郭解的弟子们听说此话,便杀了这个儒生,还割断他的舌头。审判官追问郭解谁是凶手,郭解实在是不知道。凶手也始终未抓到,判官于是奏请说郭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评论说:“郭解身为老百姓却依仗暴力横行乡里,甚至因为人家瞪他一眼便杀人,这次杀人虽然他不知道,但甚于他亲自杀的,是大逆不道。”于是判郭解与其侄死刑立即执行。

狷介之人:狂生祢衡

祢衡字正平,是平原般县人,大约在今天的山东德州平昌县一带。少年时代就表现出过人的才气,记忆力非常好,过目不忘,善写文章,善于辩论。但是,脾气似乎也是天生的,急躁、傲慢,经常出言不逊得罪人。这么一个人物,如果生活在太平时期,最多也就是得罪一些人罢了,不幸的是,他生活在天下动乱,军阀割据专权的东汉末年,所以他的悲剧命运也就注定了。

祢衡精通音乐,尤其善于击鼓,这个名声让曹操知道了,就下命令召祢衡为鼓吏。曹操专门在八月节摆设了一次大型宴会,建立三层楼阁,朝中百官都坐在楼上喝酒。让所有的鼓吏排着队,一个一个地出来表演。鼓吏的表演服也是特制的,打扮出来就像个俳优小丑似的。

轮到祢衡表演,一击之下,现场饮酒听曲的朝廷百官都被这曲《渔阳参挝》感动了,有的人鼓掌击节,有的人口里叫好,有的人热泪盈眶。曹操本人,也被这鼓曲打动了。

祢衡敲着鼓,踏着舞步,在场中游走,渐渐地就走到了曹操的席前,忽然,鼓声停了,空气似乎凝固。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祢衡和曹操二人身上。

曹操身边的侍从为了打破这种僵局,厉声喝道:“你这个鼓吏,为什么不换衣服就走到大人席前?”

祢衡哈哈笑道:“好,我现在就换。”他当着曹操的面,一件一件地脱下了衣服,光着身子站在那里,然后缓缓地取过表演服,慢慢地穿上。穿好了,继续敲着鼓,奏着《渔阳参挝》,离开了曹操。从头至尾,祢衡神色正常,心态平静,好像曹操的席前和更衣室没有区别,眼前的曹操也不是活人似的,或者,把曹操看成了奴婢之类。

曹操尴尬地笑道:“本来想羞辱祢衡,他倒把我给羞辱了。”

之后曹操便打发他到刘表那里,打算借刀杀人。

离开许昌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个小故事。祢衡得罪的人太多,大家都想再整治一下他,于是,在许昌城南给祢衡开了一个饯行宴会,事先说好,祢衡到时,大家都坐着不起来,不理他,看他怎么办?

祢衡被骑兵押着到城南时,看见有送行酒席,挺高兴。又看见大家不起来见礼,就明白了怎么回事,祢衡不愧是高智商,脑子一转,坐下就哭。大家奇怪了,问他为什么哭,祢衡答道:“坐着的是坟,躺着的是尸首,现在我坐在尸首坟堆里,怎么能够不哭两声呢?”大家算是碰了一鼻子灰。

到了荆州以后,刘表和荆州的士大夫们听说过祢衡的名气,对他很尊重。尤其是喜欢他的文才和学问,荆州官府有什么文书信件,都要请祢衡过目审定。有一回,刘表和荆州的才子们一起商量起草奏章,费了好多心思才写完。祢衡当时正好出去了,回来以后看见,随便扫了一眼,就把奏章撕烂了扔在地上,说写得太臭。刘表等人气坏了、也吓坏了,祢衡找来纸笔,自己重写,一会儿工夫就写成了,刘表等人读了,觉得写得确实好,这才转怒为喜。以后,对祢衡更加器重。

但是,祢衡的脾气实在太坏,根本不给刘表面子,不尊重刘表。刘表实在气得不行了,动了杀心,却又不愿意承担杀害才子的名声,就把祢衡派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

黄祖对祢衡也很尊重,让祢衡做自己的秘书,起草所有的文书。祢衡的才气极高,不管写什么,总能处理得很得体,而且许多话是黄祖想说而说不出的。有一次,黄祖激动得拉着祢衡的手,说:“处士,你写得正合我意,就好像我肚子里想说的话一样。”

不过安分度日可并非祢衡的风格,一次,黄祖在蒙冲大船上摆酒请客,大家喝多了,祢衡说话放肆,冲撞了黄祖,坏脾气的黄祖也张口回骂,祢衡骂道:“死鬼,你说什么呢?”黄祖一怒之下,叫人把祢衡绑起来责打,祢衡还骂个没完。

于是,狂生被斩,死时不过二十六岁。

休动之人:征服一切

成吉思汗曾经说过,青草覆盖的地方都要成为我的牧马之地,还有,男子汉的最大乐事,莫过于压服乱众和战胜敌人,将他们斩草除根,夺取一切。

曾有一天,成吉思汗面对自己的胜利说,我此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该征服的都征服了。当时随侍身边的马可·波罗却告诉他,你胜利了,你是伟大的征服者,但是,当你征服了所有的地方,本属于你自己的地盘也消失了,正如棋盘上的战争,你吃得一个不剩,你的棋盘其实也不再存在了。马可·波罗话中有深意:征服了一切,最后便是征服了征服的前提与意义。

亚历山大也同样,具有一颗永不枯竭的征服世界的雄心。他用宝剑斩断戈尔迪乌姆之结便是经典的传说。

戈尔迪乌姆是小亚细亚一座北部的城市,它有一座卫城,卫城宫殿里放有一辆战车,车辕与车轭之间用一个紊乱的绳结连接,传说谁能把车轭的结解开谁就是亚洲之主。许多自信有智慧的人试图解开此结,都以失败告终。当亚历山大来到戈尔迪乌姆卫城宫殿时,他凝视绳结,猛然间拔出宝剑,手起剑落,绳结崩碎。

亚历山大后来率军征服了整个希腊,打败波斯,巴比伦、意大利、埃及直到印度,成为历史上首位创建横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的传奇霸主。

沉静之人:大树将军

冯异是和刘秀一起打天下的得力干将。他生性沉静,不爱说话。和别的将军路上相遇,就回车让路;诸将回营论功,他就独坐大树下,默然无语,军中弟兄都叫他“大树将军”。

后来刘秀即位成为汉光武帝,冯异想回到皇帝身边,刘秀不许。有人写黑函给刘秀,说冯异在关中独断专行,威权过重,人称为咸阳王。刘秀于是召他入京,并拿密函给他看。冯异赶紧向刘秀谢罪。刘秀说:“你我名义为君臣,实则恩同如父子,你怕什么?”又说,“当年无蒌亭的豆粥,滹沱河的麦饭,这番厚意,我一直没有报答。”

这说的是旧事,当年王郎起义,刘秀带兵呼应。形势危急,刘秀夜晚不敢进城睡觉,吃住都在道旁。到达河北饶阳无蒌亭时,天气寒冷,北风刺骨,大家又饥又渴,快抗不住了。这时冯异给刘秀送来了热腾腾的豆粥,刘秀吃了以后,浑身舒服多了。后来下大雨,刘秀在道旁的空房子中避雨。冯异抱来柴草,刘秀则对着灶门解衣烤火,冯异又向刘秀献上了麦饭和菟肩。

不久,刘秀的部队过了滹沱河,就派冯异去河间招兵,回来后,任命他为偏将军。接着,冯异又随军大破王郎。

想起当年,二人大笑,恩仇俱泯。

朴露之人:要官家钱

杨安国,宋朝人,本是山东的一位经学家,后官至天章阁侍讲,相当于皇家学院的教授。他经常给宋仁宗讲课,他讲经时,常大用俚语、俗语,几乎不把仁宗当皇帝看。

有一天,杨安国为宋仁宗讲《论语》。当讲到“一箪食一瓢饮”时,他用山东腔解释说:“颜回很穷,可是尚有一箩筐的米饭,一葫芦的浆水。”又讲到孔子“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就向仁宗说:“官家,从前孔子教人,也是要学费钱的呀!”宋仁宗听了,微笑点头,表示知道了。

第二天,皇帝派人来,对每一位给皇帝讲课的讲官都送去一笔钱,大家闻知皇上的赐赠,与杨安国讲的“束修”之义有关系,都一致婉谢不受。但杨安国当然不客气,笑而纳之。

韬谲之人:三国第一谋士

为权谋而生的贾诩,是称得起“第一谋士”的,即便是在满天飞舞着计谋的三国时代。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少时人谓有张良、陈平之奇。

贾诩在旅途中曾遇见氐人(游牧民族),和同行的数十人皆为他们所抓,贾诩便骗他们说:“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当时的太尉段颎,因为久为镇边大将,所以威震西土,因此他便假称是段颎外甥吓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其余的人却都遇害了。史称贾诩此举是“权以济事,咸此类也”,这个“权”字,说出了贾诩的为人,即善于权变,随机而动。

董卓败亡,所部的李傕、郭汜、张济等人打算散伙,贾诩献计:“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他这么做,因为他也是董卓所部的官吏,实则为自己这个文弱书生全身保命作打算。

贾诩略进片言,便挑动李傕、郭汜反上长安,后又挑拨离间,导致李、郭二人在长安城外自相残杀,汉献帝被李、郭等所挟,而关东豪杰乘动乱之机自此开始了大规模的攻城略地行为,以壮大自己的势力。东汉从此元气大伤,再未恢复。这次动乱后,中央政府开始政令不行天下,威信丧失殆尽,各地诸侯也不再把皇帝和中央政府当回事了。

究其本源,实出于贾诩这一言之谋。

后投奔张绣,曹操征伐张绣,有一天突然率兵撤退。张绣大喜,亲自带兵追击曹操。谋士贾诩对张绣说:“不要去追,追的话肯定要吃败仗。”张绣不听贾诩的意见,领兵前进与曹操交战,结果大败而归。

贾诩见张绣吃了败仗回来,马上对张绣说:“赶快再去追击,再次交战必定能够取得胜利。”

张绣疑惑:“先前没有采用您的意见,以至于到这种地步。如今已经失败,怎么又要追呢?”

贾诩说:“战斗形势起了变化,赶紧追击必能得胜。”

张绣听了,连忙聚集败兵追击,果然大胜曹军而归。

张绣打了胜仗,却莫名其妙,他问贾诩:“我先用精兵追赶撤退的曹军,而您说肯定要失败;我败退后用败兵去袭击刚打了胜仗的曹军,而您说必定取胜。为什么会精兵失败、败兵得胜呢?”

贾诩说:“这好理解,您虽然善于用兵,却不是曹操的对手,曹军刚撤退时,曹操必然亲自殿后;我们追兵虽然精锐,但不是他们的对手,因此我知道我军必败。曹操先前在进攻时突然退兵,肯定是后方出了什么乱子急于回去,他打败您的追兵,一定会轻装快速前进,即使留下一些将领在后面掩护,那些将领也不是您的对手,因此,您虽用败兵而打起来必定得胜。”

而在官渡之战前,贾诩居然替张绣决定投降曹操的战略。袁、曹相持的时候,张绣不顾曾经结下的深仇大恨,毅然投奔实力较弱的曹操。贾诩知道出于形势上的权衡,曹操不得不重用张绣,但他更能看到,曹操在和袁绍的战争中能够取胜。最难得的是,他能够了解曹操的胸襟,知道曹操不会计较杀子大仇,即使时过境迁,曹操也不会刁难。

这一注他又下得不错,曹氏集团在三国时代发展得轰轰烈烈。

贾诩喜欢在幕后献计,实则多半是代将军做主。其人随机选择君主,来去自如,毫无顾虑,颇有春秋战国时候才智之士的作风,“择其善者而从之”。观其一生用计,都是一言“兴邦、亡国”之策,惊世骇俗。其人更是特立独行,无论道德观、价值观,均大异常人。

三、人性难以改变

——偏材之性,不可移转矣。虽教之以学,材成而随之以失;虽训之以恕,推情各从其心。信者逆信,诈者逆诈;故学不入道,恕不周物;此偏材之益失也。

【智解】

人的性格是指对待外界事物比较稳定的态度,习惯化的行事方式。性格(character)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雕刻的痕迹或戳记的痕迹,从字面上讲,刻成的东西,是不大好改变的,比方古代的英雄们,就很喜欢把自己的业绩刻在青铜上,希冀死后不朽。人的性格也是如此,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

人与人之间在思维方式、情感、行为方式上都有所不同,这些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感和行为的稳定模式就是一个人的人格特质。通常所谓人“定性”了,就是这个意思。在定性之后,会有很强的稳定性,固有的习惯很难改变。

据说,人的性格从一个人成年开始会持续四十五年(或者更久)基本保持不变,这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人成长为能知晓自身缺点的人时,已经有些晚了,多年累积的习气极难祛除。而且,极易用自己的尺寸去量人长短、裁剪万象,得到的只能是一个畸形的世界观。

【事篇】

双面人

明朝万历年间艺术家董其昌,素以书法出色,画画当行见称,又据说他性情平和,通禅理,谈吐不俗。然而,在一些民间传说中,如此修养之人却有着下作的人品。

据说董其昌才艺很高,人品很低,平时包揽诉讼、放债霸产,地方人士忍气吞声,只因他曾在朝廷任官,后台很硬。

夜路走多,难免遇鬼。有一天,陆姓生员(名叫陆兆芳)差遣婢女绿英送礼给董其昌祝寿。董其昌借机强暴绿英。绿英乘隙逃回陆家。董其昌父子(他的儿子叫董祖常)便派上百多名家奴破坏捣毁陆家,陆姓生员喊冤无门,地方官府不敢办案。

有人看不过去,编成传奇《黑白传》,把董氏父子鱼肉乡民的兽行淫状写出来。董其昌的家奴陈明在外面刚好听到有个叫钱二的说书人正在说唱这本《黑白传》,当下逮住,严刑拷打,钱二受不了挨打,随口就说脚本是生员范昶提供的。范昶被抓来,羞辱一番,才放回家。范昶回家后气急攻心,病发而死。八十三岁的范母伤心悲愤,带着媳妇和三个丫鬟上董府评理,不料董其昌父子命家奴把范母推进水沟,范妻和三个丫鬟惨遭强暴,然后脸上被涂满污泥,衣服脱光示众。

董其昌的做法激起民怨,几天内控诉的传单传遍各县,上万名愤怒的民众把董府围住。董家找来两百多名打手相助,两方大打出手,场面混乱。董府被纵火,雕梁画栋连同书画篆刻收藏,付之一炬。董其昌躲了起来,事后恶人先告状,要官府办人,替他讨回公道。

传说之言多不可信,但类似的“双面人”的确存在于历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