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茶道(现代生活百科)
12242500000001

第1章 茶的起源(1)

一、原文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茎①如丁香,根如胡桃。(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栟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砾,苗木上抽。)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搽,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名茗,五曰荈。(周公云:槚,苦茶,扬执戟云:蜀西南人胃茶曰蔎。郭弘农云:早取为茶,晚取为茗,一曰荈耳。)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按栎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注释:①“茎如丁香”的“茎”,在《茶经》各种版本中,用字互有歧异。如明胡文焕、陈文烛与汪土贤校本均作“叶”。此处采用明陶宗仪《说邪》中所收的《茶经》,作“茎”。

二、解析

《一之源》是《茶经》的重点篇章之一,内容广泛,包括茶树的植物学性状,“茶”宇的构造及其同义字,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方法,鲜叶品质的鉴别方法以及茶的效用等各个方面,以“南方之嘉木”概括了茶的产地起源和特性。

本章涉及茶的起源的,仅有“茶者”、“其字”、“其名”三段,从《茶经》十章的总体来看,本章的重点在茶的生产方面。茶叶是农产品,制造和饮用的来源是种植。《茶经》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考察“源”字的。“嘉木”的“嘉”,含有高度的善和美的意思,因此,“嘉木”二字的含义,已远远超越“最优良的树木”或“最珍贵的树木”。这样直译所包含的内容。我国古代的不少作家,常常借着赞颂植物的“美德”,用以自譬或譬人,这就是过去所说的。“比而赋”。如战国时屈原在《楚辞·九章·桔颂》中,第一句就说桔树是“嘉树”。据郭沫若同志的解释,《桔颂》全篇,前半颂桔,后半颂人,所颂的是别人还是自己,自难查考,(见郭沫若《屈原赋今译》)又如宋代苏轼的《叶嘉传》(见《苏东坡集》),既在题目上突出地说明了茶是“嘉叶”,又在文中用“风味恬淡,清白可爱”,“容貌虹铁,资质刚劲”等词来赞颂叶嘉,还用“始吾见嘉,末甚好也,久味之,殊令人爱”等语,实际上都是以拟人化的词句来赞颂茶。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苏轼又用“天下叶氏虽伙,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这样结论式的词句来称誉闽茶,这明明是他借茶以譬人的。另外,他在文中还谈到了陆羽所作的《茶经》,并批评他说“虽羽知,犹未详也”,可见他对《茶经》的内容是并不满意的。至于陆羽在《茶经》一开头就用“嘉木”二字来赞颂茶,既说明茶是“嘉木”而“嘉木”二字就是借以自譬或譬人,则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可以认为,陆羽把自己论“茶”的著作尊之为“经”,正说出他的自负,也阐明了他对茶的推崇。

为了说明茶的起源,本节一从茶的历史、野生茶树和茶树原产地各方大略地说明中国是茶的祖国,以后按原文顺序,二叙述茶树的形态特征,三叙述“茶”的字源,四叙述茶树生长的生态条件,五叙述茶树的栽培方法,六叙述茶叶品质的鉴别方法,七叙述茶的效用。

《一之源》最后关于选用茶的困难与选用人参相比的一段话,因纯属产区与品质的关系,将在第八章“茶的产地”中加以评述。

三、茶的故乡

《茶经》的第一句话,就说茶是我国“南方”的“嘉木”,接着以树的高度简略地说明了我国拥有各种类型茶树品种的概况,并说在川东鄂西一带,已有“两人合抱”的大茶树。

在《茶经》以前的我国古代史料中,早有关于我国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在内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始生产地的记载。

晋常璩在公元350年左右所撰的《华阳国志·巴志》中说: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其地东至鱼复,西至荚道,北接汉巾,南极黔涪。上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伫,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这说明早在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南方八个小国伐纣(见《史记·周本纪》)时,巴蜀(现在的四川省以及云南、贵州两省的部分地区)已用所产茶叶作为“贡品”。

在公元前二世纪,即西汉的时候,四川的司马相如在他所著的《凡将篇》中,记录了当时的二十种药物,其中的“荈诧”就是茶。西汉末年,扬雄在他所著的《方言》中,也述及“蜀西南人谓茶曰”《神农本草经》也有关于茶的记述:

“苦菜,味苦寒……一名茶草,一名选,生川谷”。

《桐君录》也提到:

“又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而交、广最重。”(东汉交州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和越南承天以北诸省。三国吴分交州为交、广二州。)公元三世纪,三国时的傅巽,在他所著的《七诲》中提到了“南中茶子”。南中,相当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二省。

唐时樊绰在《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中记载,“茶生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茶法,蛮以椒、姜、桂和烹饮之。”(银生城故址在今云南景东县,唐时南诏国的重镇,是与波斯,婆罗门等国进行贸易的地方。波斯,即伊朗。婆罗门,指古印度。)如上所述,我国发现茶树和饮用茶叶的历史,有文献可资查考的,已在三千年以上,即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一百年的周代。此外还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发现比我们更早的茶叶历史的文字记载,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釆制和饮用茶叶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茶树的祖国,还可以从我国很多地方所发现的野生茶树得到进一步证明。在《茶经》中有两段关于野生茶树的记载:一段在《一之源》中,即“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台抱着,伐而掇之”。另一段在《七之事》中,引述了汉代东方朔《神异记》关于“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获大茗焉”的记载。

在唐以后,如宋代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其中有泸州有茶树,夷人常携瓢悬梯攀登树上釆茶的记载。又宋代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也述及“建茶皆乔木……”。明代《大理府志》有“点苍山……产茶树,高一丈”的记述。清代,即在十九世纪末,英国人威尔逊(AWilson)曾在我国的西南地区考察植树,在他所著的《中国西部游记》中,也说:“在四川中北部的山坡间,曾见茶丛普遍高达十英尺或十英尺以上,极似野生茶。”

近数十年来,在我国发现野生茶树(包括山茶属的近缘茶树)的报道已不下数十起,其中以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分布得最广最多,而且多为高乔木型的大茶树。其他地区如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地,则多为乔木型或半乔木型。

在云南,1960年时,据勐每茶叶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调查报道,在景谷、勐海、镇康、大关、金平、师宗等县,都发现有野生大茶树。又据湖南农学院陈兴琰教授报道:1961年,在勐海县巴达公社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拔约1500米处,发现一棵树高3212米(前几年,树的上部已被大风吹断,观高14.7米),胸围29米的野生大茶树。这棵茶树单株存在,树龄约1,700年,周围都有其它参天的古木。

在贵州,据贵州省农业局及茶叶科学研究所调查,在习水、赤水、桐梓、安龙、普安、榕江、务川等县,先后发现大茶树。其中务川发现的大茶树,高6—7米,叶长13—16厘米,叶宽6—8厘米。此树早在1939-1940年间,已为叶知水等同志历发现。(见《安徽茶讯》,一卷八期)。1957年,在赤水县黄金屘和平乡海拔1,400米的山林中发现树高12米的大茶树。1976年,又在遭真县海拔1,100米的山区发现树高13米,叶长212厘米,叶宽94厘米的大茶树(见《贵州茶叶通讯》,1976年版)。

在四川,据四川省茶叶研究所(原茶叶试验站)调查,在荥经、古蔺、叙永、珙县、重庆、合江、崇庆、南川等县市,也都发现有野生的大茶树。在宜宾、雅安、温江等地区森林中,还有集中成片的野生苦茶,其中宜宾黄山的,树高136米。

在广西,据陈爱新同志1965年的报道,在桂北、桂东北和桂西,也都有野生大茶树分布。桂西上林县大明山深山处的野生茶树,高达数丈;桂北龙胜大茶树,最大者树高超过10米。又据陈炳怀等同志的报道,在大明山原始森林中,还发现有野生茶树群落,其中一株,树高达133米。

在广东,据广东华南农学院及省经济作物局在从化县调查,发现有三株大叶种茶树生长在人烟绝迹的深山峻谷,零星混杂在残林和其它野生植物群落之间,树高都在数米至十余米,但开花结实很少。

1980年三、四月间,湖南茶叶研究所刘宝样等同志在云南勐海大黑山、南糯山、金平老林等地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云南大部分地区受到第四纪冰河期的袭击很轻,因而有许多第三纪植物,如木莲、鹅掌楸等,在其他地区早已绝迹,而在这一地区的原始森林中仍耸然挺秀,茶树亦以其雄伟的树姿,生长于第二层的群落中,高达10—20米,胸围2米左右,分别分布在海拔1,200—2,500米的高度。这是特别值得一提的。

发现野生茶树的地方,不一定都是茶树的发源地。追溯茶的起源,除了研究栽培茶树的历史以外,还须探索茶树植物在地球上发生发展的历史。植物的发生发展无不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茶树植物的形成和演化的历史,必然涉及古地理、古气候、古植物学方面的历史。

近一百多年来,很多国家的科学研究工作者大都认为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但也大体上存在着另外4种不同的论点:一是认为印度是茶树的原产地(据1877年贝尔登sBaildon说);另一认为大叶种和小叶种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原产地(据1919年科恩司徒CStuart说);又一认为凡是自然条件有利于茶树生长的地区都是原产地(据1935年尤克斯w·Ukers说);又一则认为茶树原产地在伊洛瓦底江发源处(1981年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译的艾登的《茶》,曾在译文中注明伊洛瓦底江发源处为我国云南省境内大盈江、龙川江及其上游)的某个中心地带或其以北地区(据1974年艾登TEden说)。其中以印度是茶树原产地的说法最为人们所瞩目。近年来,我国植物学研究工作者根据地质年代,对中国植被形成、演变与分布的地理条件作了深入的研究,这为探索茶树植物发生发展的历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论述是正确的。

一是从茶树的起源和自然分布来论证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

通过植物分类学可以找到茶树的亲缘。高等被子植物起源于中生代。山茶种植物的厚皮香属(Terotraemia)起源于上白垩纪,其余各属则起源于新生代第三纪,分布在劳亚古北大陆的热带和亚热带地方。我国西南地区处于该古北大陆的南缘,面临泰提斯海。在地质上的喜马拉雅运动发生以前,这里的气候温热,雨量充沛,经过漫长的地质岁月,这一地区是当时劳亚古北大陆热带植物区系的大温床,也是一切高等植物的发源地。我国植物分类学家吴征镒指出:“我国云南西北部、东南部、金沙江河谷,川东、鄂西和南岭山地,不仅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避难所,也是这些区系成分在古代分化发展的关键地区……这一地区是它们的发源地。”(见吴征镒《中国植被》第一章第三节,1980午科学出版社出版)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除其中的10属产于美洲外,其余都产于亚洲热带和温带。我国即有15属260余种,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一带。就山茶属来说,已发现100多种,我国西南地区就有60多种,而且还在不断发现中。(见胡先骕《植物分类学简编》、《高等植物分类学讲义》)苏联乌鲁夫在他的《历史植物地理学》中说:“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的集中,指出了这一个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见乌鲁夫《历史植物地理学》,中译本第25页,195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由于山茶科植物目前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大量集中,可以说,我国西南地区是山茶科植物,也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