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诗意罗浮
12217900000006

第6章 罗浮狮舞

这是几年前的大年初一,在罗浮山狮子峰下朱明洞景区广场上演的精彩一幕。

阵阵锣鼓声从远处传入耳际,循声望去,只见高高的台子上,彩球舞动,醒狮表演开始了。

伴随阵阵锣鼓,一头栩栩如生的狮子神气十足地出现在人们面前,它眨巴着一双黑溜溜的大眼睛,头摆尾,一会儿蹿上,一会儿跳下,动作粗犷灵活,神态天真活泼,潇洒飘逸。在“领狮者”的指引下,来到寓意“福、寿、禄”三张八仙桌搭好的台子前,面向观众鞠躬一拜,然后前脚一提,后脚一蹬,轻松地跳上了第一层桌台。耍了几个动作后,突然坐在桌子上伸伸腰,蹶蹶腿,冲观众点点头,好像在说“大家好”,霎时间又跃上了第二层桌台。紧接着,狮子两只后腿直立,两只前腿悬空,在仅有两三平方米的桌面上竟然威风凛凛地站了起来。“啪啪啪啪……”观众席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不少观众不约而同地大叫道:“好样的!”要爬最后一级了,只见狮子全身发力,用力一转,后脚顺势腾上了一层,站在高高的台上,狮子再次谦虚地向观众深鞠一躬,然后用它宽大的嘴一口叼住挂在最高处的红绣球,凌空抛向观众。接着,狮子一只腿站在倒立的桌腿上,另外三只腿依次站在剩下的桌腿上面,然后慢慢地抬起左边的两只腿蹭着桌腿,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这时,我的心早已悬到了嗓子眼儿,台下的观众也惊恐不安。而狮子却洋洋自得地扭扭屁股,准备下台。后腿悬空着,前腿腾挪自如,只几秒钟的工夫,狮子就轻轻松松地下到了第一层桌面。忽然一“骨碌”,狮子故意从桌子上滚下来,看着先前抛出的红绣球,好像不认识,用脚碰碰,又迅疾收回,接着用舌头舔舔脚,装出一副可怜样儿,真是可爱极了!这时,我仿佛觉得它不是狮子,而是一只调皮的小猫!最后,狮子张开大口,将红绣球一口吞下,然后睡在地上,用前腿悠闲地拍拍肚子,好像吃饱了……此时,观众们热烈的掌声再次回荡在罗浮山的上空,经久不息……

是的,这一刻我已经不能用语言来准确地描绘眼前这令人眼花缭乱的演出了。惊心动魄的舞狮表演,打开了我的记忆大门,童年观狮子舞的情景,在我的脑海中浮现,经久挥之不去。

这是几十年前每每大年初一定格的画面。

“咚、咚”的锣鼓声从远处飘来,“狮子队进村啦”,孩子们奔走相告,相拥到村口,我挤在人群中,去迎接那盼望已久的狮子队。

全副武装的狮子队向村子走来了,狮爷携匣领路,继而是狮子,之后是锣鼓、镲、钹,持刀、棍、矛等兵器的武术队殿后。舞狮者舞动狮子,上蹦下跳,左推右挡,步伐灵巧,如威龙出海、猛虎下山,威风、潇洒。这时观者如潮,大街小巷,围得水泄不通。在人群的簇拥下,狮子队在狮爷引领下,到村里有头有脸的大户人家拜年。每到大户人家的门口,狮爷弯着身子,在锣鼓声的指挥下,两手紧握木匣子左右挥动、两脚向前向后移动地向主人施几个马步礼,接着,那狮子头摆尾跟随着主人拜了大门和厨房的灶台。此时,鞭炮声,锣鼓声,欢笑声,狮子的舞姿,汇成了一派喜庆的景象,这热闹的气氛,让主人笑逐颜开,一边递烟,一边送茶,招待远方来的客人。约一刻钟之后,锣鼓再次响起,狮子拜大门的动作重现,主人给舞狮队送上了红包。后来我才知道,这红包是狮子队收入的来源。

中午,舞狮表演在村前的晒谷坪上进行。那时,农村的文化生活枯燥得很,看狮子表演就是最大的文娱活动了,虽然年年如此,但年年新鲜。晒谷坪上的观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狮子队在中间表演。

随着一阵紧似一阵的锣鼓声,“领狮者”分别由两个人扮演,一个是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引逗狮子起舞。另一个是头戴“猴”面具,左手拿菜刀,右手持铲子,吓唬狮子。狮子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迈着南拳马步,忽而翘首仰视,忽而低头顾盼,忽而回首匍匐,忽而头摆尾,千姿百态,妙趣横生;时而舐毛擦脚,时而搔头洗耳,时而翻滚朝拜,活灵活现。舞者通过不同的步伐,配合狮头动作把各种造型表现出来。所表演的技巧,都有形象生动的名目,主要套路有“采青”、“蛤蟆抱子”、“燕子翻身”、“鲤鱼晒肚”、“蜘蛛吊线”、“仙猴摘桃”等。其中“采青”是舞狮的精髓。何谓“采青”?长大以后才知道其由来。相传“采青”原来有“反清复明”之意,以后是取其意头,有“生猛”、生意兴隆之象征。“青”用的是青菜,把生菜及红布高高悬挂在一根竹竿上,狮子在“青”底下舞数回,表现出见“青”、惊“青”之动作,将狮子的烦恼、急躁、发怒、发威等神情表达出来,然后一跃而上,张开大口,把生菜咬下来,然后再“嚼碎吐出”,这时,“战胜困难”的狮子表现出嬉戏、玩弄、跳跃等神态,从容地向东南西北四方行“四方揖”,祝愿人寿年丰,生意兴隆。采青是狮舞特有的技巧,惊险万分,狮子要完成这个动作,难度相当大,须讲究配合,同时对两名舞狮者的体力和技巧也有很高的要求。

不要以为舞狮表演就此结束,精彩的节目还在后头,那就是狮子“打棚”,即武术表演。首先打的是“四门子”拳路招式,出场的人双手抱拳向各位鞠躬,然后朝四个方向同打一套拳路。依次出场表演的是棍、刀、剑、耙、戟、凳套路。耍拳是令人感兴趣的,那些壮汉光着上身吆喝着,刚劲有力,虎虎生威。我虽不知那些拳术叫什么套路,但套路虽短,招式俱全,这些套路既有观赏性又有实用性,深受武术爱好者的青睐。棍术让人眼花缭乱,那棍子舞起来铺天盖地,我们曾试着将果皮扔过去,结果果皮被棍子反挡回来,射在人群中,人群霎时欢呼雀跃起来……

令人惋惜的是,这样快乐的活动自从我小学小学六年级毕业的那一年起就消失了。

那时还小,不懂得什么叫艺术,但表演者在舞动时那种欢欣雀跃、辗转腾挪,所表现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神态,令我难忘,场上高声的喝彩,雷鸣般的掌声,似乎还在耳边回响。

舞者如痴如醉,情感奔放,技巧娴熟;观者屏息敛气,怦然心动。美丽与粗犷相映,荡气回肠的野性之美,让观者心旷神怡……

记忆催生了联想,很自然地引出了对狮舞文化的遐想。

狮舞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狮舞是中国与西域之间文化交流的产物,是多元文化碰撞的结晶。

狮舞源远流长。狮子虽然不是出产于中国,但中国却有地地道道的关于舞狮的文化。舞狮是从舞虎演变而来的,相传汉代的道教天师派鼻祖张道陵居龙虎山,坐骑是虎,汉代百姓是舞虎而不是舞狮。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佛教大兴,据说佛教文殊菩萨的坐骑是狮,随着佛教的流传和影响,狮子备受民间百姓崇敬,所以舞狮便逐步代替舞虎。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中有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的描述,可谓古代舞狮的生动写照。据记载,南北朝以后,舞师在民间日益盛行,盛唐时更是发展到了用锣鼓伴舞。明清以后,狮舞逐渐分成南北两派,南派以广东狮为主。

关于南狮,源远流长。据传,岭南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糟蹋农作物。乡民不胜其扰,便召集众人,用竹篾纸料,依其形状,扎成兽头,涂以各色,用各种布料裁成三角形状,制成兽身,再集乡民数十,携带响器,伏于地头田间。等年兽出现时,两人持着兽头舞动,其他人随之打击响器,声震田野,果然惊走年兽,从此不再出现。民间因纸扎兽头能驱逐年兽,便每年制作此兽头,于除夕舞之,即舞年。后来人们认为狮子为兽类中威武瑞祥的动物,便将舞年改为舞瑞狮。因为狮子是兽中之王,勇猛的代表,吉祥的象征。狮子外形威武,动作刚劲,神态多变。它是祥瑞之兽,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因此民间舞狮活动就一直流传下来。

从远古走来的狮舞,穿越历史的长河走进了当代的生活,它经过千百年的锤炼,以神奇的力量,演绎着潇洒飘逸、刚柔相济、神奇威武的形象。在舞狮中,渗透着中国传统审美情趣的狮子形象,已不是凶恶、狰狞的野兽,而是被美化成威风可爱,象征和平安宁、五谷丰登的瑞兽。舞狮所追求的传神境界,就是模拟狮子的形态,实现“神形”的高度统一。例如,舞狮时,人们欣赏的是狮子“喜”时的“笑”、“怒”时的“吼”、“哀”时的“呆”、“乐”时的“悦”、“动”时的“蹭”、“静”时的“盼”、惊时的“栗”、“疑”时的“愣”等。这“形”与“神”的统一、和谐,是舞狮所表现出来的境界,表达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舞狮,是一壶陈年的老酒,它根植于民间,醇香朴素,令人回味无穷。

古老的民间舞狮,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并没有消亡灭绝,反而不断发扬光大,经久不衰。它不再走街串巷,不再是简单的玩耍表演,舞狮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同时又能锻炼人的身体和意志,有着弘扬民族精神、激励人们团结向上的力量。于是现代舞狮就在传统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它不再只是民间的娱乐活动了,现代的舞狮已将舞蹈、杂技和武术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

舞狮,它依托武术,舞武一体,娱神娱人。它飘逸洒脱,刚柔相济。这项传统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民间精湛武艺与传统舞狮表演巧妙地结合起来。

一场舞狮表演,要将舞狮的形态表现、动作难度、狮乐配合,舞狮的步形、步法、套路编排,狮形、服饰、礼仪表演,加上锣鼓、钹的紧密配合体现出来,让人看到一场紧张、惊险的舞狮表现,更让人看到狮子面对艰难,排除万难、勇于拼搏,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这也是拟人化了的一种人生启迪——人生何尝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