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穿越之我是富豪
12208200000051

第51章 浅评明朝建筑特色

《明朝谋生手册》虽说是一部网络文学小说,但其中描写的明朝民间习俗、传统节日以及建筑特色可圈可点,有力的描绘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和事,是我们写作过程中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第四章“开门见山固然不假,可放眼望去,就只见远处古松参天的青山之下,错落有致地建造有七八座典型的白墙黛瓦院落。其中一处规模最大的,内中依稀有亭台楼阁,雅致精巧,可想想在这种乡野如此营建屋宅的代价,豪富之气亦一览无遗。而村间其他屋宅参差不齐,有的和自家一样齐齐整整,有的则破旧低矮,但更引人瞩目的是那一马平川的成片良田,再远处则是一条大河,隐约可见对面还有一个极具规模的村落。????山野非荒野,他还小觑了自家这小小的松明山村!”

(二)第九章“小秀才进城:对于汪孚林来说,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徽州城,只觉相比后世那些古镇古城,这里更多了几分真正的古色古香。趁着天还没黑之前,有人正在扯开喉咙竭尽全力进行最后的叫卖,有人加紧脚步争取早点归家,也有那些挂着灯笼的独门小院门口,有浓妆艳抹的女子倚门卖笑,见着好穿戴的人就投去一个勾魂夺魄的笑容——一切都是真实而鲜活的,提醒他这是一个真实的大明古城。?徽州府和歙县并不像其他附郭县那样是府县同城,一座徽州城,其实是包括徽州府城和歙县县城两部分壁联而成的城池。这样奇特的现象形成于嘉靖中期,在那之前,歙县都是附郭省城,没有自己的县治,而嘉靖二十四年倭寇过境之后,就在府城东南面没有护城河的地带又修筑了一段城墙,圈起了一座县城,歙县衙门就设在这里。督学御史谢廷杰此番没有去府城内的徽州府衙小住,也不去府学,而是在县城内的歙县学宫暂住。所以,打西边松明山过来的汪孚林等人进城后便得穿过府城,然后再经过东边的德胜门,这才能进入府城东边的县城,再经由大街过新风桥,由县衙西边沿县前街走一箭之地,就是最东面临近县城紫阳门的歙县学宫。”

(三)第二十一章“和徽州府城其他的街坊不一样,中午时分的斗山街并没有太多的行人。这里临街两面都是一座座深宅大院,马头墙彼此摩肩接踵,黑白相间分外雅致,都是在外经商有成的徽商建造的宅邸,庭院深深。规模最大的宅子,从最外头大门到最里头一重院落常常还要另坐滑竿。所谓商人之后不能参加科举的不成文陋规,在这年头早已经成为了过去式,不少人家都是以商养文,以文入仕,以仕拓商,所谓先贾后儒,便是如此了。许家大宅正在斗山街深处,嫡支几代盐商,积攒下了颇为丰厚的家业,二三十年间出了两个举人,五六个秀才,从商贾之家渐渐演变成了乡宦士绅。因族人众多,原本宽敞的大院早已经住不下了。而斗山街地方有限,除却嫡支之外,旁支若是发达了,往往会在府城其他地方置办屋宅,至于在此继续依附嫡支住着过日子的旁支族人,大多家境寻常,靠着常常到本家堂屋走动,维系血缘关。”

(四)第五十九章“偌大的屋子并没有隔断,北、东、西三面墙都是书架,上头密密麻麻摞满了书,靠东面的书架旁边摆着一张竹榻,中间是一张大书案,后头一张黄花梨座椅,上头文房四宝一应俱全。西面是一张琴架,一旁是几个大卷缸,里头一卷卷放满了,也不知道是名人法帖,还是书画精品.。。”

(五)第七十五章“进了大门和仪门,便是整个县衙之内最宽敞的院落,正北面是大堂,两侧厢房就是六房、承发房、铺长司等胥吏的办事之所。歙县县衙最初还在府城中时,也和明初大多数县衙一样,六房按照升堂排班的左右列,西厢房是吏、户、礼,东厢房是兵、刑、工,和朝廷六部格局一模一样。但随着时日久远,各房的差事繁重不一,尤其是户房职责最重,等歙县自己圈了县城,别造县衙,渐渐就分了钱科粮科,而马科又从兵房分出。现如今,户房和吏房独占了西边,将礼房给排挤到了东边。”

明朝建筑的总体特点:住宅在古代不仅是居住场所,而且还被视为宅主身份的标志。唐、宋时期朝廷对官员及庶民的住宅形制已有一定的限制,但还比较粗略宽松,例如宋代规定六品以下的官员不能在宅前造乌头门,庶民屋舍只许进深五架,门屋只许一间,不许用飞檐、重拱、四铺作、藻井和五彩装饰等。重点在于区划官员和庶民之间的身份差别。到了明代初期,对住宅的等级划分严格了,官员造宅不许用歇山及重檐屋顶,不许用重拱及藻井。这些限制在宋代原是针对庶民的,如今已针对品官了,这就意味着除皇家成员外,不论你官位多高,住宅不能用歇山顶,只能用“两厦”(悬山、硬山)。此外,又把公侯和官员的住宅分为四个级别,从大门与厅堂的间数、进深以及油漆色彩等方面加以严格限制。至于百姓的屋舍,则不许超过三间,不许用斗拱和彩色。以上这些反映了明代等级制度的森严在住宅形制上已有充分表现,但逾制的现象十分普遍,至今江苏苏州一带的民居中,仍保存着一批十分精美的贴金彩画和砖石雕刻。而小说中描写的正是安徽徽州民居。徽州地处山区,人稠地狭,住宅多采用小天井和楼房的紧凑布局。一般是主楼、厢房全是二层,用地特别紧张的村落则建三层楼房。由于山区木材价廉,取材都较粗大。富有之家住宅多施精美的木雕和砖雕,为了避免“露富”而招来横祸,这些象征富有的雕刻都在内院展现,外观都是白墙、灰瓦,十分平淡。外墙极少开窗,窗孔也很小。歙县远郊西溪南村有座吴息之住宅,宅旁池塘边有一路亭,亭中脊檩纪年为景泰七年(1456年),此宅木构架形制与路亭年代相当。该住宅现仅存一组院落,其余房屋已毁。宅的大门临小巷,面西南。入门为天井式小院,环小院一周为二层楼房,楼下空间低矮,楼上则较高敞,木刻雕饰也集中于楼上,说明宅内主要活动场所在楼上。院内水池用以积聚雨水,是皖南山区常见做法。

民居、园林、寺观与家具陈设:明代各地构建不同的各式民居,是社会各阶层民人生存与生活的基本空间,也是民人起居生活习俗赖以依托、传承的物质前提。这些民居建筑群落与民人起居生活习俗,较之以往,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首先,是随民族、阶层、地区、居住习尚的变化,而有所不同。究其原因,既有自然条件、环境上的差异,又有人文环境、习俗上的区别和影响。其次,明代的各地民间民居与民人起居生活习俗,亦有着封建等级与礼制的烙印。明初,统治者为维护礼法和等级制度,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住宅等级规划:?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三品五品厅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不许在宅前后左右多占地,构亭馆,开池塘。?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但此一规定,自明中叶以后及至明末,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盛,一些官宦缙绅之家的深宅大院的布局、设计、构筑,早已突破此限。其中,浙江东阳官僚地主卢氏的住宅大院,经多年修缮扩充,遂成为规模宏阔、雕饰华美、亭馆塘面辉映的巨大建筑群落;安徽歙县徽商和民人住宅的精美绚丽的彩绘装饰等,便最具典型。再次,明代的民居和民人起居生活习俗,区域化特征更为显著。如果以秦岭与淮河流域为界的话,则大体形成南北两种不同的风格。在北方,除黄河中游少数地区采用窑洞式住宅外,其余地区多用木构架结构系统的院落式住宅。而在南方住宅中,长江下游的院落式住宅,又与浙江、四川等山区住宅及岭南的客家住宅,又有区别。在起居生活习俗上,北方民人多以村落为集居点,按宗族、血缘,组成大的家族,相对集中,有着?大集中、小分散?的特点,以利生产与生活。而在南方,由于地形复杂,民居分散,特别是在山区、半山区,虽也是多以大家族而构成聚居点。却有着?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至于岭南的客家堡寨式住宅,则当属以家族血缘为纽带、集生活生产为一体、利于攻防自己于一身的特殊建筑群落,而这种群落,又是适应明代客家移民相对封闭、循环式的起居生活习俗而产生的。黄土地区民居明代,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民居,多建造窑洞式与拱卷式住宅。其中,窑洞式住宅又分两种:一为靠崖窑,多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且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有的则在洞内加砌砖券或石券,防止崩坍,或在洞外砌砖墙,保护崖面。财力物力雄厚之家,规模较大,并在崖外建房屋,组成院落,称为靠崖窑院。另一种是在平坦的冈地上,凿掘方形、长方形平面的深坑,沿着坑面开凿窑洞,称为地坑窑或天井窑。此种窑洞以各种形式的阶道通至地面上,如果附近有天然崖面,则掘隧道与外部相通。大型地坑院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坑相连,可住二三十户,便于大家族分户聚族而居。此外,还有在地面上用砖、石、土坯等建筑材料,建造一层或二层的拱券式房屋住宅,称锢窑。用数座锢窑组合成的院落,则称为锢窑窑院,以利于家族内聚户而居。这种相对封闭式的院落,使得其起居习俗,既以家族为中心、血缘为纽带,又集生产、生活、人际交往、礼仪、祖宗祭祀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循环往复,难以迁徙

明代家具与家具陈设明代家具式样繁多,名称各异,且随居处空间条件的广狭,而有不同的陈设和构建风格。这些家具是各阶层民人日常起居生活的必备之品,也是美化、丰富其起居生活内容的重要物质条件。在家具制作与陈设方面,明代具有如下特点:其一,明代家具种类繁多,主要有案、桌、几、椅、凳、床、踏、柜、箱等类。每一类中,又有可分为各种制式,以供不同需求之用,如椅子类中,则有太师椅、靠背椅、扶手椅、交椅等。其二,以?硬木家具?为代表的?明式家具?,其用材质地精良、作工细致。它基本上是继承了五代、宋的俊秀清雅的髹漆家具的形式与风格,改用紫檀、红木等外域珍贵木料,烫蜡而不髹漆,使木质裸露,显示其色质美,造型单纯洗练,从而具有天然质朴、浑厚典雅的艺术风韵。其三,明代家具在制作工艺上,有许多创新。由于明代海外交通的发达,东南亚一带盛产的珍贵木材,如花梨、紫檀、红木等得以源源不断输入中国。这些原材料具有质地坚硬、强度高、色泽与纹理优美的特性,从而在制作家具时,能采用较小的构件断面,制作精密的榫卯,进行细致的雕饰与线脚等深加工。加之手工技艺的进步,使得明代家具在造型与制作工艺上,均有颇多创新。其四,在家具设计方面,明代家具亦富有特色。如在用材上,既合理地发挥了材料性能,又充分利用、表现出材料本身色泽与纹理的美观,进而达到结构与造型的统一。其框架式的结构方法符合力学原则,也形成了优美的立体轮廓。至于在雕饰上,多集中于一些辅助构件上,在不影响坚固的前提下,取得了重点装饰的效果。通过合理、科学的设计与制作,使得每件家具呈现出体型稳重、比例适度、线条利落、庄端活泼且又适用大方的特点。其五,明代家具向成套化、配套化方向发展。明代以苏州为中心的家具制作中心,为充分满足社会各阶层民人对家具的各种需求,既有生活用家具,也有陈设用家具,更有配套性家具,还有专供厅堂、卧室、书斋使用的家具。并在建造房屋时,就根据建筑物的进深、开间和使用要求,考虑家具的种类、式样、尺度进行加工制作和成套配制。其六,明代在家具陈设方面,追求整体效应和装饰美。在民人上层富家大户的住宅中,家具陈设大都采用成组成套的对称方式,且以临窗迎门的桌案和前后檐炕为布局的中心,配以成组的几、椅,或一几二椅,或二几四椅。柜、橱、书架等也多是成对的对称摆列,力求严谨划一。为使室内的气氛不致呆板,灵活多变的陈设起了重要的作用。陈设品的摆列多数取平衡格局,利用形体、色彩、质感造成一定的对比效果。其中,书画、挂屏、文玩、器皿、盆花、盆景等陈设品,又都具有鲜明的色彩和优美的造型,与褐色家具及粉白墙面相配合,形成一种瑰丽的装饰艺术效应。