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未解之谜
12241800000007

第7章 古文明之旅(2)

这神秘的图案及神话传说,使人联想到在秘鲁纳斯卡平原的那些巨形图案。那巨型图案也只能从高处才能看见,人们认为那是宇宙人的杰作,地面人是造不出来的。那么这个钱形图案是否也是宇宙人的纪念物呢?传说中从宇佐来的大神,是否就是从宇宙中来的外星人?它所乘坐的发光船,是否就是人们所发现的飞碟?如果是,那么宇宙人为什么会来到地球造出此钱形图案呢?它的喻意是什么?对这一连串的设想人们很难找到证据来说明。这样人们又把眼光从宇宙收回到地球,到远古的人类祖先那里去寻找答案。他们认为这个巨大的钱形图案纯粹是地球人的杰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们推测到:在创造这一奇迹时,指挥者站在海岸边的琴弹山上,通过旗语来指挥海滩上众多的人,这样人们在统一指挥下就完成了这项巨大的工程。只有这样他们所创造出的钱形图案虽然实际上是椭圆形,但人们站在山上所看到的却是呈圆形,与钱更加相似。

对于这一解释人们认为比较合理,但人们还不明白,这个钱形图案究竟是些什么人、出于什么动机和目的、在什么时间创造出来的?它为什么能够在大海的波涛下长存而没有消失?

“巴别塔”之谜

据《圣经》记载,大洪水过去之后,巴比伦人想要建造一座高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上帝知道后,就变乱人们的口音,使人们的语言彼此不再相通。这样,这座通天塔就未能建成,人们也分散到世界各地。这座塔就被称之为“巴别塔”。《圣经》认为,“巴别”这个词,就是希伯莱文中“变乱”的意思。

公元前460年前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游历了巴比伦城。目睹巴别塔的废墟,他仍然惊叹不已,怀着钦敬之情写道:

“它有一座实心的主塔,一弗隆(220码)见方,一共有8层,外缘有条螺旋形通道绕塔而上,直达塔顶,约在半途设有座位,可供歇脚。”

但是,此后不久巴比伦王国即被波斯所灭。特别是波斯国王薛西斯镇压了当地人民的反抗之后,对这处古迹更是弃置不问,甚至任由当地居民从中拆去砖块,拿去建造房子。随后波斯人又被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率领的希腊大军击败。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大帝以征服者的身份来到了巴比伦城。他曾有重建这座巨塔的打算。但据随军的希腊地理学家斯特雷波报告说,仅仅初步清理废墟的地面,就需要一万人工作两个月。面对着如此浩大的工程量,亚历山大大帝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此后一千多年里,中东地区战乱频繁,使许多古代文明遗迹惨遭破坏。以至当近代科学在西方兴起之后,人们想要再来重新审视“巴别塔”时,这座古代伟大的建筑已只剩下一堆碎砖断墙,令人惨不忍睹。只有那巨大的方形地基,虽已长满了野草,但仍能看出原地的轮廊,使人多少能想像一点它当年横空出世的雄姿。

现代人们已经知道,“巴别”一词,其实来自古巴比伦文,原意为“神之门”。那么,巴比伦人建造这座巨塔显然也不仅是为扬名之用。于是对塔的作用,也有了种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巴别塔”是古巴比伦人的天文观测台。有人则根据斯特雷波的记载,认为该塔是古巴比伦城之神马杜克的象征式坟墓,更多的人认为,它不是神的坟墓,而是供诸神下凡的落脚之处。还有人认为它与埃及的金字塔一样,是古代帝王的陵墓,其中可能隐藏着陵寝和密室。这派人的代表是法国考古学家弗雷斯·内尔。19世纪中叶,法国政府派他率队前往巴比伦考察,他在写给法国外交部长的一封信中说:“……进入塔内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地雷把它炸成两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塔的中心。日后我如能与统治尼姆拉德泉沙漠地区的阿拉伯人建立友好关系,并说服他们允许我试用这种方法,请问部长大人是否允许我这样做?”

当时的法国政府竟然答应了他的要求。可是弗雷斯·内尔不适应当地炎热的气候,到达巴比伦一带不久就患了病,未来得及实行上述计划就与世长辞了。

进入20世纪,保护古迹已成为各国人们的常识。伊拉克政府不可能再允许以炸毁的方式来研究作为其国宝的“巴别塔”。直到如今,人们仍然未能进入“巴别塔”内部。因此,“巴别塔”内是否藏有陵寝与密室,以及建造“巴别塔”的用途,也依然未能有一个准确的回答。

两千多年前的巴格达电池

卡维尼格关于古电池的报告是这样描述的:“陶制器皿类似花瓶,高15厘米,白色中夹杂一点淡黄色,边沿已经破碎,上端为口状,瓶里装满了沥青,沥青中有一个铜管,直径2.6厘米,高9厘米,铜管顶端有一层沥青绝缘体。在铜管中又有一层沥青,并有一根锈迹斑斑的铁棒。铁棒高出沥青绝缘体1厘米,由一层灰色偏黄的物质覆盖着,看上去好像是一层铅。铁棒下端长出铜管的底座3厘米,使铁棒与铜管隔开,看上去好像是一组化学仪器。”卡维尼格在报告书中总结说:在巴格达出土的陶制器皿、铜管和铁棒,实际是一批距今2200多年的古代电池。它只要加上酸溶液或碱溶液,便可发出电来。

卡维尼格的结论令考古学界与物理学界为之一震。因为世界上第一只电池是在1800年由意大利科学家伏特发明的——这本来已成不刊之论,可是卡维尼格却轻易地将它推翻了。卡维尼格是不是发疯……人们这样议论着。

就在世界各地的科学家纷纷奔向巴格达,希望亲眼看看这批古电池之际,又一件蹊跷的事发生了:卡维尼格携带着这批古电池悄然出走了。他实际是潜回了柏林,在他的实验室里进行着另一项重要的试验。他将从巴格达古棺墓里出土的陶制器皿、铁棒、沥青绝缘体与铜管组合成10只电池……几个月后,卡维尼格又向公众宣布:古巴格达人很可能是将这批电池串联起来,用以加强电力。制造这批电池的目的,乃是使用电解法给塑像和饰物镀金。

此论一经面世,舆论又是一阵大哗。这时,人们不再怀疑卡维尼格是不是疯子了,而是指斥他是一个骗子了。倒是英国科学博物馆馆长、物理学家瓦尔特·温通显得相对冷静、客观些。他发表看法说:

“尽管卡维尼格的论断很有道理,却很难使自然科学家们信服。而要令他们最终折服,除非能有证据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即早在2200年以前,聪明的巴格达人便已懂得了现代物理学与现代化学。”

对此,卡维尼格坚持说:“从巴格达古墓中出土的这批陶制器皿、锈蚀铜管与铁棒等,便是有力证据。尽管世界不相信我,但却无法否认这个证据。”

就在卡维尼格单枪匹马与世界科学界相对垒之际,他的一位同行、德国物理学家阿伦·艾杰尔布里希特悄悄地站到他的身旁,公开宣布支持卡维尼格的论断。当然,他是在经过一番试验后才毅然作出这个抉择的。他依照巴格达电池,制作出一些陶瓶、铜管、铁棒与沥青绝缘体;然后将一些鲜葡萄汁倒入铜管内,果然发生了奇迹:和电池连结在一起的电压表的指针开始移动起来……电压表指针最后稳定在0.5伏特的位置上,说明电池具有0.5伏的电压。艾杰尔布里希特藏有一个公元前5世纪的古埃及银像,上面有着一层又薄又软的金箔,粘附十分牢固。这显然不是用粘贴或镶嵌的办法附着上去的。艾杰尔布里希特于是将一尊白银雕像浸入金溶液里再用他仿制的古巴格达电池通电。两小时后,一个白银镀金雕像便完成了。对此,他又进行了反复实验,最终仍证明卡维尼格的结论没错。

稍后,美国的一些科学家也对卡维尼格的结论进行了实验证明。他们也模仿巴格达电池,从中获得半伏特的电压。这一模仿持续达18天之久,反复不断地进行;采用了包括葡萄酒、硫酸铜、亚硫酸和溶度为5%的醋等——这是卡维尼格报告中已经申明是古巴格达人使用过的理化物质。美国科学家的试验,也证明距今2200多年前,古人已经懂得类似现代物理学、现代化学的学问。不过这一结论毕竟使人莫名惊诧。尽管事实确凿,大多数学者仍摇头不语。他们总怀疑其中有诈,不敢轻易放弃传统观点。

然而,令这些科学家们大伤脑筋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地不断传出:

考古学家威夏劳·勒加及其助手在埃及尼罗河畔的古墓考古中从一座从未被人发掘的距今四千多年的古墓里,发掘出一台完整无损的彩色电视机。当然,它与现代人类的彩色电视机有一定的区别:安装有四面三角形的荧光屏,屏的四周镀有黄金;其内部机件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昂贵的金属钛制造;只有一条线路,只能接收一个电视台的节目;电力由太阳能电池供给。勒加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考古学家,一向工作严谨。他动用碳14法对这台彩色电视机进行检测,结果令他不知所措:这竟是一台距今4200年的电视机!众所周知,电视机即在100年前也是世人不敢想象的,而4200年前的古埃及人竟能制造出——这不是开“国际玩笑”吗?当勒加博士将他的发掘报告公之于世时,果然引起世界舆论的一片哄笑。大家都说勒加也疯了……直令勒加博士哭笑不得。于是,勒加博士不得不撰文自圆其说:这台4200年前的彩色电视机可能不是古埃及人所造,而是当时来到地球的外星人遗留下来的。其一条线路、一个频道,只是用来接收外星人所在的星球的电视讯号。

从古巴格达电池、古埃及彩色电视机,又使人联想到古代文献里的某些记载。1404年,考古学家曾在意大利罗马发掘出一座帕拉斯墓穴。打开墓穴时,发现整座墓室都曾被一盏明亮的灯照亮着,一直照了二千多年;只是在墓室打开、大批人员拥进后,这盏灯才渐渐暗淡下来。

1845年4月,考古学家还在罗马附近发掘出一座距那时有1500年的石棺。石棺里是一位年轻的女子,浑身被一匹雪白透明的丝绸包裹着,显得肌肤冰洁,曲线完美;用手轻轻一按,竟有弹性。更令人不解的是,石棺里还有一盏明亮的灯照耀着。

上述两盏古罗马明灯,其外表形态与现代电灯不同,但发光原理却与现代电灯相似。当然,那时并未发明电。因此人们猜想可能是天外来客奉献给地球人的礼物。

人们还由此联想到近人对胡夫金字塔内的考古调查。胡夫金字塔内的墓室壁上,雕刻、绘制有精美的壁画。不用说,墓室里是漆黑一团,那么,古埃及艺术家与工匠们是如何完成这些精美的壁画的呢?是用火把或油灯照明么?那么,在墙壁上一定会留下烟火熏烤的痕迹。可仔细一看,并未有一丝半点。于是,一位叫诺尔曼的考古学家提出:公元前2600年时的埃及人在胡夫金字塔内使用了电灯照明!

此论一出,舆论又是一片嘲讽。但是,如果静下心来细想,再联系古巴格达电池、古埃及彩色电视机、古罗马电灯等诸多发现,诺尔曼之说是不无道理的。以后,人们还在埃及金字塔内的壁画上发现一组类似巴格达电池的画面。这似乎可为古巴格达电池等的存在提供佐证。当然,它们的主人到底是谁?是古代人类呢还是那时作客地球的外星人——则需要继续考察与研究。

§§§第2章 神奇诡秘的欧洲

欧洲是世界近代文明的摇篮,同时,她也是远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神奇的诺亚方舟,诡秘的大西洲,英国的巨石阵……多少谜团让现代人为之惊叹。

诺亚方舟发现之谜

根据《圣经·旧约全书·创世纪》记载:上帝看到人类越来越放纵不羁和不图进取,而且犯下了许多不能容忍的罪行,于是,上帝想以一场巨大的洪水来毁灭人类,重新创造一个新世界。

当时,有个叫诺亚的人,勤劳正直,心地善良,上帝对他说:“念你善良纯朴,与众不同,所以我决定帮助你和你妻、你儿、你儿媳。你要用歌斐木制造一个大方舟,带上各种动物,每种雌雄各七只,躲进方舟,然后天将连下40天倾盆大雨。”

方舟的体积不小,诺亚花了挺长时间才制好。该方舟长125米,宽22.5米,高16米,共3层,相当于现代15000吨级的船。

方舟制成后,诺亚及其家人和一些动物乘上了船。不久,天上下起了大雨。大雨持续下了40天,地上的一切被水冲走了。水势不断上涨,洪水逐渐淹没了高山的山顶,方舟在一片汪洋之中漂到了阿拉·拉特山顶。再后来,洪水慢慢消退,诺亚方舟停留在阿拉拉特山。他首先放出鸽子,看洪水后的世界怎样了,第一次鸽子飞回来了,因为洪水还没有消退,鸽子无处停留;第二次,鸽子飞回来时,嘴里含着橄榄枝嫩芽,表明洪水已退,树上长出了新芽;第三次把鸽子放出去后,鸽子再也没有回来。诺亚一家及所带动物便从方舟出来,重新改造洪灾劫后的世界,后人为了纪念劫后新生,便把鸽子和橄榄枝视为和平的标志,而诺亚所造的那艘方舟,便永远地停留在了五千多米的阿拉拉特山上。

诺亚方舟的故事,流传至今,已足足6000年了。几个世纪以来,人们都在为有无诺亚方舟争论不休,其实,有无诺亚方舟倒并不重要,问题在于,如果这一显然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确有其事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用认真的态度来看待《圣经》中的每一个传说故事了。

现代科学证明,诺亚方舟的故事发生的时期是第四纪全新世多雨的大西洋期,可能产生巨大的洪水。

最早寻找诺亚方舟的是一些虔诚的基督教徒,但没有结果。后来,一些探险家也加入了这一行列,1792年、1850年、1876年,探险家们屡次登上阿拉拉特山顶,仍然一无所获。

取得突破进展是在1883年,当时,一次大地震使阿拉拉特山脉的一个地段开裂了,开裂处露出一条船。当时,有个赴阿拉拉特山区考察和评估地震灾情的委员会,委员会的所有成员都亲眼看到过那条大船,船身有12米~15米高,因为木船有一大部分还嵌在冰川里,无法估计它的长度。

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飞行员罗斯克维斯基在执行侦察任务之后,沿着土耳其与伊朗边境飞回基地,当飞越阿拉拉特山上空时,他蓦然发现山顶上有一团青蓝色的奇怪东西,极大的好奇心促使他急忙把飞机掉过头来细看,他惊讶地看到山上有一艘很大的船体,船的一侧还有门,其中一扇门已毁坏。他拍下了照片,回去后,把这件事报告了俄国政府,政府马上派出两个连的兵力去寻找方舟,1个月后,他们找到了,并且进行了全面测量,拍摄了大量照片。方舟里面有几百个房间,有用交叉的木块做成的大栅栏,这些房子前面还有一排排铁栓……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热心探索诺亚方舟的人越来越多。前苏联军官马斯科莱茵少校派出的一架飞机,也在阿拉拉特山上发现了一只巨大的木船。船只的一半已没入一座冰河中,它的长度大约120米,这与《圣经》记载的长度125米基本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